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慈禧太后

时间:2024-07-22网络作者:小白

叶赫那拉氏(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一般根据其徽号简称为慈禧慈禧太后,又有西太后老佛爷等称呼。

中国晚清时期重要政治人物。

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慈禧太后概述图

慈禧于咸丰二年(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一说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

因生下皇长子载淳(同治帝),晋至懿贵妃。

咸丰十一年(1861年),载淳即位,她与慈安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

之后联合慈安、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

执政初期,整顿吏治,重用汉臣,获取列强支持,先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起义,使清王朝获得暂时的稳定。

同时兴起的洋务运动,使近代工商业获得初步发展。

史称同治中兴。

同治帝崩逝后,她择咸丰帝之侄载湉(光绪帝)入继大统。

慈安暴卒、奕䜣被免后,慈禧得以独掌大权。

期间一度归政,但在戊戌政变后再度训政。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利用其斗争对列强宣战,引发八国联军侵华。

两宫回銮后,相继实行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企图挽救王朝危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溥仪作为新帝,她自即日起被尊为太皇太后。

次日在仪鸾殿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葬于定东陵。

谥号长达二十三字,简称孝钦显皇后。

主要影响

掌权初期

两宫垂帘之初,慈禧在奕䜣等人的辅佐下,整饬吏治,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又采用奕䜣提出的借洋兵助剿的政策,讨好英、美、法列强,组织洋枪队常胜军常捷军,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起义,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

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自同治朝起,慈禧又重用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发展一些军用,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

客观上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这一时期,国内起义被平定,两次鸦片战争暂时满足了列强的贪欲,外交上没有吃大亏,洋务运动后清王朝的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工商业有了初步发展,被称为同治中兴。

同治十二年(1873年),慈禧还亲自过问轰动一时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在所派调查官员胡瑞澜徇私包庇、社会舆论声势浩大的情况下,下令此案提交刑部详审,最终使得这桩拖了三年之久的冤案终于真相大白。

掌权中期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

光绪帝即位后,慈禧开始了与慈安的第二次垂帘听政。

在同治年间,中亚浩罕汗国侵略者阿古柏就入侵并且占据了新疆大部分地区,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又出兵占领伊犁地区,慈禧等深感新疆的存亡事关重大。

光绪元年(1875年),慈禧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命令各省协饷支应,以支持西征。

光绪四年(1878年),清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失地;光绪七年(1881年),通过曾纪泽与俄国的直接谈判,以及左宗棠军作为后盾,清政府收复伊犁大部分地区。

同年,慈安突然去世。

三年后,中法战争爆发,慈禧太后发动甲申易枢朝局之变,以奕䜣萎靡因循为由,免其一切职务,又将其余军机大臣罢免,开始独揽朝政。

在光绪十年(1884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在取得镇南关之战胜利后,决意乘胜即收,下令撤军,授权李鸿章与法国谈判,最后签订《中法新约》。

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省,巩固了西北边疆。

光绪十一年(1885年),又在台湾建省,加强了东南海疆建设。

到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清政府在东北改建行省,使东三省与内地制度并轨,强化了东北边疆民族的向心力。

这些举措有利于维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

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借办海军为名,修葺了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清漪园(后改名颐和园),之后实行训政。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帝大婚后开始亲政,慈禧撤帘归政。

由于光绪皇帝没有执政经验,也不可能短期内瓦解慈禧所构建的政治势力体系,所以名义上光绪帝亲政,实则慈禧在撤帘后又训政九年。

在训政结束后,朝内一切用人行政,仍其出手。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军在水陆战场上连连失利。

慈禧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六旬庆典,支持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以各种借口打压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

次年,在日本方面的要求下,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在维新运动的影响下,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意见,开始变法。

由于维新变法极大触动了满洲贵族旧势力和众多封建官僚的利益,他们以慈禧为首聚集起来,极力反对变法。

变法开始百日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幽禁光绪帝,废除之前颁布的所有维新措施,捕杀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变后,慈禧宣布重新实行训政,并且制造舆论,准备废黜光绪帝,另立新君。

由于英、日等外国公使和一些地方督抚的反对,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戊戌政变后,义和团运动兴起。

慈禧最初主张围剿,但后来转向剿抚并用。

且因对列强不断干涉内政、坚持调兵进京的不满,使其企图利用义和团对抗列强,从而引发八国联军侵华。

期间,地方督抚张之洞、刘坤一等强烈反对对列强宣战,进行东南互保,她默认了这一情况。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带着光绪帝等仓皇出逃,同时命奕助、李鸿章为全权处理大臣,与列强谈判,屈辱求和,签订《辛丑条约》。

掌权后期

为了维持统治,抵制革命,改变自身守旧无能形象,讨好列强,慈禧在西狩期间表示要参照西法,改弦更张,切实整顿政事。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谕令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办清末新政的机关。

随后在新政的名义下,陆续颁布了一些目的在于稳定清朝统治的法令,如调整官制、整顿吏治、改定刑律、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废除科举、兴办学校、准许满汉通婚及禁缠足令等。

在慈禧默许下,开办女子学校,教授新学,逐渐风行于开埠较早之上海、广州等沿海之城镇。

慈禧为了更有效地抵制革命,便拉拢资产阶级上层,欺骗广大民众;同时企图通过改革官制削弱地方督抚的权势,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表示:如果宪政能使清朝基础永远巩固,民间革命之说自归消灭,经过考察确无弊窦,便决议仿行立宪。

同年,慈禧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次年(1906年),清政府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准备从改革官制着手,逐步厘定法律,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进行预备立宪。

年底,慈禧公布中央官制,行政中枢军机处照旧不变,并增至十一部。

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又公布地方官制,将各省督抚的军权、财权分别收归陆军部和度支部。

同时采用明升暗降的办法,把地方督抚中最有权势的袁世凯、张之洞内调为军机大臣,以此逐渐削减各省督抚的实权。

并且在中央,满洲亲贵把持了外交、陆军、度支、农工商务部的实权。

因此,所谓的中央官制改革实际上是排斥、削弱汉族官僚权力,实行满洲皇室贵族集权。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革命势力迅速发展和立宪派请愿活动高涨的形势下,慈禧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二十三条。

这个大纲仿照德国和日本的宪法,以保障君上大权为核心,保留君主专制特权,皇统永远世袭,皇权不可侵犯,法律议案须经皇帝核准施行,人民自由可由诏令限制,宣战、媾和由皇帝决定,用人、司法由皇帝总揽,人民没有真正的权利。

同时,还颁布了《议院选举法要领》《逐年筹备宪政事宜清单》,明定是年起的九年时间为预备立宪时期。

同年秋,清政府宣布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各省筹设咨议局,作为未来的国会和省议会,以此作为笼络资产阶级上层的诱饵。

由此,预备立宪正式开始。

但九年立宪的期限,与立宪派要求的二到三年内实行立宪期望颇有差距。

随着光绪帝与慈禧相继去世,政局大变,立宪未能完成政治体制的结构性转型,清王朝也很快在革命中覆亡。

慈禧的汽车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