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估古人的智商可能是现在很多人犯的通病,比方说,至今仍有些学者坚定地认为古人不知道昆仑山在哪里,进而把现在所说的祁连山当昆仑山,就犯了这个通病的可笑。
尽管,这些人给了昆仑山与祁连山的名称给了很多解释,但我依然喜欢从拼音的层面入手,对它们进行解读。
于是,我把昆读成坤,读音完全相同:kūn;把祁连读为乾,读音略有不同:qípán和qián,读出了祁连山与昆仑山的“乾坤”。
《易》:“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意思是,黄帝、尧、舜依照衣裳各主要部位的名称设职位使天下得到治理,取法乾、坤二卦。
日月为易、寒暑(阴阳)交替为易。
《易》是《易经》的一部分,《易经》指《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
其中《连山》和《归藏》已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连山》是三易之一,以“艮卦”为首;《归藏》以坤为首卦,故名为归藏;《周易》则以乾卦开始;《连山》相传为盘古开天地后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创;《归藏》相传为黄帝所作;《周易》相传系周文王姬昌在狱中所作。
黄帝、尧、舜依照衣部封官吏治天下,祁连山与昆仑山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在大地上的乾坤。
如同遗失了《连山》和《归藏》,但不能因此就说它们不存在,祁连山与昆仑山从远古走来,从开天辟地的那一刻就站在了我们生命的风景里,是事关我们民族史以及国运文脉的大事,不可随便造次。
古人真不知道昆仑山在哪里?
盘古开天辟地。
在古代典籍中,昆仑山也是神仙的居所:《山海经》云:“王母之国在西荒。
凡得道授书皆朝王母于昆仑之阙。
”《竹书纪年·郭注》云:“穆王西征至昆仑丘,西见王母。
”而在《封神演义》中,昆仑山玉虚宫是元始天尊的道场,地位尊崇。
同时,古人认为昆仑山有灵气,产生过各种宝物:王母娘娘的蟠桃树原产昆仑,后移植到天庭。
而昆仑瑶池有不死仙药,白娘子曾经为许仙冒险去盗。
《西游记》中说铁扇公主的芭蕉扇:“那芭蕉扇本是昆仑山后,自混沌开辟以来,天地产成的一个灵宝,乃太阳之精叶,故能灭火气。
假若扇着人,要飘八万四千里,方息阴风。
”
但是,现在的某些砖家会告诉你,这里所说的昆仑山是祁连山,因为昆仑山在哪里,古人并不知道。
理由简单到了一句话: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尚玉的民族,从商代至汉代早期玉料不是来自新疆和田,而是来源于古代被称为“昆仑山”的祁连山之中,新疆和田玉进入中原的准确年代是西汉中期,和田玉籽料的发现者是汉代使者张骞,和田玉山料的开发时间是在明代。
事实果真如此?妇好,商王武丁妻子,好姓,妇为尊称,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表明,在武丁对周边方国、部族的一系列战争中,妇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征集兵员,屡任军将征战沙场。
曾统兵1.3万人攻羌方,俘获大批羌人,成为武丁时一次征战率兵最多的将领。
参加并指挥对土方、巴方、夷方等重大作战。
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
1976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发现,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原料,经对其中的 300件进行目验鉴别,认为大部分是新疆玉,只有 3件嘴形器质地近似岫岩玉,1件玉戈有人认为是独山玉,另有少数硅质板岩和大理岩。
这说明商王室用玉以新疆和田玉为主体,有别于近畿其他贵族和各方国首领所用的玉器,从而结束了中国古代长达二三千年用彩石玉器的阶段。
玉从新疆来,但祁连山仍在那里。
《尚书·胤征》记载:“火炎昆冈,玉石俱焚”。
距今约4000年前,昆仑山曾发生火山爆发,玉和山石在火焰中燃烧。
南北朝时编纂的《千字文》记载:“金生丽水,玉出昆冈”,“昆冈”即昆仑山。
不能因为,新疆玉曾在某一时期向中原的断供,就称古人不知道昆仑山在哪里。
2017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春龙在研究一批秦代洞庭郡迁陵县衙署的档案时发现,秦始皇求“仙药”政令2000多年前已能下达至乡镇。
其内容被用毛笔书写在窄长木片上,是乡一级政府公文汇报,大意是一个叫“都乡”的乡镇没有公文所求的芳草良药;一个叫琅琊的地方,可能位于今天山东临沂、青岛一带,献上了从一座“昆仑山”上采集的“五杏药”。
这个昆仑山可能是和“五杏药”一起用来蒙骗秦始皇的,但多少能看出当时昆仑山在帝王与百姓心中的分量。
秦·李斯《上书秦始皇》:“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
”昆山之玉在那时就被当成了一个成语。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和田玉因产于昆仑山被称为“昆山之玉”,以后又因位于“于阗国”境内而被称为“于阗玉”。
这些,显然与祁连山都没有多少关系,甚至没有关系。
一些学者为何研究古代昆仑山就是祁连山?
2007年,几个玉石爱好者组成了一个所谓的玉帛之路考察团,确认位于敦煌三危山旱峡的古代玉矿,其开始年代可能早在距今三千五百年至四千年前后。
并发文声称:过去的学界之所以对两个以玉为名的地名“玉门”和“玉门关”不甚明晰,是因为根据国学的文献常识只能得知新疆昆仑山玉输入中原,却不能知晓马鬃山玉矿和敦煌三危山玉矿的存在。
这段文字没有问题,但背后隐藏着的是一些所谓学者的“争玉”事实。
我们说,祁连山产玉并不影响昆仑山出玉,而昆仑山出玉也并不湮没祁连山产玉,没有必要因为玉石的产地而混淆视听,把祁连山说成昆仑山。
研究历史也得讲格局,至少也应该明白祁连山与昆仑山都是中国的山,而不是某一个省的山,它们所蕴含的历史是中国历史并非某个省的方志。
昆仑山为什么一直是我们的精神寄托?
在我国的神话体系中,有4大系统,即西方昆仑神话、东方蓬莱神话、南方楚神话及中原神话,昆仑神话是最早的,以西王母、女娲为代表,是我国神的主体部分,与希腊神话齐名,记载了华夏民族从诞生到发展的重要历程,距今已有360万年的历史,产生、流传过程与华夏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同步的。
因为这个原因,昆仑山从古至今一直是我们的精神寄托。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诗人、政治家。
他说:““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谭嗣同,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
他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昆仑山就是中国人从未丢开过的心结。
翻开我们的史书,对昆仑山的记述更是多得不可数,《史记·三皇本纪》中记载伏羲女娲长于昆仑,伏羲在昆仑山受天象启示推演出太极八卦并建立太嗥部落,昆仑就此成为伏羲的王都;《山海经》记载,昆仑居住西王母,专门掌管修仙登引之事,《海内十洲记》记载昆仑山巅有处轩辕黄帝专属的祭天悟道之处。
此外还记载昆仑最上层是群龙居住的仙地,由此可见,上古时期,昆仑是部首领才能涉足的核心圣地。
等等。
如果,我们现在还将祁连山“说成”昆仑山,简直无异于一个笑话。
从历史来看,我们没有办法否定,古代部分中国人是翻过帕米尔高原,不断迁徙进入中国内地的。
因此,有人大胆推测,当年的人们越过帕米尔高原后,看到高耸入云的昆仑山,认为那不是人力可以到达的高度,一定是神仙的居所。
后来,先民们不断向东迁徙,指引迁移路线的就是绵延千里的昆仑山脉,使他们最终到达土地肥沃的关中渭水,繁衍生息。
随后,昆仑山成为了先民们口口相传的记忆,演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由此经过,何谓不知?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路过昆仑山。
《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汉使穷河(黄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
随后,汉武帝“案古图书”,将黄河发源的山命名为昆仑(今喀喇昆仑山)。
“案古图书”就是上古流传下的文字和地图资料,汉武帝拿它们当依据,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汉武帝之前的中国古代地图,已饱含了今新疆的信息,绘入了新疆的山川。
也就是说,在中国文化中,“昆仑”、“河源”象征着国脉,是中国人内心深处对过往的记忆,也是心灵深出的一种文化情结。
同时,表明西域自古便是中国文化共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区域。
所以,昆仑山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地域问题,它和祁连山在一起就是我们的“乾坤”。
(文/路生)
历经漫长岁月的实践与探索,先辈们总结归纳出风水中最为核心的五大关键要素,合称为 “地理五诀”,也就是觅龙、点穴、察砂、观水、立向,对应着龙、穴、砂、水、向这五个具象化概念。
从全球视野俯瞰,地球上的三大龙脉皆起源于昆仑山,而位于帕米尔高原的龙脉之祖,更是被风水师们尊崇为 “全球的生气之源”。
这股神秘的 “生气” 如同一股磅礴的能量,向东衍生出中国的风水主轴 —— 中脉,它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于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之间;向西、东南、东北三个方向,又分别辐射出三条气势恢宏的世界级大龙脉,即西大龙脉、南大龙脉、东大龙脉。
地球的三大龙脉 中国恰好处于这世界三大龙脉的交汇之处,仿若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汇聚着旺盛的 “生气”,也是全球范围内极少数完整保留古老文化的国度之一(四大文明古国中独此一家)。
细观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其主体脉络诞生于中脉(昆仑山、秦岭)附近,神奇地与北纬 33 度线平行延展。
昆仑山主脉奔腾而下,途经祁连山、秦岭后一分为二,北支延伸入太行山化作青龙之象,南支则挺进大别山形成白虎之势。
中国的三大龙脉 放眼全球版图,昆仑山的左青龙恰似地球的东大龙脉,右白虎对应南大龙脉,而远方的太平洋岛链,如阿留申、勘察加等地,则如同案山般横卧。
东大龙脉高耸巍峨,凌驾于南大龙脉之上,恰合左青龙高于右白虎的祥瑞之象,再佐以低伏的案山、辽阔无垠的明堂,呈现出一派上佳的风水格局。
聚焦国内,长江悠然流淌于北纬 33 度线附近,它恰似被中国的 “中脉、南脉” 温柔相拥,蕴含着充沛的生气,与黄河并肩携手,共同孕育滋养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需注意的是,风水一说多存于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范畴,虽蕴含古人智慧与哲学思辨,但尚未有科学实证能全然支撑其超自然论断,我们当以辩证、理性之姿看待,汲取其中的文化养分。
注:风水中借龙的名称来代表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变化。
因为龙善变化,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隐能现,能飞能潜。
山势就象龙一样变化多端,故以龙称呼。
平地也有龙脉,其标志是微地形和水流。
对龙脉好坏的看法,是审定山脉的长远,辨别山脉的大小兴衰如何。
山脉来得绵远者,发富亦绵远,山脉来得短促者,发富亦短促。
总之,风水龙脉大致反映了我国的山脉走向,是古代先哲对中华地理的朴素认识,是千百年经验的积累。
中国自开国以来,华夏种族的扩散方向,莫不是东进南下,直到东到东海,南至北海,华夏种族从此止步,自三皇五帝以降,其后数千年,这个方向从未改变过。
中国的统一方向亦是如此:从来都是西方征服东方,北方统一南方,反向的例子鲜少。
实际上,俯瞰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西方胜东方,北方胜南方,故而,控制西方和北方,就能控制东方和南方。
按中国的风水学说,凡立国必讲究龙脉和地脉――亦即山与河,中国各朝的城市尤其是都城,无不是依山傍水。
从所处的地理区位和地形地势上看:中国的地脉为黄河、长江――它们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这是人尽皆知的;那中国的龙脉在何处呢?在昆仑山――秦岭!昆仑山――秦岭横贯神州大地,就如同一条巨龙――龙头在西,龙尾在东,在昆仑山的最西端龙头之处,即是我们华夏种族的发源之地,华夏种族的前进方向是循龙脉自西往东,在地脉两岸播下文明的火种。
自周以至汉唐,都依龙脉之龙腹部位――秦岭建都立国,故开中国二千年的文明盛世,自宋以后,立国就偏离了大龙脉,而是选择地方性的小龙脉或是龙尾,中国从此疲弱下来。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建都龙尾――也就是中国的东南,从来都是亡国之兆,因为偏安之地不足以掌控全局。
古之天子必居上游,项羽深知此理,却偏偏反其道而行――放弃位居上游的四塞之地关中而选择居于下游的彭城,在与刘邦的争夺天下中败北是在所难免的。
昆仑山传说是中国的“龙脉之祖”,连紫禁城的龙脉都源自昆仑。
中国的风水学中,宇宙间惟山为最大,山脉即龙脉,昆仑山是宇宙间最高大的山岭,为宇宙之气所凝结,它气上通天。
龙脉与昆仑山相通就等于与天上的元气相通,故昆仑山被古人当着是万山之祖。
如果一定要说龙脉,便是这自昆仑而发,绵延千里的山脉之气。
面对巍峨万丈的昆仑山,我们能感受到天地的博大和自然的宽广,说不定您便能体味到传说中的“龙脉”之气呢。
龙潜于渊,而昆仑山作为龙脉的发祥地,也是有着丰富的水资源的。
昆仑山矿泉水自然就是取自昆仑,它的水源地位于海拔6000米以上的昆仑山玉珠峰,水质天然纯净无污染,是难得的天然小分子团弱碱性水。
在探访水源地的时候品尝昆仑山矿泉水,体味来自自然的甘甜清新,相信您能对“龙脉”产生独到的理解。
从地形图中分析,风水学认为全世界龙脉是从昆仑山发脉的。
地理学认为昆仑山是世界屋脊。
它脉出八方,有五大干龙路向各处,其中三大龙脉在中国。
中国龙脉简述 三大龙脉:1、艮龙发脉:是走黄河以北广大地区。
2、震龙发脉:是走黄河以南,长江以北。
3、巽龙发脉: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这三大干龙发自西北,走向东南。
形成了中国地势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中国龙脉祖山昆仑山在中国上古时代扮演了重要的风水角色,成了中国上古的神话中心。
相传上古时候,天是圆形的,有九重,覆盖在方形的大地之上。
不周山被水神共工撞断以后,离天最近的山就是耸立在大地的西北,高八万尺,方圆八百里的昆仑山了。
那里是天帝和诸神在世间的殿宇。
也有传说它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居住之地,山上有壮丽的宫阙,有奇花异木格珍禽怪兽,有长生不老的灵芝草的神泉,池水,还有皇帝和诸仙食用的玉液玉浆。
这一美丽,奇妙的神话世界,引起后世人们的莫大兴趣和深厚的民族情。
在风水学上,古书载昆仑山是玉龙腾空之地,素有亚洲脊柱之称。
昆仑山为龙脉的中心,昆明山脉形成后,以后天八卦的八方出脉:正北方位有阿尔泰山山脉;正南方位有西玛拉雅山山脉;正东方位有阿尔金山山脉;正西方位有喀喇昆仑山山脉;东北方位有天山山脉;东南方位有唐古拉山山脉;西北方位有阿拉套山(阿尔套山)山脉;西南方位有冈底斯山山脉,组成了八大龙脉系列。
在文化上,昆仑是中国悠久历史的缩影,是中华文化的缩影。
《尚书》中说:“火炎昆冈,玉石俱焚。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编《史记。
大宛列转》中记述:“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
”《太平广记》记载:“还有周穆王时,命八骏与七华之士,让造父当车夫,向西登上昆仑,而在王母那里作客。
周穆王拿出白玉重锦,用它给王母作寿礼。
”《周穆王传》中记述“已丑,天子斛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也讲述了周穆王与西王母在昆仑山摆宴对歌的动人故事。
昆仑山产瑶即美玉,瑶池即昆仑山产美玉的水池。
在众多古书中记载的“瑶池”,就是昆仑河源头的黑海,海拔4300米,气象万千,为道教昆仑宗派的发源地。
西安龙脉在秦岭:西安是世界四大故都之一。
是13朝故都,建都1300多年。
四周都是高山峻岭,8座雄关守卫着西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八百里秦川,美丽富饶。
八水环都。
四条龙腿,控制住华东、华北、西北、西南,是中国的白菜心。
是天然的国都。
其次是洛阳。
由于中国实在是立足于大陆的国家,所以未来中国的国都应选在大陆中心而不是沿海。
而建都的最好位置如上所述就是在龙脉的上腹部亦即昆仑和秦岭的结合部位,请不要忘了:昆仑山――秦岭一线是中国的龙脉所在!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