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和2012年北京园博会的吉祥物“园园”,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盛会吉祥物。
但今天跟大家谈的吉祥物并非此类吉祥物,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化煞助运功能的传统吉祥物,并对其来源和发展脉络做一简要梳理。
中国流传的传统吉祥物是中国吉祥文化的产物。
吉祥文化是人类向往和追求吉祥祥瑞的反映,源起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并随着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创造手段的丰富以及生命意识的增强而曲奇庞杂。
而中国吉祥文化则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在历史人文的长河中沉淀积累,源远流长。
传统吉祥物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福瑞观念的物质化呈现,并对吉祥观念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和融合的作用。
传统吉祥物是我国神秘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文化实物载体,源于一种吉祥符号,成为吉祥的象征,就产生了吉祥物。
说到这里,有必要先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吉祥”的解释。
“吉祥”二字在《辞源》中释为“美好的预兆”,在我国自古就是福善喜庆、事事顺遂的祝吉之词,这在我国古典典籍中也可见到不少解说。
《周易・系词上》载:“吉,无不利。
”《周书・武顺》载:“礼义顺祥曰吉。
”《尔雅・释诂》载:“祥,善也”……“祥者,福之先者也。
”唐成玄英疏曰:“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由以上可见,吉祥之意,是与福、善、吉、利等观念密切相关的,是一种美好的预兆、福善的象征。
而在中国传统吉祥观念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广为流传的“五福”之说。
关于“五福”,《尚书・洪范》中指的是“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
其中,寿”、康宁”、“考终命”都指寿命善终、不横夭,即长寿之意;“富”指粮食充足,衣食无忧,侧重于财;“攸好德”意指有德才,人事和谐。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观念的不断演变,人们最终确定新的“五福”观念,即“福、禄、寿、喜、财”,由此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历代上至天子贵胄、下至黎民百姓的追求。
虽说传统吉祥物源于中国传统吉祥观念,但其物化还是从符号开始的,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艺的发展而不断呈现新的面貌。
自然界与人世间的吉凶纷陈,是人类创造吉祥物并以之为趋吉避凶的客观基础。
在我国传统吉祥文化中,求吉避凶、祈福免祸作为一种观念和行为,是通过符号和物件表现出来的。
并且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基础。
中国最早的吉祥物典型代表应为“四灵”,又曰:“四灵兽“,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首先”四灵“被虚拟了不同形象,然后被赋予不同意义,比如分别代表东、西、南、北方位,春、夏、秋、冬四季,同时主吉凶是非之事。
而这些被赋予特殊意义的”四灵“又通过雕、刻、绘、铸等工艺在岩壁、器物、宫殿、庙宇等不同场所呈现,实现了由观念-符号-物化的转变。
现行的吉祥物是传统吉祥物物化的延续,是对“五福”观念的不断丰富和具体化。
尤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艺的多元,现行的吉祥物在材质上更加多样而丰富。
除了以往的桃木、原石、青铜外,汉白玉、蓝田玉、水晶、玛瑙、翡翠等玉石也成为新的吉祥物载体,或随身佩戴,或居家摆放,既丰富了人们生活,又庇佑着请购者的福寿安康。
温馨提示:《周易》载:“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创造了吉祥文化和吉祥物,反过来,吉祥物也极大地丰富和服务了人的生活。
但传统吉祥物不可盲目请购。
现行的传统吉祥物种类纷繁,材质多样,所以在请购时一定要知己所需,虔心请购,正确使用,方能有效助旺运势,逢凶化吉,庇佑安康。
传统吉祥物是我国神秘传统文化,探秘传统风水吉祥物的来源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