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 金字塔

古埃及人怎样修建大金字塔

时间:2023-07-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到底谁在修筑金字塔

从理论上说,古埃及人完全有能力设计并建造出充满各种奇妙细节的胡夫金字塔,但后世还是不断涌现出质疑之声,原因倒也简单,那就是胡夫金字塔实在太大了。

据推算,整座金字塔使用大约230万块巨石,总质量可达约590万吨,平均每块石头都重达2.5吨,最大的可达160吨,如果用现代火车运输,约需要60万节车皮,而如果将该金字塔石头凿碎铺成一条3米宽的渣石路,其长度可绕地球一周。

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古王国时期的埃及人力物力承担得起吗?

最早讲述胡夫金字塔建造史的是古希腊史家希罗多德(Herodotus),他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相对于后世其他学者距埃及古王国最近,还亲自去过埃及,一路沿着尼罗河南上(尼罗河与我国多数河流流向相反)到过阿斯旺,因而他在《历史》(Histories)一书中的讲述就成了胡夫金字塔建造的传统权威材料。

他提到,齐奥普斯(即胡夫)当政后,就强迫全体人民为他劳作。

他命令一些人从阿拉伯山脉中的采石场把石块运到尼罗河岸边;另一些人的任务就是接过这些石块,将他们装上船运过河区,再把它们送到称为利比亚的山区。

他们常年都保持有10万人在劳作,每10万人劳作满3个月,就被另外的10万人替代”。

希罗多德认为,金字塔本身建造用了20年时间。

”除此之外,埃及人还被迫修了一条运送石块的道路,并且开挖一条围绕金字塔的运河以输送建材,光附属工作又差不多花10年时间。

在讲述了耗费的人力后,希罗多德又提到,光修建胡夫金字塔的劳作者所消耗的萝卜、葱、蒜,就花费1600塔连特的银子,可见耗资之巨。

胡夫苦役国民为其修筑金字塔的说法在后世成为主流。

大多数人认为,第四王朝诸王大约是强迫奴隶日夜不停劳作,才使得这些宏伟建筑得以出现。

约1955年,电影《金字塔》在埃及取景时,当地临时演员在片场再现了金字塔的建造过程

1988年,考古学家发现胡夫工程处”(Gerget Khufu),才大体弄清金字塔具体施工之谜。

在哈夫拉金字塔以西,考古学家发现一道原本高10米,厚12米的乌鸦墙”将神圣的金字塔世界同世俗隔绝开来,而一个繁华热闹的活人集市便存在于该道乌鸦墙之后。

通过勘探,工作人员发现它正是多年来埃及学家一直在寻找的金字塔建筑工人的工棚遗址。

从遗址来看,有上千名工人常年在此服役劳作,平时就在公社般的集体食堂中就餐,吃得似乎也并不坏,至少有肉、鱼甚至还有啤酒,主食是用小麦和大麦混合发酵而成的烤制面包,而且人们通过释读此地600余座劳工坟墓铭文还发现,当年从事建筑的工人显然有分工,有专业的石匠监管员”制图工主任”,而且居住在工程处的可不仅仅只是建筑工人,还有从事纺织、做面包、制陶、木匠之类的衍生产业从事者,甚至还有一位名为佩特狄(Peteti)的艺术家,此君为保护自己死后安宁,还为自己写下颇有趣味的诅咒语:所有人听着!你们中谁胆敢进入此墓或是对此有所破坏,哈索尔的祭司就将惩罚你两次,打死你……被鳄鱼、河马和狮子吃掉!”而另一位纺织女工涅弗赫特佩丝(Neferhetpes)就现实多了,要求后人给自己14种面包和蛋糕当作祭奠……

从工人的涂鸦、新发现的纸莎草纸来看,应征而来的临时工大多从事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粗活,他们被分成40人一组(Zau),每组又分4个小队,每个小队都有一名十人监督员”,主要工作就是将金字塔南面(今天所谓的中央场)开采的石块运到工地上。

这些石头是一种特殊的石灰岩,里面带有史前海洋生物的化石。

用于在金字塔外层的白色石灰石产自吉萨高原东南方向约10千米的图拉采石场。

工匠在那里开采石头,通过尼罗河用船运输。

金字塔中所使用的大型花岗岩则稍微麻烦点,需要从更南方的阿斯旺运来。

后世学者对工程量做了一些推算,考虑到胡夫金字塔石材平均为一块2.5吨,8人在三个月内大约能运10块,10万人一个季度便能运12.5万块,20年差不多为250万块,同胡夫金字塔所使用总计约230万块石材大体吻合,也算符合希罗多德所言金字塔本身修了20年的记载。

人类工程所创造的奇观

经过考古发掘、现场实验和铭文释读,现代埃及学者已经大体了解金字塔建造的全过程。

对此人们无需惊讶,整个金字塔工程同千年后现代土木工程施工大同小异,依然会历经规划设计、核算工作量、选址进行等步骤。

铭文显示,在决策动工前,国王会和自己宠信的设计师进行最初的探讨,甚至可能会召开多场甲乙方碰头会”,证据来自第五王朝的宫廷建筑师塞涅德耶米(Senedjemib),他给后人留下一份文献,其中引用了当时国王杰德卡拉·伊塞西(Djedekare-Isesi)的一段话,内容正是对建筑师负责修建的院落样式严格遵照御前碰头会”所定下的方案表示赞扬。

当金字塔设计图和模型确定后,施工人员就可以大体估算出工程规模,主要就是石料的用量。

这部分工作主要由技术人员和书吏来掌控,从铭文来看,大约是技术人员在前方负责具体施工,而书吏则负责计算出建筑所需石块,同时在工程中测算倾角或根据已知倾角和地基推算金字塔所能达到的高度,然后根据他们的计算结果就可以通知技术人员和监工每天应该开采石块数量,同时统计每日采了多少石块,进而掌控整体工程进度。

1905年,埃及马萨拉采石场,这里曾为胡夫金字塔提供石料。

据推算,整座胡夫金字塔使用了大约230万块巨石,总质量可达约590万吨,平均每块石头重达2.5吨,最大的可达60吨,工匠们会在吉萨高原附近的采石场开采石头,通过尼罗河,用船运输。

现代学者推测,古代埃及人处理搭建金字塔内部石块方法比较简单,大约就是天然石面上敲打出凹槽插入木楔,然后用水浸泡木楔使其膨胀,从而崩裂石面,获得大块石料,然后加工成石块,放在木质或泥砖托板上用绳子拽至工地,有可能还会在路上铺上浇过水的细沙——考古工作者在第十二王朝的一位地方长官杰胡提霍特(Djehutihotep)墓中发现一幅壁画,描绘了一名男子正给巨石托板前沙子浇水的场景。

除此之外,施工人员还将从图拉运来的白色石灰石精雕细琢,加工成纵剖面为直角梯形的石块——今日世人所见石头如阶梯般堆砌的胡夫金字塔并不是当年原貌,只是塔体内部石层,外部原本包裹着精加工过的白色石灰石,它们梯形斜角一侧向外,直角面同里面阶梯接触,让胡夫金字塔每侧都呈现出如镜面一般光滑的白色斜面。

2017年,考古学家找到一处胡夫时期的采石场遗迹,在里面发现一个几乎完成的石块和用于切割的工具:添加了砷的铜凿、木槌、绳索和石器。

他们找来专业石匠进行实验,用复制工具切割出大金字塔所使用的石块。

结果4个工人每人每天6小时工作,花了4天时间完成石块的雕琢。

据学者推算,4000名专业石匠即可在胡夫在位的23年内生产出完成大金字塔所需所有石块。

可惜的是,今天人们在胡夫金字塔上几乎没有找到带有标记的石块,极有可能是因为承载这些信息的外层石块遗失殆尽。

公元13世纪,一场大地震使得这层外包石块崩塌,到1356年,统治埃及的巴赫里王朝苏丹巴德尔丁·哈桑(Badr ad-Din Hasan)将不少外包石块拿去建造开罗的清真寺和堡垒,而残余外包石块则不断崩塌下落,最终消失殆尽,只剩金字塔下半部分偶有残存,但不管是用于开罗建筑还是残留在金字塔底部的外包石块,人们还尚未找到有关金字塔兴建的铭文。

外包石块暗示的可能建筑法

长期以来,考古学家一直不太清楚古埃及人到底是如何将又多又重又大的石块运往高处,堆砌成硕大无比的金字塔。

希罗多德曾透露古埃及人是用许多层杠杆一层层将石块运上去,或是用一个可移动杠杆将石块一层层吊上去,而现代主流看法是认为埃及人使用叠土法,即在金字塔四周都筑起某一高度的斜坡土山,然后将石材运到同一高度上修建,也有人提出古埃及人是在一个斜面上堆砌其梯形土山,或是围绕金字塔修筑螺旋状倾斜路面施工,不过都没有形成定论。

之字形斜坡(左)、直线改良形斜坡(中)、螺旋形斜坡(右)建造法示意图。

古埃及人如何将又多又重又大的石块运往高处?有学者提出,他们可能是围绕金字塔修筑螺旋状倾斜路面施工。

然而若是考虑外包石块层存在的话,人们似乎能从工程学的角度找到一种极有可能的金字塔营建法。

埃及,胡夫金字塔北侧基座残留的外包石块

从照片上人们可以看到,裸露在外的胡夫金字塔内层石块只是大约平齐,只有在嵌入外包石块之后才会变得平整——金字塔北侧底部的外包石遗迹也能验证此点。

据此有工程专家提出,要达成如此效果,最有可能也是最经济的施工方法,应该是雕琢一批角度统一的外包石块,施工时找齐外包石块的梯形斜面,然后自外而内填充石料。

否则,工匠要根据并不平整的内部一块块地加工出与之配合得严丝合缝的外包石块,即便是在人工智能发达的今天也不可能做到,何况4600多年前的埃及古王国时期?

事实上,在胡夫金字塔的东北棱角大约80米高处有一个大缺口,里面有个空洞可以看到金字塔内部结构,在此人们的确能看到其内部存在较为齐整的粗料石堆积层和乱七八糟小毛石并存的情况。

或许这也能从侧面证明,古埃及人修建胡夫金字塔时有可能采用的正是此种施工方式。

话说回来,虽然摆脱了使用奴工的嫌疑,整体工程量也可能比原来人们估计的要小,但胡夫金字塔工程的艰辛程度依然不容否认。

考古学家对工程处的坟墓进行发掘,发现营造金字塔还是给常驻的专业工程人员身体带来严重损害,几乎人人都有关节炎。

有人脊椎曾受过挤压或是有着扭曲的痕迹,有些遗体则透露出主人曾遭遇骨折,而另一些不幸者则接受过截肢手术,尽管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就可治愈骨折和成功截肢无疑是巨大的医学成就,然而这一事实本身还是在提醒后人,修筑金字塔绝对是一件危险而又艰苦的工作。

完成金字塔背后的官僚团队

后世学者一般认为,胡夫诸王在位时期,埃及总人口大约在150万左右,换言之,到了泛滥季节,全国人口的大约十五分之一都在金字塔工地上,对4600多年前的第四王朝来说,光要完成如此多人员管理、物资调配,其工作压力非同一般,非得有一个运作娴熟的官僚机构不可。

事实上,现代埃及学者通过释读铭文以及考古发掘,已经大致知道古王国时期埃及政府的架构和运作。

简单来说,彼时的埃及大体可分为中央行政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两部分,中央行政机构一般被划分为国库、农业和劳工部门,对应的负责人官衔分别是国库监管者”粮仓监管者”和劳工监管者”,地方政府被称为诺姆”(Nomos),长官则为诺姆长”。

到古王国末期时,上埃及有22个诺姆,下埃及则有20个。

中央管理机构最高首脑自然是国王——被尊称为法老”还要迟到新王国第十八王朝时期。

他对各地各级行政官员有着绝对任命权,在他之下的首席大臣就是维齐尔(Vizier),大约是负责国家事务并监督政府各部门运作,可能还负责司法,在他之下便是国库监管者”粮仓监管者”和劳工监管者”。

顾名思义,劳工监管者”负责组织和监管王室工程和所有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征召泛滥季修金字塔民工、管理工程处的工程队理所当然为其职责;国库监管者”或曰白房子监管者”负责收集进入国库的战略物资和原料,如谷物、油、木、布料、铁等;而农业负责人被称粮仓监管者”,则带着明显古埃及特色:当时埃及还没有货币,税收和支付都是用粮食,粮仓”机构因而成为所有农业部门中最重要的部分,其运作也直接决定了王国政权运行、重大工程实施的成败。

正是通过对粮仓资料铭文解读,后世才得以对古王国国力有更直观的认识,进而测算出金字塔修建时的耗费。

从释读铭文来看,古王国时期的埃及有一套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粮仓管理体系。

学者统计古王国时期埃及官衔,发现越到后期同粮仓相关的官衔就出现的越多,刚开始只有粮仓监管者”和双粮仓监管者”,可能分别为地方和中央粮仓负责人,后来就出现粮仓书吏”监管者”巡视员”主管”,更后来书吏”又衍生出书吏主管”书吏巡视员”王室书吏”等头衔。

在一些壁画中,人们还能看到负责谷物出纳时测定重量和品质的粮仓助理”以及粮仓测量主管”,而在他们之上还有专门监督管辖他们的粮食测量之监督者”王宫粮食测量之监督者”。

当然,为了记载财务工作,必然就会有 (双)粮仓档案书吏”,档案书吏一多,又产生了(双)粮仓档案书吏之监管者”,而为保证档案存留,政府不得不任命粮仓档案保管员”,为考察他们的工作,在此之上又设立了王室粮仓档案书吏的巡视员”……

发达而完善的粮仓管理团队只是整个古王国时期埃及官僚团队中一个典型写照而已,他们官衔越变越多,显然是随着时代发展,相关事务变得更多,职权划分更细的结果,固然说明埃及古王国国力逐渐发展,统治国家变得更有技术,能够运用的力量更为强大,以此角度言之,修建出胡夫金字塔虽让人震惊,但终究还是一件未超出国家能力范畴的人造奇观伟业。

然而,随着古王国官僚机构越来越复杂,管理官衔越来越多,层次也越来越复杂,后人就应该猜想到,压在所有埃及劳动者身上的负枙恐怕也就越来越沉重。

古埃及自从三大金字塔之后就不再兴建同样规模的金字塔,恐怕也是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的必然结果吧!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双子座速查手册:10道考题测出你的"双核"纯度!敢晒你的段位吗?

"为什么我总在深夜突然想学法语?""刚买的衣服怎么第二天就嫌土?""聊天记录里永远有五个不同话题?"——每个双子座都经历过这样的灵魂拷问。

作为黄道十二宫里最让人捉摸不透的"双核处理器",你的思维宫殿里到底藏着多少个人格?今天这份全网最野的"双子纯度测试",将用10道致命选择题揭开你的灵魂底色! ▶ 第一关:精神分裂现场 凌晨三点刷到埃及金字塔纪录片,你会: A. 立即下单象形文字教材(+3分) B. 打开AI绘制狮身人面像(+2分) C. 转手发给五个群开启讨论(+1分)D. 切到美食视频点外卖(0分) ▶ 第五关:社交变色龙段位 同学会上遇到初恋、甲方和健身教练同时出现,你第一句话是: A. "你那个项目我正好认识投资人!"(社交模式+3) B. "上次说的生酮饮食我试了…"(知识模式+2) C. "还记得我们逃课看流星雨吗?"(怀旧模式+1)D. 默默打开手机假装回消息(隐身模式0) ▶ 第八关:信息焦虑重症 手机通知栏出现红点时,你的血压变化是: A. 必须0.5秒内消除所有红点(+3) B. 留着三个未读保持神秘感(+2) C. 定期清理但允许存在(+1)D. 经常忘记看通知(-1) 计分暗门:每个选项背后都藏着双子座量子态的秘密。

比如选A代表你的"求知欲粒子"处于激发态,选D则可能暴露了潜伏的"假性双子基因"。

【段位解析】(测试完整版见评论区) ▶ 25-30分「纯血双子」:你的大脑是24小时直播的思维蹦迪现场,建议直接申请"人格分裂合法执照"。

别人带手表你看量子钟,聊天框能同时进行哲学辩论和砍价教学,是行走的维基百科+单口喜剧演员混合体。

▶ 15-24分「潜力双子」:体内住着半个哲学家半个段子手,偶尔会陷入"社交牛逼症"和"社交恐惧症"的量子纠缠状态。

请小心保管你的兴趣收藏夹——里面可能同时存在《存在主义咖啡馆》和《母猪产后护理指南》。

▶ 0-14分「伪装者警告」:你的双子属性可能正在待机!但别慌,这或许意味着你成功驯服了体内的另一个灵魂,也可能...你根本就是个偷穿双子马甲的天蝎? 终极彩蛋 真正的高级双子都懂:我们在等红绿灯时,脑子里已经在进行三场辩论赛+策划两场旅行+构思五条朋友圈文案。

如果你测试后发现自己属于"超频版双子",恭喜你获得"脑细胞马拉松终身会员"资格! 现在轮到你了!在评论区打出你的测试得分+最分裂的日常瞬间(比如"正在开会却突然想学驯鹰术")

秦始皇陵的风水那么好为什么秦国却二世而亡了

都知道,秦始皇陵的建造时间,大概是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208年这段时间,一共建造了三十九年左右,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设计最为完善的一座帝王陵寝。

秦始皇陵的城垣拥有内外两层夯土,象征着咸阳城的皇城和宫城。

秦始皇的墓室位于陵冢的内城南部位置,其外形呈现出覆斗形,高度有五十一米,底部的周长有一千七百多米。

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记载,在这座陵墓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建筑,且藏有种类繁多的珍宝。

此外,秦始皇陵的四周,还有非常多的陪葬坑以及墓葬。

这些陪葬坑和墓葬的形制不一,内涵也各不相同,现在已知的大概有四百多个。

因此,秦始皇陵可以说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奇异,内涵最为丰富的陵寝之一。

并且,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完全可以和古埃及金字塔,以及古希腊那些雕塑相媲美的文化瑰宝。

因为,它们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两千多年前,华夏民族巧夺天工的艺术成就。

这些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的智慧,还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都知道,骊山是秦岭北麓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约25千米,南北宽约7千米。

传说,因为此山山体像一匹骊色(黑色)的骏马,从而得名。

然而,骊山除了是秦始皇陵墓的所在地之外,还以其特有的风景和温泉闻名于世。

在西周末年的时候,周幽王和他的爱妃褒姒,曾在这里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间接导致了西周灭亡。

传说,秦始皇生前,曾在骊山上见到了一个神女。

秦始皇见神女美貌,便欲戏神女,神女恼怒之极,向秦始皇的脸上吐了一口吐沫。

之后不久,秦始皇的身上便长了一身烂疮。

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中的故事,但是,却向我们透露了这样的一个信息,那就是:秦始皇和骊山之间似乎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把他的墓地选在骊山旁边呢?骊山这块风水宝地究竟有什么地方让秦始皇如此着迷呢?古人把墓地的选择和后代子孙的福运联系到了一起,而秦始皇的梦想,便是将这个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帝国千秋万世的传承下去。

因此,秦始皇对于墓地的选择更是非常重视。

然而,他之所以把墓地选在骊山脚下,根据北魏时期郦道元的理解,是这样的:“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虽然,郦道元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这部分学者认为:秦始皇陵墓之所以选在骊山这个地方,是因为当时的礼制,并且,也受到了当时依山造陵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从风水这一角度来看,骊山确实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风水宝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依山造陵这一观念。

演变到了后来,人们选择墓地的时候,便特别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

由此,依山傍水便被人们视为最佳的风水宝地。

然而,这个观念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定型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且历史资料上也很难找到相关的记载。

因此,秦始皇选择皇陵的方式,可以说是依山傍水建造陵墓的典范。

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接渭水,这些是摆在人们眼前的事实,但是,在秦始皇陵墓的东侧方向,却有一个人工改造的池子。

按照《水经注》里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由此可见,这个鱼池里的水,则来源于骊山的东北方向,且水流的方向是由南向北。

后来,在修建秦始皇陵的时候,还在皇陵的西南方向修建了一条从东到西的堤坝。

这条堤坝长一千多米,宽四十多米,最宽的地方七十多米,残高两到八米。

而这个地方,就是人们常说的五陵遗址,也是这条堤坝把骊山东北方向的水引到了西北方向。

此外,这条水流正好从秦始皇陵的东北方向流过,而且,在秦始皇陵的东方,也有源源不断的温泉水流经而过。

根据《水经注》里的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

”《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

”所以,当时的温泉和西北角的鱼池水是相对应的。

由此可见,秦始皇陵风水的基本格局,南面是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了三面环水的格局。

这种依山环水的典型格局,不正好是秦始皇所钟意的风水宝地吗?但即便是这样,秦始皇的大业还是没能维持多久,所以,就有人要说了:大家公认秦始皇陵是风水宝地,但却保不住王朝江山,这确实很矛盾。

对此,笔者觉得有句话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累阴德五读书”,讲的是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那些东西,以至于,风水并不是唯一可以改变未来的东西。

我觉得,一个人,乃至世间万物,冥冥之中都有着其应有的归宿,可以称之为“定数”,风水虽好,也需阴德相随,所以,风水只能算是一个推进罢了。

到了后来,秦朝时期的这种依山造陵的思想观念,对后世陵墓的建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西汉时期的帝陵,例如:高祖长陵、武帝茂陵、景帝阳陵、文帝霸陵、武帝茂陵等等,这些都是仿效秦始皇陵这种依山环水的建造思想来建造的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