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风水秘术 > 奇门遁甲

真正的道家师承教你如何入奇门遁甲准不准?这道门(三)----天干地支

时间:2024-10-1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3

  有网友想知道关于奇门遁甲的问题,小编汇集奇门遁甲天干地支相关资料提供给网友查看,希望能让你满意,让你起到相应的帮助。



  真正的道家师承教你如何入奇门遁甲这道门(三)----天干地支

  上回介绍了阴阳与五行。

今天来唠唠天干地支。



  十天干的作用关系与十二状态:

  天干在奇门遁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有人将奇门遁甲称为天干学。

天干作为信息语言符号,基本体现了阴阳五行的特性,但其内涵和外延更深入更广泛涵概了万事万物。

幺学声老师和王凤麟老师等在象意解读上做的很细,我这里综合了一下老师们的研究成果。



  十天干,由于甲木被遁起来了,余下的九干被称为“三奇六仪”。

三奇即乙丙丁,六仪即戊己庚辛壬癸。

三奇六仪被赋予了人的形式,着重于人的肢体、器官、行为、精神意识活动的研究,模拟人的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因素、行为与精神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代表的事物最多,解读起来比较复杂。

组合多、联系就多,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做任何事情也不是孤立的行为,用天人合一的观点来预测事物。



  甲为阳木,名为大林木,有参天之势,性坚质硬,栋梁之材。



  乙为阴木,名为花草之木,有装扮人间之美,质软柔弱,情满人间。



  丙为阳火,名为太阳之火,有光明天地功,其性刚烈威严,果敢欺霸。



  丁为阴火,名为灯烛之火,性质柔弱,有照亮万户之功,为人为己。



  戊为阳土,名为大地山川之土,性高亢质硬而向阳,生育万物。



  己为阴土,为田园之土,有培木溶水之能,其性温质软,低洼向阴。



  庚为阳金,名为剑戟之金,有刚健肃杀之力,其性刚质硬。



  辛为阴金,名为珠玉装饰之金,性软洁静。



  壬为阳水,名为江河湖海之水,通天河而周流不息,性猛而不收,难以回头。



  癸为阴水,名为雨露之水,性发生至静至弱,滋润万物。



  十天干的作用关系与十二状态。



  十天干之间有相合、相冲的关系,即异性相吸、同性相斥。

天干自身还有十二状态。



  在奇门遁甲里,天干的相合代表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比如甲己为中正之合,就像君子间一样的情谊。

乙庚为仁义之合,就像桃园三结义一样的情谊。

丙辛为威制之合,就像军队中的将军与部属间的关系。

戊癸为无情之合,就像陈世美休妻一样,无情无义。

如,开门代表法官,如果临丁+壬的格局,则表明法官与原告或被告某一方有见不得人的事。

古人在论冲合动静时有一个讲法:“凡事在尚未发生的时候,遇冲则发生变动;在已经发生的时候,遇冲则冲散。

事未起而遇合,结果是静而不起;事已起而遇合,则事成。



  甲长生在亥,死在午,则乙长生在午,死在亥……阴生阳死,阳生阴死,这是一个交替的过程,是一个规律。

但是,它们的节奏和时间、连续性,形式是不一样的。

一样生但百样死,但是生老病死的规律是相同的。

这不仅反映的是人,万事万物都有这个规律。

制约它的旺衰主要受落宫的影响,其次是时间因素。

十二长生表中: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这样一个十二种状态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反映人事的发展变化的规律。



  以后有机会慢慢讲者十二种状态各自代表含义。



  十二地支的基本特性与信息含义:

  十二地支源于木星围绕太阳运转对地球的影响,形成十二种不同的能量场,从而产生了各种生克制化的关系,这也是易学描述推演自然规律及事物和现象的依据。

十二地支根据阴阳划分为子、寅、辰、午、申、戌为六阳;丑、卯、巳、未、酉、亥为六阴。

依五行划分为寅卯木;辰戌丑未土;巳午火;申酉金;亥子水。

根据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和十二支阴阳五行划分形成了生、克、冲、合、刑、害这六种关系。



  子 五行:阳水

  丑 五行:阴土

  寅 五行:阳木

  卯五行: 阴木

  辰五行: 阳土

  巳五行: 阴火

  午五行: 阳火

  未五行:阴土

  申五行:阳金

  酉五行:阴金

  戌五行:阳土

  亥五行:阴水

  于十二地支信息象意的运用,经常被我们所忽视。

其实,如果要想做更深层次的预测,运用和解读好十二地支的象意也很有益处。

如在预测中,地支的象意是隐藏的事物发生的先机条件;代表着事物发生的地理环境;影响着事物的成败和应期。



  天干代表的是动的、明的、看得见的;而地支代表的是静的、暗的、看不见的。

下次再说 十二地支之间的作用关系。



  我们所提供关于奇门遁甲天干地支的介绍,如果在你的生活中能起到一定帮助,你对于本文所讲奇门遁甲相关内容比较满意,你也可以随时查看每天更新资料。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