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历史 > 宋朝

浅析宋朝御辽策略以及澶渊之盟对宋辽两国的影响

时间:2023-07-23网络作者:小白

:在中国的和战纷争中,曾签订了不少盟约条款。

而澶渊之盟是宋辽关系中的重要一环,就其性质而言,历来众说纷纭。

有观点认为澶渊之盟是屈辱的城下之盟,也有观点把其当做宋辽两国灵活处理双边关系的成功典范。

关键词:澶渊之盟、御辽、条约

蒋复璁先生曾评价澶渊之盟,认为它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及中国整个历史,它带来的积极影响远比世人看到得多。

那么在此之前,宋朝的御辽策略是怎样的?此条约对两国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首先毫无疑问的,这次盟约是宋真宗面对辽国求和主动接受的结果。

为此,宋朝每年要往辽国进贡大量金银钱财,以求双方相安无事。

在此情形下,两国的贸易往来大大增加,对两国文化、经济交流是非常有利的。

然而,此举也对两国人民及形势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宋朝之御辽思想

契丹建国之初,已经拥有中国北部与东北广大地区。

后晋时再得燕云十六州等地。

宋人早已认识到此地有多么大的战略价值。

它北靠燕山山脉与太行山山脉,南与平原接壤。

不仅拥有古代的天然屏障,更是兼具战争物资运输的绝佳条件。

更重要的是,燕云十六州历来是古代王朝抵御北部少数民族入侵的门户。

契丹努力建设燕云十六州,真正实现了燕云的屏塞御边。

基于对国家统一与收复失地的希望,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军事策略。

先南后北,顾名思义,就是先对付南方各个割据政权,完成内部的净化,安内以后,再将目光投向北部的燕云十六州。

在此基础上,宋太祖选择积极防御的战略部署,同时在北境增派大量人手,一定程度上汲取了中唐五代利用藩镇守边的经验。

具体体现在宋太祖派遣一批精悍强大的将领驻守在北方,又在各个军事要塞施以重兵把守,在待遇上给予他们极高的经济自主权以及用兵裁量权。

由此可见太祖对此事的重视。

随着南方的收复与北汉的日渐衰败,辽国对大宋的态度逐渐转变,它已不再对大宋一味敌视,而是选择缓和关系,这是双方面对当前军事态势的慎重考量,同时也是大宋军事实力的有力彰显。

宋太宗继位后,承先帝遗志,以御驾亲征的姿态率军北伐。

刚开始宋太宗的目标只是北汉,然而,白马岭之战的发生,让将士们对打败辽军信心大增,也让他产生了抢回失地好时机的错觉。

979年,在白马岭宋军抓住机会,成功阻击辽军。

因此北汉失去了自己的外援,被迫投降,自此,北汉灭亡。

得意洋洋的宋太宗在打败辽军后,并没有对将士们论功行赏。

据史书记载,当时攻围太原累月,馈饷且尽,军士罢乏。

会刘继元降,人人有希赏意,而上将遂伐契丹、取幽蓟,诸将皆不愿行,然无敢言者。

数月不停的行进与补给的严重匮乏使将士们早已丧失战斗的斗志,即使如此,因宋军的人数大大超过辽军,故他们冲到幽州城下还不算太艰难。

但因多种不利因素影响,这场战役最终以失败告终。

雍熙三年正月,两方开始第二次北伐战争,大宋一方同样是先胜后败,两次大举伐辽的失败均验证了幽燕难复的事实。

经过多次战争,宋太宗从此放弃主动北伐,而致力于全面防御。

同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加强内部统治方面,于是形成了守内虚外的统治思想。

接踵而来的战火使百姓民不聊生,当时许多人对此持批判态度,竭苍生之众力,务青史之虚名是大多数人的内心写照。

澶渊之盟缘起

提到澶渊之盟,不得不提到一个名叫王继忠的人物。

此人在身份上颇有意思,史书中记载:

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

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

如许通和,即当遣使。

为何称此人为故将呢?他本是大宋人,因勤恳做事得到韩王(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的信任。

1003年的冬天,数万辽国骑兵来袭,王继忠虽竭尽全力抗敌,但仍然在白城被擒。

被俘后投降,竟赢得了萧太后的重用。

宋真宗则以为王继忠已为国牺牲,颇为伤心,对他的亲属颇为照顾。

宋真宗即位初期,继承了前两位帝王的防御策略

然而,宋太宗时期与辽国的几次交锋令对方士气大涨,对方一直在尝试南进,而大宋这边只能被动应战。

景德元年闰九月,辽萧太后与辽圣宗倾全国兵力南下。

在宰相寇准的建议下,宋真宗决定御驾亲征。

就在双方对峙于澶州之时,辽军大将萧挞凛被宋军伏弩射杀而死,辽军士气大损。

面对过于顺利的战争局势,萧太后却有了一定担忧。

她害怕战线拉得太长,将士们补给困难,加上王继忠的有心劝说,便有了澶渊之盟的诞生。

此条约约定:

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辽主尊称宋帝为兄长,宋帝尊辽太后为叔母。

两国以白沟河为界,沿边军州,各守疆界。

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

宋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至雄州交割。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对宋朝与辽国的影响

宋真宗与各位朝中大臣虽对于此条约的签订欢喜不已,但此举对大宋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首先,不得不提到澶渊之盟对武举制的腐蚀。

用钱财换取的百年和平,使越来越多的人不居安思危,反而妄自尊大,认为和平可以永远保持下去。

宋朝的统治者因为长期的和平相处滋长了其苟安妥协的情绪,自认为这是极其划算的事情。

武将后多转入文臣的队伍,重文轻武态势初显,他们不再提收复失地之语,文弱之风更加地盛行。

条约中关于不准越界的规定使统治者越来越不重视武官,他们开始任用文官在军队任职,缩减军队开支、降低武官地位,让越来越多百姓认为习武已无出路,走上仕途必然要做好笔下功夫。

再者,长久的和平磨灭了宋人内心的血性。

因习武没有饭吃,许多本应在这领域发光发热的军事人才弃武从商,学会用金银换取极高的社会地位。

宋辽两国贸易互通,这给很多人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显露弊病。

强大的贸易顺差让宋朝统治者产生了可以用经济文化牵制住对方的错觉,长期的积弱不积贫给这繁华的朝代带来了大量财富,同时也带来了严重偏科,为后来一系列的危机出现埋下了伏笔。

当然,此条约也不是全无优点。

澶渊之盟后北宋虽然放弃了夺回燕云十六州,但其却因此得以发展因连年征战而遍体鳞伤的各行各业。

据《宋史》记载:

自景德以来,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

北宋每年从辽方征收专卖税约有一百五十万贯,宋方得利极大,甚至好几次数倍于岁币。

对辽国而言,这个条约带来了什么呢?

根据赵汝愚在《宋名臣奏议》记载:自澶渊既盟之后 ,岁省用兵之费 ,国享重币之利。

源源不断的钱财从大宋运往辽国,让辽国得到大量经济利益。

他们将这些钱财用于发展本国落后的产业,并加大了军费比重。

军事方面发展后,辽国便将目光转向其他弱国。

趁此机会,辽国四处征战,不仅扩充了疆域,而且生产发展有了很大提升。

然而,辽国为了缓解贸易逆差而加重赋税,激化了国内主体民族与被统治民族之间的矛盾,为后来女真族崛起和金国联宋灭辽埋下了伏笔。

总而言之,澶渊之盟的订立既给两国带来好处,同时也显示出不可忽视的弱点,其彻底使北宋放弃了其自立国以来就确立的战略总路线,却也为贸易往来、民族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END-

【文|书墁

【编辑|长庚

参考文献:

陈峰 北宋御辽战略的演变与澶渊之盟的产生及影响[A]. 史学集刊,2007陈峰 北宋御辽战略的演变与澶渊之盟的产生及影响[A]. 史学集刊,2007刘沅祁.澶渊之盟:屈辱条约还是和平典范?[J].七彩语文,2022唐利,张怀雨,周小青等. 文盛与武衰:探究宋代澶渊之盟对武举制的影响[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汇编.[出版者不详],2019陈锴.宋辽澶渊之盟:用谈判换取和平[J].百科知识,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