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古埃及却把蛇当做是法老的保护神,从古埃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品中经常能看到蛇标,所以有着十足的神秘感。
那蛇和法老之间到底有哪些历史渊源呢?因为在古埃及法老象征着神的化身,而蛇就是法老的保护者,能够从嘴里射出火焰喷向敌人。
其实大家在各种影视剧当中应该也看到过很多关于埃及文明的故事,这次就来了解下蛇在埃及文化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地位吧。
蛇标uraeus来源于希腊语οραο(意思为on its tail),希腊语中的蛇标一词来自古埃及语(jr.t),其意思为“直立者“(She Who Rears Up)。
在古埃及历史上,蛇标主要是王室的头部装饰物,出现在王室的王巾、王冠以及头饰上,是王权的重要象征物。
一般而言,蛇标是wadjet女神的化身,是下埃及的保护神,也是法老的保护神。
蛇标示意图 尽管,在古埃及历史上,蛇标似乎成为王室服饰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蛇标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从无到有、不断变化的过程。
从目前资料来看,在第一王朝中期之前,埃及王室还没好友佩戴蛇标这种装饰物。
早王朝时代,古埃及人发明了直立的眼镜蛇的蛇标,来表现法老的权威。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最早佩戴蛇标的可能是登王。
在阿拜多斯出土的一个象牙鉴板上,头戴khat王巾的登王,其王巾前端有蛇标装饰物,鉴板右侧的旗杆上,wepwawet前面也有一个蛇标。
佩戴蛇标装饰物的登 从此开始,一直到古王国结束,蛇标成为了王巾的装饰物。
在wadi Maghara的崖刻上,左塞王也佩戴着khat王巾,上面装饰有蛇标。
第4王朝的哈夫拉金字塔前的大斯芬克斯像,最初王巾上是有蛇标的,现在只能看到蛇标的一点痕迹。
从第6王朝开始,王室女子也佩戴蛇标。
这样,蛇标就从国王的装饰物,变成了整个王室的装饰物。
哈夫拉金字塔前的大斯芬克斯佩戴着蛇标 但是,对于秃鹫是否已经成为与眼镜蛇一样的蛇标,目前还不能确定。
但是,在《金字塔文》中,把Nekhbet叫做白冠,那么,也就是说,把上埃及的Nekhbet女神与白冠联系在了一起,从这一点看,可能秃鹫成为了白冠的装饰物,但这只是推断而已,因为没有任何白冠模型或图刻表明这一点。
从中王国开始,眼镜蛇的蛇标变成了王家常见的装饰物。
此时,法老通常在nemes王巾上佩戴单眼镜蛇蛇标,但是王冠上也开始佩戴单眼镜蛇蛇标。
也是从这个时代开始,一些金蛇标开始出土,例如,塞索斯特里斯二世的金蛇标,到了新王国时代,仍然有金蛇标出土。
佩戴蛇标(nemes王巾)的塞索斯特里斯三世(大英博物馆藏) 佩戴蛇标(nemes王巾)的阿蒙尼姆赫特二世 一般而言,在新王国之前,古埃及王室仅仅佩戴单蛇标装饰物。
但是,从新王国开始,开始出现了双蛇标:双眼镜蛇,或秃鹫与眼镜蛇组合在一起。
从新王国从Ahmose一世开始,王室女子开始佩戴双蛇标。
例如,第18王朝的王后Ahmose Nefertari(阿赫摩斯一世的王后)佩戴着眼镜蛇、秃鹫的双蛇标,有学者认为,本来王后是佩戴单眼镜蛇蛇标的,但是,一旦将王后地位神化,即变成了女神,那么,就增加了秃鹫蛇标。
但是,也存在这种可能性,就是本来王后是佩戴秃鹫头饰的,一旦佩戴上眼镜蛇的蛇标,就变成了秃鹫与眼镜蛇的组合蛇标了。
第18王朝王后Iset(图特摩斯二世的妻子、图特摩斯三世的母亲)佩戴着双眼镜蛇蛇标,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佩戴双眼镜蛇蛇标的王室女性。
此后,一些掌权的王后或在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王后,纷纷采用了双蛇的装饰物。
第18王朝王后Tiye(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妻子、埃赫那吞的母亲)佩戴有双眼镜蛇、秃鹫构成的蛇标,事实上,这里的秃鹫不是蛇标,因为古埃及妇女有一种头饰,就是秃鹫头饰,这里很可能是在秃鹫头饰上加上双眼镜蛇蛇标。
可能埃赫那吞的王后Nefertiti,也佩戴有双眼镜蛇蛇标。
第19王朝的王后Nefertari(拉美西斯二世的王后),也佩戴着双眼镜蛇蛇标。
佩戴双蛇标的Tiye 王后 但是,新王国的法老,基本上佩戴都是单眼镜蛇的蛇标,据笔者所知,唯一的例外就是图坦卡蒙。
在图坦卡蒙陵墓出土的一些物品上,图坦卡蒙戴着眼镜蛇与秃鹫组合的蛇标,如,著名的图坦卡蒙金面具。
当然,图坦卡蒙也佩戴单眼镜蛇的蛇标。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两种蛇标呢,尤其是眼镜蛇与秃鹫的组合蛇标呢?笔者做了一个大胆的猜测,不知道对不对。
众所周知,图坦卡蒙的棺木,与图坦卡蒙的身高不匹配,有人认为,这本来是给其他人预备的,仓促之下,埃及人用这些丧葬用具来埋葬图坦卡。
这些丧葬用具,可能为一位王室女性准备的,临时调配给了图坦卡蒙,当然,这只是猜测而已。
至于图坦卡蒙面具上蛇标上的秃鹫、眼镜蛇代表什么意思,有的认为,这是nekhbet女神与wadjet女神,有的认为是代表伊西丝与涅斐提斯。
头戴装饰有单眼镜蛇蛇标的埃赫那吞夫妇 图坦卡蒙shabti上的蛇标(秃鹫与眼镜蛇组合蛇标) 图坦卡蒙的棺材盖上所描绘的组合蛇标(佩戴秃鹫与眼镜蛇) 到了第25王朝时代,国王才开始普遍佩戴双眼镜蛇蛇标。
第25王朝的法老的努比亚帽子上装饰有双眼镜蛇的蛇标,有人认为,双眼镜蛇代表着努比亚国王对埃及与努比亚的两个国家的统治。
此时,王室妇女成为阿蒙神妻,其地位逐步盖过了阿蒙第一祭司。
第25王朝的Amenirdis一世(卡什卡的女儿)的雕像上描绘了,她戴着双眼镜蛇、秃鹫组合成的蛇标,有人认为,这种蛇标或许与阿蒙神妻地位相称的一种装饰物,代表了神妻作为阿蒙神的妻子独特的地位。
当然,也不排除,这是对新王国时代王后装饰的一种继承。
到了托勒密时代,单眼镜蛇的蛇标仍然是主流。
但是,也出现了更为夸张的做法,例如,王后佩戴三眼镜蛇的蛇标。
至于原因何在,有人认为,可能与王后的身份有关,在托勒密时代,王后地位很高,尤其是后期,王后往往与国王共治,因此,王后除了当王后外,还是女王,也是传统的神的妻子,因为这三重身份,所以佩戴三重眼镜蛇的蛇标。
当然,这只是猜测而已,至于真实情况如何,不得而知了。
托勒密时代佩戴蛇标的未知名的国王 总体上看,在古埃及历史上,除了个别朝代、个别法老外,绝大多数法老佩戴的是单眼镜蛇的蛇标,因此,可以认为,佩戴单眼镜蛇的蛇标,是法老的冠冕上装饰物的主流。
而王室女性(主要是王后或女王),从第18王朝开始,佩戴双蛇标(双眼镜蛇或秃鹫与眼镜蛇组合蛇标),到了托勒密时代,则佩戴三蛇标,对于其中的确切原因,现在还不清楚。
佩戴多重蛇标,或许与王室女性的特殊身份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项羽和刘邦两人的属相都是蛇,刘邦较为年长,比项羽要大两轮。
但是,这两人的个性与命途实在相差甚多,由此可知,属相并不是决定一个人的关键因素。
其实,作为中国十二生肖之一,蛇之后便是龙,为了听上去比较吉利,蛇通常被人称作 “小龙”。
甚至,还有很多父母给蛇年出生的孩子取名为“小龙”,其用意大概便是想孩子有点龙气吧。
在地球众多文明之中,蛇通常表示着吉利与圣洁,但是,在一些西方文化之中,蛇却常常代表着力量与恶魔。
相比于其他生肖,人们对蛇的说法比较多,例如:它是其中仅有的冷血动物,除了龙这一虚构形象之外,它是仅有的身有鳞片的动物,并且,它还是华夏文化早起便出现的一类图腾… … 蛇,外表并不好看,浑身包裹着鳞片,一般栖息于昏暗湿润、不见人迹的地方。
但是,作为爬行动物,蛇要比人类更早出现。
大约几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爬行动物,并且,爬行动物是其后出现的鸟类及哺乳动物的祖先,甚至,爬行动物曾在地球上鼎盛一时。
中国自古便有“蛇吞象”的说法,这一说法最早可见于《山海经》。
其中记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
”大概意思便是巴蛇能够吃食大象,吞下去之后需要在腹中消化三年之久才能将骨头吐出。
这种骨头可入药,能够治心腹方面的疾病。
据传说,巴蛇生于南海一带,浑身黝黑,脑袋为青色,长可达八百尺。
也只有拥有如此庞大身形的蛇才能够将大象吞下,而且,还得经过三年才能将之消化。
由此可知,就算是神话虚构的大蛇,想要吞食大象也并非易事。
后来民间便以此比喻人心的贪得无厌。
蛇的食欲很强,而且,食量巨大,其捕食时,通常先将会猎物咬死,再将猎物狠狠勒紧后方才进行吞食。
蛇的嘴巴可以根据猎物的体型进行变化,通常由猎物头部进行吞食,而在吞食鸟类时则由头顶开始,由此一来,可避免鸟喙刺伤口腔或食管。
蛇的牙不具备将食物咬碎的能力,但是它的消化系统非常强大,所以进食一般靠吞。
有些蛇甚至在吞食的时候便开始消化,而且,蛇在地上爬行蠕动时,以肚皮与地面摩擦,也是其帮助消化的方式,最后,难以消化的骨头会被吐出。
人们常提及的毒蛇,甚至可以将消化液作为毒液,某些肉食性蛇的消化液腐蚀性较强,可以轻松溶解动物肢体,其毒性便由此而来。
在中国的文明之中,蛇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图腾。
在神话之中,华夏民族源起于女娲与伏羲两者结合,而两者最初的形象就是人头蛇身。
在中国传统神话之中,古人赋予了蛇非常吉祥的形象,善良的品行。
有记载,神话之中首个头顶母性光环的女神便是人头蛇身的女娲。
传说中,共工与祝融相争,共工战败后气急败坏的以头触不周山,将天弄了个大窟窿,引得天河之水灌入人间。
女娲不忍众生受难,以五彩石填补窟窿,才避免了一场浩劫。
女娲的功劳主要在于造人与补天。
而其蛇身的形象,也许就是因为蛇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以及极强的生育能力,所以,它代表着“生命”。
很多地区的人将蛇看作吉祥与神圣的象征,由于其形体以及多卵的特征,所以,很多地区的人将其看作生命旺盛、能量充足和精力充沛的象征。
例如:在古埃及文明中存在众多以蛇为身的女神形象;南非布须曼神话则以为人是由蛇演变而来。
除此以外,由于蛇性喜栖息于水边,而暴雨天气的雷电及雨后彩虹的形状与蛇相似,所以,古人将蛇视为雨神。
在特定的宗教日,印第安人会跳蛇舞,以祈求人民兴旺,作物丰获;古希腊神话之中手拿蛇杖的大地母神,也反映了蛇代表着丰获。
古代社会之中,人们总是在坚持不懈的追求长生不老这一终极目标,而蛇的众多习性(冬眠,蜕皮,衔尾等)在古人看来实在是太神奇了,因此,蛇被赋予生命与死亡的含义。
由此,蛇在很多文化之中代表着长生不老。
而在日本的神话中,蛇乃是执掌冥府之神,人生由冥府而来,死亦回归冥府,所以,他们认为生命便是由蛇至人,再由人至蛇的过程。
蛇有规律的蜕皮这一特性被古人认为是一种获取新生的过程,所以,他们认为蛇掌握着长生不老的秘辛。
巴比伦神话之中,吉尔伽美什历经艰险所寻的不死仙草被蛇盗走,因此,蛇可以蜕皮以得到新生的力量,而人类则丧失了这一能力。
古琉球的传说之中,蛇抢在人的前面跳进了月亮所赐予的不死之水,所以,人类不得不面对死亡,而蛇却因此得到了永生。
由于文明的发展,蛇因其特性(灵敏,狡黠,毒性)而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神圣的存在,甚至在一些地区,其成为智慧与神力的象征,蛇总是与宗教及神联系在一起。
在很多部落文化之中,蛇与神息息相关,甚至,蛇杖也成为一种神权的象征。
希腊帕提农神庙以前便是蛇神殿,其中,所供奉的雅典娜雕像手持蛇杖,衣服也以很多蛇头装饰。
古埃及文明之中,人们将蛇视为护佑法老的神明。
为了展现法老的统治地位及威严,皇冠之上便以金银珠宝雕塑出眼镜蛇的形象。
但是,在西方的一些文化之中,蛇也常常以负面形象出现,象征着狡猾、恶毒、阴谋狡诈。
在基督教的经典中,蛇便作为诱使女性犯罪以致人类被逐出伊甸园的形象出现。
蛇偷偷进入伊甸园,诱使夏娃吞食禁果,导致其违背上帝戒律,最终被逐出伊甸园,并且,要永远承受孕育的痛哭,其字里行间将蛇描写成一个无比狡猾奸诈的生物。
古希腊神话之中,与宙斯敌对,将众神驱逐,拥有无穷神力的堤丰便是一个下半身全是蛇的怪物。
宙斯之妻赫拉派出诛杀宙斯私生子赫拉克勒斯的复仇天使就是一对满是剧毒的蟒蛇。
女妖美杜莎的头发全是由蛇组成,甚至,人与对视一眼便会被化为石雕。
很多属蛇的人感觉,自己周围与自己相同属相的人很少,如今,三十多岁的胡先生便是一个例子:上小学的时侯,他就发现,班里有很多属马的同学,为了找到自己的组织,他专门到高一年级的学生中展开调查,但是,它发现高一届的学生大部分属龙。
这下他就纳闷了,属完龙之后便是马,那么,属蛇的人都在哪呢?当时年纪尚小的他便有了一个想法:人们不愿意属蛇。
后来,他十分困惑的他就此做了深入调查:同时期的一批孩子,属蛇的的确要比属龙或马的数量少很多! 到了胡先生上中学的时候,市场上有很多卖生肖饰品的店铺,其中,诸如牛马羊的生肖饰品数量很多,但唯独蛇类饰品数量很少,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胡先生发现蛇成为了潮流:很多人喜欢在身上弄上蛇型纹身,佩戴蛇纹戒指,此时,蛇突然间成为了个性代表。
因为,阳历与农历的时间相差,所以,每逢阳历新年之后,农历新年或者立春节气之前,这段时间出生的人该属什么,向来有一些不同的说法。
中国先民感受到寒暑交替,植物枯荣的周期,以之为“一岁”。
月亮的盈亏周期也与“岁”相关——十二次月圆正好一岁。
用木星作为年的周期“岁星”绕行一圈刚好十二年。
《周礼·春官·冯相氏》云:“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除计年计月,十二也用做计量时辰。
立春派:立春节气才是一年之始 有些人将立春节气视作每的一年的开始。
曾有民俗学家表示:中国农历是以立春节气来确定生肖的。
传统农历将节气之首的立春确立为每年的开始,因此,生肖也依据立春而定,中国古人均以此确立生肖。
直到一九一三年,当时的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一年的开始,这才由此出现了以正月初一确定生肖的做法。
在此之前,人们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而春节则是在立春之时,所以,生肖应该依据立春确定。
初一派:节气不是年历 但是,也有一些民俗学专家认为:把正月初一作为一年之始比较合理。
所述理由如下:节气并不是年历,确定出生于哪个年份,应当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标准。
在普遍使用公历的如今社会,人们普遍还会使用农历,如果,再加入一种以立春节气作为一年之始的历法,将会导致年份与月份陷入混乱,实在是极为不可取。
如今,很多人都是初一派。
元旦派:让自己有两种选择 社会上有很多人是这样做的,这与父母希望孩子是何属相有关。
例如:小马的儿子生于零二年二月初,这一年恰逢马年,但是,按照以前老式算法,没有过年的话应当属蛇,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成为“二马”,于是,便让儿子属马了。
小张的儿子出生于一二年一月份,按传统农历的算法应该属兔,但是,他希望儿子属龙,“人们普遍将2012年称作嘛!” 郭沫若在《释干支》中,认为生肖源于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汉代西域诸国仿十二宫而造十二生肖。
古希腊、古埃及、巴比伦等古国也有类似的十二生肖,仅动物不同,由此生肖也许并非起源于中国。
参考资料: 『《十二生肖》、《山海经》、《释干支》』
(03:49) 7月19日,上海博物馆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将正式开展。
随着开幕时间临近,今天,已完成布展工作的展览第一版块“法老的国度”率先向媒体开放,揭开其神秘面纱。
“法老的国度”也是三个版块中展览规模最大的一个版块,展出文物300余件,涉及史前彩陶,埃及众神,法老和王后雕像,童年荷鲁斯,法老镀金面具,法老的项链,神秘的荷鲁斯之眼,圣甲虫,最早的肖像画,纸莎草,彩绘木棺等,堪称是一部“浓缩的古埃及文明史”。
古埃及展览被认为是难度系数最高的展览项目之一。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坦言,展览从一开始策划到现在开幕,经历了426天,中方和埃方的工作团队超过800人为此在幕后付出艰辛的工作,才办成了这一展览。
2024年7月16日,上海博物馆,“法老的国度”展厅,伊奥尼特女神坐像。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摄) 复活的奥赛里斯像 古埃及的众神、法老初亮相 《法老的国度》是古埃及文明的一个概览,以创世神话为起点,从对神的信仰、王权的发展、贵族的生活、工匠的生活、来世信仰这几个部分展开,希望给观众一个全方位的系统的古埃及文明知识的普及。
该版块也是三个版块中展览规模最大的一个版块,展厅面积1500平方米,展出文物300余件,展品涉及史前彩陶,太阳神,埃及众神,法老和王后雕像,童年荷鲁斯,法老镀金面具,法老的项链,神秘的荷鲁斯之眼,圣甲虫,最早的肖像画,彩绘木棺,纸莎草《亡灵书》等。
2024年7月16日,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南门外 美内普塔站像(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摄) 16日下午,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南门外,此次展览唯一一件室外展品—— 高2.4米的“美内普塔站像”已经矗立,迎接着博物馆的四方来客。
来来往往的观众也不禁对其投以好奇的目光。
这尊法老站像是埃及卢克索博物馆的藏品。
由黑色花岗岩雕刻而成,高大庄严,五官清晰可见,肌肉线条流畅明显,展现了新王国时期古埃及工匠精湛的技艺。
据此次展览首席策展人颜海英介绍,美内普塔是第十九王朝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儿子,约60岁才继任为法老。
虽然在位时这位法老早已是年过花甲,但雕像依然把他刻画成了一个青壮年法老的样子,力图展示国王最为理想的形象。
2024年7月16日,上海博物馆,“法老的国度”展厅(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摄) 进入馆内,一楼大堂遍布古埃及元素。
“法老的国度”展厅采用沉浸式展厅设计 ,逼真复刻了古埃及哈布神庙的廊柱场景。
廊柱与廊柱之间,拉蒙涅姆赫特三世像、拉美西斯二世像、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跪像等悉数亮相。
展览现场 拉蒙涅姆赫特三世像 拉蒙涅姆赫特三世像长着一张“愁苦脸”。
据首席策展人颜海英介绍,这大概是中王国时期国王的典型面孔,呈现出一副忧国忧民的面容。
“并不是说中王国时期的国王真的长这样,而是这是他们有意打造出来的一种国王形象,可能因为中王国时期是在经历长久分裂之后的统一,那时期的王权没有古王国时期神秘的光环了。
” “埃及的雕像有这样一个特点,它有50%是写实的,但是另外的一部分是标准化的,比如他的面孔感觉写实,但实际上他的身体也是那种千篇一律的模式。
”颜海英说。
拉美西斯二世半身像 拉美西斯二世可能是古埃及历史上最有名的国王。
旁边展出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半身像由花岗岩雕刻而成,神情庄重,头戴佩有王室蛇标头的王巾,戴假发,赤裸上身,正对前方。
雕像的五官刻画清晰,肌肉线条流畅,面部鼻子处略有损坏,左右肩膀处各有一个王名圈。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历史上世俗意义上最成功的法老,他活到90多岁,在位67年,生了100多个孩子。
他在位期间还跟赫梯开战,双方打成平手。
后来签订了一个和平条约,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具有平等意义的和平条约。
他如此之成功,因此后世很多国王都喜欢沿用他的名字叫拉美西斯。
”颜海英说。
体现两个古老文明间的对话 “我们策划这个展览的时候有一个想法,就是想给大家系统地介绍古埃及文明。
第二就是中国视角,第三就是特别强调跟埃及的文明互鉴。
”颜海英说。
其中“萨卡拉的秘密”这一版块尤其能够体现“文明互鉴”视角,而第一次将中国的文物和埃及的文物一起展出,也真正体现了两个古老文明之间的对话。
2024年7月16日,上海博物馆,“法老的国度”展厅,埃及石碑拓片。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摄) 比如“法老的国度”版块,在介绍古埃及的文人生活部分,展出了上博馆藏的清朝官员端方的古埃及石碑拓片。
“端方去埃及的时候买了很多埃及的石碑、彩绘木棺,他把这些石碑都做了拓片,并且在拓片上题字,把玩,说明清朝的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对埃及感兴趣,而且上手去收藏,并把它做成拓片把玩,在拓片的基础之上,还模仿古埃及的字和画进行创作。
” “我觉得这确实是同类文明之间一种不由自主的吸引,他们当时看古埃及文明的时候并不是带着猎奇,而是带着一种欣赏去收藏和研究。
”颜海英说。
展览现场 石灰岩彩绘碑 一边是古埃及的书吏,一边是我们清朝的金史学家把玩和研究的物件,将这些展品摆放在一起,相映成趣,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因为古文明之间通过这种比较研究,能够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同样加深对自己的理解。
”颜海英说,“把文明互鉴建立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才能做得更扎实更有意义。
” 呈现古埃及人的来世信仰 对永恒来世的追求塑造了古埃及文明的灵魂,其墓葬文化在早期文明中独具特色。
此次展览在“永恒回归来世信仰”单元,聚焦的是最神秘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古埃及墓葬文化,呈现了木乃伊彩棺,埃及人的灵魂观念等。
2024年7月16日,上海博物馆,“法老的国度”展厅,佩德阿蒙的彩绘人形棺。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摄) “ 在埃及,法老的墓室建造得比较精美,能很典型地表达埃及人的来世想象,他们相信人死之后就融入到宇宙当中,生生不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颜海英介绍说,展览为了营造这种气氛,在展厅中央复原了帝王谷拉美西斯五世、六世墓室天顶的图像,图像上描绘的是一幅星空图,有天空女神,日月星辰……埃及人相信墓是永久的居所,人死后就是在这样一个“小宇宙”里生活, 死者的灵魂在宇宙当中永存。
2024年7月16日,上海博物馆,“法老的国度”展厅,阿蒙纽特纳赫特彩绘人形内棺。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摄) 底下的彩棺则是在尼罗河西岸帝王谷附近一个21王朝的窖藏墓中出土的。
在这个窖藏墓里边发现了153个这种类型的木棺,这些棺的主人都是阿蒙神庙的祭司,因此埃及人给这个墓起了个名字叫“祭司之门”。
这种“黄色人形棺”的底色是黄色的,棺上的装饰特别繁复特别密集,内容主要是亡灵书的内容。
这批木棺现在分别收藏在全球17个博物馆,集中在埃及和欧美的博物馆,埃及本土保存得最多。
展厅里展出的这件是来自埃及国家博物馆的收藏,也是保存特别完好和精美的一件。
2024年7月16日,上海博物馆,“法老的国度”展厅,木乃伊肖像(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摄) 这一单元还展出了阿蒙祭司的墓葬纸草、镀金木乃伊装饰布、木乃伊肖像画等。
此次展出的女孩木乃伊肖像尤为精美,其制作手法及艺术风格与埃及传统迥异,人物外貌特征、服饰等多是希腊或罗马式的,呈现出写实主义的画风。
黄金宽项圈 堪称难度系数最高的展览项目 上海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褚馨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上博此番能办成这个古埃及文明大展,实属不易。
中国展览界,甚至国际的展览界,难度系数最高的项目非埃及莫属。
这也是为何这么多年了,埃及展很少,很难举办的原因。
“一方面是经费高,可以让绝大部分的博物馆知难而退;一方面,埃及展览项目的运营通常垄断在美国或德国极少数经营团队中,他们的要价及配套设施更贵,几乎没有可商量的余地;另一方面,欧美博物馆在近年的展览推出中,很少将其埃及文物收藏出借,因担心有国际舆论及被埃及政府追讨的风险。
” 两女神黄金挂坠 带翼圣甲虫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坦言,展览从一开始策划到现在开幕,经历了426天,中方和埃方的工作团队超过800多人为此在幕后付出艰辛的工作,才让这个万众期待的古埃及文明大展在这个盛夏与观众见面,也凸显了两个文明古国的后代,对我们过去灿烂文明的一种新的审视与认知。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