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十大食人异兽,主要以名书《山海经》中的部分异兽记载内容作为研究依据,《山海经》为志怪古籍,所涉及异兽多为神话传说,现实存在与否有待考究。
因此本文仅作赏玩性分享,了解我国古代人们的伟大智慧和奇异想象力。
1、天狗
《山海经》记载:“其状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天狗是种像野猫而头部白色的动物,并是御凶的吉兽,很可能是某种古代食肉的哺乳类动物,是真实存在过的。
但后来演变成用来形容彗星和流星,古人将天空奔星视为大不吉,所以天狗也变成了凶星的称谓。
由于古代中国的人缺乏天文学知识,便把日食、月食现象说成是“天狗吃太阳”或“天狗吃月亮”。
传说,后羿为民除害射落了九个太阳。
王母娘娘为了奖赏后羿,便送了灵药。
谁知,灵药被嫦娥偷吃,独自升天。
门外后羿的猎犬黑耳见此,就吠叫着扑进屋内,把剩下的灵药舔尽。
嫦娥听见黑耳的吠声,慌忙闯进月亮里。
而黑耳毛发直竖,身体不断变大,一下子扑上去,把嫦娥连月亮吞下。
当时玉帝及王母娘娘得知月亮被一黑狗吞吃了,便下令天兵去捉拿。
当黑狗捉来后,王母娘娘认出这是后羿的猎犬,便封之为天狗,守护南天门。
黑耳受到恩封,便吐出了月亮和嫦娥。
张仙射天狗的故事是,天狗阻挡了天上的星宿下凡投胎,张仙把天狗打跑。
这样人们可以顺利得到孩子,因此张仙也得到送子之称。
2、穷奇
穷奇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古代四凶之一,《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指穷奇外貌像老虎,长有一双翅膀,喜欢吃人,更会从人的头部开始进食,是一头凶恶的异兽。
可是,同样在《山海经》中的《西山经》一篇中却提到穷奇的另一种形象,该篇中的穷奇,外貌像牛,长着刺猬的毛发,与《海内北经》所述者有很大的差别。
不过二者都是喜欢食人的凶兽。
古人常会拿穷奇来形容那种不重心意、远君子近小人的人。
穷奇很有意思,看见有人打架,它就要去吃了正直有理的一方;听说某人忠诚老实,它就要去把那人的鼻子咬掉;听说某人作恶多端,反而要捕杀野兽馈赠。
由此可见,它应该是头凶兽,而且还是一只惩善扬恶的凶兽。
然而有些书上又说它也不是那么坏,在古时腊八的前一天,宫廷里要举行一个叫逐疫的仪式,由方相氏带着十二只异兽游行,穷奇和另一只叫腾根的异兽,共同负担着吃掉害人的蛊的任务,于是又让人感觉它对人还是有些益处了,之后神话被历史化,神鬼也被人格化,穷奇逐渐演变为四凶之一,最后终于被舜帝击杀了。
3、九尾狐
《山海经》记载:“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九尾狐的形象可谓是几千年的经典,后传至汉字文化圈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
九尾狐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九尾”,长有九条尾巴。
上古时代中的九尾狐象征着祥瑞,其音如婴儿,多会吃人。
至先秦时略有巫术性形象。
至汉代才转为祥瑞。
但到唐代以后再度转回异兽这一形象。
天狐以善于变幻而著称,大多不是以狐狸的面目出现,而是幻化成各色各样的人物。
或变为银须白发的老人,或变为仙风道骨的道士,或是星冠羽衣的仙官,或是满腹经纶的书生,更多的是绰约多姿的少女。
人世间实有的种种人物,包括已经作古的人物,它们可以幻变出来,而且足可达到乱真的程度;人世间没有的人物,它们同样能够幻变出来。
这种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是它们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而幻化的。
传说为治理洪水而操劳得"股无肱,胫不生毛"的大禹,他的夫人涂山氏之女就是九尾白狐。
所以《聊斋志异·青凤》中的老狐精自称"我涂山氏之苗裔"。
在中国与韩国的传说中,常出现的九尾狐是只有九条尾巴的狐狸。
它可以变成艳丽的女人诱惑男人,据说每条尾巴都有不一样的法力。
据说,当一只狐狸活了超过一千年,它就会变成九尾狐。
4、蛊雕
蛊雕又称纂雕,是一种似鸟非鸟的食人怪兽,样子像雕,头上长角,叫声像婴儿的哭啼声,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怪兽。
据《山海经·南山经》记载:"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
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是食人。
"再往东五百里,是座鹿吴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
泽更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滂水。
水中有一种野兽,名称是蛊雕,形状像普通的雕鹰却头上长角,发出的声音如同婴儿啼哭,是能吃人的。
现今考古学家在陕西神木纳林高兔村战国晚期匈奴墓出土的纯金鹰嘴鹿形兽身怪兽,在造型上与《山海经》的蛊雕有相像的地方。
这类造型带有典型的北方草原文化的特点。
5、诸怀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诸怀,其音如鸣雁,是食人”。
诸怀有二形:一为四角牛,二为二角牛。
古籍多将诸怀描绘成一种外形象牛,却长着四只角,并有人一样的眼睛、猪一样的耳朵的怪异之物。
实际上,诸怀就是野猪,它的情状似牛一样奔走,四处角戏,一眼望去,就知道是猪,它的叫声如飞雁叫,是可受纳人饲养的动物。
神兽寓意:北岳山是北方第一列山系的第二十座山,山上多产枳、棘等刺木和檀、柘等硬木,诸怀水就发源在这里。
往西流入嚣水,水中多产鳍鱼,这种鱼长着像狗一样的脑袋,其声音像婴儿啼哭,吃了这种鱼能够治疗癫痫惊狂。
6、蠃鱼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邽山,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蒙水从邽山这座山发源,向南流入洋水,水中有很多黄贝,它是一种水生甲虫。
此外水中还有一种蠃鱼,蠃鱼长着鱼一样的身体,却又有一对鸟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像鸳鸯鸟鸣叫,一旦起飞浪花汹涌,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有水灾。
7、朱厌
朱厌,古代凶兽,身形像猿猴,白头红脚。
传说这种野兽一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战争。
另有同名网络小说《朱厌》;霹雳布袋戏虚拟人物朱厌剑灵的武器朱厌。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
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朱厌身形像猿猴,白头红脚,是和凫篌一样的异兽,都象征着兵燹的发生。
只要它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的战争。
此外还有朱厌是猿这一说法,它有洁净的毛发,伺机奔跑,通常有二形:一为猴形,二为人面猴身。
8、饕餮(tāo tiè)
饕餮(tāo tiè),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兽。
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爪,大头大嘴。
性格贪婪,比喻好吃之徒,常见于青铜像。
为缙云氏之子而非龙九子(传说中是龙五子)。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
《山海经·北次经》记载:“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鴞,是食人”。
文中狍鴞即是饕餮。
饕餮形状如羊身人面,眼睛在腋下,虎齿,人手,十分怪异。
饕餮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吃,甚至连自己也会吃掉,所以也常拿饕餮形容过于贪婪的人。
饕餮虽是凶残的异兽,连人都吞食,但却又与人类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商周青铜器的兽面纹饰多运用的是饕餮纹。
9、毕方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
毕方的外形象丹顶鹤,但是只有一条腿(一说为只有一只翅膀),身体为蓝色、有红色的斑点,喙为白色。
据说毕方的出现预示着大火。
而传说黄帝在泰山聚集鬼神之时,乘坐着蛟龙牵引的战车,而毕方则伺候在战车旁。
毕方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大火之兆,毕方的名字有可能来自竹子和木头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响。
后来,毕方被称为火神的侍宠。
黄帝花七年时间兼并了东方诸国,随后又在中条山诸猛兽的协助下消灭了南方的竞争者蚩尤,终于让中原王国的疆域扩张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但首席大臣风后却不识时务地用沉重的措辞向国王呈送新的战报。
风后说,零星的叛乱并未因此平息。
蚩尤的残部依旧侵犯着边境各地的平静。
东南方向,著名的统帅相柳正重新招集蛇虫,依托茂密的森林随时准备反扑。
西北方向,灵媒们也正加紧赶制招魂的法器,准备聚集蚩尤的魂魄,组建亡魂的军队,与黄帝再作搏杀。
黄帝听到这样的报道,心里充满恐惧。
他再也无法站稳,直直地向后倾倒。
幸亏侍女敏捷,轻轻抱住国王,他才不至于硬生跌倒。
风后赶紧将瓦解敌人的方法和盘托出。
10、修蛇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
其为蛇,青黄赤黑。
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修蛇又称巴蛇,根据《山海经》中的这两种记载,修蛇的外形有两种说法,一是黑蛇,青首;二是青黄赤黑。
修蛇主要以吞吃过往的动物为生,可生吞大象,也袭击人类。
黄帝曾派遣大羿前往斩杀,大羿将其斩为两段。
修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现在称为巴陵。
洞庭斩蛇:修蛇是神话传说中的巨蛇。
《淮南子·本经训》中说,帝尧在位的时候,十个太阳并出,晒焦了庄稼和草木,修蛇等六种怪兽凶禽也出来危害人民。
尧派神箭手羿除掉了这六种祸害,把十个太阳射掉了九个。
修蛇是在洞庭被羿斩断的。
凿齿修蛇:尧(尧时代在公元前24一前23世纪)曾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断修蛇于洞庭。
"凿齿"就是有拔牙习俗的民族。
据常州圩墩遗址墓葬出土的完整头骨看,上颌骨常有牙齿被拔,拔除的齿列也有规律,基本都为拔掉正切、侧切两齿。
由此可见,当地先民有拔牙的习俗。
"洞庭"就是太湖中的洞庭山,"修蛇"是以长蛇为图腾的部族。
这两件事都发生在常州故土上。
古人的智慧与想象力,真是我辈难以企及。
每个生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性格特征。
而说到生肖中的猴,它不仅是机智、灵活的代表,也是欢乐、活泼的象征。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生肖猴的世界,领略它的风采。
生肖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传说故事。
据《山海经》记载,猴子是一种能言善辩、机灵多变的动物。
而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孙悟空就是猴子的一种化身,他聪明伶俐、法力无边,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神话人物之一。
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乙巳蛇年将至,大街小巷、商场店铺逐渐被浓浓的节日气氛所包围,玩偶、雕塑、衣服、手机壳等与蛇有关的装饰纷纷登场,可谓转角便能遇到“蛇”。
在一派喜庆之中,怕蛇人士却默默“碎了一地”。
对他们来说,蛇元素产品不仅不可爱,反而可能引起心理上的不适,甚至有网友评论,“出门只想闭眼走,过节就像是过劫,能不能把蛇‘开除’出生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开除”虽是戏言,但不妨以此为引,先弄清楚让人害怕的蛇,是如何进入十二生肖的?提起蛇,我们常会想到蛇蝎心肠等负面词语,但在古代,蛇却是先民崇拜的始祖神。
蛇生存于丛林与河谷地,生命力顽强、捕猎智商高、生殖力旺盛,且蜕皮行为常被视为“死而复生”,极具神秘感。
种种特性,让蛇成为了远古图腾。
早在新石器时代,文物中便常见蛇的形象;神话传说里,创世神女娲、伏羲都是人首蛇身,《山海经》中也记载了蛇耳之神等蛇神。
广受膜拜、为人敬畏,是蛇入选十二生肖的民间基础。
而关于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又有根据动物每日活动时间而确定之说。
我国至迟自汉代始,即采用十二地支记一日之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
九时至十一时,蛇类始活跃,即为巳时。
以此相推,蛇便成为了十二生肖的第六位。
生肖之中,蛇排在龙后,也是龙的主要原型,多被称为“小龙”。
其实在传统文化中,蛇与龙一样,同样寓意着福气与祥瑞。
常言道“蛇不入无福之地”,古人认为有蛇出现就是好运气。
《抱朴子•对俗篇》称“蛇有无穷之寿”,《拾遗记》指出“蛇鹤延年之物”,表明蛇是长寿的象征。
蛇的知性、灵性和神性,被认为有助于财富的积累,古语称“宁失千里驹,不失黄蛇珠”,《广异记》《崔炜传》等传奇小说记载着蛇报恩予财的故事。
具体在现实里,蛇也有许多益处。
一方面,蛇多以鼠类为食,能够控制鼠害泛滥,避免植被过度破坏以及粮食、牧草被啃食。
另一方面,蛇有着巨大的药用价值,蛇胆、蛇黄、蛇蜕、蛇油都能入药,可以活血化瘀、镇痛消炎。
在许多国家,蛇就代表着治愈和生命的力量,世界卫生组织、中华医学会的会徽都包含有蛇杖元素。
在文化层面,我们对蛇不必抱有偏见;在生理层面,如果害怕也实属正常。
有研究表明,婴儿观看蛇与其他动物影像没有显著区别;但听到恐惧声音时看蛇的时间比听到快乐声音时看蛇的时间长得多,对其他动物则没有这种差异。
这可能表示,人们对蛇本身并不害怕,但在学习“恐惧”时,倾向于将之与蛇联系起来。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540万人遭蛇咬伤,180万到270万人因此中毒,8万到14万人丧生。
一项对英格兰人的调查显示,38%的女性、12%的男性都害怕蛇。
或许正是在与蛇共存的岁月里,蛇的威胁已烙印入人类的基因记忆,并在代际延续与文化传播中不断深化,从而形成了怕蛇的恐惧本能。
所以,对怕蛇人士来说,与其努力自我克服,不如选择自洽,心态上告诉自己保持平和、见“蛇”亦喜,行动上不与本能对抗、绕道而行。
各个平台商家在设计新年装饰时,也不妨多进行一些创造性转化,不追求过于夸张的造型,而是深入挖掘其后的文化内涵、吉祥寓意。
今年春晚主标识中的“巳巳如意纹”,就是将甲骨文中的“巳”字巧妙变化为“灵蛇吐信”造型,并对称反转拼合形成“巳巳”并肩之态,既传达出“事事如意”的美好寓意,还在对称之中体现了方正与流畅的和谐美感。
在审美上丰富文蕴、在形态上解构重组,舍去一些令人恐惧的细节,以创新的视角赋予“蛇”全新的艺术观赏力,相信会让更多人不为恐惧所扰,接纳并爱上蛇年生肖文化。
这正是:乙巳迎春蛇影繁,怕蛇人士难欢颜。
设计焕新弘文蕴,方得佳节尽福缘。
大家晚安。
(文丨常晋)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