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阳宅煞气及五种化解方法
一、八种阳宅常见煞气
煞气是煞的形态和肉眼看不见煞的气汇合的统称。
煞气的种类很多,不胜枚举,但较多机会出现在我们身边的煞气分别有:视觉煞、听觉煞、嗅觉煞、方位煞、数理煞、电磁煞、天斩煞和静力煞等八类煞,现将此八类煞分述如下:
1.视觉煞
这种煞气,必须通过我们一双眼睛方可起作用的,凡是我们在家宅内或外有一些景象,被我们看见后心里感觉不顺眼,或看后会令人坐立不安的。
如屋前路冲、街道上的广告招牌、尖锐的屋角、尖削如刀锋的铁塔、山石嶙峋的山岭等的形煞;室内的光线过强或过弱的光线煞;使人易处于兴奋状态的红色等的颜色煞……这些煞气都统称为视觉煞。
2.听觉煞
所谓听觉煞乃是耳听到不顺耳的声音,简单点说便是噪音。
如汽车之噪音、打桩之声,或山水受风激荡发出的悲鸣声或咆哮声,这些声音使人心绪不宁、恐惧、失眠、烦躁、消极或精神分裂。
3.嗅觉煞
嗅觉煞乃是味煞也,如在住宅附近有屠宰场、垃圾场或污水河等地方,异味随空气停留在屋内,若房屋室内通风不良,气流不畅,使人感到宅内有一种令人作呕心闷的气味,这些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便称之为味煞。
4.方位煞
方位煞便是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与东北八个方位,在这些方位如有尖射、崩破、缺陷之物对着住宅,玄学上认为会有下列症状发生:在正南方容易有眼疾、心脏病,在正北方容易引发耳疾、肾病,在正东容易引发足疾、肝病,在正西容易引发喉疾,在东南方容易引发腿疾、盘骨痛,在东北方容易引发肩疾背痛、关节痛,在西北方容易引发头痛、肺疾,在西南方容易引发腹痛或肠胃病,但不是一定会发生,也要根据当事人运程来判断。
5.数理煞
数理煞也可称为理气煞,如我们时常听到风水先生说,今年的大凶位五黄大凶星在西南方,三碧星在今年的正南方等。
还有风水先生在勘察家居店铺时,采用的玄空飞星法中宅运盘内星的组合,如二五交加必损主,不同凶星的组合,便有不同的灾祸效应出现。
这些肉眼看不见的煞气,便是理气煞了,其实是一种被认为有缺陷的磁场。
6.电磁煞
电磁煞顾名思义是当电缆线通电后便会产生很强大的电磁场,强力的电磁场会干扰附近的生态环境,人体内有20多种矿物质(钾、镁、钠、锌、铁、钙)和各种元素,人长时间在强大电磁场下工作或居住,会对健康和情绪有不良的影响。
所以床头附近不可摆放过量的电器物品,如室内无线电话、音响组合、空调等,还有在住宅附近不可有高压发电站或高架电塔等。
7.天斩煞
从住宅内的窗户或阳台处,向外观望看见有两座高层大楼,两座大楼中间出现一道狭窄的隙缝,可以看见一线白天的,在风水上称这一道隙缝为天斩煞,距离住宅愈近和隙缝愈狭窄,如雪白的刀锋一样,其煞气愈凶,主要是气流急促,容易导致身体出问题。
8.静力煞
静力煞是在地心吸引力下形成的,最常见便有横梁下压所引起的煞气,其实也是因为气流流通时受到阻挡而向下压,如睡床安放在横梁下,横梁压头部则头痛和睡不安宁,横梁压胸腹则心胸痛或腹痛,横梁压脚则脚痛或脚部受伤等。
也不可在横梁下学习或工作,是会影响头脑不清晰、较难集中精神、工作上容易犯错等。
二、五招学会化煞
相信大家对煞气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了煞气后便需要知道化解的方法。
煞气是千变万化、包罗万象,况且不同风水派别,有不同煞气的名称和化煞的方法,但从古到今化煞的方法都离不开遮、挡、化、斗、避这五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此五诀的奥秘。
1.遮诀
主要是以物体遮住煞气,使双眼看不见,起不到诱导与催眠作用,影响不到人体内部分泌机能,且有保护作用,有安全感,不会使心理上受到纷扰。
如室内的横梁下压煞,用假天花板封住,能化去静力下压,且双目看不见煞气。
窗外有大厦屋角冲射,可在窗口安上窗帘布把煞气遮住,化解来煞。
2.挡诀
主要是利用物体来阻止气流冲射、光的反射。
在住宅大门内用屏风装置,化解公众走廊的煞气或楼梯向下的退财煞,利用门外加装铁闸或种植茂盛的大叶盆栽,阻挡外来尖角煞或马路直冲的煞。
3.化诀
把煞气消解,以五行生克制化来化解或减低煞气。
如大门对着红色的屋角 火,可用咖啡色 土的铁闸,以火生土化解。
还有每年的流年飞星飞临各方位的吉凶,今年五黄煞星飞临西南方,五黄煞星五行属土,以土生金化解其煞气,如家居的大门、灶、房门或睡床,正是在这方位上,便要在该位摆放6件金属物品,或摆放白色、金色、银色的物品化解煞气。
4.斗诀
要快发斗三煞,所以见煞切勿害怕,必须想方法斗胜它,便会发财有望,煞可斗,人不可斗,斗人则伤人,斗煞则速发。
如香港某华资银行专斗三义路口与十字街头之煞,业务发展极速,但这要专业的玄学家的指导下才能使用,一般人轻率地用反而容易得不偿失。
5.避诀
经过以上四种方法,煞气都不能化解,便必须要有所改革变动。
如房门开在不吉利的方位上、睡床安放在凶方或灶位被门冲,便需要搬离原来的位置,选择较吉利的位置上重新安放,大门不当运,可改变门的方向线来取当运。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