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 三星堆

三星堆 长江流域的宝藏

时间:2023-07-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三星堆古遗址主要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它的分布面积为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的历史,也是迄今在西南地区所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而且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座古城、古国、古蜀等文化遗址。

不过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

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一个发现之一,它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并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三星堆。

其中所出土的文物也是最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因此在中国的文物群体当中,同时也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一个文物群体之一。

因为在这批古蜀秘宝之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一个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它们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

然而以金为主要代表的一些金器,还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一些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一些稀世之珍。

三星堆当中的三星堆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青铜时代遗址。

它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成都平原。

在1980年起开始发掘。

并在遗址当中发现城址1座,据认为,其所建造的年代至迟为商代早期。

已知东城墙长1100米,南墙180米,西墙600米,为人工夯筑而成。

从而清理出房屋基址、灰坑、墓葬、祭祀坑等。

因为房基有圆形、方形、长方形3种,而且它多为地面木构建筑。

自1931年以后在这里曾多次发现祭祀坑,由于坑内大多埋放玉石器和青铜器。

在1986年所发现的两座大型祭祀坑,出土的有大量的青铜器、玉石器、象牙、贝、陶器和金器等。

因为金器当中的金杖和金面罩制作十分的精美。

因此青铜器除罍、尊、盘、戈外,还有大小人头像、立人像、爬龙柱形器和铜鸟、铜鹿等。

其中,青铜人头像形象夸张,极富地方特色。

其中立人像连座高2.62米,大眼直鼻,方颐大耳,戴冠,穿左衽长袍,佩脚镯,同时也是难得的研究蜀人体质与服饰的主要资料。

祭祀坑的年代约当商末周初,因此被认为是蜀人祭祀天地山道道通川诸自然神祇的主要遗迹。

三星堆。

由于三星堆遗址的惊世发现,它始于当地农民燕道诚于1929年在车水淘沟时偶然所发现的一坑玉石器。

于1931年春,在广汉县传教的英国传教士董笃宜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刻找到当地的驻军帮忙宣传并保护和调查,而且还将所收集到的一些玉石器直接交由美国人开办的华西大学博物馆保管。

根据董笃宜所提供的一些线索,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和助理林名钧于1934年春天组成一支考古队,由广汉县县长罗雨仓主持,在燕氏所发现玉石器的附近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发掘。

所发掘的收获也颇为丰富,并根据这些材料,葛维汉整理出《汉州发掘简报》。

三星堆遗址自1934年首次发掘以后,发掘就长期停滞。

三星堆。

戴冠纵目人青铜面具在众多的青铜人面像里有三件著名的千里眼、顺风耳造型,它们不仅体型庞大,而且眼球也十分明显的突出眼眶,双耳更是极尽夸张,长大似兽耳,大嘴亦阔至耳根,使人体会到一种难以形容的惊讶和奇异。

然而它们唇吻三重嘴角上翘的微笑状,又给人以一种神秘和亲切之感。

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65厘米、宽138厘米,圆柱形眼珠突出眼眶达16.5厘米。

另一件鼻梁上方镶嵌有高达66厘米的一些装饰物,既像通天的卷云纹,又像长有羽饰翘尾卷角势欲腾飞的夔龙状,而且显得无比的怪诞诡异,同时为这类揉合了人兽特点的硕大纵目青铜人面像增添了煊赫的气势和无法破解的一些含义。

三星堆。

北大的考古文博院副院长孙华先生根据三星堆不同类铜像间眼睛的差别来区分铜像的身份,并将它们分为三种类型。

眼睛的瞳孔如柱形突出于眼球之外的这一类是神而不是人。

眼睛中间有一道横向棱线,没有表现瞳孔的,应该不是普通的人。

眼睛中或有眼珠或用黑墨绘出眼珠的才是普通而真实的人的形象。

三星堆的铜人像很多都没有瞳孔,从而这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一些注意,但是对于这些人像为什么不表现瞳孔,学者们也有着一些不同的解释。

根据民族志的材料,许多民族的神职人员在通神做法的时候,往往要服用某些令人致幻的药物,凭借这些药物的力量达到,他们是一群很特殊的人,并掌握着较高的文化,但是眼睛是失明的。

难道在三星堆王国的神圣阶层当中,果真有一群瞎子吗?这仍是个未解之谜。

亚健康!太极拳的身心双修秘籍-杨丽太极拳

风水是左右人类命运的枢纽,它既可趋吉避凶,也可庇荫子孙。

在传统文化的语境里,有俗语称 “一坟二宅三命”,古人笃信风水堪舆之术,将其视作主宰人类命运走向的关键要素,认为风水不仅能助人趋利避害、逢凶化吉,还具备福泽后世、庇佑子孙的神秘力量。

历经漫长岁月的实践与探索,先辈们总结归纳出风水中最为核心的五大关键要素,合称为 “地理五诀”,也就是觅龙、点穴、察砂、观水、立向,对应着龙、穴、砂、水、向这五个具象化概念。

从全球视野俯瞰,地球上的三大龙脉皆起源于昆仑山,而位于帕米尔高原的龙脉之祖,更是被风水师们尊崇为 “全球的生气之源”。

这股神秘的 “生气” 如同一股磅礴的能量,向东衍生出中国的风水主轴 —— 中脉,它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于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之间;向西、东南、东北三个方向,又分别辐射出三条气势恢宏的世界级大龙脉,即西大龙脉、南大龙脉、东大龙脉。

地球的三大龙脉 中国恰好处于这世界三大龙脉的交汇之处,仿若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汇聚着旺盛的 “生气”,也是全球范围内极少数完整保留古老文化的国度之一(四大文明古国中独此一家)。

细观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其主体脉络诞生于中脉(昆仑山、秦岭)附近,神奇地与北纬 33 度线平行延展。

昆仑山主脉奔腾而下,途经祁连山、秦岭后一分为二,北支延伸入太行山化作青龙之象,南支则挺进大别山形成白虎之势。

中国的三大龙脉 放眼全球版图,昆仑山的左青龙恰似地球的东大龙脉,右白虎对应南大龙脉,而远方的太平洋岛链,如阿留申、勘察加等地,则如同案山般横卧。

东大龙脉高耸巍峨,凌驾于南大龙脉之上,恰合左青龙高于右白虎的祥瑞之象,再佐以低伏的案山、辽阔无垠的明堂,呈现出一派上佳的风水格局。

聚焦国内,长江悠然流淌于北纬 33 度线附近,它恰似被中国的 “中脉、南脉” 温柔相拥,蕴含着充沛的生气,与黄河并肩携手,共同孕育滋养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需注意的是,风水一说多存于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范畴,虽蕴含古人智慧与哲学思辨,但尚未有科学实证能全然支撑其超自然论断,我们当以辩证、理性之姿看待,汲取其中的文化养分。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