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年,都会有人拿杜甫开涮,今年尤为严重。
这几天,杜甫有点忙,已经被踩了一万脚了。
有说杜甫满腹牢骚的;
有说杜甫水平不行的;
还有拿其他诗人当枪,内涵杜甫的。
顺便还有以杜甫最后的去世原因来嘲讽的。
从未想过,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会遭遇如此大的争议,但事实就发生在眼前。
杜甫才名从未被高估
如果说中国古代谁最擅长写诗,我们脱口而出的就是李白、杜甫。
从取得的成就来看,很难让我们在这两个诗坛巨擘中分出高下。
李白的乐府、歌行、绝句震惊了诗坛,杜甫则在律诗上引领潮流。
当然,李白在诗歌中的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光芒要盖过杜甫。
但杜甫在诗中的人文关怀、忧国忧民的情怀,却历久弥香。
李白气挟风雷,诗歌创作是天才的大手笔。
杜甫以史入诗,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者。
那如果从杜甫的诗歌擅长写实,没有意境而言,来怀疑杜甫的创作水平,那请问还有什么比忧国忧民更有意境呢?
以史入诗的创作风格,或许让杜甫的诗歌看起来没有李白那么奇幻的想象力,其语言的华丽也不如小李杜让人深刻。
但世间万物的美是各有不同的。
有一种美是春花秋月,这是很直观的美。
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如是也。
有一种美是长河奔流,一泻千里。
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是也。
有一种美如高山巍峨,如大海澎湃。
杜甫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是也。
况且,作为诗圣的杜甫,并不是不能辞藻华丽。
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
——《朝献太清宫赋》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江畔独步寻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
从辞藻角度来质疑杜甫,也很难说得到人们认同。
陆游写给自己儿子的诗里这样说: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
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
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
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
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初学者往往醉心于辞藻的繁丽,热衷金玉其外。
随着不断精进,对美的把握也更上高楼。
如陆游这样的大诗人,尚且将李杜看作是高墙,深恐难以领会。
温庭筠、李商隐这种辞藻高手,在陆游看来甚至都不值得评论。
繁丽的辞藻在李杜这种高手面前,是小把戏而已。
杜诗最大的好处是丰富性,就像是一座巨大的综合博物馆,无论何种美感,都为人一一呈现。
这也是杜诗能够击败所有作者,成为后世注解者最多诗人的原因。
论才华,在诗歌领域,一切至高无上的字眼,杜甫都配得上。
杜甫并不是被后人吹起来的
李白出道即巅峰,征服了朝野上下。
但杜甫却认为是被后世不断吹捧起来的,在当代并没有多少关注度。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但在同时代的中唐年间,文坛盟主元稹、白居易等人已经纷纷把李杜并称,甚至对杜甫的评价要高于李白。
韩愈称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勃兴得李杜,万类困凌暴,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
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
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
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迨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
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
至于贯穿古今,覙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
元稹在为杜甫作的墓志铭当中写到: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
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元稹的评价得到后世认可的一点,就在于认为杜甫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宋代秦观将杜甫看作是诗歌领域的集大成者:
杜子美之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当其时而已。
······于是子美穷高妙之格,极豪迈之气,包冲澹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
然不集诸子之长,子美亦不能独至于斯也。
也就是说,杜甫最初获得诗圣的称号,还不在于忧国忧民,而是就诗歌创作本身而言的。
杜甫对五律的把握,已经到了非常娴熟、运用自如的地步,不但韵律精细,且境界浑然天成又多有变化,有意境壮阔忽而变为凄凉的,也有气象巍峨忽而转为细致婉约的,如《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另外,杜甫是七律诗的第一位大家。
七律到了杜甫手中,才真正变得境界广大、感慨至深,无论写物还是抒情,都能摆去束缚,于尺幅之中,含有思飘云物、律惊鬼神的壮观景象,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用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这些动词,加强了突然性和随意性色彩;用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连接四个地名,造成风驰电掣的气势。
表达的方式像散文,但格律却很完整。
也正是由于他兼备众长又自铸伟辞,也就为后来诗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白居易、元稹继承了他关心民间疾苦的一面,却受到了杜甫在诗歌中夹叙夹议风格的影响;
韩愈、孟郊、李贺则继承了他奇崛、散文化、炼字的影响,炼字在孟郊手中变成了苦吟诗;
李商隐则继承了杜甫七律诗组织严密而又跳跃性强的特点。
他们都从杜甫那里继承了一枝一节,而开创了新的诗派。
到了宋代,王安石、苏轼都特别推崇杜甫。
当然,杜甫的爱国情操,更为历代士人所推崇。
文天祥兵败被俘,有《集杜诗》200首,《序》说:凡我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杜甫并不是被撑死的
这样一位无论才华还是人品都没有太大争议的人,却被污蔑。
还有杜甫和底层百姓共情,也成了原罪。
说到这儿,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替完颜构洗白一下?
杜甫确实出身不差,京兆杜氏的名号很响,而他也的确在科举上遭遇不公,和李白一样发过牢骚。
但杜甫和李白一样,并没有摧眉折腰事权贵。
他不是没有机会走上官运亨通的康庄大道,当唐肃宗在灵武的时候,杜甫历尽艰辛到了唐肃宗跟前。
唐肃宗看着眼前衣衫褴褛的杜甫,一是可怜,二是感动,授予了杜甫左拾遗的官职。
杜甫尽职尽责,当朝廷普遍要问罪宰相房琯的时候,只有他敢于仗义执言。
由于太过于正直,他丝毫不了解唐肃宗只是需要他来撑门面的想法,所以被放逐。
在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他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歌。
以至于,杜甫大历五年夏,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这种饿久了,暴饮暴食而死的结局,让人们觉得不够体面。
但杜甫在大历五年冬,尚有《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的诗作,
如果杜甫真是撑死在先,那这篇诗作是不是太聊斋了。
当然,杜甫穷困潦倒是肯定的,最后在贫困交加中去世也是肯定的。
但杜甫虽然已经过去千年,他的灵魂却穿越千载,一直到现在,并将永远流传下去。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生活虽然能囚禁他的身体,但困不住他的灵魂。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一不小心,我又吟诵了杜甫的诗歌。
参考资料:
净悟《杜甫被称为诗圣是否有些言过其实?》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本文创作团队
作者 | 赵希夷
策划 | 赵希夷
编辑 | 赵希夷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