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什么而死?课本必选!考试常考!杜甫这首诗写得如此凄怆为什么如此受到青睐?|文史百科-千易网
首页 > 历史 > 文史百科

杜甫为什么而死?课本必选!考试常考!杜甫这首诗写得如此凄怆为什么如此受到青睐?

时间:2023-12-06网络作者:小白

《登高》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代表作,是一首经典而规范的格律诗,体现了七言律诗最基本的特征,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必选必读必背篇目,其中的所有句子在学业水平测试、高考等国家级大型考试中出现率极高,值得我们一读。

先看这首诗——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形式上看,这首诗体现了七言律诗最基本的特征:

从整体结构上看,律诗一般每首八句四联,超过八句则称为排律或长律。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每联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两句构成对句关系;前联的对句和后联的出句则称为邻句关系。

从韵律上看,诗的一、二、四、六、八句押灰韵,一韵到底,中间没有换韵。

规范的律诗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

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即使稍微松一点,也只允许入韵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叫作借韵。

一般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杜甫的这首《登高》为正例。

从平仄上来看,这首诗的每一联对句之间平仄基本相对,比如首联: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急白两字古为入声,属于仄声);全诗四联对仗工整。

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

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

一般以两个音节为单位平仄交错,就构成了律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七言律诗的基本句型就是:(甲)仄仄平平仄仄平,(乙)平平仄仄平平仄,(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律诗句型逢双必反(对):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

逢单可反可不反,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因此就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

一般说来,四联中,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所以,从格律上讲,有些七言诗(或五言诗)看似句式整齐,押韵和平仄也较为工整,但细究起来,二、三两联并不是对仗句,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是算不上工整的律诗的。

所以,从格律上看,杜甫的这首《登高》,可以算得上七言律诗的典范。

从内容和结构上看,这首七言律诗内容分明,层次清晰。

前两联写景,写登高见闻:从风急天高的视听感受,到高猿长啸的听觉震撼,把读者带入一个空旷高远的境界之中。

接着诗人移动视线,由高而下,先写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再写滔滔东去、千年不息的滚滚大江。

既展示出秋日天地的无边无际,也让读者从大江千年不尽的波涛中感受到时光的无穷无尽。

前四句紧扣秋天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视听结合,动静交错,有声有色。

特别是颔联,通过对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后两联抒怀,写登高所感:颈联自伤身世,以常作客百年多病展示自己漂泊不定的凄苦人生,以悲秋独登台揭示自己孤独悲凉的心境,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表现出来。

尾联进一步描写,以艰难苦恨概括自己的生存状态,以繁霜鬓来更加具体地展自己衰败苍老的形象,并以新停浊酒杯这一细节来突出自己的衰愁病苦的形象。

四句诗,把诗人的身世遭遇展示得具体形象,把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七律,语言凝炼但含义丰富,格律工整而意蕴深远,层次分明而结构井然,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和情感表达的把握运用已达至境,堪称经典。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