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王室南渡 为什么一个叫东晋 一个叫南宋|宋朝-千易网
首页 > 历史 > 古代历史 > 宋朝

同样是王室南渡 为什么一个叫东晋 一个叫南宋

时间:2023-07-23网络作者:小白

在中国古代,有几个大一统王朝的历史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被一分为二。

周被分为西周和东周,汉被分为西汉和东汉,晋被分为西晋和东晋,宋被分为北宋和南宋。

其中,西周和东周、西汉和东汉的统治地域,称呼上的变化多因都城的东移。

西晋和东晋、北宋和南宋的统治地域则完全不同,基本上东晋只有西晋的半壁江山,南宋也只有北宋的江山半壁。

西晋王室南渡之后,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史称东晋——

西晋与东晋疆域变化示意图。

底图/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北宋王室同样也南渡后在江南建立了政权,却史称南宋——

西晋与东晋疆域变化示意图。

底图/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既然同样是王室南渡,为什么东西两晋不以南北两晋为区分?宋代为何又发生了变化?

司马睿政权为何被称为东晋

这些叫法,多是后人为区分一个王朝的两个阶段而起,生活在东周的孔子只会称自己为周人,不会自称东周人,生活在西汉的司马迁只会称自己是汉人,也不会自称西汉人。

所以,我们需要理解的是,为什么东晋、南宋之后的人要这么称呼这两个朝代。

永嘉元年(307)八王之乱后,原属于东海王越一党的司马睿听从王导建议,迁到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迁后,王导笼络江东大族名士拥戴司马睿。

随着衣冠南渡的北方世族及皇族日益增多,王导将这批人召集到一起,共同支持司马睿,江南诸州陆续归附。

建兴五年(317)西晋灭亡,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

南朝梁沈约编著的《宋书》(此宋是指宋齐梁陈的宋),首次提到了东晋。

书中在论述自古以来的礼乐变迁时,引用宋建平王刘宏的话:爰及东晋,太祝唯送神而不迎神。

但此篇中正式称呼司马睿政权,是江左——至江左初立宗庙魏晋讫江左江左初江左弥重明江左不迎……

沈约编著的《宋书》

此篇除了以东晋江左来称呼司马睿政权,还以后晋来称呼:自后晋东迁,日不暇给,虽大典略备,遗阙尚多。

不过,东晋和后晋都是沈约引用别人的话,而江左却多是沈约自己说的。

沈约在另一篇文章中提道:满奋身殒西朝,胤嗣殄没,武秋之后,无闻东晋。

这里的西朝是指西晋,而东晋则指司马睿政权。

时人对司马睿政权约定俗成的叫法,几乎都是江左。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只要提到东晋,一般都称江左。

宋齐梁陈这四个南方政权也都继承了东晋的衣钵,所以也自称为江左。

小说《琅琊榜》中的主角梅长苏人称江左梅郎,也是因为书中所处的架空朝代南梁,取材于南朝政权之一。

来源/电视剧《琅琊榜》剧照

唐宋时期,人们仍习惯以江左称呼南朝。

唐代学者李善在《文选注》中,对沈约文中的西朝东晋做出解释:晋初都洛阳,故曰西朝;后在江东,故曰东晋。

意思是,政权的前缀是西还是东,要看它定都在什么方位。

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江南的概念,一般都说江东。

长江在中下游段呈现为西南-东北流向,处于长江东南的地方被统称为江东。

江东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策·楚策》:且王尝用滑于越而纳句章,昧之难,越乱,故楚南察濑胡而野江东。

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乱而楚治也。

又例如,三国时期的吴国,后人一般都称其为东吴,而不叫南吴。

所以,东晋是继承了江东这个概念。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走向,南京位于长江东南岸。

底图/百度地图

结合东周和东汉来看,以国都的相对方位来称呼,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西周、东周最早是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和洛阳这两个国都及其附近地区的代称,后来在《战国策》《史记》中,又专指周朝时期出现的两个小诸侯国。

第一次将西周、东周作为两周代称的,是西晋杜预注的《左传》:洛邑为东周,镐京为西周。

平王始居东周,故云东周之始王也。

也就是说,东西的分界线主要在函谷关:东周定都在函谷关以东的洛阳地区,所以叫东周;而西周定都在长安,位于函谷关以西,所以叫西周。

西汉东汉的称呼也是最早见于沈约所编的《宋书》。

不过,东汉末年以来,人们还是习惯称两汉为前汉和后汉。

例如二十四史中,《汉书》又叫《前汉书》,记述的西汉历史;记述东汉历史的则叫《后汉书》。

之所以称两汉为西汉东汉,其理由也跟国都方位有关,西汉以长安为首都。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因长安屡遭战乱破坏等原因,定都于洛阳。

但为了彰显自己西汉宗室后裔的身份,便重新将以西汉都城的名称改回长安,以其为西京,而洛阳则是东京。

就这样,东汉有两个都城。

不过,东汉的政治中心一直在东京洛阳,所以后汉也就叫东汉了。

沈约在编著《宋书》时,沿用了杜预以国都方位给政权名称加前缀的模式。

西晋都城洛阳,虽然一直以为来被称为东京东都,但司马睿政权的首都建康却位于洛阳以东。

更何况,西晋在灭亡前的三年,曾定都长安。

公元313年,晋怀帝在平阳被刘渊之子刘聪毒杀,晋愍帝在长安匆匆继位,长安就此成为西晋国都。

所以,沈约才会首次将司马睿政权称为东晋。

但因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称南方政权为江左,所以沈约在《宋书》中不由自主地继续多次称呼司马睿政权为江左。

明人所绘的晋元帝司马睿画像

后来,东晋之所以代替江左成为主流说法,是因为江左不但被用来称呼司马睿政权,还用来称呼了宋齐梁陈这几个南朝政权,容易给后人造成混乱。

所以,为了区分方便,后人逐渐用东晋来作为司马睿政权的专称。

其实,唐朝中间也曾有断裂,那就是武则天建立的周。

但为什么后世没有称呼周之前的唐为西唐,周之后的唐朝为东唐?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唐朝首都在周之前是长安,武则天时期虽然将都城迁到洛阳,但李显复位后,又把首都迁回长安。

既然一直在长安,就没有所谓国都方位变更的问题了,自然也就没有把唐朝分为两大阶段的必要。

南宋为何不被称为东宋

靖康二年(1127),金军南下,攻陷汴梁(今河南开封),掳走宋代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宋徽宗的儿子康王赵构拥兵在外,逃过了被掳走的命运。

同年五月初一,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正式即位,重建宋朝,是为宋高宗,即年改元建炎。

但金人步步紧逼的南侵让赵构不断南逃至临安府才终于安定下来。

此后,临安也成了南宋的都城。

汴梁地处东经113°北纬34°,临安地处东经118°北纬29°,无论是经度还是纬度,相差都是5°。

因此,两都的相对方位,既可以说是东西,也可以说是南北。

后人之所以认为汴梁和临安的相对方位是南北,而不是东西,跟中国古代空间以东西为分野转向以南北为分野的历史大变局有关

商周时代的人们就认为自己位于天下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形成了南方为蛮、北方为狄、东方为夷、西方为戎以及与之对应的中国的概念。

到西汉,关于中央与四方的政治观念日益完善:据有中央位置,象征着正统地位,如《吕氏春秋·慎势》云: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而在四夷中央的中国,则主要以函谷关为界,分为两大地域,即关西和关东或山东和山西。

西周时期,由于关西的渭水流域是周人兴起之地,所以由周王室直接统治;关东的广袤地域则交给各个诸侯国管理。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落,关西成为秦国的核心统治区;关东则是其他诸侯国的地盘。

关西和关东,不仅自然地理条件不同,文化也不同。

引用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姜鹏的一段话:汉有谚语‘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关西地区民风勇健,有秦国遗风,盛产优秀的将领;关东地区文化发达,崇尚礼仪,以文治国的知识分子就比较多。

关西、关东的地域观念,使得秦汉时代人们的思维,更习惯于东西的地理观念,而对南北的地理观念尚未建立起来。

东晋建立后,北方长期被鲜卑贵族统治。

虽然鲜卑族在汉化上非常卖力,但跟南方政权(东晋、宋、齐、梁、陈)相比,其游牧民族的文化风格依然鲜明。

南北文化差异日益凸显,关东关西的文化差异则被逐渐削弱。

许纪霖教授就认为:自魏晋南北朝之后,东西对峙深刻地镶嵌到南北关系之中,北方文化之中既有汉化的胡文化,也有胡化的汉文化。

胡汉文化经过魏晋南北朝、两宋辽金和元清三次大融合,在北方中原文化之中已经难分彼此。

到了宋朝,江东的概念逐渐被江南代替。

江南的称呼早在《史记》《三国志》中就已出现,主要指长江中游的南部,即今湖南、江西一带。

而现在的苏南、浙江一带被时人习惯性称为江东。

唐贞观元年(627)二月,唐太宗按照天下山川形势,分为十个道,其中就有江南道。

江南道范围极广,治所在苏州,辖境包含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及江苏、安徽、湖北、贵州长江以南之地。

此后,江东、江左等词汇也逐渐不再为人所用,取而代之的是江南

《唐十道图》来源/《历代地理执掌图》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中唐之后,北方历经战乱,中原残破,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北宋柳永云: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南宋陆游说:朝廷在故都(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从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已经流传天下。

总结起来,秦汉以来,南方逐渐被纳入汉人的统治区,不再是化外之地。

随着汉人生存空间的扩大,南北问题不再是中国之外的问题,而是中国之内的问题,东西的地理观念被南北所超越。

到了宋朝,东南江南的概念已经代替江东,深入人心,并成为繁华的代名词。

南宋定都临安,代表宋朝不仅经济重心在南方,政治重心也转移到了南方。

所以,后人将赵构建立的政权称为南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南宋这个名词早已有之。

辽就称呼宋为南宋,这是因为辽在北,宋在南。

辽之后,金和元也这么称呼宋为南宋。

不过,辽金元称呼的南宋也包括当时的北宋,不是专指偏安一隅的赵构政权。

后人称赵构政权为南宋,跟此无关。

表面上看,东晋不叫南晋,南宋不叫东宋,只是一个名称问题,但它的背后是中国的千年历史大变局。

上千年的岁月中,黄河与长江滋养下的中华民族逐渐交流融合,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东西地理分野逐渐转为南北地理分野,南方也成为中华文明煦煦生辉之地,这里诞生了南朝的四百八十寺、十里秦淮的桨声灯影、苏州的园林、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仕女图……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历史记忆。

参考资料:

1、沈约《宋书》

2、陈寿《三国志》

3、邢义田《秦汉史论稿》,(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7

4、罗志田《民族主义与中国近代思想》,(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

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徐飞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