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解梦

周公解梦的周公,到底是谁?

时间:2024-11-0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周公解梦的缘由,其实是因为这个人物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在儒教长期主导文化的中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与梦联系起来,经常会被称为“周公之梦”。

表明周公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孔子以“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之言,隐喻周代礼仪文化的失落。

那么周公到底是谁?究竟有没有这么一号人物呢?且看我一一道来: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今陕西宝鸡),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

周公一生的功绩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

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也可称之为功绩斐然。

有不少名家对其作出评价: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

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 周公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

平定三监之乱后,大行封建,营建成周(洛邑),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与发展周朝统治上起了关键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

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之子武庚禄父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

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

后营建洛邑。

相传他制礼作乐,制定和完善宗法制、分封制等各种制度,使西周奴隶制获得进一步的巩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嬴政采纳了谁的建议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嬴政的功绩吗?

1、焚书坑儒是谁提出的,他为何要提出让秦始皇进行焚书坑儒?2、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理由是什么3、“焚书坑儒”中的“焚书”举措是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焚书坑儒是谁提出的,他为何要提出让秦始皇进行焚书坑儒?1、但焚书坑儒并不是秦始皇自己想出来的,而是李斯向嬴政提出的建议,但为何李斯要提出这样的建议呢?是什么导致李斯要这样做?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于是李斯向秦始皇建议烧毁除秦国史官写的史书之外的一切书籍,不是正统的书籍全部销毁。

但是医药、占卜、农学之类的书籍不销毁。

3、对于造谣惑众,不利于统一天下的言行必须禁止,否则将会影响政局的稳定,有损于皇帝的权威。

最后,他又把这一切都归罪为读书的缘故,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

而坑儒坑的那些江湖术士,这是秦始皇被骗了后的行为与李斯无关。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理由是什么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秦始皇采纳的原因是:周朝就是因为大封诸侯,而导致各诸侯在周王朝衰弱时不听号令,才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群雄争霸的局面。

一码归一码,秦始皇听李斯的建议是因为李斯的建议可以采用,而他选择秦二世就是受贿了。

也边在被逐之列的李斯向秦王上了《谏逐客书》,他以精辟的文辞一针见血地提出:秦国的富强都是由于客卿的辅助才实现的,如果逐客,就会使宾客在别国施展才能,这样就使别国富强而秦衰弱下去,国家也就危亡了。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

郡设守、尉、监各官。

三年后,攻克南越陆梁地,增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同时收取河套以南土地,设置四十四县。

是为一统天下,大功告成。

郡的辖属初本无定制,代有更替。

秦始皇也认为,天下已经统一了,再立许多国,不利于统一,安宁也没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见。

于是,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

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焚书坑儒”中的“焚书”举措是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1、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此即为“焚书”。

2、李斯的建议。

《史记·秦始皇本纪》: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3、李斯。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

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

被忽视的千古一帝杨坚 其陵墓破败却未曾被盗 和神秘守陵人有关

有人曾统计,在中国古代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共有485位皇帝,人们能记住的大多是秦、汉、唐、宋、元、明、清等繁盛王朝的皇帝,然而有一位皇帝绝对是被人所忽视的,从实际功绩与对整个中华民族发展所作的贡献来看,有人认为他应被列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之一,他就是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

然而当我来到隋文帝的泰陵时,看到的景象让我有些意外,一位开国皇帝的陵墓竟是如此的简陋与荒凉,只剩下一个庞大的土包。

不过千百年来泰陵一直未曾被盗,其原因或许和墓边上一个王氏村落有关,据说他们就是千百年来未曾露面的神秘守陵人。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2020年9月拍摄于陕西省杨凌示范区。

杨坚,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公元541年生于当时的名门望族:弘农杨氏,其父杨忠是西魏大将军。

杨坚三十岁不到便承袭其父的随国公爵位,在随周武帝灭掉北齐后拜柱国大将军、大司马。

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杨坚逼迫静帝宇文阐禅位,创建隋朝,改元开皇,史称隋文帝。

隋文帝即位后,在灭掉南陈,结束了自西晋灭亡开始的270多年分裂局面,隋朝也成为秦汉晋之后,又一个结束长期分裂,乱世混战的朝代。

在政治和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推行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甚至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也为后世皇朝的鼎盛打了下坚实的基础。

隋文帝杨坚废除九品中正制”,开设科举制度,给有能之士一展才华有为国报效的机会,科举制度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废除,整整1300年。

杨坚还广征书籍,延续中华传统文化,单凭这份大度,足可让众多帝王汗颜。

大力恢复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开凿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工程,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使用。

经过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

隋文帝不仅统一了全国,开疆拓土的同时,还发展了经济,推行了众多举措,有人认为其功绩远超秦始皇、汉武帝,绝对称得上千古一帝”。

然而他的功绩却在历史上如此的暗淡,这与他晚年作为有关。

中国历史上,许多帝王晚年都很昏庸,隋文帝也不列外,只是他运气比较差一些。

废黜太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埋下了亡国的祸根。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隋文帝在仁寿宫离奇病逝,终年六十四岁。

其子杨广即位后,频繁发动战争,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引发天下大乱,导致隋朝崩溃覆亡。

取而代之的李唐王朝为维护自己的正统,淡化和抹去了隋文帝的功绩,影响后人对他的看法,甚至有后世史书对他骂声不断。

隋文帝驾崩于后,同年十月与独孤皇后合葬于泰陵,同茔异穴。

隋文帝杨坚的墓位于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城西5公里处的五泉镇王上村。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帝王墓时,这破败与简陋的陵墓与其巨大的历史功绩相比,显得有些简陋。

一条不算长的神道,两边没有任何的石雕古迹,只有当地农民种的猕猴桃树,或许是因为这是一个阴天,更增添了几分泰陵的冷清与荒凉。

庆幸的是,千百年来这座大墓还未曾被盗,是因为破败?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 陵园的平面图接近方形,东西长592.7米,南北宽628.9米,面积372700平方米。

整个泰陵只剩下这个庞大的土包,呈覆斗形,夯筑而成。

以及陵冢南边的一块清代石碑,碑正文用隶书写有隋文帝泰陵”五个大字。

据当地有关部门介绍,如今泰陵为国家文保单位,不得建造任何建筑,所以整个陵园一直保持着几十年前的原样。

在陵冢的左侧有一间平房,房前种有几棵柳树,看着有些年代,原以为是文帝祠庙。

走近后发现庙紧锁,从木栅的窗格往里看,里面供奉的是道家仙人,明显这是一座道观,至于为何会建在泰陵边上,不得而知。

在整个陵园的右侧,紧贴陵园有一个村子叫王上村。

能在帝陵边上造村子,想必定有不同之处,换作一般人家,估计没人愿意把房子建在坟墓边上,也没有资格在此建房。

在杨凌当地有个传说,说的是这个村就是泰陵的神秘守陵人。

走进村子后,发现这里的房子大多已翻新,只有在一些角落里还留存着一些老房子。

村里人不多,问了关于守陵人的事,大多也没人正面回答,基本都是不知道。

不过从历史来看,大唐一直抹黑隋朝,想必这些神秘守陵人为保自身安全肯定不会透露自己的身份,这或许已成为他们不可外露的秘密。

从如今秦陵如此破败的样子又未曾被盗的现状来看,应该有人在守护,不然千百年早就被人惦记上了。

至于为何没人去修缮,估计就是为了不让陵墓太招摇过市。

村内每户人家门口都竖有一块木牌,上面刻有不同的四字警示语,这家为夫唱妇随,尊老爱幼”,这仿佛说的就是杨坚与其皇后的事。

关于王上村是不是传说中的守陵人,现在仍不得而知,对此你怎么看?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