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319年间有9位太后垂帘听政|宋朝-千易网
首页 > 历史 > 古代历史 > 宋朝

宋朝319年间有9位太后垂帘听政

时间:2023-07-23网络作者:小白

刘娥画像

真宗画像

徽宗即位前,哭求向太后垂帘,以示自己登基的合法性。

这幅画为徽宗所画

电视剧《大宋宫词》的话题在网上不停发酵,该剧讲述宋真宗皇后刘娥的一生,日前已播到刘娥学批奏折,打理朝政了。

这段情节在历史上确有其事。

事实上,真宗去世后,刘娥还垂帘听政,做了大宋王朝实际上的一把手。

刘娥是大宋第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两宋319年间,共有9位太后垂帘听政。

学者朱子彦称,据不完全统计,从战国起,历史上临朝听政的太后约38人(小王朝不计入在内),大宋占了近1/4。

为何宋代垂帘听政的太后如此之多?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垂帘听政在大宋成为合法制度

垂帘听政,《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垂帘,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帘子遮隔。

听:治理。

指太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

垂帘听政这个模式,许多网友认为是从宋代开始的。

其实早在宋之前就有了。

东晋时崇德太后褚蒜子先后四次临朝,是她开始用的帷帘,与群臣隔开,抱着小皇帝上朝听政。

史籍上第一次使用垂帘这两个字的则是武则天。

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上官仪是上官婉儿的祖父,665年被诛杀。

若以此计算,正式的垂帘听政则是从这一年开始。

唐高宗死后,虽先后有李显、李旦即位,但一直是武则天把持朝政。

李旦登基后,武则天常垂着紫色帷帐,临朝听政。

但此时垂帘听政尚不是一种制度,唐中宗皇后韦氏想效仿武则天故事,结果遭到朝臣反对。

学者一般认为,垂帘听政成为一种合法的制度,要到大宋之时。

真宗皇后刘娥是第一位垂帘听政的大宋太后。

历史上,刘娥从一名江湖艺人跃升为武则天似的人物,其经历堪称传奇。

可能也正是具备这种戏剧性,才让她成为野史和影视剧的主角。

史书记载:刘娥祖籍太原,嫁入皇家前,与蜀人龚美有过一段婚姻,15岁时入襄王赵恒的府邸。

1012年被立为皇后。

有史学家将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宋之刘后三者并列,有学者称刘娥有吕后之才,而无吕后之恶。

1022年,真宗驾崩,此时仁宗不过13岁。

真宗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事权兼取皇太后处分。

刘娥很有权力欲。

曾以仁宗年幼贪睡为由,希望能独受群臣朝,遭到朝臣反对。

刘娥曾试探性地询问大臣对武则天的看法,鲁宗道回道:唐之罪人,几危社稷。

自此,刘娥也知道自己不可能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一来士人坚决反对,二来自己出身低微又没有外戚集团支持,所以后来有人献《武后临朝图》,刘娥将之掷于地:吾不作此负祖宗事。

在刘娥垂帘听政的十一年间,知人善任,张知白、王曾、吕夷简、鲁宗道、薛奎等,都受到刘娥的赏识与重用,在她垂帘期间科举选拔的人才,几乎都成了仁宗朝的骨干。

朝臣们为她的垂帘听政设立了诸多规定,如与皇帝同御承明殿,生日为长宁节,出入御大安辇,天下避后父讳。

但同时,也对太后的待遇进行了一些限制,如不能单独听政,谒庙时身穿衮服,但要比皇帝的衮服减去两个花纹,不能佩剑,冠冕上前后垂珠翠各十二旒,不能称朕只能称吾,等等。

刘娥本人是有野心的。

在垂帘听政的形式和内容上,她与朝臣们有过多个回合的斗争。

以上所说的那些超常规待遇,可以说都是刘娥本人争取来的。

而在她之后,她的儿媳曹太后生性并没有刘娥那么强悍。

她的待遇就没有那么好。

垂帘听政期间,曹太后完全听命于辅佐大臣,老身无所容,须相公(宰相)作主。

曹太后最终还政,也有被迫的成分。

前有刘太后刘娥垂帘12年的例子在,朝臣们自然不愿意再见到一位强势的武则天似的太后。

故此,英宗病情刚好,宰相韩琦便上书请求还政,甚至以辞去宰相之位来要挟曹太后。

曹太后也很无奈,说:当初要我垂帘的是你,现在不要我垂帘的还是你。

另一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有顾侯骗太后玉玺的事。

其实这也是有原型的。

历史上,迟迟不肯归还玉玺的正是曹太后,骗玉玺的是宰相韩琦。

不管怎么说,曹太后完全没有刘娥的执政经验,也没有刘娥的斗争手腕。

所以,臣子们给她的待遇就没有刘娥那么好,最大的不同就是,她不再有资格与皇帝同御承明殿,而只能偏安御内东门小殿。

辅臣们退朝以后,再入小殿复奏事。

在曹太后之后,垂帘听政的大宋太后们多依曹太后的例子。

什么情况下需要垂帘听政

北宋、南宋,两宋共计319年,18位皇帝,有9位太后10次垂帘听政。

北宋垂帘听政的太后为:刘太后、曹太后、高太后、向太后和孟太后。

其中真宗皇后刘娥,垂帘听政时间最长,有12年之久。

这五位太后之所以垂帘,原因不一样:

刘娥(真宗皇后):因仁宗登基时年方13岁,需太后扶持;

曹太后(仁宗皇后):英宗非仁宗亲生子,属旁支子弟,帝统不正,当时有别支皇族虎视眈眈,英宗需太后辅助,以示其继承大统的合法性;

高太后(英宗皇后):神宗亲生子9岁即位,为哲宗,但主少国疑,当时有大臣主张拥立神宗的弟弟为帝。

神宗弥留之际,高太后命皇孙哲宗着黄袍出现在大臣面前,哲宗这才得以顺利继位。

因其年少,需太后垂帘听政;

向太后(神宗皇后):哲宗无子,驾崩之时也未指定继承人,最后哲宗同父异母弟弟端王赵佶继位,是为徽宗。

徽宗当时虽已18岁,但和英宗一样,他系出旁门,帝统不正。

故此徽宗虽已成年,仍哭求太后垂帘,向太后勉强同意;

孟太后(哲宗皇后):孟太后曾两度被废,1127年,金兵攻入汴京,皇族宗室,包括徽宗和钦宗父子都被金兵掠走,孟太后因为被废,住在弟弟家中而幸免于难。

当时赵氏宗室中康王赵构也没有被金兵掳走,权臣张邦昌迎还孟太后复位,并请其垂帘听政,让赵构登基,为高宗。

高宗登基后,孟太后很快撤帘。

但高宗即位后,不孚众望,在抗金问题上畏畏缩缩,引起主战派不满,他们要求高宗禅位给他3岁的儿子,孟太后垂帘听政。

孟太后只好再次垂帘听政。

但她一面安抚叛兵,一面设法让高宗重登帝位。

赵构是南宋的开国皇帝。

进入南宋,共有四位太后垂帘听政:吴太后(高宗皇后)、杨太后(宁宗皇后)、谢太后(理宗皇后)、杨太后(度宗淑妃)。

其垂帘听政原由和北宋5位太后类似,要么是帝统不正,需要她们出面站台,增强皇帝继承大统的合法性;要么皇帝年幼,需要她们辅助处理朝政。

统观这9位太后垂帘听政的情况,只有孟太后特殊些,身处战乱之中,须有人出面收拾残局,让国政归入正轨。

当时如果没有她出面,政局不知会乱成什么样子。

为何大宋皇帝屡屡后继乏人

看了以上太后们的经历,可能很多读者会觉得奇怪,为何大宋朝屡屡出现后继乏人,需要太后出面辅助的情况?

宋朝皇帝大多早逝,继位的皇帝年龄都比较小,如真宗去世时仅55岁,即位的仁宗只有13岁;神宗38岁就去世了,哲宗9岁即位。

这还是有继承人的情况,还有一些大宋皇帝连继承人都没有。

这和皇子存活率低有关。

皇子夭逝的记载,史不绝书,不独大宋专有。

学者冯尔康认为,这大致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养育不得其法;二是宫廷内斗;三是发育不健全。

古人结婚早,本身发育尚不完备,其生育子女又能健康到哪里去。

冯尔康曾研究过大宋15位皇帝的生育情况(宋末三帝未统计在内。

这三人皆年幼即位,一位5岁时被金兵俘获,后出家;一位夭折;一位8岁投海),据他统计:这15位帝王,共计生育子女171人,平均生育11.4人。

这个生育率不低了,但存活率却并不如人意。

9岁以前的皇子女夭亡率为43%,没有夭亡的57%也并非都能活到成年。

若单以皇子论,仁宗、哲宗、钦宗、高宗、宁宗,他们的皇子夭亡率100%。

生存率低,自然便会出现皇位无人继承情况,只好去向皇族中找寻。

如此一来,太后垂帘,就自然而然了。

大宋这18位皇帝,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般来说,皇位继承是子承父位,没有儿子就传给族人。

而宋太祖赵匡胤去世时,因听从太后意见,立下金匮之盟,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匡义。

有学者认为,当时应为三传约,即赵匡胤传给弟弟赵匡义,再由赵匡义传给弟弟赵廷美,赵廷美再传赵匡胤之子赵德昭。

这样,皇位仍回太祖一系。

但没想到,赵匡义不念手足之情,迫害赵廷美、赵德昭,直接让皇位在自己这一支系中流传下去,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以及高宗,这一脉,算上赵匡义,共有9位皇帝。

但到南宋时,高宗没有生育能力,便传位于养子——孝宗,宋孝宗是太祖赵匡胤这一系的,在宋孝宗之后,又有光宗、宁宗、理宗、端宗、度宗、恭宗、怀宗,全是赵匡胤这一系,这样算下来,连赵匡胤在内,也刚好9位皇帝。

这应该是历史的巧合吧。

若赵匡义天上有知,不知会有怎样的感触。

作者:臧磊

[责任编辑: ]

本文光明网

举报/反馈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