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的百慕大危险三角区|百慕大-千易网
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 百慕大

脸上的百慕大危险三角区

时间:2023-07-12网络作者:小白

崔医声 医声相伴崔松说

我们今天的话题呢,就从三角形说起。

在地理上呢有一个三角形,充满了神秘与危险的色彩,催生出了很多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它就是百慕大三角。

其实啊,我们的脸上也有一个这样的百慕大三角。

今天啊,咱们聊一下一个位于人脸上的百慕大三角——危险三角区。

在正式开始前呢,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

要说我能成为一个医生啊,应该说和家庭的氛围有很大的关系。

记得我小时候啊,那时候生活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山沟沟里的一个小镇。

我母亲她们呢是知青,你明显可以感觉到她和周围的人的卫生习惯是不一样的,她总是教育我们啊,饭前便后要洗手;出门在外如果有条件的话,要把吃饭的餐具消一下毒;手没有洗过,不许揉眼睛等等;所以我们小时候都把妈妈叫做卫生专家。

我们家的卫生专家在我小时候他就告诉过我一点说:脸上有一个危险三角区,这里长了痘痘一定不要乱抠!

那么脸上的危险三角区到底在哪儿呢?

就在从你两个嘴角到鼻根划一个三角形,这就是危险三角区。

为什么这个脸部这个区域是危险三角区呢?

首先,这与人体的构造有关。

大家知道人体有动脉和静脉。

动脉是离心的,依靠心脏的搏动用血压。

去把血液推到全身的各处供组织利用。

那静脉呢,就是把用过的血收回来。

但是静脉不像动脉一样,它没有心脏去推动血液,那血液怎么会回来呢?就要依靠我们静脉的一个功能结构叫——静脉瓣。

静脉瓣可以保证我们的静脉血流是单向的,也就是说他可以让我们静脉血只流向心脏,而不能回流。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

大家想一下,如果静脉失去了这种单向的静脉瓣会怎么样呢?拿腿举例,因为受重力的关系,我们腿上的血液就永远不可能克服重力回到心脏了,对吗?

而有了静脉瓣之后,比方说我们在行走的时候,每次腓肠肌收缩,都会把我们的静脉压一下,压一下以后呢,静脉瓣关闭,血液它就回不去了,这样不停地不停地向上,血就回到心脏了。

所以静脉瓣是防止血液倒流的一个重要的一个人体的构造。

我们脸部也有丰富的血液循环,有动脉有静脉,但是恰恰是有一处叫面前静脉。

它的静脉瓣发育不良,乃至没有,这里就是危险三角区。

这块的静脉是没有静脉瓣的,所以这个血液会回流,而这里又直接和我们的颅内相通,所以一旦带有细菌的血液回流到颅内,就可能会引起严重的颅内感染,危及生命!

其次,危险三角区之所以危险啊,除了它的组织构造,让它可能倒流,让细菌进入颅内,还有一个关键,就是这个地方啊,又是我们容易长痘痘的地方。

如果说你的三角区是人碰不到了地方也就就不碰啦,比如说就在背上,你可能挠都挠不到,那就也不会抠它,但是如果在脸上这块地方我长了个痘痘,我们有时候呢,也是忍不住就抠了一下,哎,没想到你的小小一个动作,引发了大的灾难。

其实啊,我们全身各个地方的皮肤的感染,严重的时候都可能引起这样的情况,只不过它不是颅内感染,在全身其他地方引起的这样的问题就叫败血症。

什么人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呢?

免疫力低下的人和有糖尿病的人容易因为皮肤感染而引起败血症,进而演变成毒血症,甚至休克。

所以呀,我们有必要了解怎么去处理身上的一些痘痘,疔啊,疮啊等等。

我们古人那经常说叫疔疮要熟了以后才能够去动它,那什么叫熟呢?比如说你手上鼓起一个小包,刚开始啊是发红发烫,然后有些痛,这种红肿热痛的时候他是没有熟的。

这个时候的炎症争斗很剧烈,但是还没有成脓,可能正在酿脓,虽然炎症很厉害,但是里面没有脓,这时候你就算是把他切开它也没有脓水,只有血水,但是你一旦切开这里的的细菌就会通过这些破的伤口进入你的血液,因为你破坏了你的皮肤屏障。

那其实你抠它也是这样的,如果你抠它的时候,你把你的皮肤抠破了,出血了,细菌就进入血液了,只不过呢,我们人体有完善的免疫的免疫系统,比如说呃,白细胞啊巨噬细胞,它把这些病菌吞噬掉,当你免疫力低下的时候,不能吞噬掉这些细菌,就可能变成败血症。

什么时候可以切开呢?那就是熟了之后,这时候呢,稍微把脓包弄破一点黄色的脓就出来了,这叫切开引流。

但是一定是熟了之后,才可以这样,所以呀脸上,特别是危险三角区,如果出现痘痘还在红肿热痛的阶段千万不能碰。

如果它熟了以后,一般是两种途径,第一种呢,它会慢慢慢慢的上面脓头啊会结成一个硬硬的疤,过段时间自己掉了,这是最好的。

还一种呢,就变成一个大脓包,如果成了脓包了以后呢,倒是可以请医生把上面弄破以后把它引流出来。

脓出来以后可以减少它里面的压力,会好的更快一点,但是千万不要自己挤。

结语

脸上的百慕大——危险三角区确实很危险,像个雷区一样,但是你只要不碰它,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里有一个卫生专家,那就是不危险的。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