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蒙语意为“美丽的少女”,是青藏高原唯一一处世界自然遗产,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重要的栖息地。
每年5至7月,藏羚羊会在这里上演世界上最为壮观的有蹄类动物大迁徙。
有一群人也会开启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巡山任务。
每次到达海拔4768米,位于昆仑山口的一处石碑,他们都会停下车、献上哈达、倒上一碗青稞酒、向空中抛撒象征吉祥的风马旗。
这座石碑镌刻着杰桑·索南达杰的名字。
20多年前,为了保护濒危的藏羚羊,他与盗猎分子枪战到生命最后一刻,遗体被冻结成冰雕。
索南达杰烈士纪念碑(2018年8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如今,索南达杰的后继者,依然守护着这片土地。
从盗猎猖獗到“万羊齐奔”,从满目疮痍到风光旖旎,可可西里生态保护见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可可西里已经翻开新的一页
盛夏时节,可可西里雪花纷飞。
每年有超过3万只雌性藏羚羊,从青海三江源、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山等地陆续前来,集中到卓乃湖产仔。
这是6月17日拍摄的可可西里卓乃湖一角(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藏羚羊生性胆小,特别是迁徙中对周围人类活动和天敌极为敏感。
青藏铁路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藏羚羊的“迁徙通道”,通车以来,这些“高原精灵”悠闲自在,乘客也有幸观赏到至今未解的迁徙之谜。
在可可西里,一群雌性待产藏羚羊通过青藏公路(5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没有汽车鸣笛驱赶、没有人群喧嚣围观。
每当遇到迁徙羊群,青藏公路两侧的车辆会在可可西里巡山队员的指挥下排成一列,守望让行。
20世纪80年代,一种叫“沙图什”的奢华披肩在欧美市场走俏,藏羚羊的绒毛就是制作材料。
大批偷猎者不顾禁令涌入可可西里,把枪口对准藏羚羊。
一群藏羚羊在可可西里卓乃湖区域活动(6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为拯救可可西里生态危机,时任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委副书记的索南达杰,与盗猎分子生死搏斗,抓获了多伙非法持枪偷猎集团。
然而,1994年1月18日,索南达杰和4名队员在押送偷猎分子途中遭遇袭击。
人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匍匐于地,右手持枪,左手拉枪栓,怒目圆睁,早已被风雪塑成一尊冰雕……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人们在可可西里设立首个藏羚羊保护站,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如今,这片脆弱的净土再无枪声,藏羚羊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不足2万只增长至7万多只。
2016年9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将藏羚羊的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近危”。
从“濒危”到“近危”,一字之差,却凝聚了中国政府和无数环保英雄的付出,首批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巡山队员罗延海回忆往事,无限感怀。
两只藏羚羊在可可西里卓乃湖区域活动(6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1996年,青海省成立可可西里省级自然保护区。
1997年,国务院公布可可西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6年,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启动,可可西里纳入其中。
2017年,可可西里成为青藏高原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年,我国首批、排在首位,中国面积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
从临时组建的巡山队伍到成建制的管理处,“反盗猎盗采穿越”的巡山制度不断建立完善。
三代队员接续守护着这片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感悟践行着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态智慧。
“可可西里已经翻开新的一页。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管理处主任布周说。
用生命守护脆弱的净土
沟壑般的皱纹、黑紫色的皮肤,记录着可可西里管理处卓乃湖保护站副站长郭雪虎18年的坚守。
可可西里管理处卓乃湖保护站副站长郭雪虎在卓乃湖保护站(6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海拔逾4800米的卓乃湖是“藏羚羊大产房”,也是盗猎高发地。
索南达杰去世后,当地在卓乃湖畔设立了首个季节性保护站。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陆续建立了6个保护站。
工作人员除了分批倒班驻站,还会不定期深入腹地。
三天一次小规模巡线、每月至少一次大规模巡护。
风雪无阻,全年无休。
藏羚羊的乐土却是“人类生命禁区”——可可西里年平均气温低于0摄氏度,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多摄氏度,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一半。
一片湖,一群羊,一队人,还有身后一片广袤的无人区……队员们每次巡山都可能是与亲人永别。
2009年冬天,让郭雪虎终生难忘。
那天,巡山车辆陷进冰冷的湖中导致油箱进水。
修好车,郭雪虎点起一堆火准备取暖,谁料火星一瞬间引燃了修车时溅在身上的油水混合物。
火苗顺着郭雪虎的裤腿直往上窜,队友尼玛扎西抓起一床棉被瞬间扑盖在郭雪虎身上。
“如果火再不灭,我会一脚把你踢回湖里,”惊魂甫定,二人破涕而笑。
翻开手机里一张用锅煮雪的照片,巡山队员才文多杰想起了自己离死亡最近的一次巡山。
正值夏天,可可西里原本的冻土和沼泽融化成一个个烂泥滩。
绞盘断了、千斤顶坏了,巡山车辆埋在泥里,动弹不得。
1天、2天、10天、20天……山外是救援队全无头绪,山里是10个队员每人每天啃半包方便面“续命”。
入夜,气温低至零下,队员们盖着薄床单并排躺在塑料布上,豆大的冰雹和雨水打在他们脸上。
有些队员偷偷在鞋垫上写下了遗书。
“最饿那天,我梦见阿妈给我做了一碗面条,还有我最爱吃的牦牛肉炒粉条。
”才文多杰说。
被困33天后,队员们获救了!离开家的日子,整整66天!一群硬汉默默流着泪,紧紧拥抱在一起。
尽管硬件设施和交通工具愈加发达,世界“第三极”对人类的考验却并未改变:夏天沼泽泥泞,大河拦道;冬季冰封雪冻,哈气成霜。
可可西里管理处卓乃湖保护站巡山队员尕玛成林(右)在救援受困车辆(6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每次外出,为了减少负重,他们会尽量少拿些饮用水,冬天还好说,可以凿冰取水,到了雨水丰沛的夏季,他们喝的水半层都是泥沙。
2006年,大学毕业后,索南达杰的外甥秋培扎西不顾亲友反对,毅然加入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的队伍,如今已成长为卓乃湖保护站站长。
秋培扎西说,“我们是可可西里的一分子,就要以最虔诚的心守护这里的万千生灵。
”
可可西里管理处卓乃湖保护站巡山队员更却罗周、尕玛成林、郭雪虎、才索加、更松多杰、尕玛扎西(从左至右)在前往可可西里卓乃湖保护站的途中留影(6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我们的志向跟昆仑山一样高
傍晚时分,一道晚霞铺在雪山顶上,成群的藏羚羊沿着山梁飞奔而过。
才索加拨通了女儿的视频电话:“你看,这里就是无人区里的‘幼儿园’,爸爸的工作就是保护这些年幼的藏羚羊。
”
巡山队员发现和羊群走散的藏羚羊幼仔后,都会把它们带回自然保护站。
无数个孤独巡守的日子里,守护这些小羊就成为了无人区里特有的欢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社会各界的爱心支持下,一个占地550亩的“藏羚羊幼儿园”建立起来。
2002年至今,已有50多只小羊迎接新生,重回自然。
可可西里管理处卓乃湖保护站巡山队员尕玛扎西在巡山途中(6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有一次,一只康复的小羊重归羊群,才索加在日记里写道:“可可西里的苦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但也有幸福。
”
今年5月31日,卓乃湖保护站开通5G基站,可可西里腹地首次通过网络与外界连接,巡山队员从此在无人区有了“陪伴”。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孙立军说,科技手段再发达,短期内人力巡护的作用不会被替代,因为可可西里地形太特殊,生态价值太珍贵了!
万山之祖、千湖之地、动物王国、人间净土……这片广袤的荒野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孕育着雪豹、金钱豹、藏羚羊、黑颈鹤、金雕等2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及喜马红景天、羽叶点地梅、水母雪兔子等高原珍稀野生植物,被誉为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植物基因库。
三只藏羚羊在三江源地区活动(5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家,也是野生动物的家。
在可可西里的巡山队员心中,新时代中国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体现在对藏羚羊生活习性的尊重和对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中。
2017年9月,正在五道梁保护站周边巡护的巡山队员邓海平发现,一只受伤的藏羚羊试图穿过青藏公路,他用身体护住了藏羚羊,自己先后被两辆小轿车撞飞,造成颈椎严重受损、手指残疾。
为了只羊,值得吗?邓海平毫不后悔:“如果再遇见,我还会冲上去!”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可可西里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野生动物救助中心陆续开办起来,志愿加入保护行动的人也越来越多。
可可西里管理处索南达杰保护站队员才文多杰在保护站内查看被救助的藏羚羊身体状况(5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白灵,快过来。
”随着一声呼唤,一只1岁龄的雄性藏羚羊跑到巡山队员扎西桑周的身边,用长了小羊角的脑袋蹭蹭他的腿。
“我们是他们的‘奶爸’。
”还没成家的90后小伙儿扎西桑周抚摸着羊头,笑得开怀。
车子发动起来,又一次巡山就要开始。
队员们把自己的生活必需品减了又减,又添上20箱牛奶。
“这些奶是为和羊群失散的幼仔准备的。
”一说起喂养藏羚羊宝宝,扎西桑周兴奋不已,从专属奶瓶怎么用,到奶水温度怎么试,再到幼仔粪便怎么观察……
日夜兼程,爬冰卧雪,60多名巡山队员时刻准备着出发。
“在可可西里,每个人都很渺小,但心里的志向跟昆仑山一样高!”布周说。
文字记者:薛玉斌、李琳海、王金金
视频记者:韩方方
海报设计:孙瑶
编辑:王黎、李明辉、戚文娟、陈海通、姜子炜、郭洁宇
统筹:何雨欣、黄小希
历经漫长岁月的实践与探索,先辈们总结归纳出风水中最为核心的五大关键要素,合称为 “地理五诀”,也就是觅龙、点穴、察砂、观水、立向,对应着龙、穴、砂、水、向这五个具象化概念。
从全球视野俯瞰,地球上的三大龙脉皆起源于昆仑山,而位于帕米尔高原的龙脉之祖,更是被风水师们尊崇为 “全球的生气之源”。
这股神秘的 “生气” 如同一股磅礴的能量,向东衍生出中国的风水主轴 —— 中脉,它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于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之间;向西、东南、东北三个方向,又分别辐射出三条气势恢宏的世界级大龙脉,即西大龙脉、南大龙脉、东大龙脉。
地球的三大龙脉 中国恰好处于这世界三大龙脉的交汇之处,仿若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汇聚着旺盛的 “生气”,也是全球范围内极少数完整保留古老文化的国度之一(四大文明古国中独此一家)。
细观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其主体脉络诞生于中脉(昆仑山、秦岭)附近,神奇地与北纬 33 度线平行延展。
昆仑山主脉奔腾而下,途经祁连山、秦岭后一分为二,北支延伸入太行山化作青龙之象,南支则挺进大别山形成白虎之势。
中国的三大龙脉 放眼全球版图,昆仑山的左青龙恰似地球的东大龙脉,右白虎对应南大龙脉,而远方的太平洋岛链,如阿留申、勘察加等地,则如同案山般横卧。
东大龙脉高耸巍峨,凌驾于南大龙脉之上,恰合左青龙高于右白虎的祥瑞之象,再佐以低伏的案山、辽阔无垠的明堂,呈现出一派上佳的风水格局。
聚焦国内,长江悠然流淌于北纬 33 度线附近,它恰似被中国的 “中脉、南脉” 温柔相拥,蕴含着充沛的生气,与黄河并肩携手,共同孕育滋养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需注意的是,风水一说多存于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范畴,虽蕴含古人智慧与哲学思辨,但尚未有科学实证能全然支撑其超自然论断,我们当以辩证、理性之姿看待,汲取其中的文化养分。
注:风水中借龙的名称来代表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变化。
因为龙善变化,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隐能现,能飞能潜。
山势就象龙一样变化多端,故以龙称呼。
平地也有龙脉,其标志是微地形和水流。
对龙脉好坏的看法,是审定山脉的长远,辨别山脉的大小兴衰如何。
山脉来得绵远者,发富亦绵远,山脉来得短促者,发富亦短促。
总之,风水龙脉大致反映了我国的山脉走向,是古代先哲对中华地理的朴素认识,是千百年经验的积累。
中国自开国以来,华夏种族的扩散方向,莫不是东进南下,直到东到东海,南至北海,华夏种族从此止步,自三皇五帝以降,其后数千年,这个方向从未改变过。
中国的统一方向亦是如此:从来都是西方征服东方,北方统一南方,反向的例子鲜少。
实际上,俯瞰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西方胜东方,北方胜南方,故而,控制西方和北方,就能控制东方和南方。
按中国的风水学说,凡立国必讲究龙脉和地脉――亦即山与河,中国各朝的城市尤其是都城,无不是依山傍水。
从所处的地理区位和地形地势上看:中国的地脉为黄河、长江――它们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这是人尽皆知的;那中国的龙脉在何处呢?在昆仑山――秦岭!昆仑山――秦岭横贯神州大地,就如同一条巨龙――龙头在西,龙尾在东,在昆仑山的最西端龙头之处,即是我们华夏种族的发源之地,华夏种族的前进方向是循龙脉自西往东,在地脉两岸播下文明的火种。
自周以至汉唐,都依龙脉之龙腹部位――秦岭建都立国,故开中国二千年的文明盛世,自宋以后,立国就偏离了大龙脉,而是选择地方性的小龙脉或是龙尾,中国从此疲弱下来。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建都龙尾――也就是中国的东南,从来都是亡国之兆,因为偏安之地不足以掌控全局。
古之天子必居上游,项羽深知此理,却偏偏反其道而行――放弃位居上游的四塞之地关中而选择居于下游的彭城,在与刘邦的争夺天下中败北是在所难免的。
昆仑山传说是中国的“龙脉之祖”,连紫禁城的龙脉都源自昆仑。
中国的风水学中,宇宙间惟山为最大,山脉即龙脉,昆仑山是宇宙间最高大的山岭,为宇宙之气所凝结,它气上通天。
龙脉与昆仑山相通就等于与天上的元气相通,故昆仑山被古人当着是万山之祖。
如果一定要说龙脉,便是这自昆仑而发,绵延千里的山脉之气。
面对巍峨万丈的昆仑山,我们能感受到天地的博大和自然的宽广,说不定您便能体味到传说中的“龙脉”之气呢。
龙潜于渊,而昆仑山作为龙脉的发祥地,也是有着丰富的水资源的。
昆仑山矿泉水自然就是取自昆仑,它的水源地位于海拔6000米以上的昆仑山玉珠峰,水质天然纯净无污染,是难得的天然小分子团弱碱性水。
在探访水源地的时候品尝昆仑山矿泉水,体味来自自然的甘甜清新,相信您能对“龙脉”产生独到的理解。
从地形图中分析,风水学认为全世界龙脉是从昆仑山发脉的。
地理学认为昆仑山是世界屋脊。
它脉出八方,有五大干龙路向各处,其中三大龙脉在中国。
中国龙脉简述 三大龙脉:1、艮龙发脉:是走黄河以北广大地区。
2、震龙发脉:是走黄河以南,长江以北。
3、巽龙发脉: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这三大干龙发自西北,走向东南。
形成了中国地势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中国龙脉祖山昆仑山在中国上古时代扮演了重要的风水角色,成了中国上古的神话中心。
相传上古时候,天是圆形的,有九重,覆盖在方形的大地之上。
不周山被水神共工撞断以后,离天最近的山就是耸立在大地的西北,高八万尺,方圆八百里的昆仑山了。
那里是天帝和诸神在世间的殿宇。
也有传说它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居住之地,山上有壮丽的宫阙,有奇花异木格珍禽怪兽,有长生不老的灵芝草的神泉,池水,还有皇帝和诸仙食用的玉液玉浆。
这一美丽,奇妙的神话世界,引起后世人们的莫大兴趣和深厚的民族情。
在风水学上,古书载昆仑山是玉龙腾空之地,素有亚洲脊柱之称。
昆仑山为龙脉的中心,昆明山脉形成后,以后天八卦的八方出脉:正北方位有阿尔泰山山脉;正南方位有西玛拉雅山山脉;正东方位有阿尔金山山脉;正西方位有喀喇昆仑山山脉;东北方位有天山山脉;东南方位有唐古拉山山脉;西北方位有阿拉套山(阿尔套山)山脉;西南方位有冈底斯山山脉,组成了八大龙脉系列。
在文化上,昆仑是中国悠久历史的缩影,是中华文化的缩影。
《尚书》中说:“火炎昆冈,玉石俱焚。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编《史记。
大宛列转》中记述:“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
”《太平广记》记载:“还有周穆王时,命八骏与七华之士,让造父当车夫,向西登上昆仑,而在王母那里作客。
周穆王拿出白玉重锦,用它给王母作寿礼。
”《周穆王传》中记述“已丑,天子斛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也讲述了周穆王与西王母在昆仑山摆宴对歌的动人故事。
昆仑山产瑶即美玉,瑶池即昆仑山产美玉的水池。
在众多古书中记载的“瑶池”,就是昆仑河源头的黑海,海拔4300米,气象万千,为道教昆仑宗派的发源地。
西安龙脉在秦岭:西安是世界四大故都之一。
是13朝故都,建都1300多年。
四周都是高山峻岭,8座雄关守卫着西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八百里秦川,美丽富饶。
八水环都。
四条龙腿,控制住华东、华北、西北、西南,是中国的白菜心。
是天然的国都。
其次是洛阳。
由于中国实在是立足于大陆的国家,所以未来中国的国都应选在大陆中心而不是沿海。
而建都的最好位置如上所述就是在龙脉的上腹部亦即昆仑和秦岭的结合部位,请不要忘了:昆仑山――秦岭一线是中国的龙脉所在!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