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军为什么会被两淮防线阻挡百年南宋稳坐临安 水防功不可没|宋朝-千易网
首页 > 历史 > 古代历史 > 宋朝

金军为什么会被两淮防线阻挡百年南宋稳坐临安 水防功不可没

时间:2023-07-24网络作者:小白

水防,也就是利用天然水体或人工开挖的水渠进行军事防御,阻敌进攻的一种防御手段。

《礼》有云: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城廓沟池以为固。

将水防与城防并列,可见中国古代对水防的重视程度。

而历史上著名的水防工程也比比皆是。

汉武帝时就有齐人延年献策,将黄河改道,以水隔断匈奴,最后虽未实际执行,但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都很大;三国时孙权遣军10万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成为当时著名的水防工程;北宋更是贯通河北诸河,广建塘水、塘泊,以水防阻碍辽军南下;南宋朝廷也曾依托两淮防线,挡住了金军百年!而在南宋的长期经营下,两淮防线固若金汤,将其称之为古代第一水防亦不为过!

所谓守江必守淮,在南北对峙的军事战争中,南宋朝廷依托江淮境域内不同形式的水、利用各种技术方式修筑大大小小的水体防御工程,以水系周边的军事城池为据点,采用合理的水防战术,构建形成了区域内完整的水体防御体系。

这就是著名的江淮防线。

两淮地区的水防

在两淮这片宋军防御的主战场上,两淮重点军事城镇作为点防,区域内纵横的江河湖泊为线防,通过对护城河的建设和对水系的干涉引导,人为将这些水系与城镇贯连成网络,实现两淮战区的面防,勾勒出以城为点、沿水为线、分区为面的水防基础原则,形成定点、三线、两面的立体防御格局。

定点:依水而建的重点军事城池,且部署重兵于其中。

主要包括淮河防线的光州、安丰军、濠州、盱眙军等,长江防线的黄州、蕲州、安庆府、和州、真州、通州等,运河防线的楚州、高邮军、扬州等,这些重点军事城镇往往控扼水系防御的所有权,直接关系到防御战争的成败,以主要据点的形态定向抵御敌军

三线:淮河、长江、运河蜿蜒流淌,作为重要的水系屏障,以线状的空间形态直接阻扰敌军的长驱直下。

长江、淮河分别界定了两淮的南北区域范围,运河则直接穿越淮东而过,三者在两淮境域内形成两横线、一纵线的位置布局。

两面:两淮由于行政划分而形成了淮东战区、淮西战区。

淮东、淮西分别以镇江府、建康府为领导指挥中心,形成淮西以庐州、寿春与淮东以楚州、扬州为片区核心的防御面。

两个区域间各取所长,紧密配合,以面状的空间形态发挥片区优势,从而掌控整个两淮区域的安危。

两淮水网交织,港汉纵横,点防的存亡的联动着线的安危,线防的虚实联动着面防的成败,三者之间均以水体为串联因素,缺一不可且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

可见,两淮利用水系布防重点就是加强淮河南岸和长江北岸的防御,重心是对水系周边的重点军事城池的掌控与部署,进而保障长江及其以南地区以至于临安城的安全。

沿淮河防线的水防

沿淮河防线是指依托两淮境内的淮河沿线,开展水防工程体系构建的防御行为。

在两淮境内的淮河中下游区域,淮河防御线的位置范围起于光州以西、止于楚州以东的黄海,从西至东依次经过光州、安丰军、濠州、盱眙军、楚州等重点军事城镇。

除了直接以淮河作为天然防御屏障外,对淮河最有效的防守是对淮河南岸重点军事城镇防御工程的加强。

自古以来,南方政权多把淮河作为淮南地区的护卫、长江防线的延生,而北方政权多把淮河作为南下入淮、直攻江南的关键性据点。

对淮河的防卫首先应建立在淮河的自然地理情况上,凭借淮河的水势、水深、水岸等多方面的防御优势。

淮河的支流众多,分布最为广泛的淮东区域地势平缓,水深多偏浅且河道较窄,大多数时节里都较容易涉水而过,故不便直接在水域布置防御设施。

淮河水势随着季节的更迭也有一定的变化,春夏季风浪较大、水势凶猛,时常因为突降大雨而水势暴涨,对于北方出身、不善水性的金军来说,很难渡淮夺淮;而到了秋冬季节,水量较小、水流平缓,冬季甚至由于气温低而河面结冰,金军很容易涉水而过。

另外,淮河中下游南岸多山地丘陵,且因山地的阻扰部分南岸河段水流较为湍急,使得从淮河北岸平坦平原出发的金军,很难在淮河南岸找到合适的地点作为渡口上岸。

黄河夺淮入海对水防的影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黄河的夺海入淮,即人为破坏黄河堤坝,使得下游淮河水量增大,阻止金军渡淮。

这一战略并非由宋朝首次提出并实施,据史书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就曾在今豫北地区使黄河溃堤、洪水流经泗水进入淮河的战术,汉武帝年间的黄河也曾东南注拒野,通于淮泅后并延续多年。

这是因为沿淮河北岸从北至南地势逐渐降低,黄河的溃堤决口必然会对淮河北岸造成干扰。

在两宋时期,对黄河水患已经有了一定的干预和治理并初见成效,但仍有人为破坏黄河、淮河河患关系以作为军事防御的战略存在。

在南宋绍兴四年,杜允下令人为破坏黄河河道的一段脆弱堤坝,使黄河水流决口流经泗水进入淮河,使淮水下游水量激增,直接阻碍了金军渡淮南下。

这也导致之后的数十年里,黄河水流时而决口、时而堵塞,河患频繁,但水流路线已基本由北至南,流经泗水、进入淮河北岸下游、进而注入东海,由此淮河已几乎成为黄河下游的支流。

黄河河道在宋朝之后的历史时期里,频繁以从南至北的路线夺取淮河干流、进入淮河流域。

黄河的南溃使已属金朝的淮河北岸区域的发展受到极大制约,后备给予的不充分、民生经济的不安宁也扰乱了金军渡淮南下的决心和节奏。

两淮防御体系

由于敌我战情的不断变化和南宋军政环境的特殊性,守江防御策略也一直在发生变化。

从最直接的江淮关系而言,依次有过弃淮守江、守江控淮、守淮护江等防御策略的过程。

弃淮守江是南宋政权初期选择的战略。

当时为了躲避金军的铁骑,宋高宗南下直至浙西,淮河、长江自然都成为了天然的御敌屏障,但南宋对两条水系的重点各有偏袒,主要是把兵力集中在长江下游的防御而基本忽略了淮河的防御。

以上情况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淮河长江虽然均为两淮天堑,但水面更宽阔的长江比起水面较狭窄的淮河,更加有利于发挥南宋水军的战斗力,通过水战的方式对抗金军,防奖效果更好;另一方面是由于军事力量的不足导致没有多余的兵力置于淮河,诸将也常有避战的情况发生。

事实上,南宋不仅放弃了沿淮防线,更是轻视了淮南与长江北岸之间的广阔区域,导致金军铁骑南下轻易控制了长江北岸的众多渡口,直接加重了防江失败的风险。

守江防淮发生的背景在建炎四年初,江淮战区的情况有所好转之时。

金军逐渐往北方撤军,南宋政权开始着手加强沿江防御,主要表现于在长江沿岸地区设置镇抚使、沿江安抚使、两淮制置使等职位,以此来加强对沿江区域的控制以及弥补两淮较为单薄的防御力量。

此外对于长江边境线的防御对象,主要分为两方面。

一是沿长江北岸而来、意图渡江的军事进攻,二是沿长江上游而来、顺流而下的水军进攻。

前者的防御战略主要是加强水军部队战斗力的建设,包括增加水军的数量和比例、加强日常军事训练、在江北岸重点部署军队、配备更先进的军事武器和战船等等。

对于后者,即面对长江上游顺流而来的敌军,更多的是在人工防御工程上做文章。

沿运河防御线

沿运河防御线主要指大运河在两淮境内河段周边的防御体系建设。

其中在两淮内的河段主要为扬楚运河,河段最北端为淮河渡口,最南端为长江渡口,从北至南依次经过楚州、宝应、高邮军、扬州等重点军事城镇,沿扬州再往南即是长江渡口所在地瓜洲镇。

南宋初期,金兵渡淮河、长江,利用扬楚运河、江南运河、浙东运河等水道,长驱直入淮南、江南和浙东地区。

宋廷在长江、运河沿线部署兵力堵截,运河沿线成为宋金对峙的阵地。

绍兴议和后,金仍然不断进犯淮河以南,直至隆兴和议后淮南地区才得以相对稳定。

南宋后期,宋廷为抗击强悍的蒙元军队大举进犯,不得不在淮南地区驻守重兵。

因此,整个南宋时期,两淮一带都是宋廷最重要的军事设防区,也是宋与金、元交战的主战场之一。

处于两淮境内的扬楚运河也因而成为军队物资的供应线和两军争夺的军事交通要道。

建炎、绍兴年间,为了阻止金兵利用大运河南下进犯,宋廷人为地破坏扬楚运河水道设施。

绍兴四年南宋政权下令拆毁真州、扬州的多处水闸堰坝和真州的陈公塘,彻底断绝敌军企图利用航道运输物资的谋略。

但运河的废弃非长久之策,毕竟它是一条重要交通通道,军队移师、箱重运输、军粮转运等都要靠便利的水道交通。

绍兴五年,首先对扬楚运河的部分河段进行维修,下令招募军民共同开挖疏浚运河上从瓜州至淮口河段的难以通航之处。

乾道二年,开凿了姥下河,以达到东接长江,防捍敌人的目的。

可见,这是从军事交通的角度来考虑修建的一条运河支流水道。

乾道六年,为了便利淮盐运输,开浚了自扬州湾头港口至镇西四百八十五丈的运河水道。

但这些修浚工程只是简单的疏挖修治,其作用并不大,扬楚运河的航运仍然较为困难。

主要还是因绍兴年间为了抵抗金兵对运河水道进行了人为破坏,以及运河长期无人认真维护所致。

经过几次大规模治理和局部河段经常性的疏浚,扬楚运河的通航功能大大改善,但受政治军事的影响,扬楚运河早已失去了北宋以前船帆云聚、日夜往来穿梭的盛景。

其运输活动,主要是淮南盐场的食盐解运,以及向驻守淮河一线的戍守部队运送粮食及军用物资,民间商贸运输大大减少。

正所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如此情形不免让人感叹,秦淮河上歌舞升平,早让赵构无心北伐,将祖宗辛苦打下的基业全部付之一炬。

最终由于政权的变迁,曾经经济繁荣的秦淮河一跃成为战略最前线,昔日的繁华成为过往云烟,只剩下南宋将士们忙碌布防的身影,一时萧条一时幻梦,不免令人感慨唏嘘。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