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这个称呼的来历|历史-千易网
首页 > 历史

秦始皇这个称呼的来历

时间:2024-07-01网络作者:小白

我最近一直在抄书读书,阅读《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今天一起看看秦始皇这个称呼的来历。

秦国统一天下后,秦王对丞相、御史下令道:前者韩王已经交出了土地,而且还献上了他们镇国之宝——玉玺,而且声称愿意做咱们秦国的诸侯王,但不久以后,韩王就背信弃义了,他背叛了秦国,韩国与赵国、魏国一起联合起来反叛秦国,所以我们首先兴兵前去讨伐了韩国,通过战争俘虏了他们的国王。

我认为这就是一件坏事变成了好事,这样我们就可以永远结束秦韩之间的战争了。

赵王也曾经派了他的丞相李牧来到咱们的国家签订了盟约,根据盟约我们秦国归还了他们的质子。

但是他们怎么做的呢?不久以后他们就背弃了盟约,他们居然在太原反叛了我们,所以我们兴兵前去讨伐了赵国,那次战争我们俘虏了赵国的国王。

赵公子嘉居然自不量力,又自立为代王,所以没有办法了,我们只得又再次兴兵把他们消灭完。

魏王呢?当初已经说好了他要服从秦国的管理,但是魏王这个小人,不久他又与韩国和赵国一起搞阴谋诡计,准备合谋袭击咱们秦国。

所以咱们秦国遵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他们不讲信义,咱们不得不派兵吏前往这些地方讨伐他们,我们的战士战无不胜,终于把他们击败了。

楚王呢?本来说的好好的,而且还已经献出了青阳以西的土地,时隔不久楚王又违背了当初的约定,也偷袭了我国的南郡,所以我们秦国再次派兵前去讨伐了楚国,那次战争俘虏了他们的国王,平定了楚国的许多地方的叛乱。

燕王呢?居然头脑发昏,他脑子有问题,他的太子丹竟然背地里派了一个小小的荆轲前来秦国行刺,他们没有想到我们的智商和他们一样?都按照他们计划行事?逼得没有办法了我们只好派兵前去燕国进行了讨伐,很快我们就灭了燕国。

齐王建呢?也是特别愚蠢的一个君王,他居然采纳了后胜的计谋,他闭关自守与秦国断绝了一切外交关系,他们也想作乱,我们已经非常强大了,绝对不允许这些事情发生,于是我们就派兵前往齐国去征讨,通过战争俘虏了齐国的国王,我们平定了齐国土地。

大家想一想,就凭我这么一个如此渺小的人物,居然能多次兴兵讨伐、平定暴乱,我所有的的这些成绩都是倚仗着我们秦国人列祖列宗的威灵,列祖列宗在保佑我们呢。

现在六国诸侯国已经被消灭了,他们的国王都已认罪服输了,现在天下已经基本上太平了。

我要考虑一下要改号问题了,如果我们不更改名号就无法与我们取得的功业相称,也没有办法使我们的功绩流传于后世。

你们大家都讨论一下我这个帝王应该用什么名号合适。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一起上书对秦王嬴政说:过去五帝直接管辖的地区也不过有一千里吧,一千里之外是侯服、夷服的地区。

那时有的诸侯有时候朝贡,有时候不朝贡,天子都没有办法控制这种情况。

如今陛下您起义兵,您讨伐残暴、平定了天下,现在咱们整个国家都实行郡县制,所有的命令都是由朝廷发出的,这种情况亘古未有,就连传说中的五帝也无法达到这种情况。

我们与博士们商量过了,商量以后大家一致认为:在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三皇之中泰皇是最为尊贵的。

因此我们斗胆地建议,大王您应该称为‘泰皇’,您的命令应该为‘制’和‘诏’,您也不能称为我,您应该自称为‘朕’。

秦王想了想说:那就去掉一个‘泰’字吧,留下一个‘皇’字,然后再加上古代的称呼‘帝’字,两者合称为‘皇帝’;其他的我没有意见,就按你们商量的办就好。

秦王说完了这些话,就在他们的上书上批示了一个字:可。

于是就追认秦王嬴政的父亲庄襄王尊为太上皇。

皇帝下命令说:我听说远古之时只有活着的帝号没有死后的谥号,中古的时候帝号活着的时候有帝号,死后又根据他生前的表现来增加一个谥号。

这样做就是让儿子了评议自己的父亲,臣子评议自己的君主了,这个是毫无道理的,我不想采取这种做法。

从此以后我就取消谥号,我就叫‘始皇帝’,我的后代就用数字来称呼,我的子孙就从二世、三世一直到千世万世,让它的传递无穷无尽。

秦始皇认为自己统一了中国,功劳特别大,商周时代的王已经无法表达他的称呼了,就和群臣们商量好了,以后君王都称为皇帝,而且他是功盖三皇,劳过五帝,分别取了皇和帝两个字了称呼他,而且他也是自不量力,认为自己伟大的事业一直会千秋万代,一直会流传千古的,所以就想好了以后的子孙后代君王的称呼,二世三世等等,甚至于千世万世等。

由于他是第一个皇帝,而且还是秦朝,所以就是秦始皇,他开创了皇帝的称呼,皇帝自称朕都是大臣建议的。

从秦国诸侯世系表得知,秦国一共经历了三十三代帝王才统一了中国,但是在秦二世手中就基本上灭亡了,尽管也有一个傀儡皇帝子婴,这个也没有人说他就是秦三世。

阅读抄书读书《史记》,编写文章就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学习历史,也看开了许多事情,也彻底治愈了我,没有期待,只能前进,那天眼睛真的看不见了,我就不发文章了。

感谢友友的支持和阅读!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指正,谢谢各位光临。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