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为什么选择定都杭州而不是六朝古都的南京|宋朝-千易网
首页 > 历史 > 古代历史 > 宋朝

南宋为什么选择定都杭州而不是六朝古都的南京

时间:2023-07-31网络作者:小白

南宋将杭州命名为临安,便有临时安身之意。

不过,自从1138年定临安为行在以后,直到南宋灭亡,临安(行在)了近百年,完全是事实上的都城。

南北对立时,南京往往是南方朝廷的都城所在。

自三国时期的东吴开始,东晋、南朝时的宋、齐、梁、陈,五代十国的南唐,未有舍建康他都者。

那么,南宋为何不去王气所在的南京,却要在临安长期行在呢?

扭扭捏捏的赵构

赵构称帝后,本人就有巡幸东南之意。

他提前送孟太后、六宫及卫士家属去了江南。

不过,当时的赵构,是绝不敢直接迁都的。

赵构在称帝前,是兵马大元帅,受命调集河北兵马前去救援汴京。

与当年早已结交江东大族,并以江东大族为统治基础的琅玡王司马睿不同,赵构在南方没有特别的基础。

赵构的基础,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可以号召的忠臣良将们。

宗泽、杜充、曲端、吴玠兄弟、中兴四将们,是赵构的军事基础;北宋未沦陷区的旧有官僚,是赵构的政治基础。

因此,赵构当时需要小心谨慎,处理好众臣意见,不可失众望。

而当时的主流意见是:不要怂!干呀!

当时,南宋控制的区域仍然非常大。

除了淮河以南,西北和中原大部地区也仍然在南宋掌握中。

而且,宗泽将开封整治一新,请求赵构回銮。

而且,宗泽等人指出:去东南,就是效法东晋,欲裂王者一统之绪为偏伯者尔。

显然,即便赵构忌惮金军,不敢回到无险可守的开封,也应如张浚等人所请,或在关中立都,或在南阳立都,以示绝无偏安之心!

赵构一方面不敢失众人所望,表示朕当与卿等独留中原···,一方面,又为南迁做准备。

扭扭捏捏,使赵构很难以南京为都。

一方面,赵构既不愿做出偏安之举,又以黄河为防线的信心,甚至寄希望于议和,混乱的思想下,军事部署毫无头绪,无论在黄河、淮河、长江,都有部署却都部署不严密,根本无法形成成熟的防御体系。

另一方面,他在李纲等主战派与黄潜善等主和派之间摇摆,始终没有形成有力的领导班子,使其对地方、军队的领导也长期无法到位,甚至军队对朝廷关系紧张!

这些,不但使南宋很难立刻以南京为都,甚至使南宋几乎难以立国。

失效的江防

宋高宗虽发誓要留中原,但他对宗泽还都开封的请求置之不理,很快逃到了扬州。

宗泽死后,开封这一抗金基地断送。

不久,赵构又连续遭遇了苗刘兵变、淮西兵变。

随后,面对金的三次南下作战,南宋毫无抵抗之力。

金军突破了淮河、长江防线,攻取了建康、临安,搜山检海抓赵构。

赵构只能逃到海上。

如果不是金军不能适应多水多雨的地理、气候条件,江南民众的积极抵抗,以及韩世忠等人的将略,恐怕也就没有什么南宋了!

这种情况下,不可能以南京为都!

跑路方便

南京虽地势雄壮,龙蟠虎踞,但是···再怎么雄壮,也是需要防御体系才能守得住的。

而当时的南宋,压根没有搭建靠谱的防御体系。

因此,南京很难守得住。

杭州的好处是:离海近,从钱塘江到杭州湾,跑路实在太方便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难以信任的将领

当然,赵构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去南京。

事实上,赵构时期,主流意见就是要去金陵去!

毕竟:谁不希望自己的政权建立到王气所在之地?

1137年,赵构驻跸于建康,并下令在建康建太庙,改临安太庙为本府圣祖殿。

所谓临安留守司,名存而已。

显然,赵构这次是想去王气所在之地了。

但是,很快,淮西兵变发生。

原先在淮西一带活动的郦琼等人投降了伪齐、金。

如此,建康,不但直接暴露于敌人威胁之下,而且,金人还有熟悉附近地理、军情的郦琼等人带路。

建都建康之议,暂时放下。

这次放下,就是永远。

临安不临

金宋议和后,南宋暂时渡过了危机。

迁建康之议再起。

但是,此时,只是少数主战派坚请,大部分人已经不想去了。

这些南迁大臣,在临安已经住惯了。

他们在附近都有了产业。

而且,自两宋之时,杭州比南京更为富庶。

据北宋欧阳修所言:经过五代十国时吴越政权的经营,杭州已经十分富庶,加之吴越国后来主动归顺北宋,未遭兵灾,因此保存完好。

而南唐则因与北宋多战,故金陵一带已凋敝。

由奢入俭难,放弃既得利益更难呀!

此后,陆游、陈亮等人都提出过迁回建康。

然而···早已经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的南宋君臣,已对此不感兴趣了!

南宋以杭州(临安)为行在,一方面是是自大运河开通以来,杭州地区迅速发展的结果。

杭州的富庶,已足以成为南宋的长期行政中心。

但另一方面,南北对峙,南宋退据临安,连长江也不敢靠近,也是其偏安思想的体现。

靖康二年,金兵南下围攻开封。

宋钦宗遣康王赵构为和谈使臣,出使金营求和,赵构走到河北磁州时被当地守臣宗泽劝阻留下,没有去到金营。

不久后开封城破,徽钦二宗以及一票皇族全部金兵俘虏。

赵构因为不在城内,因此躲过一劫。

等到金兵北返后,赵构便成了北宋直系皇族中唯一的幸存者。

于是在同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市)即位为帝,重建宋朝,历史上被称为南宋。

宋高宗赵构刚继位的时候,其实时局并不是特别的恶劣。

首先是女真当时并没有全盘吞并宋朝的计划,黄河以南和关中地区仍然掌握在宋军手里;其次是女真人不适应南方的天气,金军南下要挑气候,并非是全天候不间断的,一般要等秋高马肥,也就是在秋冬季节金兵才会南下。

宋军有绝对充足的时间做准备;再者当时宋廷有李纲、宗泽等大臣坚持,宋军在抗金方面颇具成效。

并且金军控制的黄河以北也频繁有民军起义,金国的统治并不稳固。

因此宋军当时只是缺一个有魄力的统帅,领导他们与女真作战。

如果当时这个统帅能稍微硬气一点,不奢求有秦皇汉武之气势,哪怕是有孙权的野心,南宋后来也不至于在国号前面加那个南字。

然而赵构偏偏就是个胆子小的货,商丘离黄河太近,他不敢待,于是跑路就变成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但是有个问题,往哪跑呢?当时主要有四种跑路的意见:西迁关中、南迁襄阳、南迁金陵、北上开封。

至于杭州,当时压根没有人关注过。

首先宗泽提议的北上开封的建议被赵构直接否定。

商丘他不敢待,开封就更不敢了;第二个被否决的是关中,虽然关中当时有北宋最精锐的西军,且有山川险阻,背靠富庶的巴蜀,攻守皆宜。

但是由于关中处在西夏和金兵夹击的位置,并且距离东南财赋之地太远,因此被赵构否决;第三个被否决的是襄阳。

其实襄阳的位置非常的好,西可倚西北之兵、东可附东南之财。

而且远离前线,本身又据汉水为屏,实在遇到危险也能从容退到长江以南。

但是襄阳的经济不够发达,赵构觉得不行,因此放弃。

先后放弃了开封、关中、襄阳之后,唯一可行的目的地就只剩南京了。

当然了,南京也是个不错的龙兴之地,此地经济发达、乃虎踞龙盘之地。

此前有六朝都在此建都以抗北兵,甚至数次北伐,一度饮马黄河。

因此建都南京,也不是最坏的选择。

起码在南京驻扎,能够比较从容的控制江淮前线,如果有机会还能打出两淮,收复山东等地。

于是赵构就选择了他南逃的第一站——扬州

为什么是江北的扬州呢?因为赵构想过江到南京,但是他又怕挨骂。

毕竟黄河以南还有大量的州府掌握在宋军手里,金兵也没有主动南下打他。

如果他不做抵抗就跑到江南去了,前线的宋军将士会怎么想?各级官员会怎么想?于是位于长江北岸,同时又非常方便渡江南逃的扬州,就成了赵构南逃的第一个落脚地。

其实驻跸扬州也可以,如果赵构能在扬州好好干,把淮河防线经营好,防御金兵南下的问题也不大。

问题是赵构没这个想法,他害怕军队军阀化,就把二十万宋军全聚在他身边,也不管北方的警讯,导致淮河以北完全就是不设防地区。

并且赵构一门心思的就想往江南跑,提前把孟太后送到了南京(宋哲宗皇后),并以看望孟太后为名渡江南下跑到江南溜达了几个月,将南京升格为建康府,为自己以后驻跸南京打基础。

再之后,赵构还是不放心。

他又把孟太后送到了杭州,自己也跑去杭州溜达了一圈,为自己以后南下杭州打基础。

建炎二年秋,金兵大举南侵,金兵渡过黄河之后,一路没有遇到有力的抵抗。

等到金兵杀到了赵构的眼皮子底下后,他才恍然大悟,却又全不知该如何抵抗,于是立刻渡江逃命。

把二十万大军和满朝公卿百官、满城百姓都丢给了金兵。

(据说这一次还把他给吓阳痿了)

逃出扬州后,赵构先是逃到镇江,接着再沿着现在的京沪铁路南下,经常州、无锡和苏州后抵达杭州。

然而金兵当时并未渡江,赵构这么仓皇出逃,又导致了宋军在长江沿线的防御立刻全崩。

一些不满赵构的士兵发生哗变,拥立他的儿子赵旉继位,史称苗刘兵变。

后来赵构在勤王大军的拥护下复位,并离开杭州前往南京,以谋求恢复对宋军的全权指挥权。

结果刚到南京不久,金兵就渡江南下。

赵构这一次又是撒丫子跑路,立刻跑路到了杭州。

并且把杭州升格为临安府。

宋军见皇帝特么的都跑了,守长江的将士立马溃散。

于是金兵又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渡过了长江,直扑临安。

赵构见金兵杀来,再次撒丫子跑路,这一次跑到了越州,并将越州升格为绍兴府,作为自己的行在。

临安则一度被金兵所占领。

再之后的跑路过程就不细说了,总之就是赵构在金兵追逐下连番改变驻跸所在,最终飘到了海上,沿着东南沿海的海岸线在船上躲了四个月,完全就是不要脸了。

如果不是因为金兵不适应南方的湿热天气,后来主动撤军北返,估计赵构他能逃到广州去!

金兵撤退后,赵构被吓怕了。

别说是扬州和南京,就连杭州他也不敢回。

在绍兴待了一年多后,他看见金兵是真的退了,又怕长时间不回杭州,他的大权旁落。

便扯了一个理由回到了杭州。

再之后,宋军在岳飞、韩世忠、吴玠等诸将的努力下,抗金局势大为好转。

因此在1136年,宰相张浚(不是那个奸臣张俊)建议赵构移驻南京,不过赵构没有听他的意见,而是听从了另一宰相赵鼎移驻苏州的建议。

(苏州跑路方便)

到了第二年,宋徽宗死讯传到苏州,张浚再次请求赵构驻跸南京,宋高宗这才终于移驻到了南京,而这一次回南京,距离他上次从南京跑路,已经过去整整八年了。

移驻南京后不久,张浚因为淮西兵变的事情引咎辞职。

于是赵鼎和秦桧这两个奸臣就使劲给赵构上书,要求移驻回临安。

赵构表面上一副心不甘情不愿的模样,其实内心确实非常欢欣鼓舞,他接受了秦桧的意见。

在1138年,赵构又移驻回了杭州,并在杭州修建宫殿,打算常驻。

此后到1276年元军占领杭州,南宋再未改变行在所。

但是要求移驻南京的建议一直没有停过。

后来到了宋孝宗时期,仍然还有人跟孝宗提议移驻南京的事情。

比如张浚被孝宗重新起用后,他就力主移驻南京。

然而结果就是张浚被赶出朝廷,罢免一切职务。

有一个主战派大臣因此经质问宋孝宗:昔陛下曾许臣以誓不与虏和,何为中变?又谓臣决移跸建康,何为中辍?

孝宗无奈地搪塞道:以民之不易。

大臣再追问有何不易?宋孝宗只能坦白,太上皇赵构和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大臣不同意移驻南京。

因为宋朝皇帝移驻南京,有与金国开战的嫌疑,驻跸杭州还是南京,这跟是否与金国求和,是直接挂钩的!

对此,南宋的理学大家朱熹曾有评论:

东南论都,所以必要都建康者,以建康正諸方水道所凑,一望则诸要害地都在面前,有相应处。

临安如入屋角房中,坐视外面,殊不相应。

…… 建康形勢雄壯,然攻破著淮,则只隔一水。

欲进取,则可都建康;欲自守,则莫若都临安。

因此总的来说,南宋之所以在杭州驻跸,是因为统治者不想刺激金国,也不想给主战派的打鸡血。

在当时,杭州和南京的选择已经上升到了南宋的国策动向。

选则南京,就意味要跟金国开战;选择杭州,就意味南宋朝廷认怂,偏安江南。

另外当时杭州的经济基础和航运条件比南京有优势,这也是南宋要把行都定在杭州的两个原因。

先说经济基础,宋代的杭州比南京发达。

就拿人口来说,根据宋徽宗崇宁年间统计,杭州人口约为29万人,江宁人口只有20万。

杭州每年商税12万贯左右,有时候可以高达18万贯,远超江宁的5.7万贯。

这就可见,当时杭州商品经济的兴旺、都市社会的繁华都比南京要高出一个档次。

南宋皇帝都是喜欢安逸的一群人,南京的硬件不如杭州,这群堕落皇帝自然不愿意离开杭州了。

再说航运条件。

赵构当年吃过亏,因此他在定都时,首先就要考虑跑路的问题。

南京位于长江南岸,从南京乘船跑路,要向东逃几百里才能入海。

这一点对于赵构来说,太特么不保险了。

万一金兵在江面上设伏,他就完蛋了。

但是杭州不一样,杭州就挨着杭州湾,坐船要不了半天就能逃到海上。

并且南宋的皇宫也是可以的选在钱塘江边上,就是为了皇帝跑路的方便。

最后做一个总结:

选南京就意味要北伐中原,选杭州就意味偏安江南,选择的结果与南宋的国策挂钩。

这是选择杭州最根本的原因!

当时杭州的经济基础比南京好,南宋除了孝宗之外,都是莺歌燕舞的货。

收复河山是不可能的,下辈子都不可能。

南京比杭州更靠近前线。

当时南京是江淮防御的指挥部,杭州则是大后方。

南京不安全,从杭州跑路比较方便。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