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灵异事件 > 故宫灵异事件

故宫为什么不种树很多人不知道背后的学问 今天明白了

时间:2023-05-18网络作者:小白

故宫是古建筑史上的巅峰之作,更是明清两代的天子居住的场所,可在故宫三大殿(注: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区域却不见一棵树。

故宫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外朝和内庭。

内廷是皇帝与其后宫生活的地方,而外朝则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核心建筑为故宫三大殿,皇帝在这里行使权力、举办盛典等等。

故宫为什么不种树,春秋以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

彰显空旷,体现威严肃穆。

故宫作为明清皇帝居住办公之地,时时刻刻要体现皇家威严,显示皇权神圣不可侵犯,因而故宫在设计时中轴线是没有树的,尤其是在故宫三大殿区域。

故宫平面图

大臣在朝拜、进宫之时,一般会从天安门进入,经过漫长的御道,进入太和门,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广场和屹立在三重台基上的巍峨大殿,整个过程没有任何树木出现,给人造成一种无形的、不断增加的精神压力,完美的体现了皇权的威严。

试想,大臣上朝时穿过御道,庄重的仪式在树影婆娑中举行,皇帝的威仪如何体现!

传统观念,五行相克

古人历来有风水之说,因而故宫建筑除讲究对称美的同时,亦受到风水的影响。

东方属于东方甲乙木,木为青(绿)色,所以故宫东面的文华宫绿琉瑞瓦;南方属于南方丙丁火,火为红色,所以故宫南面午门彩画用红色;西方属于西方庚辛金,所以故宫内河的水称为内金水河;北方属于北方壬癸水,所以紫禁城最北端的大殿,钦安殿的北面正中的石栏板,用水纹雕饰(其他栏板为穿花龙雌饰)。

多角曲折的大殿

而故宫三大殿位于中央,属于中央戊己土,但是故宫中若用土,雨天势必泥泞不堪。

因此设三大殿时,把三台平面做成多角曲折,呈土字形的几何形状,以此来象征五行中的中央土。

树属于木,三大殿属土,木克土,所以三大殿是一棵树都没有的。

心理因素,测字之说

还有传言说,与测字之术有关,故宫是一个合围的口字,若种上树,就会变成困字。

皇帝是在天子,以龙来作为象征,真龙天子怎么能被困,因而种树不可行。

为了安全,防止刺客

故宫作为皇帝办公生活的地方,安全第一。

若有刺客,隐蔽在树木之中,在皇室中人或者重臣经过时进行刺杀,安全风险太大。

防火防雷,保护故宫

故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在历史上曾有多次大火,明成祖朱棣刚建完故宫的第二年,故宫三大殿就曾发生火灾。

故宫若种植大树,万一失火或遇到雷暴天气,大树是很好的易燃物。

防蚊虫

蚊虫喜欢阴凉的环境,故宫若种植大树,极易吸引蚊虫,会影响到入住故宫的舒适性。

去故宫游玩时,心细的人会发现宫内有这么一个细节非常有意思,那就是故宫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院内并没有种植任何的树木。

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这是为了维护宫殿至高无上的尊严,有了树会给人小家小院的感觉,与故宫三大殿的气质不相符合。

其实,这个理由并不充分,顶多算是个人猜测。

而关于三大殿院内不种树的原因,传得比较多的说法有两个。

第一个说法是为了保护皇帝的安全,以免有贼人藏于树间而不利于皇帝安全。

这个说法与清朝时期一次农民起义有很大关系。

据史料记载,1813年,北京宛平宋家庄也就是今天的大兴区宋家庄人林清率领起义军冲向东、西华门。

其中东路的起义军受阻失利,西路的起义军攻入西华门,杀到隆宗门。

这个时候,隆宗门的门已经关闭,起义军赶紧想别的办法。

这时他们看到宫墙两侧的树非常高大,利于攀爬和遮蔽,于是爬上大树,翻过宫墙,火攻隆宗门……有鉴于此,为了保护皇帝的安全、三大殿院内不植树木。

这一说法貌似很合情合理,其实也不一定正确,因为故宫养心殿、御花园中就有非常高大的树木如古柏等。

第二个说法比较文艺,说是之所以不种树,是为了烘托皇室威严的需要。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在整个宫殿群中的地位至高无上,是皇帝举行盛典的地方,从位置上说居于整个外宫建筑的中心,也是整个北京城的中心。

为了使这三大宫殿更显威严和皇家气派,在修建时便采取了很多独特的建筑工艺和手法,其中一个手法就是不种树木。

不仅三大殿不种树木,从皇城正门天安门起,经端门、午门、太和门、这之间的一系列庭院内也都不种树木(现今端门前后的树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才种下的),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众大臣在去朝拜皇帝时,自进入天安门,走在冰冷、威严、空旷的御道上,感受到高伟建筑带给自己的巨大压力,待走进太和门看到宽阔、空旷的广场与高耸在三重台基上的巍峨大殿,众大臣的这种精神压力便会达到顶点,继而更加臣服于皇帝。

而如果宫殿庭院内绿树成荫,则会给人带来一种轻松、舒畅的感觉,这会让众大臣对皇家的仰视有所降低,在很大程度上破坏皇家所塑造的这种威严感。

这一说法不无道理,空旷的殿院、冰冷的御道,的确会给人带来森严之感,让人徒生压力。

但并不能说明这就是真正的原因。

关于故宫三大殿院内为何不种植树木,或许会有更加合理的答案,这需要我们去继续研究、思考。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