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4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分 钟
在电影《长安三万里》开始处,宦官程元振气势汹汹地向高适问话,高适则下意识地用手抚摸了一本书——《河岳英灵集》。
片中《河岳英灵集》内文。
来源/电影《长安三万里》预告片截图
片尾,高适带着小书童返乡,这本书又出现了。
当主仆两人谈论杜甫的诗为什么没有出现在这本书时,高适意味深长地说,将来别的集子里会收的。
那么,这本《河岳英灵集》为什么不收杜甫的诗作?其实,不仅是本书,绝大部分唐代诗集都没有收录杜甫的著作。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即唐人为什么不够喜欢杜甫?
《河岳英灵集》是唐代人殷璠选编的盛唐时期诗作选。
关于辑录者殷璠的个人材料很少,人们只知道他是丹阳人(今属江苏镇江),中过进士,曾担任过润州文学这样的八品官,后来辞官归隐,醉心于诗歌之中,曾编过《河岳英灵集》《丹阳集》两部诗歌选编,其中后者是一部地域性集子,都是丹阳所在的润州籍诗人的作品。
《河岳英灵集》则是收录了全国范围内的诗人作品。
在本书自序中,殷璠交代了书名的由来:粤若王维、王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此集便以《河岳英灵》为号。
这24人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流人物,其中就有高适。
不过,这里的英灵指的是著名人士,而不是在天英灵。
本书中的诗人及其诗作都经过殷璠精心挑选,一共有234首入选。
殷璠给每位诗人都写了一个辞约义丰的小传,做了较为客观的评价,颇得要旨,为后世写作诗话提供了模版。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本书凡所品题,类多精惬。
除此之外,这本书的史料价值也很突出,因为其中收录的一些著名唐诗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不太一样,比如我们熟知的李白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在《河岳英灵集》中题目是《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脍炙人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在《河岳英灵集》中,这句则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暂乐酒色雕朱颜。
这为后世考察唐诗流变提供了宝贵资料。
正因为《河岳英灵集》的种种出色之处,它在文学史的地位很高,被公认为盛唐时期唐人选唐诗第一书。
《河岳英灵集》书影。
民国时期上海涵芬楼影印嘉兴沈氏藏明刊本。
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
然而,这样一本受人重视的书,却忽略了同时代的诗人杜甫的作品,这让人非常疑惑。
文学史上一直有人讨论这个问题,如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其《诗薮·外编》中提到:《河岳英灵》不拾杜遗。
对这个问题的成因,人们主要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解读。
客观而言,有人认为或许是因为杜甫大器晚成。
杜甫的生卒年是712-770年,而他最为后人称道的作品是从751年后创作出来的,如《兵车行》创作于751年、《三吏三别》创作于758-759年。
《河岳英灵集》的编纂年代大约是714-753左右。
虽然二者也有重合,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诗歌的传播是比较缓慢的,等到杜甫的这些诗歌为人们所熟知时,时间可能过去三年五载了。
因此,这部《河岳英灵集》没有收录杜甫的作品也属自然。
不过也不尽然,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些入选诗人的情况。
首先是著名边塞诗人岑参。
岑参与杜甫生卒年代很接近,大概是718-769年,《河岳英灵集》收录了他7首诗作,其中的《终南双峰草堂作》《蜀葵花歌》创作于753年,比杜甫的《兵车行》还要晚一些。
《河岳英灵集》选了高适13首诗,其中《见薛大臂鹰作》创作于757年,而这时的杜甫已经有一些诗作为天下人所知了。
因此,大器晚成说似乎不太靠谱。
《文苑图》。
据考,该作品描绘了王昌龄任江宁县丞期间,在县衙旁琉璃堂与朋友宴集的故事,与会者可能有其诗友岑参兄弟、刘眘虚等人。
作者/(五代)周文矩,来源/故宫博物院
有人认为,或许是因为殷璠长期居住在丹阳,对杜甫的行踪与作品不太了解,所以没有收录他的诗作。
这个观点看起来有道理,可当我们检视《河岳英灵集》之中其他诗人的状况时,却发现这个看法也站不住脚。
本书所选择的诗人大多一生坎坷,颇不如意。
比如岑参,他长期在边塞生活,后来干脆隐居终南山,但并不影响其作品被收入书中。
至于杜甫,虽然算大器晚成,但在《河岳英灵集》编撰的年代,杜甫已经有一些佳作且声名鹊起。
752年秋天,小有名气的杜甫和高适、岑参、储光羲等几位诗坛大佬曾同登大雁塔,各自留下诗作,成就了当时文坛的一段佳话。
作为进士出身、担任过州文学且对诗坛状况比较清楚的殷璠,大概率是知道杜甫其人其事的。
因此,从客观方面找原因,似乎没有找对地方。
但如果从主观角度探讨,就会发现一些端倪。
首先来看《河岳英灵集》选择诗歌的标准。
古代诗人进行创作时,经常会在风骨和声律之间,也就是内容和形式之间犹疑徘徊,有的诗人更重风骨,有的更重声律。
唐代之前的六朝时期,一些诗选所取的作品,更注重诗歌的遣词造句、声律节奏。
殷璠对此颇有一些看法,他认为应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也就是风骨和声律并重,这样才能扭转六朝过于绮丽浮艳的文风,展现出盛唐全新、强健的生命力。
然而,在具体选取诗歌之时,殷璠显然更偏重风骨,比如本书入选作品最多的诗人是王昌龄,一共选取了他16首诗歌,其中又多是五言古诗。
其次是以山水、田园诗作见长的王维与常建的作品。
明代文学家胡震亨注意到了这一点,指出殷璠实际上没有做到风骨和声律并重,而是专重风骨。
由此可见,殷璠在自己所编选的诗歌辑录之中,更多地收录了那些不太注重形式、声律,却比较刚健明快、慷慨激越的诗歌来反映盛唐特点,也希望以此来引领唐代诗歌的转型。
如果以此为标准看杜甫的作品,我们就能明白杜诗为什么不能入选了。
与殷璠不同,杜甫比较重视声律、对仗。
在杜甫的作品中,也有绝句、古风等风格,但他最出色的神作大都属于律诗,如《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客至》中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等。
因此,杜甫对于六朝注重声律的特点是赞同的。
杜甫从不讳言自己对声律的重视,有寻句新知律遣辞必中律晚节渐于诗律细等诗句为证。
后人将李白和杜甫并称,其实二者的文风有很大不同,李白多有潇洒旷达但不太注重声律的金句,如《南陵别儿童入京》中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
在殷璠这里,自然是舍杜甫、取李白:《河岳英灵集》中选取了李白13首诗歌,位居前列。
《李白仙诗卷》(局部)。
作者/ (北宋)苏轼,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从形式来看,殷璠舍声律、取风骨。
而从诗歌风格特点看,《河岳英灵集》偏爱三种风格的作品:具有慷慨悲凉风骨的作品、体现自然音调和朴实风格的作品、反映蓬勃向上精神的作品,而这些都不是杜甫诗作的特点。
杜甫诗作的特点是人民性和现实性,其风格则是沉郁顿挫,这样独特的风格,自然不是处于昂然向上时代的唐代士子所喜爱的。
在整个唐代所选的各种诗歌辑录中,大多没有杜诗的一席之地,仅有唐代晚期诗人韦庄在自己编纂的《又玄集》中选了杜甫的7首诗,不过,这7首诗大都是一些语句明丽、清新婉转的作品,不是《兵车行》《三吏》《三别》等重量级作品。
由此可见,即便到了唐末,人们还是怀念当年的盛唐气象。
现代学者闻一多曾经感慨:奇怪的是盛唐诗的几种选本没有一本选过杜甫的诗……只因那还是太平时代,这种社会描写不太被人重视。
如果杜甫不长于其他各种诗体的话,他的诗很有可能被埋没。
唐代选诗标准一般是著王政之兴衰,表国风之善否,然而在实际层面,非兴非善、不合时宜的诗作会被过滤掉。
杜诗多批判现实,不受统治阶层青睐,自然常常会被屏蔽掉。
《杜甫诗意图》册(局部)。
作者/(清)王时敏,来源/故宫博物院
殷璠选诗作,还要看诗人的为人处世,也就是说,还要看这个诗人是不是和自己三观相合。
殷璠是典型的高开低走的士子。
他曾高中进士,风光无两,然而仕途坎坷,始终不得志,最后仅得了一个州文学这样每日讲经布道、写写画画的虚职,最终干脆辞职走人。
在这样的人生波折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三观,即看淡官场的蝇营狗苟,看穿人世的熙来攘往,看破人生的是是非非,这些不能不反映在他所编纂的诗集之中。
《四库全书总目》中对此有精彩的分析,认为盖不得志而著书者。
故所录皆淹蹇之士,所论多感慨之言。
而序称‘名不副实,才不合道,虽权压梁窦,终无取焉’,其宗旨可知也。
的确如此,《河岳英灵集》所选的诗人,不少都是与殷璠境况颇为类似的士子,如历尽艰辛、最终归隐名山的岑参,志不拘检、为人为文率皆纵逸的李白,才华横溢、不拘小节却终被奸臣杀害的王昌龄等等。
这些人的入选,一方面的确是因其诗才惊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殷璠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那个时候的杜甫在干什么呢?他正在长安城困居,不断地想方设法干谒朝中大员,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希望能够为自己谋个充分发挥政治才能的位置,打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每日里奔波不停,却又不肯罢休。
蹉跎了十多年后,杜甫才在755年得到了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芝麻官。
杜甫的这些言行,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很可能不入殷璠的法眼。
这样看来,无论是从诗歌的艺术风格,还是个人追求上,杜甫都和殷璠的理念相距遥远,道不同,不相为谋,杜诗不入《河岳英灵集》再正常不过。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
虽然杜甫生前没有得到世人认可,但这并不能削减杜诗的含金量。
中唐以后,伴随着唐朝走向衰落,杜诗的价值开始得到元稹、韩愈、白居易等重量级人物的重视与推介。
到了宋代,国仇家恨交织,边乱民变迭起。
无休止的纷乱使得文人士子的审美取向与创作风格大变。
在这种情况下,杜诗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其在文坛的地位也被大大抬高,各种诗歌辑录争相录入杜甫的作品。
《长安三万里》最后高适所说的话,终于从预言变成了现实。
赵孟頫行书《杜甫秋兴诗卷》(局部)。
来源/上海博物馆
参考资料:
1.(唐)殷璠 辑《河岳英灵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2.李珍华、傅璇琮:《河岳英灵集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3.杨胜宽:《从<河岳英灵集>不选杜诗说到殷璠的选诗标准》,《杜甫研究学刊》1994年第1期。
4.戴伟华:《杜甫:一个被边缘化的当代诗人——从<河岳英灵集>失收杜诗说起》,《文艺争鸣》,2013年第8期。
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李方恩
编辑:邓汝濛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