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楚汉相争,刘邦为什么能打败项羽而统一天下?|历史-千易网
首页 > 历史

秦末楚汉相争,刘邦为什么能打败项羽而统一天下?

时间:2024-07-15网络作者:小白

公元前210,秦始皇驾崩,秦朝内部随即展开残酷的权力斗争,最后宦官赵高胜出,以秦二世胡亥为傀儡皇帝,独掌秦朝大权。

他大兴土木,严刑峻法,使天下百苦不堪言,最终各地百姓揭竿而起,天下再次陷入混乱。

起义军中,有两支重要的力量,一是西楚霸王项羽,另一支则是被项羽封为汉王的刘邦。

当时项羽正值年轻,力能举鼎,勇武过人,个人武力值天下无人能出其右,同时,他也是军事作战的天才,战场嗅觉灵敏,所带军队冲击力极强,在战场上总能以少胜多击溃敌人。

巨鹿之战以少胜多消灭秦军主力,是覆灭暴秦的最大功臣。

而他的对手刘邦,当时年龄已近五旬,在当时众人眼里已是垂暮之人,且在灭秦战斗中并无与秦军主力作战,侥幸占领秦都咸阳而被项羽封为汉王。

彼时来看,他们二人完全不在一个层面,项羽应完全可以打败刘邦,然最终结果却是刘邦草根逆袭,打败了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历史有时候正是如此的巧合,刘邦和项羽,两个如此不同,可以说是正好相反的两个人,被安排在秦末那段时间进行了一场生死角逐,他们就好像彼此反面的镜子,刘邦的优势也真是项羽的劣势,至于刘邦为什么能打败项羽,我认为主要有以下的关键原因:

一、两者逆商不同,刘邦逆商强大。

逆商,就是面对逆境和困难时的心态以及措施。

刘邦原本是乡间痞匪,经常被通缉,很多时候连饭都吃不上,这些经历造就了刘邦强大的逆商,在面对任何困难和失败时,也不会放弃,总是能再次崛起。

而项羽却是楚国贵族之后,秦末起义后,年纪轻轻就成为义军主帅,后又成为最年轻的西楚霸王,统管和分封天下诸侯,而且在战场上也是战无不胜,未尝一败。

这些经历太伟大也太顺利,造成了项羽缺少面对失败和困难的经历,故逆商值低。

此后果是,项羽很多次打败刘邦,甚至打的刘邦驾车逃跑扔下自己的孩子,但刘邦并不气馁,屡败屡战。

而刘邦联合天下之兵,只在垓下打败项羽一次,项羽本有机会渡过乌江而图东山再起,然项羽如无法面对困难和失败,自刎乌江之边。

这就是逆商高低的差异,试想如果刘邦被项羽打败一两次后便一蹶不振,甚至自杀,则怎么可能还有日后打败项羽的机会。

古人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无论面对任何困难和失败,先保住自己为第一要素。

人都没了,还谈什么其他,这个道理自古至今都是不变的。

二、两者胸怀不同,刘邦能听劝从而做出正确选择,而项羽往往因自负不听劝而犯下错误。

刘邦出身卑微,知识水平也不高,好多问题和情况他并不懂,于是养成了经常问其他人意见以及也能听取他人意见的性格。

在刘邦很多重大的转折点,此成为他能正确选择的根本,如:进入咸阳沉迷享乐时,能听樊哙、张良建议,离开咸阳,还军灞上;彭城失败后,刘邦有些气馁而荒废军政,最后听下属劝告而重新振作;韩信扫平北方后,有谋反自立的苗头,听张良之劝封赏韩信为齐王等,最终团结天下之兵打败项羽。

而反观项羽,为人自负而不听劝告,犯下一个一个错误,积累成多,终至一败。

鸿门宴上,未听范增杀刘邦之言,放跑刘邦,终成大患;占领秦都咸阳后,未听谋士之计,以秦地为根据地建都,而是烧杀抢掠后东返彭城建都;乌江边上,未听乌江亭长相劝,不肯过江以致身死。

古人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听人的劝告,相当于把他人的智慧增加到自己的身上,可以采纳,不采纳也可以避免自己没想到的疏忽。

项羽自负而不听劝告,那你一个人的智慧终究是比不上刘邦很多人智慧的集合,失败也是在情理之中。

三、刘邦善于用人,而项羽更善于恃己之强。

楚汉相争开始的时候,项羽整体实力其占优势的,但随着刘邦善于用人慢慢展开,整体的实力慢慢倒向刘邦。

韩信如此大才,在项羽手下而不能用,被刘邦启用后终成项羽心腹大患;项羽杀死韩王成,致使张良死心塌地追随刘邦;九江王英布原本追随项羽,后加入刘邦帐下;范增是楚军中最好的谋士,也被项羽怀疑而致身死,未能尽用其才;陈平原也在项羽帐下,最后也追随刘邦。

以上种种,造成刘邦集团势力越来越大,而项羽则不断被削弱,最终兵败。

《道德经》日: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意思即:善于用人的人,是表面谦虚卑下的人,是不与其他人争功劳而且能封赏的人,反观刘邦和项羽,高下立判。

项羽更加相信自己一个人力量,虽然他是天下独战无人敌,但终究也抵不过刘邦集团众人的合力。

以上是我认为项羽最终被刘邦打败的主要原因,项羽军事卓越,战力非凡,刘邦在军事上难以匹敌,项羽可谓大英雄。

然在更高的层面,却非刘邦的对手,刘邦则给予降纬打击,最终还是高纬度的胜利。

读史最终是为自己所用,通过上面分析刘邦和项羽的优缺点,我们应借鉴项羽,但更应学习一下刘邦逆商、兼听、用人之策。

那刘邦为何能战胜项羽,你又其什么意见呢?

创作不易,绝非AI,请予以关注,感激不尽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