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一名两个月大的男婴,下午因独自俯卧睡觉造成窒息,被母亲发现后紧急送医救治,然而,男婴到医院前就已失去呼吸心跳,急救仍不治。
周六,周女士一人在家带宝宝,下午她打算打扫一下屋子,可一把儿子放在床上他就哭个不停。
周女士想着以前每次只要让儿子侧着睡就不哭了,便让其侧着睡,哄了一会儿,儿子果然睡着了。
周女士打扫完房间二楼的卫生,又来到一楼进行打扫,忙活了个把小时后回到楼上看孩子睡得怎么样时发现,儿子已经从侧睡变成俯卧睡,无论怎么呼唤孩子都没任何动静。
周女士惊慌不已,抱着孩子立即往附近诊所跑,诊所医生发现孩子没了呼吸、心跳,让周女士赶紧送大医院救治。
半小时后,等周女士抱着孩子哭着来到医院时,宝宝已面色发紫,呼吸、心跳全无,神志丧失。
医护人员迅速对其采取抢救措施,经1个多小时救治仍无力回天。
看到这则新闻是否家有宝宝的爸妈都有些慌乱?不急,看完本文,希望大家做到心中有本大科普。
专家指出,宝宝睡姿有三种:仰卧、侧卧、俯卧。
三种睡姿各有利弊!除此之外,还有几个你意想不到的重点须知!
父母和新生儿同睡可以说是历来如此,24小时贴身照顾婴儿是每个妈妈们的日常任务,然而因睡姿不当导致婴儿窒息死亡的悲剧时有发生。
对于新生儿睡觉过程中有哪些我们所不知道的问题下面是详细介绍,婴窒息死亡事件,希望父母引以为戒,增加科学健康知识,让身边人不再出现意外。
仰卧睡姿
优点:
可使宝宝全身肌肉放松,对其心、肺、胃肠和膀胱等全身各脏腑器官最不易造成压迫,也不易使宝宝被棉被或衣物遮掩住口鼻而导致窒息;
✘健康危害:
若新生儿有打呼现象会感觉呼吸较费力,溢奶时也容易回流、阻塞口鼻,严重者甚至导致吸入性肺炎等。
俯卧睡姿
优点:
有助腹胀气的宝宝排气;
✘健康危害:
睡姿不正确或床、枕头等物品太软,小婴儿一般不会自己翻身,易造成宝宝口鼻陷入而使呼吸不畅甚至导致生命危险,加上消化器官发育不完善,当胃蠕动、胃内压增高时,食物就会反流,阻塞本已十分狭窄的呼吸道,造成婴儿猝死。
专家建议:
专家调查,宝宝最安全的睡姿是仰睡。
此种睡姿可使其呼吸道畅通无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婴儿猝死。
侧卧睡姿
优点:
如右侧位优点是能避免心脏受压,预防吐奶;
✘健康危害:
若始终朝一侧睡,易发生脸部两侧发育不对称以及歪扁头、斜视等。
这三种睡姿对婴儿来说各有利弊,所以妈妈爸爸们不妨常给宝宝动一动,不要总保持一个睡姿,可以三种睡姿交替,当然还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状况进行调整。
合适的睡姿不仅可以保证宝宝良好的睡眠还有利于宝宝的发育。
摇睡
当宝宝哭闹或睡眠不安时,一些年轻妈妈便将宝宝抱在怀中或放入摇篮里摇晃,宝宝哭得越凶,妈妈也就摇晃得越猛烈,直到宝宝入睡为止。
✘健康危害:
摇晃动作会使婴儿的大脑在颅骨腔内不断晃荡,未发育成熟的大脑会与较硬的颅骨相撞,造成脑小血管破裂,引起"脑轻微震伤综合征",发生脑震荡、颅内出血。
专家提醒: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尤其不适合10个月以内的小宝宝。
陪睡
从宝宝一出生,就应积极鼓励他独自入睡,并养成习惯。
即使是新生儿,就算与妈妈同睡也最好分开被窝睡。
✘健康危害:
因为妈妈熟睡后稍不注意就可能压在小宝宝身上,造成窒息死亡。
美国一项调查资料证实了这一点,即让婴儿独自睡觉可降低60%的突然死亡率。
专家提醒:
妈妈长期陪睡,宝宝会出现一种"恋母"心理,到了幼儿园甚至上小学的年龄,与妈妈分离就会很困难。
由此还会在日后患学校恐惧症、考试紧张症,对宝宝的身心发展不利。
搂睡
不少妈妈担心宝宝在睡眠中发生意外,常常搂着睡觉。
其实,这样做恰恰增加了发生意外的机会。
这种做法有四大危害:
1、搂睡使宝宝难以呼吸到新鲜空气,而吸入的多是被子里的污秽空气。
2、容易使宝宝养成醒来就吃奶的坏习惯,从而妨碍宝宝的食欲与消化功能。
3、限制了宝宝睡眠时的自由活动,难以舒展身体,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
4、如果妈妈睡得过熟,不小心奶头堵塞了宝宝的鼻孔,甚至可能造成窒息等严重后果。
开灯睡
一些年轻妈妈为了方便夜间喂奶、换尿布,往往将宝宝卧室里的灯通宵开着,这对宝宝有不利影响。
✘健康危害:
医学研究表明,婴儿在通宵开灯的环境中睡眠,可导致睡眠不良,睡眠时间缩短,进而减慢发育速度。
因为婴儿的神经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适应环境变化的调节机能差,卧室内通夜亮着灯,势必改变了人体适应的昼明夜暗的自然规律,从而影响宝宝正常的新陈代谢,危害生长发育。
专家提醒:
据英国学者报告,睡觉时居室内开着小灯的孩子有30%成了近视眼,而房间灯火通明的孩子近视眼的发生率则高达55%。
我国每年因为先天不足以及后天意外造成的婴幼儿死亡已经突破百万,看完上述要点,希望能引起家有小宝的大人们的重视,让宝宝的的成长一帆风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