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4日傍晚6点左右,华北包括北京在内的多个省市有人目击“UFO事件”。
大家看到几个朦胧的光团抱在一起飞行,没有一点声音,飞着飞着就没了,在此过程中,还有人拍到光点忽然变亮、迸出一个大光圈的影像。
图片截自微博广为传播的视频
这是什么东西?是外星人来地球了么?还是别国的什么武器?
火箭云是什么?
先说结论,其实,这几坨奇怪的光晕可不是外星人降临地球,而是地球人用火箭往太空送东西时留下的痕迹,它们叫做“火箭云”。
火箭上天,需要推进剂的燃烧,和刚起飞时火箭狭窄笔直的尾焰不同,到了太空中,火箭喷出或者抛弃的高温推进剂在既真空、又失重的环境中,会急速朝着四面八方膨胀,“吹”成几个没壳的“大气球”。
这次大家看到的朦胧光点,实际上是阳光照在这几个“大气球”上反射的光线。
可能有的网友会问,这可是冬天,六点那会儿太阳都下山了啊?没错,此时地面上已经入夜,但火箭已经飞到了相当高的地方,因此阳光依然能够照亮推进剂,就成了我们看到的几个光团。
和武器有关吗?
对这次的火箭云,很多网友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除了有说UFO的,还有些网友则认为这可能是某种武器或者侦查设备,因为有些视频显示,模糊的光点曾突然点亮,看起来像受人控制的,那事实是这样吗?
这次的火箭云,虽然和武器没什么关系,但还真来自外国。
查查最近的发射记录我们就会知道,北京时间1月14日下午4点59分,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从美国加州发射升空。
这枚火箭要送22颗星链卫星入轨,任务代号SL-7-10。
发射53分钟后(北京时间下午5点52分),二级火箭二次开机,此时火箭掠过的位置,恰好可以被咱们国家华北地区的民众看到。
而大家看到的光点忽然变亮,迸出一个大光圈,是我们目睹了二级火箭二次开机。
至此,我们既知道了这次现象的原理,又查到了这次现象具体是哪次发射造成的,这个UFO(Unknown Flying Object,不明飞行物)也就彻底成了KFO(Known Flying Object,已知飞行物)。
至于很多网友还反馈说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声音,十分诡异,这其实是因为火箭的位置已经很高,大气稀薄到声音无法传播。
而这几个光点飞着飞着不见了,是因为它渐渐进入了地球的阴影。
有时,火箭云还会有好玩的花样,但因为火箭发射本身是个简单的轨迹,所以玩得太花往往不是好事。
像2009年12月8日晚出现在挪威的这个螺旋形火箭云,就是俄罗斯一次失败的洲际导弹试射造成的。
有时,正常火箭的一二级分离时,一级火箭一边打旋一边坠落也会造成这类景象。
火箭云为什么不算常见?
可能还有爱思考的网友们会提出质疑:你看,地球上的火箭发射明明越来越多,为什么火箭云事件还是很稀有?以至于像这次这样,让大家觉得很新奇呢?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得知,要看到这种火箭云,需要几个条件:
1. 火箭要飞过目击地上空。
大家别被“太空”这种词唬到,以为是整个地球都能瞧见的区域。
实际上大部分火箭发射是近地轨道任务,距离地面也就一两百公里,目击范围只有约直径2000公里的圆形区域,只占地球总面积的1%左右。
2. 看到火箭云的时机,往往是目击地的傍晚或黎明,这里的地面是夜晚,而空中则是白天。
否则,火箭云要么淹没在天光中,要么进入了地球阴影,都无法被我们看到。
3. 天气也很重要,这次冬季的华北晴空万里,才让大家目睹了这一奇观。
而且锦上添花的是,1月14日当晚,恰逢月球走到土星身边,很多天文爱好者在欣赏土星伴月的同时,顺便看到了火箭云。
当然,也有倒霉的小伙伴专心致志看土星,结果错过了火箭云……
来自EasyNight的微博
可以推知,由于火箭从发射到进入太空往往需要几十分钟,足以让火箭绕到地球另一边去,所以咱们自己国内发射的话,就不太容易看到像这次这样又是光晕又是闪光的火箭云,而对面那些国家就很有机会,就像这次华北看到了SpaceX的火箭云一样。
但咱们常常能看到自家火箭产生的另一种火箭云,这种火箭云是刚刚发射升空后留下的一级火箭的余迹,就像下图这种。
它从低层大气斜斜插入太空,被大气中的风吹得曲曲折折,又被高空的阳光照亮,实在是美极了,比如某次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发射任务,就出现了这样美丽的火箭云。
图片截自央视新闻,出处见文案
最后总结一下,正如很多UFO其实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光学现象,这次的火箭云,也只是人类探索太空的时候,在太空中留下的小小风景罢了。
来源:“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
继北京、上海、重庆等地发布相应规划后,广东也在探路。
11月20日,广东省商业航天产业促进会(简称促进会)在广州揭牌,这是广东省唯一的省级商业航天产业社会团体组织。
促进会会长单位为广州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会长单位为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副会长单位包括广东省南方航天港科技有限公司、珠海航宇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魔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惠州市海龙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天垣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拓思软件科学园有限公司等。
中科宇航董事长兼总裁杨毅强担任创会会长。
他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促进会的定位有两方面,一要发挥聚集效应,将大湾区的航天应用、服务和基础产业聚集起来,进行产业链融合、重大项目孵化。
二是承担为政府献言献策的角色。
一个月前,《广东省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简称《方案》)印发。
该方案为广东省首个系统性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专项方案,提出广东到2026年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的目标。
在航天航空赛道,广东一度是一张白纸。
由于大飞机、火箭、发动机等重工业集中于北方和西部城市,比起北京、陕西等地,东南沿海并无先发优势。
随着专项方案的出台,以及半官方行业组织的成立,广东有意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商业航天路径。
航天界的南下 航天企业和从业者的“南下”,近些年来成为一个趋势。
深圳东方红总经理李潞东就是一个例子,他在几年前从北京来到深圳。
深圳东方红隶属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后者主要负责飞机、飞船、北斗、深空探测等项目。
“当时布局深圳,主要想看如何利用这边的创新能力。
”李潞东提到,对比其他四个总体单位,“我们属于差异化发展。
”目前,深圳东方红具有年产30-50颗微小卫星的批产能力。
中科宇航则在2022年从北京迁至广州,并在广州布局了最大年产30发固体运载火箭的产业化基地。
中科宇航“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5次,共将57颗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
在业内,广东曾占不上一席之地——传统的航天企业一般坐落于北方的重工业城市,酒泉是发射工位和技术厂房的聚集地,山东、陕西是试车台和试验中心的分布地。
但商业航天与传统航天是两种模式。
“商业航天的特点是市场加资本的双轮驱动,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对商业模式、场景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李潞东指出。
拥有开放程度更高的市场环境和营商环境,广东具备商业航天落地的基因。
产业链的闭合是更具吸引力的因素。
广东省商业航天产业促进会副会长、南方航天港董事长靳海澄告诉界面新闻,航天航空企业之所以愿意落地广州,“因为在几十公里范围内就能完成卫星、甚至很多地面应用系统设备零部件的配套,而且成本非常低。
” 要求快速配套、完善的产业链,是商业航天先天所决定——基于市场机制运行,且要求盈利,企业想方设法控制成本。
李潞东提到,生产方面,要采用工业化、大批量来降低成本,保持质量一致性,在试错中快速迭代技术。
“我们早期在深圳布局时提出一个方案,就是在公司方圆10公里之内,争取把产业配套找齐。
现在这个目标基本实现了。
”李潞东说。
规模庞大的电子信息和基础工业制造实力为广东探路商业航天提供了先天优势。
机械制造、互联网、通信、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大批产生产能力,也有助于降低成本。
李潞东表示,从卫星制造角度而言,基于工业货架产品以及汽车电子等供应链体系,可以满足中低轨5到10年寿命卫星的需要。
这也是马斯克星链的生产逻辑,大量特斯拉汽车部组件可以应用在卫星和火箭上。
而在需求端,广阔的应用市场是另一个优势。
广东拥有占全国四成的年产手机、占全国1/6的年产汽车,和占全国95%的年产无人机。
无论是卫星直连手机、互联网汽车还是低空飞行,都有望形成万亿级的市场空间。
发展商业航天离不开广东对原有产业的考量。
一方面,商业航天为新兴产业提供了支撑,如无人机的旅游、送货、应急抢险、救灾监测,地面的无人驾驶和物联网,要求路线的精准规划、高精度导航和连续通信能力,这些要靠航天技术提供。
另一方面,这是牵引传统产业升级的手段。
随着电子信息、互联网等领域饱和,市场需要新的增长点和应用空间。
星座建设形成差异化 “两头强中间弱”,杨毅强向界面新闻指出广东商业航天的特点,即应用端和设备端较完备,前者有腾讯、中兴、华为、广汽等企业,后者包括生产卫星、火箭、单机部组件的能力,但是中间偏弱,缺少运营商、星座,比如导航、遥感、气象探测。
卫星运营环节又分为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和气象探测,目前广东只有亚太星通和赤湾通信两家通信企业,其他三个板块仍是一张白纸。
“相比北京、上海的布局,广东的星座应有所区别,第一要差异化,第二要国际化,因为我们有毗邻港澳、面向全球的优势。
”杨毅强表示,促进会也会通过“以项目做产业”的形式推动星座建设,牵引卫星载荷应用等企业。
《方案》提出,推动低轨星座建设;谋划大湾区通导遥一体化低轨星座建设和运营,整合“珠海”“大湾智通”“天琴”等星座资源;扩大重点行业应用规模,依托商业化运营星座。
省级相关负责人介绍《方案》指出,方案主要有三个亮点,第一是要超前的建设基础设施,第二个是要突出需求迁移,通过拓展市场应用场景,牵引星座建设,带动星座研制和火箭发射,促进商业航空产业全链条的发展,第三要聚焦重点领域关键部位。
广东在这方面已有相应成果:“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项目己成功实施,实现了对月球上全部5个合作目标的高精度测距,使我国成为国际上第三个完成该试验的国家。
佛山季华实验室设计研制全球首颗100公斤0.5米分辨率光学成像卫星,实现同等功能下体积最小化的突破。
广州目前则在打造城市卫星“五羊星座”。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广州大学教授顾行发告诉界面新闻,这是聚焦南北纬25度地带的卫星组网,低倾角、低轨控制姿态,“能够通讯、遥感一体化,进行实时的观测、传输和应用。
”该星座可用于低空经济发展。
基于丰富的应用场景,广东是遥感数据采购量最大的一个省份,但也面临高频次、高性价比的数据不易获得的挑战。
构建大批量的星座,有利于提供精度更高、时效性更好的遥感数据,并促进采购模式从装备采购向服务采购转变,扩大采购需求。
值得指出,低轨大规模星座建设对卫星及其组件在产品交付周期、成本控制致性控制、产线产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微小卫星年产需求约5000颗,而当前整星产能仅不到500颗,配套单机产品产能也无法匹配需求。
同时,传统航天的科研生产模式也无法满足大批量生产带来的质量管控、产能产速需求,建立适应批量化生产的商业供应链体系成为刚需。
李潞东认为,供给侧需依托工业技术和产品、参照工业生产模式,建立批量化生产的商业航天整星、部组件的供应链体系,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及质量,才能满足需求侧的迫切需求。
“广东本身在汽车制造、其他大规模电子产品制造方面有很好的基础能力和经验,可以考虑企业出技术、地方出政策,用代工的模式把供应链体系和产线建立起来,支持后端也就是卫星整星批产制造的应用。
”李潞东提到。
建设海上发射场 根据规划,广东将打造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珠海、阳江等地为支点,全省协同发展的商业航天产业空间布局。
广州、深圳、珠海等珠三角城市以生产制造见长,而非珠三角地区则承担发射的角色。
《方案》指出,争取国家支持在阳江建设集卫星火箭总装、发射指挥控制于一体的卫星发射母港和海上发射基地,加快形成陆海发射能力。
杨毅强提到,事实上,在上世纪80年代文昌发射场还没建之前,阳江曾经是国家运载火箭发射的首选方案,但由于海南建设等因素,发射场最终选在了文昌。
“所以阳江作为发射场不是首次提出。
现在促进会也在组织国内顶尖专家论证,它作为发射场的可行性。
”杨毅强说。
他指出,未来发射会以海上为主,或者沿海为主,而阳江最大的优势在于区位,阳江海域可以满足太阳同步轨道发射的需求,对轨道的适应性是最全的,“航区下面没有重要的目标,例如重要的国家或者是军事地区。
” 其次,阳江气候环境相对较好,工业水平较高,地形以丘陵为主,从安全角度考虑有比较好的视野。
加上阳江地处沿海,火箭海上运输成本低。
在发射点附近拥有生产总港基地是必然趋势,力箭一号在广州南沙港生产,便于就近运输发射。
“如果国家同意建阳江发射场,我们还希望把它做成一个实验性的发射场,不仅满足发射需求,还能验证最新的发射技术,比如电子推射、‘筷子夹’。
”杨毅强指。
目前,阳江附近海域已成功发射3次运载火箭。
上述省级负责人提到,海上发射运载火箭需要高质量的无线电通信,已成立保障工作组,围绕阳江海域火箭发射开展了无线电频率协调,制定最优无线电频率使用保障方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时间走过一个月,虽有五个师的兵力投入,但以军依然只是徘徊在边境线7公里内的村庄和地道中,未能将战火推进到任何一个黎巴嫩城镇。
在一地鸡毛的边境村庄克法尔基拉、艾塔隆、沙巴镇等地,以军展开了耐心而又艰苦的搜索行动,意图清除黎巴嫩真主党的游击队和隐匿的地道设施。
然而,这一系列行动看似声势浩大,却难以对整体战局产生实质性影响。
就算拆除了几处房屋,曝露了几条地道,以方仍旧被困在这些微不足道的胜利中打转,未能获得战略上的突破。
尽管如此,以色列也不是毫无战果。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他们成功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几个重要的高地,如马龙拉斯和迈斯贾巴尔,通过摧毁真主党的七个地下基地和数百个基础设施,迫使对方火箭弹的发射量大幅减少。
数据显示,真主党的火箭弹从每天1000多发锐减至100-200发,这无疑是对以色列北部的一个缓解。
然而,战争并不仅仅是比拼武器和士兵的数量,还考验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对于资源相对有限的以色列来说,每天高达2亿美元的军事开销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财政的紧绷在国内引发了一连串多米诺效应:工厂关闭,生产停滞,GDP骤降20%。
再加上美国援助的减少,让以色列不得不在这样的泥潭中挣扎,寻找新的出路。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已开始慎重考虑停火的可能。
然而,事与愿违,哈马斯对暂时停火的提议给予了冷冰冰的拒绝,条件是必须彻底停火。
这样的僵局,似乎让本来就已经四面楚歌的以色列更加进退维谷。
不仅要面对真主党和哈马斯的夹击,还有来自伊朗的幽灵般威胁,仿佛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
以色列拥有世界闻名的“铁穹”防御系统,但在面对源源不断的低成本攻击手段时,其防御效能显得捉襟见肘。
伊朗过去曾通过支持伊拉克民兵施压,而现在更可能利用无人机和导弹入侵以色列的防空网。
拦截一枚导弹需要花费4万美元,而敌方一次火箭弹攻击的成本仅仅是千元。
这样的对比,让人不禁质疑“铁穹”的未来是否还能继续撑起以色列的安全伞。
与此同时,黎巴嫩真主党的新领导人卡西姆发表了他的首次强硬声明。
他誓言真主党将继续抗击以色列,认为这是抵抗自由人民被压迫的战争。
他提醒以色列和其盟友,黎巴嫩真主党将不畏艰难,秉持昔日的斗争精神,不断袭击以色列的北部地区,并宣称这场战争将成为令几代人铭记的史诗。
这样的宣言不仅彰显了真主党的强硬立场,也将这场冲突的终结遥遥无期地推向未来。
以色列国防部长约阿夫·加兰特乐观地估计,真主党80%的火箭弹能力已被削弱。
然而,智库统计显示,真主党仍然拥有27000发火箭弹和导弹。
这个数字不由得让人感到心惊,因为它预示着,这场角力赛或许才刚刚进入高潮。
以色列在这个复杂而又危机四伏的棋盘上,面临的不仅仅是真主党的炮火,还有经济困境、社会结构压力,以及全新的地缘政治博弈。
它需要用更敏锐的策略、更坚韧的精神去迎接挑战。
未来的道路充满了不确定性,内塔尼亚胡和他的团队是否能把握机会,从危机中找到转机?这将是他们面临的最大考验,也是这场可悲却无法结束的战争的关键所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