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少林的争论中,拥有最多赞同者的是三座古寺,一为泉州少林寺,一为莆田少林寺,一为福清少林寺(至今为止,福建出现六座少林寺,仙游的九座寺、东山的古来寺、诏安的长林寺、福清少林寺、泉州东禅少林寺以及莆田林泉院)。
南少林,大量的资料显示其的确存在过,但却在清朝时因参与反清复明活动被清廷镇压了,是彻底焚毁还是改名换姓,至今尚被研究者争论。
但可以确定的是:1.其的确存在;2.南少林在福建;3.它留下了不同于北少林的丰富武学。
明朝时期有因倭寇侵扰,南少林曾派出僧兵在福建沿海抗击倭寇,因此后有武学回流一说,即明朝南少林武学回流给北少林。
泉州南少林最早见于《万年青》“白眉道人奉旨大破少林寺”。
清末成书《少林拳术秘诀》称:“斯时国内有两少林,一在中州,一在闽中”。
唐豪考证认为:此“闽中”少林即泉州少林,从而奠定了泉州南少林的地位。
早期看法认为:泉州东禅院即南少林。
始建于唐初的泉州少林寺虽历经沧桑,千年古刹史迹犹存,文献可稽。
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年间,东禅寺主持幻空曾手书“少林古迹”山门匾额,稍后又出现过“钦赐东禅少林寺”供案。
泉州历史学会陈泗东据此认为:“东禅寺有两个名称,一是正式的,名为镇国东禅寺……另一个是俗称,叫少林寺。
”东禅寺即南少林的说法在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泉州是南少林武术的发祥地,武术活动历史悠久,它始晋唐,盛于两宋,至今枝繁叶茂,拳派远播,影响广泛。
以南少林武术为代表的泉州武术文化是泉州优秀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少林武术由五祖拳、太祖拳、白鹤拳、五梅花拳等拳种构成了独特而博大精深的拳术系统;武术是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宝贵遗产。
明清以来,它传播到东南亚、台湾、香港、澳门和琉球等地,成为泉州南少林武术的支派。
南少林武术薪火相传,有极强的传统继承性和凝聚力,至今海内外人士寻根溯源,络绎不绝。
泉州少林寺由嵩山少林寺分灯衍派,建于清源山麓,曾一度出现过“寺僧千人,陇田百顷,树林茂郁”的盛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泉州广泛开展群众性武术活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实力雄厚、独具特色的武术队伍。
60年代泉州业余武术社成立,拳界耆宿纷起响应,气象为之一新。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武术协会应运而生,各门派传人齐集麾下,武术馆、武术学校遍布城乡,再现“泉南千载少林风”的盛况。
目前全市已有5个区(市)被国家体委评为“武术之乡”;二十年来,世界各地众多武术团体和人士来泉寻根访友,并开展了双边的访问交流活动。
泉州武术界与日本、菲律宾武术团体结为友好团体,并与四大洲的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个武术团体建立了友好联系,为增进泉州与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人民的传统友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