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风水案例

出现在乾陵的1300岁的麦田怪圈 竟隐藏着有关帝国命运的风水禁忌密码

时间:2023-07-2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欢迎来到:自说自话的总裁

传说,武则天的乾陵上有一个麦田怪圈,突然出现,又神秘消失。

10多年前,有考古队深入调查,但至今都没有一个合理的结论……

专家们猜想,怪圈中是否隐藏着武则天的帝国密码?

乾陵是否还有更多的秘密和惊奇?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的故事。

2006年·怪圈之谜

时间回到2006年,秦建明老师正在翻阅一份1984年乾陵航拍照片。

他当时在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工作,那天,他突然就从航拍照片中发现了一个隐约的圆环。

非常标准,在乾陵东南方,圆心是一个陪葬墓,正圆,绝对不是天然形成的图案。

按照比例尺推算,这是一个直径110米,宽2-3米的巨型怪圈。

秦老师边算边想,那地方自己去过啊,不就是一大片麦地吗?怎么会出现这个怪圈?

是谁记错了?还是照片出问题了?

秦老师又去隔壁询问同事,同事也都说,自己也不记得麦地上有什么东西。

再反复观察照片,也不像冲洗的问题。

于是,问题上报领导,第二天就安排了初步调查,兵分两路展开。

第一路由秦老师带队,前往实地考察;

第二路则向上级部门汇报,申请调取原始底片以及其他年份的航拍照片。

来到实地,果然和大家的记忆一样,这里除了麦子,什么都没有。

再按照110米的范围寻找,地面上也看不到任何异常。

这就怪了,秦老师他们又去拜访了村民,村民也都说,那片麦子地,他们耕种了几十年,从来没见过什么怪圈。

调查陷入僵局,但就在这个时候,单位来电话了,让他们赶紧回来,又有重大发现。

原来,历史档案被翻出来,不仅84年的照片上出现了怪圈,就连68年,04年的照片上也有怪圈。

当时是06年,所有人看到结果都傻了。

两年前还清晰可见,两年后却神秘消失,为什么只能从天上能看到,在实地却看不到?

乾陵怪圈之谜的消息开始流传,而继续调查,秦老师他们又发现。

68年的照片中竟然有大大小小十几个怪圈,全都分布在乾陵东南的陪葬区域内。

专家们认为,这些怪圈下面一定埋着什么东西。

于是,考古队进场,展开调查。

考古队的结论

几周以后,考古队得出这样几个结论:

1,怪圈的圆心,是唐朝大将李谨行的墓穴,这座墓在古代就被盗了,现在只剩下一个封土堆;

2,钻探以后发现,怪圈底下存在一个远古的挖掘沟;

3,怪圈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挖掘沟被雨水回填,回填的土壤和周围的土壤不一样,所以,种植出来的麦子也就和周围的麦子有区别,这种区别在麦地里看不出来,但从空中整体俯瞰的时候会很明显,所以,航拍照片上就出现了一圈长势不同的麦子,因此形成怪圈。

这三条结论看上去都很科学,但并没有说明要调查的问题。

比如,这条挖掘沟是古人挖李谨行墓的时候,一起修建的配套设置吗?

如果是,那为什么周围另外17座陪葬墓没有这样的圆环?

还比如,如果说怪圈的形成是因为圈内圈外的土壤有区别,那这种土壤区别为什么会影响这么深远?

1300多年过去了,当初沟里沟外到底发生了什么,才会让今天的麦子都长得泾渭分明?

还有,68年照片里还出现过十几个小怪圈,那是否意味着当初这里发生过什么诡秘的仪式?

等等等等,谜团越挖越多,怪圈形成的原因找到了,但原因背后的密码却似乎越来越迷离。

进一步调查,专家们先是将怪圈排布和各种星座、图腾对比,找不到任何相关性。

接着又调查怪圈中心那座古墓,果然,从墓主人李谨行的身上,发现了一条解谜的线索。

李谨行的身世

李谨行是一个来自西伯利亚的少数民族,大概和今天的库页岛人类似,在远古的时候叫做勿吉,在唐代叫做靺鞨(hé)。

李谨行的爸爸(突地稽)是一个靺鞨首领,后来归附唐朝,被赐国姓——李。

所以就有了儿子李谨行,李谨行在唐朝战功卓越,先是镇守东北,又跟薛仁贵平灭高句丽,再在朝鲜半岛上击败新罗国,后来又在青海抵御吐蕃。

史书上记载不多,但从陪葬乾陵这一点来看,他应该是皇家核心的圈内人。

专家们分析,乾陵陪葬墓越靠近中间的神道,就意味着和皇家越亲近,那这样看来,李谨行比章怀太子和永泰公主都更亲近皇家,而章怀太子和永泰公主,这是武则天的亲儿子和亲孙女。

所以,这个皇家忠臣李谨行会不会因为宗教信仰的问题,而被恩准,在墓穴外修建这样一条正圆的沟壑呢?

因为,李谨行是靺鞨人,极可能信仰原始的萨满宗教,而萨满宗教又很可能崇拜太阳。

类似的太阳墓,曾经在罗布泊的楼兰遗址中发现过。

这样一来,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只有李谨行墓有怪圈的问题了。

但如果怪圈和靺鞨信仰有关,那68年的照片上还有十几个小怪圈,是否就意味着,曾经在武则天身边,有一群非常亲近的靺鞨武士,他们信仰萨满、崇拜太阳,同时也对女皇忠心耿耿,立下过汗马功劳,死后才会纷纷陪葬?

也许这个想象过于大胆,但专家们却说,这可能才是所谓——万邦来朝的真相。

武则天的第一个老公——唐太宗李世民——除了是中原帝王,也是草原的天可汗。

那到了武则天的时代,这位中原女皇,会不会也是一个国际领袖呢?

继续从乾陵中寻找细节,我们还能发现更多的秘密。

细节一:鸵鸟

进入乾陵的神道,走着走着,你就会发现一对奇怪的石雕——这不是鸵鸟吗?

没错,专家们也给它标上了牌子——鸵鸟。

这太夸张了吧,鸵鸟可是非洲货,唐朝人就见过活着的鸵鸟?是怎么一路运过来的啊。

具体情况唐朝人也不知道,他们只是说,有一年,西域的吐火罗国献来了大鸟,有一米七高,脚像骆驼,一天可以跑150公里,能吃铁,叫鸵鸟。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西域下》永徽元年,献大鸟,高七尺,色黑,足类橐驼,翅而行,日三百里,能啖铁,俗谓驼鸟。

据说,武则天的皇帝老公(李治)非常喜欢骑马追鸵鸟玩儿,当年武则天执掌宫廷女子马球队的时候,也是追鸵鸟的高手。

看来,每年进贡的鸵鸟还不少。

所以,当初真的有一条从非洲直达长安的生鲜运输线吗?

如果这条运输线存在,那么,我们又可以破解一个谜团,那就是《唐传奇》当中经常记载一些昆仑奴的故事,说他们黑皮肤、卷头发,力大如牛。

按理说,这就应该是非洲人,但专家们却说,昆仑应该不是非洲,那会儿很难把那么多非洲人送来唐朝,所以,昆仑是泛指印度和东南亚,那边也有黑皮肤、卷头发的人。

但会不会就在运输鸵鸟的同时,也有很多非洲人跟着鸵鸟一起来到长安呢?

也许会吧,但又有专家说,吐火罗送来的鸵鸟不是非洲鸵鸟,是阿拉伯鸵鸟,阿拉伯一直到1900年代都还有鸵鸟。

100年前的沙特贵族,酷爱在沙漠里追鸵鸟,最终导致阿拉伯鸵鸟灭绝。

不管怎么样吧,看着这幅沙特贵族追鸵鸟的绘画,我们应该可以脑补出武则天当年和皇帝老公追鸵鸟的画面。

只是不知道,这究竟是一项传统大唐运动,还是一项传统沙特运动。

细节二:翁仲

继续往前走,鸵鸟旁边,还有10对石人,石人叫做翁仲。

但不知道为什么,越南人非得说翁仲姓朊,叫阮翁仲,是越南英雄。

如果你细刨根源,就会发现,这可能是秦始皇惹的锅。

因为《淮南子》上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要收缴天下的兵器,打造12个金人,但说来也奇怪,那会儿帮秦始皇搞雕塑的一帮专家们,非得说,必须找一个真实的巨人模特,才能铸造金人。

于是,秦始皇就让人去找巨人模特,果然,在临洮找到了,这是一个在前线抗击匈奴的巨人校官,身高4米,力大无穷。

再一问,他叫做翁仲,官拜司隶校尉。

然后,雕塑专家们就把翁仲当模特,再放大数倍,铸成了12个金人,矗立在咸阳城外。

《淮南子·氾论训》秦之时,高为台榭,大为苑囿,远为驰道,铸金人(注:秦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有长人见于临洮,其高五丈,足迹六尺,放写其形,铸金人以象之,翁仲、君何是也)

后来到了唐朝,武则天也学着秦始皇的样子,雕刻了10对翁仲放在自己陵墓前,现在这些石雕都是4米左右,所以,它们并不是夸张,而是写实……

与此同时,越南人也开始流传阮翁仲的说法,专家们推测,这可能是因为,武则天的时代,皇家卫队中真的有一支来自交趾的部队,交趾就是今天的越南。

比如,越南人也传说,故宫是他们祖先设计的,其实一查,原来是朱棣当年修故宫的时候,使用过一批越南监工。

细节三:61具石像

沿着神道走到尽头,你会看到61具没有头的石像,西边32个,东边29个,非常不对称,这和讲究对称的传统美学格格不入。

再加上石像都没有头,所以,专家们一直在研究这个无头石像之谜。

当地传说,这是清朝人干的,说是因为清朝人杀到西安的时候发现,这些石像里有他们的祖先。

清朝人无法容忍自己的祖先给女皇守陵,于是就把石像的头全部砸掉了,还把他们背后的名字、官职也全部抹掉了。

最开始专家们并不认可这个传说,因为,再往前走,就是大名鼎鼎的武则天无字碑。

无字碑上其实是有字的,而且密密麻麻很多字,只不过,这些字都是后人刻上去的。

在这些刻字当中,专家们发现过一篇天书,写得像汉字,但又不是汉字。

后来费了好大劲儿,才破译这份天书,原来是金国皇帝,用契丹文字书写得满分作文。

说自己国富民强、仰慕女皇,要特意批款,将陵墓重新修缮巴拉巴拉……

所以,金国皇帝用辽国契丹文字,歌颂大唐女皇,听起来怪怪的,但起码可以肯定,金国皇帝,没有因为看到祖先守陵就心怀嫉妒。

而大清国前身就是后金国,他们认为自己是金国后代,金国皇帝都歌颂女皇了,他们又怎么会小心眼呢?

但话说回来,如果不是石人头不是被清朝人砍掉的,那又会去哪里呢?

这天,有两个村民在农田里挖到了一个石人头,农田就在乾陵山脚下,这肯定是文物,于是,他俩不敢隐瞒,赶紧上报。

考古队怀疑这是遗失的石人头,第二天拿到乾陵上去一一比对。

结果,真的在西边最后一排找到了它的身子。

整座石雕高一米七左右,脸上有很典型的新疆八字胡,他似乎来自西域。

这个时候专家们突然意识到,清朝人祖先的传说可能并非空穴来风,这61具石像,有可能是61具番臣像。

也就是61个来自唐朝藩属国、少数民族的首领和大臣。

难道为女皇守陵的是一支国际团队?

考古得将证据,不能因为一个大胡子就下这么大的结论。

然后,真的是想什么来什么,仅仅几周以后,山脚下又有村民挖到一个石人头,梳着13条辫子,也能比对到石人身上。

很显然,13条辫子,这不是中原装扮,应该是突厥发型。

继续研究,专家们又还原出几个石像背后的名字,其中有一个是,故阿史那弥射,阿史那弥射,这可是西突厥可汗啊,名字前面还有一长串大唐官职。

(故大可汗聽骑大将军行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阿史那弥射)

看来,史书没有夸张,当初这个西突厥可汗真的投靠了大唐,后来还率领唐突联军去攻打高句丽。

破解了石人的身份,但还有一个问题没有破解,那就是西边32,东边29,这是什么意思呢?

前几年,专家们又从山脚下的农田里挖出来三具未完工和被销毁的石像。

然后,专家们猜测,这三个石像,本来应该是放在东边的,这样两边各32尊,就对称了。

但是,修陵墓的时间跨度很长,也许在这段时间内,这三个番邦首领背叛了大唐,或者犯了罪,被女皇惩罚。

女皇是灭了他们的国还是把他们踢出了大唐经济圈?

这个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乾陵上来看,女皇很决绝。

哪怕让乾陵不对称了,也不让你们三个家伙获得参加守陵的殊荣。

同时,我们还可以推测,这份殊荣也不是谁都能得到的,因为,女皇也并没有能随便再找三个人替代他们。

看来,这64个番臣石像,是女皇在说,大唐的恩威到底有多远,万邦来朝到底是一个什么国际关系。

目前解读出来的石人名字,有如下七个,有兴趣可以暂停看看:

朱俱半国王斯陀勒

于阗王尉迟辙

吐火罗王子特勒羯达犍

吐火罗叶护咄伽十姓大首领盐泊都督阿史那忠节

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

播仙城主何伏帝延

故大可汗聽骑大将军行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阿史那弥射

乾陵的风水局

如果你来到发现石人头的村庄里,还能无意间看清整个乾陵的风水局。

原来,乾陵由三座山峰组成的一个巨型陵园,整体看,像一个女人仰卧在大地上,一座山峰是头,两座山峰是乳。

传说,当初是太史令李淳风最早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主峰叫做梁山,就上书要将梁山宝地献给皇上,营建陵寝。

但旁边的中书令袁天罡一听就急了,说梁山好是好,但前面还有两座乳山,太像女人,会兴旺女主,对皇帝不利。

袁天罡和李淳风,这都是能预言未来的半仙。

比如,故事里说,有一次李淳风写预言写嗨了,不知不觉就写了60象,已经预言到几百上千年以后了。

这个时候,袁天罡实在看不下去了,使劲儿推了他一把,说,写啥呢。

李淳风也是一惊,这才发现,自己竟然无意中泄露了这么多天机,于是,赶紧停笔,封装成书,这本书后来就被叫做《推背图》。

还比如,正史上也说,袁天罡早年去一个大臣家里做客,大臣知道袁总会算命,就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叫来,请袁总帮看看,袁总看了说,能当官,二三品的样子,奶妈又抱过来一个襁褓里的婴儿,袁总说,这小孩儿龙睛凤颈,富贵之极啊,但可惜了,是个男孩儿,如果是女孩儿,将来能当天下主。

其实,这个大臣就是武则天的爸爸,而襁褓里的婴儿则是女扮男装的武则天。

《旧唐书·卷二百一》天纲大惊曰,此郎君子龙睛凤颈,贵人之极也;更转侧视之,又惊曰,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

后来,武则天知道袁天罡和李淳风跟皇帝争论梁山风水的事儿了,就跟皇帝老公吹枕边风,让他把陵墓就定在那里,这样,自己就又得到了一层风水加持。

很多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

但事实上,这后面还有故事,那就是,选址梁山,这不过是李淳风和袁天罡演得一出双簧。

因为,袁天罡在武则天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已经算出来了,女皇登顶不可避免。

但是,梁山背后没有依靠,是一个断崖,这其实是一个无所依托的风水局,虽然兴旺女主,但也无法延续。

所以,他就和李淳风一推一就,演了一出,让女皇入套,埋到了梁山,这样也就只存在了一代,没能延续。

风水先生,真的是套路深啊。

还是来看点儿实打实的超级工程。

超级防盗工程

乾陵至今没有被盗,因为,武则天把整座梁山设计成了一个超级防盗工程。

和秦始皇的陵墓不一样,秦始皇是挖一个深坑,在填土,堆一座山。

理论上这种堆土墓,只要时间和人力充足,就可以揭顶挖掘,暴力破解。

但武则天的乾陵是找一座石头山,把山掏空,再用一块巨石封死洞口。

古代没有炸药,除非你找到墓道入口,然后破解墓道机关,否则你想铲平整座石头山进入墓室,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历史上各种盗墓达人都在寻找乾陵的墓道口,找了一千多年都没有找到。

比如,唐朝末年的起义军黄巢,他带了40万大军挖乾陵,在梁山上挖出一道40米深、几百米长的黄巢沟,愣是没挖到墓道。

后来又有唐陵杀手——温韬,他几乎把唐朝18个皇帝的陵墓全部刨了,但唯独没刨开乾陵。

再到后来,民国时期,有炸药了,军阀孙仲连假装演习,在梁山上炸了一个遍,也没找到墓道。

反倒是1958年的时候,几个村民在梁山上炸山取石,不小心炸出几根石条,考古队跑过来一挖,差点儿没吓死。

这就是乾陵的封门石啊,只要一块块破解这些石条,就能进入墓室。

当时全国考古热情很高,郭沫若刚刚主持挖开了万历皇帝的定陵,恰好这会儿又发现了武则天乾陵的墓道口,就都想着一鼓作气再把乾陵也刨了。

接着,考古队清理这些封门石,一共清出来2500多块巨石,每块3吨左右,全部用精铁制造的燕尾钩连接,石缝之间还被灌入铁水。

这些燕尾钩至今都还可以在博物馆里看到,非常结实。

燕尾钩连接巨石,一共叠了39层,缝隙再用铁水焊接,于是,就在墓道口组成了一块8000吨以上的巨型封门石。

如果没有炸药,真不知道古人要如何把它刨开。

1960年的时候,考古队已经挖到了封门石背后的金刚墙,郭沫若再次上书,请求开启金刚墙,进入乾陵,但最终,中央没有批准。

8000吨巨石又被重新掩埋。

今天如果你去爬梁山,走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一定上去摸一摸,也最好抬头看一看。

因为,你触摸的那块岩石,就是唯一还露在地面的封门石,而你头上看到的,则是一个24小时不间断监控的眼睛……

700吨宝藏

行走在梁山上,你一定还会听到一个传说——那就是这下面埋着700吨宝藏。

这个数字有点儿夸张,是怎么算出来的?

其实,在调查乾陵的时候,专家们发现过一个扇形的碎石堆积层,在墓道口的另一侧山腰上。

分析这些碎石,专门家怀疑这很可能是当年开凿墓室的时候,被工匠们倾倒在这里的垃圾。

那理论上,凿出来多少碎石,山体里的墓穴空间就有多大。

测量以后发现,扇形底边长70米,高60米,厚3米,估算出来,碎石体积至少4500立方米。

进一步推测,整个墓室空间有5500立方米左右,如果按八分之一的空间堆放陪葬品,那么陪葬品体积就有700立方米左右,再按一立方米一吨的平均值折算,也就是700吨宝藏。

至今没有被盗,想想就眼红,要不真把它刨开看看?

其实,除了1960年那次,在1994年的时候,也差点就把它刨开了,这里有一份94年的挖掘申请,有30多页,写得非常详细。

还说要在墓道里建设一个气密系统,搞一个七级无菌仓,把外界空气和内部空气完全隔绝开,然后又写了各种保护预言,分别有壁画、金属器、木器、丝织品、遗骸等等等等。

但幸好,和60年一样,94年的这份申请,也没被批准。

报告里还提到了两件事儿非常有意思。

一件事儿是,我们至今都不知道地宫到底有多大,到底是怎么分布的,因为,还没有透地雷达能够穿透几十米厚的石头山,看到里面的情况。

另一件事儿是,从唐朝到现在,西安附近一共发生过1036次地震。

最大的一次是1556年,华县大地震,地震中心里乾陵只有100公里,地震强度预计达到里氏8级。

当时,广州和澳门都记录了强烈的震感。

所以,专家们估计,那61具番臣像为什么都没有头?

极有可能就是在这次大地震中自然损坏的,他们纷纷被震倒,又因为脖子的地方最细就都从这里断开,然后圆鼓鼓的石人头,也就纷纷滚到了山脚下,至今可能都还隐藏在村民的农田里。

由此可见,地震对墓室的毁坏应该也不小,影片里这种整洁的墓室效果图,也很可能只是我们的幻想。

另外在补充一点武则天的小心机,那就是当年黄巢40万大军挖梁山,为什么挖错了方向?

原来,专家们发现,黄巢当年是按照那个扇形碎石堆去挖的,结果没想到,武则天让人专门把碎石垃圾运到山的另一半再倒掉……

顶级宝藏

郭沫若当年为什么那么想挖乾陵呢?

据说,是因为他断定,王羲之的《兰亭序》就在乾陵当中。

关于《兰亭序》郭沫若还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说是,李世民的时候,有一个考生叫做萧翼,萧翼的文章一般,但字写得极其好看。

李世民喜欢书法,就单独召见萧翼,说,给你一个秘密任务,去帮我找到《兰亭序》,如果完成任务,钦点你当状元。

萧翼于是就出发了,花了5年时间,打听到王羲之的七世孙当了和尚,《兰亭序》可能在佛门僧人手中,地点可能是九华山。

于是,萧翼就去九华山的集市上开了间店铺,售卖字画。

慢慢的,萧翼发现了一个和尚,叫做辩才,好像很懂书法的样子。

一来二去,萧翼就和辩才成了朋友。

有一次,萧翼故意说,我要出趟远门,店里有两卷王羲之的真迹,非常珍贵,还请你帮我保管。

这两卷真迹是李世民给萧翼的真家伙,大鱼饵,这会儿总算是放出来了。

果然,萧翼发现,辩才看到两幅真迹也不吃惊,于是就在旁边说,这种真迹,你没见过吧?

只见辩才还是笑而不语,萧翼又补充,我这两幅真迹可是天下第一,除非《兰亭序》复活,否则我这绝对是天下第一啊。

辩才还是没有接话,萧翼就在旁边一直吹嘘,辩才有点烦了,回了一句,你怎么知道《兰亭序》失传了?

等的就这一句话,此话一出,萧翼立刻锁定了,《兰亭序》一定就在辩才和尚手里。

果然,假装出差以后,萧翼又偷偷回来,潜入辩才的房间,打开藏宝箱,里面果然有三副字画,两幅是自己的,还有一副,一打开,正是《兰亭序》。

原来,辩才就是王羲之七世孙的徒弟,萧翼的情报一点儿也没错。

就这样真迹到手,献给李世民,萧翼还想着点状元呢。

哪儿知道,能帮皇帝干脏活儿的,那都不能是活人,必须是死鬼,死鬼不会说话。

于是,萧翼就这样被灭口了,李世民也就天天把《兰亭序》枕在枕头底下。

去世前吩咐儿子,一定要把《兰亭序》陪葬。

但是,还记得前面那个唐陵杀手温韬吗?

史书上说,他把李世民的墓也刨了,并没有发现《兰亭序》,于是郭沫若就分析,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李世民的儿子也很喜欢《兰亭序》,就把老爸的宝贝秘了,陪葬到自己的墓穴当中,而这个儿子呢,正是武则天的皇帝老公,和武则天一起躺在乾陵里面呢。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乾陵地宫的最深处,一定有两个大石椁,一边是皇帝老公,一边是武则天,皇帝老公的枕头下面,就是旷世珍宝——《兰亭序》。

山脚下的故事

爬完整个乾陵下山,也许已经到了黄昏十分,你从远处眺望梁山。

就像一个静卧在夕阳中的女皇,乾陵的惊奇,万邦来朝的真相,也许能让你梦到一个不一样的大唐。

这里有来自西伯利亚的武士、南洋的仆从、西域的商人、越南的士兵和海外的国王,当时没有国界,只有天下。

天下主是一个姓武的女皇,其实至今我们都不知道这位女皇的真实姓名。

文书上的武曌,这是她自创的汉字,日月当中,普照天下。

而则天,这是后人给她的嗣号(则天大圣皇后),生前她是无论如何也不知道自己叫武则天的。

但继续追问,则天,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有人说,则,是一个动词,是古老长安方言中最霸气那个动词。

所以,武则天,一位能则天的武姓女皇,她统治的不仅仅是大唐,而是天下。

如果你在乾县再多喝几杯,他们也许还会告诉你一个最私密的故事——武则天的真名,叫做武华姑。

从华姑到则天,一个1300多年前的女性,想想都都容易啊。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最后夫人说,你这个故事的终极大BOSS,是梁山脚下的那几个村民啊。

(完结)

相关阅读:

40年前,嵩山上发现武则天的日记

真实的唐僧到底有多强悍?一切真实的故事,从一场考古发现说起

秦始皇的父亲是谁呢?破解四大悬案,我们来看看秦始皇的真面目

8尊从未见过的兵马俑,在他们手里我们发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秘密

秦始皇陵,我们发现来自西欧的修陵人,发现秦始皇家族的复原头像

为什么兵马俑会涂装蓝色超导材料?竟然读出不可思议的黑科技故事

给孩子起名最忌讳的一个字,历史上仅3位名人敢用,命运如何?

在中国古代,“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的观念根深蒂固。

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承载着家族的期望、个人的身份,甚至被认为与冥冥之中的命运息息相关。

而“王”字,这个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字眼,在取名文化中却是一个禁忌。

历史上,敢于以“王”为名的人寥寥无几,他们的命运轨迹也各不相同,这不禁令人深思:名字,真的有如此大的魔力吗? 冯野王 冯野王,西汉时期的一位才子,出身官宦世家,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十八岁时,他便大胆上书自荐,希望能够出任长安县令,虽然最终未能如愿,却也因此得到了汉宣帝的赏识。

在地方任职期间,冯野王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后来更是官至大鸿胪,位列九卿之一,他的才华与能力,在当时堪比三公九卿等国之重臣。

然而,冯野王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因为得罪了当朝权贵大司马王凤,而被罢免官职。

这次打击对冯野王来说是致命的,他从此一蹶不振,不久便郁郁而终。

随着冯野王的去世,他的家族也因此受到牵连,逐渐衰败。

冯野王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他拥有卓越的才华,却最终落得如此下场,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王”字的禁忌。

难道真的是因为名字中的“王”字,给他带来了厄运吗? 或许,这只是巧合,又或许,这其中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得罪权贵往往意味着身败名裂,冯野王的悲剧,更像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非“王”字带来的诅咒。

顾野王 与冯野王的坎坷命运不同,顾野王的人生则显得更为顺遂。

顾野王,南朝梁陈时期著名的学者,他并非一开始就叫顾野王,而是因为仰慕西汉时期的冯野王而改名。

他自幼聪慧,九岁能文,十二岁便完成了地方志的编撰,堪称神童,他的才华横溢,不仅在文学、历史方面造诣颇深,在书画艺术方面也颇有建树。

顾野王在世时官至太学博士、光禄大夫等职,死后更是被追赠为右卫将军,他的一生,可谓是功成名就,安享晚年。

与冯野王相比,顾野王的命运截然不同,他不仅没有因为“王”字而遭受厄运,反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顾野王的例子似乎打破了“王”字的禁忌,这是否意味着,“王”字本身并没有所谓的诅咒,而只是人们赋予它的意义? 或许,名字只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而真正决定命运的,是自身的才华、努力,以及所处的时代环境。

顾野王凭借其卓越的才学和智慧,在乱世中立足,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与“王”字本身并无直接关系。

骆宾王 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他的名字同样带有“王”字。

与冯野王和顾野王不同,骆宾王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七岁能诗,被誉为“神童”,其诗作风格清新自然,脍炙人口,尤其是那首《咏鹅》,更是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然而,骆宾王的仕途却并不顺利,他多次被贬谪,政治抱负难以施展。

在武则天当政时期,骆宾王更是因为反对武则天而参与了徐敬业的起义,并写下了著名的《讨武曌檄》。

这篇檄文气势磅礴,文采飞扬,历来被誉为檄文中的经典之作。

可起义最终失败,骆宾王也从此下落不明。

骆宾王的命运,似乎再次印证了“王”字的禁忌,他虽然才华横溢,却最终未能善终。

骆宾王的一生,是才华与气节的交织,也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他敢于挑战权威,不畏强权,最终却以悲剧收场。

“王”字禁忌的成因与演变 “王”字的禁忌,并非凭空而来,它根植于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土壤,在古代,帝王被称为“王”,这个字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普通百姓使用“王”字,则被视为僭越,是对皇权的挑战,这种观念,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是根深蒂固的。

“王”字的禁忌,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在古代,人们普遍相信名字与命运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一个不吉利的名字,可能会给个人带来厄运。

因此,人们在取名时,往往会避讳一些带有负面含义的字,而“王”字,因为其特殊的象征意义,自然也就成为了禁忌。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王”字的禁忌也逐渐淡化。

在现代社会,“王”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姓氏,人们可以自由地使用“王”字取名,而不再担心会招致灾祸。

结语 名字,虽然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但它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个人的努力、时代的环境、偶然的机遇,都会对人生轨迹产生影响。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名字与命运的关系,不要过分迷信,也不要完全否定其潜在的影响。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你给孩子起名字,会考虑哪些因素呢? 参考资料 浙江在线——浙江宣传 | 骆宾王,在大唐用力活过 澎湃新闻——江南访古 | 不见野王居——谒顾野王墓

原创 武则天梦到“鹦鹉”,狄仁杰解梦之后,武则天乖乖把江山还给李家

导言 武则天阶段狄仁杰晋升丞相,他一直进谏武则天把江山归还李家,劝武则天把江山归还李显,立李显为皇太子,促使唐朝社稷能够传承,这一点可以知道狄仁杰的卓识眼光。

武则天梦到“鹦鹉”,狄仁杰解梦后,武则天乖乖把江山还给李家 狄仁杰身世谜团 狄仁杰在公元700年过世,寿终71岁,过世以后的狄仁杰留有了谜题给后代,便是狄仁杰是否孔子徒弟狄黑的后代,这一难题直至2000年才获得准确的确认。

《宰相世系表·狄氏》中记述,狄仁杰很有可能并不是中原人员,只是从南北朝阶段进到中土的突厥人,他的汉高祖应是突厥人狄湛,有关这一的确认和一场暴雨冲破的千年古墓相关。

2000年7月,山西太原市王家峰在暴雨冲洗之后,发现了一座千年古墓,经考古学家挖掘科学研究,确定墓主恰好是狄仁杰汉高祖狄湛,墓牌上边四个字作为是狄仁杰先祖的直接证据,这四个字是“领民都督”,“领民都督”是突厥人对头领的叫法,因而狄仁杰的先祖是狄湛。

中国在历史上操控朝廷的女子比比皆是,但武则天却不同寻常 中国在历史上操控朝廷的女子数不胜数,但武则天不同寻常。

她有着的不仅是心机外表,也有匡扶江山社稷的方式。

吕雉曾当权,司马迁在《史记》中点评她“政出不来户,天下晏然;酷刑罕用,千古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禄滋殖”,可得了五星好评,但吕雉一心为汉,没有继位的胆量。

刘娥是宋代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子,与吕雉、武则天齐名,在历史上对她点评极高,但她一样没有朝代更替的念头,临终前穿个皇袍还被皇上想尽办法脱了出来。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正统女皇,她容貌与聪慧并存,能够在臣子的抵制中当政三十多年。

她有欲望也有理想,在掌握权力的这些年份里,武则天广纳天下才俊,且不鱼目混珠,像狄仁杰、姚崇、宋璟、娄师德等知名重臣都是在其列,以至于武周当朝君子,少有奸臣。

狄仁杰给武则天解梦 遗憾的是,武则天政冶才能可以十分突显,却无法操控人的内心。

重臣们对她毕恭毕敬不已,但绝大多数人对李唐皇家怀着赤子之心,就连赫赫有名的狄仁杰也是如此。

有一日,年过七旬的武则天干了一个梦,恶梦中一只鹦鹉缺乏翅膀,如此异象令武则天惊惧不已,她赶快去寻找自己信赖的丞相狄仁杰,使他为自己解梦。

狄仁杰告知她,鹦鹉代指的是“武”,鹦鹉没了翅膀,代表着武则天没了兄弟。

但鸟无翅膀,展翅难飞,武则天一样也是如此,没了兄弟俩李显和李旦的辅佐,她也飞不高。

狄仁杰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提醒武则天要把李家的江山归还给李家。

如果前些年,有些人为李氏子女讲话,武则天肯定勃然大怒,但到晚年时期,一代女皇也体会到死神的召唤,担忧于国家的继承者。

她在侄儿和儿子中间犹豫不定,对她来讲,立侄儿代表着自己的血脉将没法变成皇室血脉,立儿子代表着她颠复李唐江山的事儿会被清算。

素来以坚决果断著称的女皇也生了迟疑之心。

而狄仁杰的一席话语让武则天缄默了,她了解朝中重臣的心或是向着李唐的,若她一意孤行,可能得不偿失。

自然,武则天不仅仅是凭着狄仁杰的解梦而下决心的。

武则天的各位面首与重臣们陆续示好李显 在698年,武则天犹豫未决时,狄仁杰便告知武则天,从不会出现皇上去太庙拜祭千年古墓,这话本就在武则天的心里打开了一道贷款口子。

何况,武则天的各位面首与重臣们陆续属意于李显,乃至在一次招兵活动中,许多人听见李显的称号后,才开始回应。

一些事让武则天权衡很久,最后将孩子李显立为皇太子。

依照历史的多元性看来,李显的确是实至名归,但李显真的适合称帝吗,实际上不一定,诸臣们支持他主要是因为他以前做过皇上,也是武则天孩子中最大的。

实际上,李显这人昏庸无能,以至于他的王后韦后有仿效武则天的心。

在后代的点评中,李显从没获得一点儿好知名度,《旧唐书》《新唐书》及其众多史学家都仅用“庸庸碌碌软弱无能”几个字描述他,相比于他的妈妈,他的政冶才气显而易见要受到非常大影响。

结语 在军事方面,狄仁杰有着王孝杰、李楷固、李元芳等一批将军,宫里闹鬼也说明武则天御林军的不少名将也是狄仁杰的人脉圈。

到《神断狄仁杰》,连以前拷打了狄仁杰的内卫都转化成狄仁杰的朋友了。

在武周(唐代)以外,最强邻邦的最高君主吉利可汗是狄仁杰的患难之交,一直全力支持狄仁杰。

尽管吉利可汗之后不吉利地被谋害了,但最终称帝的新可汗仍然大力支持狄仁杰,这一外籍球员连武则天都需要顾虑三分。

总而言之,狄仁杰的官职势力仅次于武则天,人际关系则是以中间到地区、从文臣到将领、从中国到海外应有尽有,还全是分别行业的关键大佬。

狄仁杰在剧里的阵营都可以打倒武则天了,却还能获得武则天的信任和器重。

参考文献:《新唐书》《旧唐书》《神探狄仁杰》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