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文史百科

重走杜甫游陇路线 看完这些山水你也想吟诗一首

时间:2023-10-09网络作者:小白
在陇南成县县城东南3.5公里处,有峡曰飞龙,1200多年前,大诗人杜甫因安史之乱经陇右入蜀,曾在这里搭建草堂,寓居40多天。

原标题:诗韵悠悠杜公祠

诗仙阁

碑廊

成县杜公祠风景区

刘小雷

在陇南成县县城东南3.5公里处,有峡曰飞龙。

这里山奇草丰,水碧林茂。

1200多年前,大诗人杜甫因安史之乱经陇右入蜀,曾在这里搭建草堂,寓居40多天,因此,这里成为诗圣辗转甘肃陇南的一个足印,后人为纪念杜甫,在居住的旧址上立祠建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是备受国人敬仰和追忆的伟大诗人。

如今,全国各地共建有杜甫的纪念祠堂30余处,最著名的当数位于成都浣花溪畔的成都杜甫草堂。

这应源于杜甫在成都住的时间最长,传说最多。

成县杜甫草堂的最大特点是,它是杜甫入蜀第一草堂。

杜甫当年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途经现在的宝鸡、天水、礼县盐官、西和县城等地到成县,此前每到一地都是住在客栈,只有到成县后才搭建草棚,真正住了一段时间。

故有天下草堂多,同谷第一家之说。

去杜甫草堂交通十分便利,从成县县城出来顺着青泥河一路南下,乘车只需十几分钟便可到达。

在去往飞龙峡的路上,导游指着著名的鸡峰山脉夹峙的峰峦问:顺着我的手指方向望,看那座山像什么?

所有人定睛细瞧,但见山岩高耸突兀,山峰跌宕起伏,峰顶宛若一个仰卧的男人头部,根根直立的短发,智慧的额头,挺直的鼻梁下是一簇浓密的八字胡……像极了鲁迅先生,这座山也被人们称呼为鲁公山。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游客们感慨不已,一边是现代文坛巨匠鲁迅,一边是古代诗圣杜甫,隔峡谷而相邻,似乎在进行着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坛对话,不能不说是一处自然与历史的造化。

其实,鲁公山还有一个名字,叫凤凰台。

诗圣杜甫流寓同谷的时候,写过一首诗《凤凰台》,描绘的正是此地的风光。

杜甫草堂就坐落在飞龙峡谷口,背倚子美崖,面临青泥河,草堂内有庄严肃穆的祠堂,有飞檐琉瓦的亭子,有曲径通幽的台阶,有小桥、有假山、有奇石、有花卉,蝶飞蜂舞、百鸟鸣唱、芳草萋萋、古柏森森、修竹青青。

走进草堂,让人感觉不仅环境幽雅,还有浓浓的书卷气息。

到了杜公祠,山脚是一条通往沟里的公路,草堂景区的大门建在一个高坎之上,左右各修了一组台阶。

端详大门,这是一座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的古式建筑,檐顶青瓦覆盖,主体为土木结构,三开间房子,正面的门窗连为一体,门是四扇开,两边固定,中间双扇开合。

进了大门,迎面是三四十级的台阶,台阶尽头矗立着一座明清风格的牌坊,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牌坊上方正中杜少陵祠四字匾额,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所题。

拾级而上,便是草堂前院。

草堂一进两院,二级台阶,前院的南北有两座厢房,现在开辟为展室。

沿阶而上,便是后院,也是草堂大殿所在处。

院内正中的亭下是杜甫汉白玉全身雕像,诗人俯首伫立,忧国忧民,形态逼真。

正西为大殿,供有诗人石雕坐像,诗人的神情虽然困苦,但目光深邃,心中似乎正在酝酿着疾风劲雨,亭上的气吞江海横匾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绝妙写照。

在塑像周边,曾有8株参天古柏,一棵国槐和一丛海棠,人称八柏一槐一海棠,相传为杜甫亲手所栽,现在只剩下几株古柏,苍劲有力的树干和郁郁葱葱的枝叶,是杜甫草堂千百年来衰败兴盛的见证。

后院南北各有一个月洞门,南门通往后山坡,直达子美崖。

后山上白皮松遍布葱茏,瀑布飞流而下。

北门接碑廊,连亭引桥,又是一派庭园景象。

院南北两侧都是碑廊,有杜甫同谷诗及历代游人题词碑刻24方,诗圣《凤凰台》和《同谷七歌》的诗篇被刻写在最醒目的位置,让游人在吟诵杜甫诗句的同时,还观赏了书法艺术,可谓一举两得。

面向大殿,沿着回廊可走去建有杜甫石像的亭子。

这一段路,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那些镌刻在回廊墙壁之上的杜甫佳作。

诗圣当年流寓同谷有其时代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杜甫曾西奔凤翔投靠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被贬出京城,放任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七月辞官回乡。

接着杜甫接受在秦州为官的侄儿杜佐及好友赞公之邀,当年九月携妻子西行,来到秦州,一个月时间,杜甫写了百余首描写陇右自然风光和社会文化的诗歌。

据史料记载,杜甫是应当时的同谷县令之邀来同谷的,他听说同谷物产丰富,林中多橡子,山坡多野菜,崖间多石蜜,于是抱着无食问乐土的美好愿望前来。

没想到当杜甫一家人满怀希望来投奔同谷县令时,他却端起官架子,打起官腔,不肯慷慨解囊。

杜甫只好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在南山飞龙峡口搭建草屋栖身,在草堂里住了一个月,这也是他一生最艰难的岁月。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闾里为我色惆怅……杜甫带着复杂的心情在居住期间写出了《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这组长诗,真实记录了诗人一家困居同谷时艰苦的生活。

看着眼前回廊墙壁之上杜甫的佳作,字里行间里悲惨遭遇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同谷七歌》七首诗之间,既独立成章又结构相同,形成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完整艺术体系,丰富了杜诗多样化的写作体裁。

明代的王嗣爽曾评价说:七歌创作,原不仿离骚,而哀伤过之,读骚未必坠泪,而读此则不能终篇。

杜甫在同谷无法正常生存,于当年十二月经河池郡之栗亭(今徽县伏镇栗亭一带),向南翻越木皮岭到达徽县嘉陵镇的白沙渡,在这里杜甫一家乘船沿嘉陵江顺流南下至成都。

诗圣走后,当地百姓感念杜甫在这里度过他人生最困苦的一段岁月,却写下《凤凰台》《同谷七歌》不朽的诗作,历代吏民皆修葺扩建,建成了一座规模宏大、古色古香的杜少陵祠,也就是今天的杜甫草堂,成为游客饱览自然风光、缅怀诗圣遗迹的必游之地。

(甘肃日报)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