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时候人如何应对夏天带来的种种灾害?历史 |历史趣闻-千易网
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中国古时候人如何应对夏天带来的种种灾害?历史

时间:2024-01-09网络作者:小白
在历史上,即使盛世也往往疲于应对强悍的夏天。

对于中国人而言,如何应对夏天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如何应对夏天的水旱灾害以及次生、衍生灾害一直是中国人的难题。

首先是如何认识灾害。

天命曾是中国人对天气及自然灾害原因的唯一解释。

邓拓曾这样说道,中国人脱离氏族社会后,经济政治生活都由单一阶级支配的体系已经建立,所以人们认为人间一切事物都可以由支配阶级进行统治,因此也受其影响。

同时,受自然力的压力,又设想存在与人间统治阶级一样的天神。

所以,天气、灾害都被认为由人间统治者的行为引起,受天神控制。

因此,那些年代,一旦出现灾害,皇帝首先要自责和检讨,并且采取德行消除上天的责怪,即弭灾。

弭灾包括自谴、避居等等。

后参加这种活动的往往还包括皇室亲属、各级官员,后来普通百姓都会采取类似行为。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中国人开始采取其他方式应对灾害。

根据邓拓归纳梳理,历史上中国人应对灾害有消极救济与积极预防两种。

消极救济又有临灾治标、灾后补救两种。

临灾治标又分为赈济、调粟、养恤、除害等等。

灾后补救包括安辑、放贷、节约等等。

安辑是指安顿流民,蠲缓即缓赋,放贷用于复业,节约用以度困。

积极救济论的主要内容是包括重农、仓储在内的改良社会条件和包括水利、林垦在内的改良自然条件。

邓拓认为,中国历代灾害之最多、最甚者首推水旱,水旱之致灾,虽亦由于自然条件使然,而人工不与以改良克服,即水利之废弛厥为基本原因。

而森林之多寡,对于水量之调解,关系至为重大,他引用外国学者的话说:无木之荒,不啻无粟。

上述应对之策均是技术性的,其结果往往取决于当时之吏治。

所以在历史上很多时候,治水治旱前后均先治吏。

官吏往往开始就决定了人们是否需要应对灾害。

《明宪宗实录》中曾记载,1470年华北、华东地区的六个府夏麦已全无收。

结果官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虽累经报灾伤,然有司未照例覆勘,展转迟延。

而在预防环节,也经常出现《明会要》所载仓储十处九空,甚至仓亦无存的情况。

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严格吏治。

《典故纪闻》记载,永乐元年,朝廷要求凡丰捻之处,于见有官钞支籴谷粟,储以备荒,郡县考满,吏中计绩,以定展最。

也就是说不仅建立储备制度,还将其作为官员考核的内容之一。

在明洪武年间,为了防止救灾时官员克扣粮食,规定将每个灾民的姓名和应得到的口粮张贴在公共场合,还要求上级官员出其不意下行查验。

应该说,无论从预防还是实施,制度的细节都是中国人应对夏天及其灾害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