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大地震之谜海原大地震前灵异事件 |地震-千易网
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 地震

海原大地震之谜海原大地震前灵异事件

时间:2023-05-13网络作者:小白

海原大地震之谜。

这场地震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震级为7.8级,是唐山大地震以来破坏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地震波及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造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在这次地震中,死亡人数达到了13万人,受伤人数高达50万人。

这次地震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是中国,世界界各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这次地震中,日本也有一定的损失,但是日本的损失并不是最大的,因为日本的损失是在自己的国土上。

今年是海原大地震100周年。

100年,是一个时间点上的纪念,在这个整数里,更需要人们用心去感悟与回忆。

关于这次大地震,我写过很多记述性的文字,但总停留在皮毛之上,有时候感动着的也只能是自己。

今天亦是。

但是,在今天这个100年的整数里,我忽然更深刻地觉得,纪念除了为科学提供研究之外,更多是为了活着,为了更好地活下去,为了心中能有更多的爱,让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生与死、现实与历史都成为不可割裂、断绝,不能孤立的。

生命会因此更加丰富和完美。

虽然是为痛苦而纪念,但是生活在这里的人肯定会因此而更快乐,而且,还有生存的智慧。

海原大地震后形成的震湖

01资料

海原大地震发生于1920年(民国九年)12月16日20时05分53秒(农历庚申年十一月初七)。

海原地震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之一。

该地震震级8.5级,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波及甘肃、陕西、青海、北京、上海等17个省、市、自治区,有感面积达251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面积的25%,是中国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大地震。

极震区的海原、固原和西吉县有严重滑坡,仅在西吉县的夏家大路至兴平间64公里范围内,滑坡就达31平方公里,在靖远、会宁、静宁、隆德4县竟发生503处的滑坡。

在固原县的石碑塬一带,发生了一个长达3500米的滑坡体,在会宁县清江驿响河上游,滑坡体将2500米的一段河流堵塞,并在其上游形成了地震堰塞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滑坡。

大地震更是将东穴舟山区村镇埋没,海原、固原等县城全毁,大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极重。

据不完全统计,共死亡23.4万人。

地震带

02震前

关于海原大地震的震前,最有名的莫过于那首儿歌:大豌豆开花,摇一摇,麦出穗;不是王法吆,摇摇摆,咱两个睡。

一碗羊肉摇一摇白花了;世上的好人吆,摇摇摆,贼杀了……据说,这歌在当时莫名地就被娃们唱了起来,但人们都不知道唱的是什么意思,震后,好多的娃们都没了,这歌也就莫名地消失了。

我是甘肃靖远人,小时候常听老人讲这歌,后来,老人们也都走了,听不到了。

记得,当时老人们还讲过一个故事,即是当时12月16日下午五六点,天空里的几朵云就落在了山头上,变成了几个几米高的人形,仿佛对附近的村庄指指点点,也像相互交流着什么。

今日海原

当年,这个故事把我听得毛骨悚然,长大后,也曾怀疑过其真实性,但那首歌以及震前的傍晚,鸡不上架、狗不进窝,猪在圈里乱跳一定是真的,我采访过的很多人都这么讲。

还有一点也可以肯定,那就是震前的几天,人们总能听到一些山谷里传来雷声一样的巨响,但却不知道为什么,更不知道将来要发生什么。

这些,总让我想到一本书——《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本书从地震前兆的观察方面来探讨地震预报这一关系到群众安危的重大科学课题,结合我国在地震前兆观察上如地电(潮汐力谐振共振波)、电离层、热红外、YRY—4型四分量钻孔应变仪、GPS(全球定位系统)高采样率单历元解计算地壳运动的理论与设备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分章加以详述,并提出要开展群测群防工作,专群结合,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作者是赵得秀、强祖基,出版社是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探讨或者探索无论如何都是没有错的,《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一书至少可供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学界参考。

而这也是人类面对地震最大的科学心愿。

03震时

震后干盐池真的干了

震时的我不想讲得很多,因为我没有亲身有经历,所有的故事也都是听来的。

《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中有这样的描述:同日晚7时大震,突见大风黑雾,并见红光。

大震时约历六分,地如船簸,人不能立,震动之方向,似自西北而来,往东南方去,有声如雷。

土石山均有崩塌及移动,尤以土山崩溃为多。

山坡平地均生裂缝,长短不一。

平地裂缝多有泉涌,其色或绿或黑。

山崩壅塞河流之处甚多,尤甚者为南乡。

杨明后堡崖窑上,东乡王浩堡何家沟二处,山崩壅塞河流,积水深数十丈,长五六里,宽十余丈,水倒流。

突见大风,土山崩溃。

南乡水井震后多干,县知事钟文海之子女及警佐罗某均因衙署受震倾倒同时被难。

城中房屋几全数削平,城垣原系土筑亦大半毁坏。

《固原县志》中也有自西北而来、 有声如雷的记载:其始震也,由西北而来,往东南而去。

状如车惊马奔,轰声震耳,房倒墙塌,土雾弥天,屋物如人乱抛,桌动地旋,人晕难立。

震荡倾足下,土瓦临头上,急呼狂奔,茫无所适。

有鞋提足跣者,有顶被呼救者。

男跳驰,女匍喊……惨哉!天灾之烈,如此其甚。

太可怕了!状如车惊马奔,轰声震耳,我曾采访过一位亲身经历过此次地震的老人,他当年十六岁,已经是一个有力量的小伙子了,从土炕之上,他被摇到了门上,又从门上被摇到了炕上。

姐姐在睡梦中,忽然地被地震掀翻了被子,同时,房顶也不见了,姐姐看见满天繁星。

记得,有杂志曾报道此次地震,用在《在山走动的地方》做标题,地震让山都晃动、行走了,人在屋子会被摇成什么样呢?

采访过的老人虽然在屋子里像个器物一样,被摇来晃去,但他还是很幸运地活了下来。

根据当地资料的记载,震发当晚,固原一个有头脸的人物请当地名流吃饭,共请23位,请到了固原所有的名流,地震来了,轰隆隆一下子,这23位包括请客人的全都走了,把固原当时的名人全带走了。

这些遇难的人当时都在房子里,房子相对来说要比窑洞安全多了,但在当时的海原一带,绝大多数人都住窑洞,他们的景况可想而知。

04震后

地震让山崩地裂

震前是可怕的,震后是惨烈的。

2015年夏天,人们在海原县九彩乡修路,在一崖畔挖出了4座窑洞,据银川晚报当年的报道,窑洞为民国时期一般土窑洞民居,周围未发现其他古遗迹。

同时,现场勘验发现,窑洞内有少量的人骨和牲畜骨,并有黑瓷坛和碗碟等残件,这些残件经勘验均为民国时期烧制瓷器,未发现其他文物。

据当地老人回忆,窑洞系海原大地震窑洞遗址,主人姓杨,一共有8个儿子,其中有两个在包头等地做买卖,其他人都种地,家庭比较殷实。

当时,山丘下是一处平台,杨家兄弟都住在沿山开挖的窑洞中。

大地震时,山体发生滑坡,36口人有35口被埋在窑洞中,只有1人住在平台上一处高房子内,才幸免于难。

当时,和人一起埋在山下的还有80多只羊、四五匹马和几头毛驴。

震后,活下来的那位娶妻生子,让杨家有了香火的延续,每逢大地震纪念日,其后人都会到现在窑洞遗址处上坟。

生命在这里被记忆对上了号,报道说:在大平台西侧一处豁口处,还有3块大石板,从石板上的烧痕和周边褐红色的土质判断,这3块大石板可能是灶台石……另外,记者还在土堆中发现一个用来夯土的石杵,完好无损。

生命与生活就这样一起被埋在了地下,近一个世纪后才重见天日。

地震带

这就是当时居住在窑洞里的人们的景况。

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中,有这样一份档案记录了当时震后的惨状:连日各地仍震动不息,人心惶恐,几如世界末日将至所选。

灾民无衣、无食、无住,流离惨状,目不忍见、耳不忍闻。

甘人多倚火坑(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旦失此,复值严寒大风,忍冻忍饥瑟缩露宿,匍匐扶伤哭声编(遍)野,不为饿殍亦将僵毙。

牲畜伤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这段记载同样出现在《陕甘地震记略》一文中。

当然,也有让人感到欣慰的:在这次大震中,还流传着一个胡琴救主的故事。

大震的一个月后,一支商队来到了海原极震区。

映入商客们眼帘的到处是断壁残垣,人烟断绝,鸡犬灭迹的悲惨景象。

突然隐隐传来一阵阵如泣如诉,悲苦凄惨的胡琴声。

商客们寻声觅去,发现琴声竟来自一间震塌了的窑崖内。

商客们急忙动手挖开塌土,救出了一位蓬头垢面的幸存者。

原来,这个人的窑门被埋堵后,他侥幸存活下来。

一月多来,他靠吃窑内仅存的半罐酸菜维持生命。

求生的琴声分明就是生命顽强不屈的歌唱,但愿人们都能记得它。

而与它相伴的还应该有类似于此的智慧——震后,人们重修《隆德县志》,特意在其中辑录了这样的震兆六端:

1.井水本湛静无波,倏忽浑浊如绿墨,泥渣上浮;

2.池沼之水,风吹成毂,行藻交萦,无端泡沫上腾,若沸煎茶;

3.海面遇风,波浪高涌,奔腾萍溷,此为常情;若风日晴和,台飓不作,海水忽然浇起,汹涌异常;

4.夜半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无异日中;

5.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蜿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

6.时值盛夏,酷热蒸腾,挥汗如雨,蓦觉清凉如受冰雪,冷气袭人,肌为之粟。

据说,在海原大震前,这些震兆都有所体现,只是当时的人们并未察觉。

100年了,再次的纪念除了人文的故事,更多的还在于科学的总结。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