天干 天干的来历 天干的含义|风水知识-千易网
首页 > 风水 > 风水知识

天干 天干的来历 天干的含义

时间:2024-08-20网络作者:小白

天干的来历
传说天干地支是黄帝时候的大挠氏所创,根据考古学,在中华民族文明的早期产生的萨满教(这里说的萨满教不是清代的萨满教)和其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原来从事祭祀活动的贵族联合起来逐渐演变成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道中都有所应用,并且因为在运用中有许多可以预知占卜的方面,被认为天干具有神奇的地方。

这对现代人来说还是个谜。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唐代之后天干地支组成的纪年主要用于算命或者占卜。


《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天干地支形成了中国古代传统历法纪年。

在民俗学上认为天干对应一些预兆。



天干五行分为阴与阳,具体是:

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性,乙丁己辛癸为阴性。



天干读音

甲(jiǎ)、乙( 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天干的含义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由此可见,十天干与太阳出没有关,而太阳的循环往复周期,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天干五行

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其中甲 丙 戊 庚 壬为阳性,乙丁己辛癸为阴性

诗曰:

春季甲乙东方木,夏季丙丁南方火;

秋季庚辛西方金,冬季壬癸北方水;

戊己中央四季土。

十天干类象

十天干 甲象

雷、大树、首领、树林、木头、栋梁、电杆、高楼、神位、公门;于人体为头、头面、头发、眉、臂、肢体、肝胆、经脉、神经;于人性为宽仁、磊落、卓立、高贵;其形为直……

十天干 乙象

风、禾苗、乔木、花木、软木条、藤条、蔬菜、庄稼、绿地、花园、公园、山林、栏杆、毛笔、织物、丝线、手作;于人体为颈、脊柱、手腕、脚腕、胆、头发、经脉;于人性为朴实、善良、柔情、儒雅、仁慈;其形为曲……

十天干 丙象

太阳、光芒、帝王、权力、色彩、变幻、影视、传媒、信息、名气、花朵、靓丽、装饰、城门、宫室、剧场、文章、书画、表面、表演、演说、电、电器;于人体为眼睛、神经、大脑、血压、小肠、肩;于人性为体恤、正面、多言、激情、心思;其形为大……

十天干 丁象

星星、星光、灵光、灯火、文明、文化、文字、思想、医道、玄学、神学、香火、小花、内心、电、电子、网络、文章、书籍、报刊、荣誉、名望;于人体为眼睛、心脏、血管、神经;于人性为文雅、多思、神秘、智慧;其形为小……

十天干 戊象

霞、大地、山丘、高坡、护岸、城池、政府、建筑、房地产、仓库、停车场、寺院、古董、旧物、涂料、砖瓦、收藏品、完成品、凸起物;于人体为鼻、胃、皮肤、肌肉;于人性为忠厚、慢性子、老成、生硬;其形为方……

十天干 己象

云、田园、庭院、房屋、墓地、平原、土产、农业、牧业、水泥、建材、果实、财帛、粉尘、脏、斑点、自我;于人体为脾、腹、皮肤、胰腺;于人性为含蓄、谨慎、多疑;其形为平……

十天干 庚象

霜、顽铁、铁器、利器、五金、钢材、矿物、矿山、机器、制造业、金融、军队、警察、车、大路、手术、医院;其人体为大肠、大骨骼、骨钙、肺、牙齿、嗓音、脐;于人性刚强、威武、暴躁、固执;其形为棱角……

十天干 辛象

月、金子、珠宝、玉器、钻石、金饰品、晶体、乐器、针、剪刀、笔、钱币、金融、医药、精加工、法律;于人体为肺、呼吸道、喉咙、鼻腔、耳朵、筋骨、小骨骼;于人性为通达、柔润、灵动、好面子;其形为致密……

十天干 壬象

云海、大海、水泽、江河、湖泊、航运、运输、贸易、水产、浴业、石油、水彩;于人体为口、膀胱、血液、循环系统;于人性为智谋、好动、任性;其形为无规则……

十天干 癸象

雨露、泉水、霜雪、池塘、结晶、眼泪、墨、水产、浴业、后面、玄学、

智业、谋略;于人体为肾脏、眼

睛、骨髓、脑、精液、经血、津液;于人性为智谋、聪明、机敏、温柔;其形为圆润.

天干为什么是十个

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等等,如果能把来龙去脉彻底研究清楚,许多千古谜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各种观点和解释,都只是一家之言,鄙人就所学所知随便说点东西吧。

且不说近些年的毁书、失传等问题,早在隋朝,隋文帝就有过疑惑,为啥是五行,为啥是十天干。

于是,萧吉就整了本儿《五行大义》出来,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言。

《五行大义 论干支数》

支干数者。

凡有二种。

一通数。

二别数。

今先辩通数。

后论别数。

通数者。

十干。

十二支也。

干有十者。

应天地之大数也。

易系辞言。

天数五。

地数五。

天地之数。

不过于十。

故以干极于十。

十主日。

十日为一旬也。

支十二者。

礼稽命征言。

布政十二。

尊卑有序。

援神契言。

三三参行。

四四相扶。

天有四时之气。

以三月成一时。

故言三三参行。

四四相扶。

天地人谓之三才。

是为三者。

物生之常数。

因而各生三。

本三而末九。

所以十二。

元命苞言。

数成于三。

故合于三。

三月。

阳极于九。

故一时九十日也。

支象于月。

十二月为一岁也。

此辨通数。

别数者。

支数。

则子数九。

丑八。

寅七。

卯六。

辰五。

巳四。

午九。

未八。

申七。

酉六。

戌五。

亥四。

太玄经云。

子午九者。

阳起于子。

讫于午。

阴起于午。

讫于子。

故子午对冲。

而阴阳二气之所起也。

寅为阳始。

申为阴始。

从所起而左数。

至所始而定数。

故自子数至申。

数九。

自午数至寅。

亦九。

所以子午九也。

丑未为对冲。

自丑数至申。

数八。

自未数至寅。

亦八。

所以丑未八也。

寅申为对冲。

自寅数至申。

数七。

自申数至寅。

亦七。

所以寅申七也。

卯酉为对冲。

自卯数至申。

数六。

自酉数至寅。

亦六。

所以卯酉六也。

辰戌为对冲。

自辰数至申。

数五。

自戌数至寅。

亦五。

所以辰戌五也。

巳亥为对冲。

自巳数至申。

数四。

自亥数至寅。

亦四。

所以巳亥四也。

又云。

阳数极于九。

子午为天地之经。

故取阳之极数。

自丑未巳下。

各减一。

从八至四。

理自可知。

干数者。

甲九。

乙八。

丙七。

丁六。

戊五。

己九。

庚八。

辛七。

壬六。

癸五。

太玄经云。

甲己九者。

甲起甲子。

从子故九。

己为甲配。

故与甲俱九。

乙起乙丑。

从丑故八。

乙配于庚。

与庚俱八。

丙起丙寅。

从寅故七。

辛配于丙。

与丙俱七。

丁起丁卯。

从卯故六。

丁配于壬。

与壬俱六。

戊起戊辰。

从辰故五。

癸配于戊。

与戊俱五。

支有十二。

以对冲同数。

故自九至四。

干唯有十。

以配合同数。

故自九至五。

又云。

支从地。

故数毕于阴。

以四偶也。

干从天。

故数毕于阳。

以五奇也。

五则止于五气。

四则极于四时。

上不过九者。

阳之极数也。

五行及支干之数。

相则倍之。

王则十而倍之。

休则如本。

因死半之。

以此四而孳。

数乃无极。

此并从气增减。

气盛则多。

气衰则少也。

现在有学者从天文学角度研究过此事,认为天干是记述朔望月视运动的符号,地支是记述太阳视运动的符号。

月亮的视运动周期规律,《周易参同契》里是这么说的:

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

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

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

蟾蜍与兔魄,日月炁双明。

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

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

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

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

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明。

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乾。

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

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当。

四者合三十,易象索灭藏。

朔望月,从初一到十五,黄昏观月,初一在西方,到十五在东;十六到三十,清晨观月,十六在西,到三十又在东。

上半月和下半月,月相盈亏方向相反。

人们仰望天空,看到的月相,有空间方位,即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然后以盈亏(阴、阳)一分为二,得到的就是——十。

另外,那些数字变化,也不是题主认为的123456这样按顺序推演的……邵雍在《皇极经世书》里这样解释先天卦的推演:

一变而二,二变而四,三变而八卦成矣。

四变而十有六,五变而三十有二,六变而六十四卦备矣。


当然也提到日月观察的一些事

乾坤定上下之位,离坎列左右之门,天地之所阖辟,日月之所出入,是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昼夜长短、行度盈缩,莫不由乎此矣。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