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白起宁死也不愿率军攻邯郸,是真觉得打不下,还是在闹情绪呢?

时间:2024-07-25网络作者:小白

白起又叫公孙起,是秦国郡郡 今陕西眉县东常兴镇白家村人,他戎马一生,指挥了数十次重要战役,取得了赫赫战果,是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大将,为秦国统一大业立下绝对的功勋,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战功最为辉煌的将军。

史书对他的评价是:勇谋兼备,长于野战进攻,料敌用兵,战必求歼。

这位在战国时期以冷酷无情和卓越军事才能著称的将领,在刚刚打赢长平之战之后,在邯郸之战前夕,却数次拒绝了秦王的指挥任命。

白起宁死也不愿率军攻邯郸,是真觉得打不下,还是在闹情绪呢?

这一决定背后,不仅是他对战场形势的深刻洞察,更是他内心复杂情感与道德负担的交织体现。

一、战略层面

白起深知邯郸之战的艰巨性。

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军事重地,其防御之坚固,绝非轻易可破。

更何况,赵国在长平之战后虽元气大伤,但举国上下同仇敌忾,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不可小觑。

白起深知,此时若强行攻打邯郸,不仅会面临赵国的顽强抵抗,还可能引发其他诸侯国的联合反击。

在战国这个群雄并起的时代,任何一国的扩张行动都可能触动其他国家的敏感神经,引发连锁反应。

因此,白起对邯郸之战的胜算持谨慎态度,不愿轻易涉足这场可能引发全面战争的漩涡。

二、军事层面

白起在军事上的疲惫感也是他拒绝指挥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平之战虽然以秦国的胜利告终,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也极大地消耗了秦国的国力,士兵们疲惫不堪,士气低落。

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对秦国的国力无疑是巨大的考验。

白起作为一位深谋远虑的将领,自然不愿看到秦国因一时之勇而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三、自我救赎

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军降卒的行为,给白起带来了沉重的道德负担。

这一残酷手段虽然有效削弱了赵国的战斗力,但也让白起背负上了杀神的恶名。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那些无辜生命的哀嚎似乎总在他耳边回响,让他无法安睡。

因此,当秦王再次命他领兵攻赵时,白起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他既不愿再次亲手制造杀戮,也不愿因抗命而遭受惩罚。

最终,他选择了拒绝,希望以此种方式减轻自己内心的负罪感。

此外,白起还考虑到了个人情感和安全的因素。

长平之战后,他与赵国之间结下了不解之仇。

赵国上下对白起恨之入骨,视其为不共戴天的仇敌。

若他再次领兵攻赵,无疑会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同时,他也深知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并不稳固,一旦战事不利,很可能会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因此,他选择了明哲保身,拒绝了秦王的任命。

然而,白起的拒绝并未能阻止秦王的决心。

最终,秦王还是派出了其他将领领兵攻打邯郸。

但正如白起所预料的那样,秦军遭遇了顽强的抵抗和诸侯国的联合反击,损失惨重。

当战败的消息传来时,秦王怒不可遏,将怒火发泄到了白起身上。

他强令白起出兵,但白起仍以病重为由拒绝。

最终,在秦王的逼迫下,白起不得不带病上路,却在途中被赐剑自刎。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令人扼腕叹息。

白起之死,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战国时代复杂政治军事斗争的缩影。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争议话题,但他的战略眼光和作战才能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为后人所敬仰和传颂。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