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曾不止一次地强调过:比起安史叛军,大唐西北军区的整体实力占优,如果没有内部的相互猜疑,他们是绝不会让安史叛军如此张狂的。
当唐肃宗在灵武称帝后仅过了两个月,大唐中央政府就开始向南转移到彭原,并开始组织军队,于一个多月之后发起了一场大规模反攻。
结果呢?惨败。
或许有人问觉得疑惑:你不是说大唐西北军区的整体实力占优吗?为什么首次出兵就败给了安史叛军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唐肃宗继位之后,似乎是突然理解了父亲唐玄宗当初猜忌打压西北军区的行为,于是他也开始有样学样,着手打压西北军区。
在此次反攻中,统帅是一个文人,他的主要助手还是文人。
房管上疏,请自将兵复两京;上许之……管悉以戎务委李揖、刘秩,二人皆书生,不闲军旅。
管请人曰:?贼曳落河虽多,安能敌我刘秩! 如果用场面话来说,大唐此次失败是注定的,因为文人在战场上是外行,让外行指挥内行,不失败才奇怪。
有些聪明人或许会说:这事儿其实好办,只要唐肃宗派一个大家都能信服的军方大佬带兵出征,自然可以避免此次失败。
这个说法自然是有道理的,可问题是:任何一个皇帝都无法真正相信大唐西北军区,唐玄宗如此,唐肃宗也如此。
正因为有这个理由,所以大唐西北军区根本没办法发挥出全部实力,痛痛快快地与安史叛军交战。
在许多人看来,唐玄宗和唐肃宗的想法纯属多余,人家西北军区的各路军头都是忠心耿耿的,这父子俩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这种嘲笑是廉价的,更没有什么意义。
处于皇帝的位置上,他从来都不会指望臣子的忠心,因为臣子的忠心永远受制于利害格局,没有足够的力量制约他们,哪个臣子也是不可靠的。
人们在说起安禄山叛乱的时候,对于安禄山如何不忠通常只是一笔带过,而是反复强调唐玄宗老年痴呆,给安禄山的权力太大。
人们在说起郭子仪的时候,却始终强调大唐几代皇帝不长眼,对于郭子仪这样的大忠臣暗加提防。
可隐秘的权力逻辑永远是:如果大唐皇帝一昧放任郭子仪,郭子仪也随时可能会变成安禄山,就算郭子仪不想当安禄山,他手下的小弟也会哭着喊着支持他当安禄山。
就如后来唐肃宗让太监指挥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帅打仗,让叛军打得全面溃败,但是唐肃宗也没有惩罚太监一样。
面对这种失败,基于唐肃宗的角度,显然认为这是军人不服管的结果,而且就唐肃宗这种玩法,军人不服管那是必然的。
当然了,因为大唐帝国在西北地区拥有绝对性的优势。
所以这种巨大的惨败之后,唐肃宗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向长安方向前进。
于是这次惨败后四个月,唐肃宗就南移到凤翔指挥帝国平叛工作了;此时大唐中央政府所在地,距长安城只有100多公里。
而且西北的军队大批向这里汇聚,江淮的物资也大批向这里汇集,长安城的军民也纷纷向这里逃亡。
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江、淮庸调亦至洋川、汉中。
上自散关通表成都,信使骆驿。
长安人闻车驾至,从贼中自拔而来者日夜不绝。
其实,从这种最基本的史实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大唐帝国在西北的实力有多强大了。
许多人在分析这段历史时,常常会模糊大唐帝国的实力,好像安史叛军非常强大,唐肃宗就是靠皇权的光环令大唐帝国实现中兴的。
事实上,唐肃宗之所以能够令大唐帝国中兴,主要原因就是大唐帝国依然拥有压倒性的实力,所以他们可以一次又一次地为唐肃宗看似愚蠢的行为买单。
唐肃宗这样胡折腾,自然会受到军人集团各种形式的抵抗:叛军还没有被消灭,皇帝就这样对待军人集团;等叛军被消灭后,皇帝还会给军人集团活路吗? 因为类似的原因,大唐帝国在平定叛乱时,总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从表面上看,只要唐肃宗信任忠臣良将就能很快平定叛乱。
问题是,唐肃宗绝不会相信什么忠臣良将,因为在他眼中,一旦丧失制约,忠臣良将都会立刻变成安禄山。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有六个将领最为著名,他们分别是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张巡、鲁炅和来瑱。
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都是西北军最著名的将领,郭子仪早早就被皇帝解除了兵权,而且一直防贼一样的防着他,而郭子仪有大智慧,经受住了各种诱惑,最终功德圆满。
李光弼在走向乱臣贼子的道路上突然死了,虽然没有功德圆满,但也没有进入乱臣贼子的行列。
至于仆固怀恩,他最后在乱臣贼子的道路越走越远,所以盖棺定论自然就是乱臣贼子。
张巡、来瑱和鲁炅都是江淮防线上的大功臣,张巡早逝,自然是功德圆满。
鲁炅和来瑱如果早死一会儿,历史地位肯定不会逊色于张巡,他们最终的历史地位不如张巡,主要也是因为他们都滑向了乱臣贼子的边缘,所以盖棺定论相对差一些。
上述六个将领尚且如此,其他人就不必多说了。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