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探索唐朝的建立、进展和灭亡之路|唐朝-千易网
首页 > 历史 > 古代历史 > 唐朝

历史人物:探索唐朝的建立、进展和灭亡之路

时间:2023-10-30网络作者:小白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唐朝。

说起唐朝,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唐诗,要知道如此丰富的精神文明大餐,必须得建立在强大的物质文明之上,所以唐朝毫无疑问是我国历史的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

或许大部分人对唐玄宗开元盛世之前的唐朝相对比较熟悉,因为那才是我们心中的大唐盛世,而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便逐渐陷入藩镇割据、宦官干政、皇权更替频繁的怪圈。

真实的唐朝中晚期,大部分皇帝都由宦官所立,而且多位皇帝属于非正常死亡,偶尔出现一两个创造中兴的明君,也终究只是昙花一现,无法摆脱一步步走向分裂和灭亡的历史循环。

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唐朝的历史。

唐朝是一个上承隋朝,下接五代十国的大统一王朝,自李渊于公元618废隋恭帝自立,到公元907年唐哀帝被朱温废杀,唐朝在不到三百年的历史里,一共出现了二十一位皇帝 武则天除外。

话说隋朝末年,隋炀帝穷兵黩武滥用民力,导致全国各地爆发反隋起义。

特别是公元616年,各路起义军已经发展合并成了三支超强的军事力量,他们分别是河南翟让、李密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

一年后,唐国公李渊看到隋朝灭亡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于是产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很快,李渊便以尊隋为名在晋阳起兵,在攻占长安以后,他先是拥立代王杨侑为皇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

又一年后,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缢杀的消息传来,李渊便废杨侑自立为帝,是为唐高祖,唐朝由此正式建立。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隋末群雄并起,各地割据势力称王称帝,所以唐朝绝不是对隋朝的简单继承,而是李渊父子和日后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这些人一步步重新打下来的江山。

由于这些开国功臣大部分都拥护秦王李世民,使得当时身为太子的李建成甚为忌惮,随着两人矛盾的不断升级,发生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从此李世民掌握了唐朝的最高权力。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从谏如流,劝课农桑,让民众休养生息,迅速稳定了自隋末以来的动荡局势。

不仅如此,李世民还先后攻灭了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了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了高句丽,以至于被北方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所以历史上也称这段时期为贞观之治。

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继位为皇帝,是为唐高宗。

唐高宗在位时很好地延续了父亲的治国方略,被称赞为有贞观之遗风,历史上又称之为永徽之治。

可惜的是,从公元660年开始,唐高宗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经常头晕目眩,从而大大影响了政务处理能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后武则天乘机插手政事,并逐步掌握朝政被称为天后——与号称天皇的李治并称为二圣。

公元683年,时年56岁的李治因病去世,遗诏皇太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

另外,因为李治临死前曾说过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所以太后武则天得以临朝称制。

不久,权力欲极强的武则天废唐中宗李显,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皇帝,是为唐睿宗,后来又干脆废掉唐睿宗自立,并改国号为周,历史上称之为武周。

武则天在位时重视人才选拔,整顿吏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她大肆杀害李唐宗室,而且晚年生活奢靡不知节制,终于引发了宰相张柬之等人发起的神龙政变——武则天无奈退位,同时宣布禅位给太子李显,唐朝由此复辟。

这是唐中宗李显第二次登上皇位,上位伊始便大量恢复唐朝旧制,然而其皇后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都有效仿武则天称帝的野心,所以两人合谋毒杀了李显,并立李显幼子李重茂 15岁为傀儡皇帝。

即便只是个傀儡,这位李重茂也只当了一个多月皇帝就被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所废,李隆基的父亲——时任相王的李旦 唐睿宗又被推上了皇位。

李旦自知皇位由李隆基赚来,所以在位两年便主动退居二线,这位李隆基便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唐玄宗,也称唐明皇。

唐玄宗即位后迅速剪除了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势力,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不拘一格选拔了大量治国贤才,将唐朝带入极盛,历史上也称这段时期为开元盛世。

所谓盛极必衰,由于唐玄宗晚年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再加上他之前已经将不适应时代的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同时在全国各地大设节度使,从而让常年镇守在边防重镇的节度使们拥有了极强的军事实力。

另外,唐玄宗还不顾伦理强纳儿媳杨玉环为妃,生活上穷奢极欲,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由于唐朝边境战争频发,所以久经战阵的安禄山叛军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由范阳 今河北涿州杀到了唐朝首都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

途中,随行的将士们发生哗变,杨玉环兄妹魂断马嵬坡,太子李亨则往北逃到朔方,主持平定叛乱。

不久,李亨在众人的拥戴之下即位为皇帝,是为唐肃宗,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唐肃宗李亨在位时的主要精力,基本都用于平定安史之乱,无奈因为重用宦官,而宦官又掣肘前线将领,导致自己壮志未酬便因病去世,太子李豫继位,是为唐代宗。

唐代宗即位后起用郭子仪等人迅速平定了安史之乱,但他采取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的策略分封安史降将为节度使,也给唐朝埋下了藩镇割据的种子。

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去世,太子李适 kuò继位,是为唐德宗。

唐德宗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奉天之难,几个割据一方的藩镇节度使联合起来反叛,连首都长安都一度被攻占,好在叛乱最终被名将李晟等人合力平定。

好不容易返回长安后,唐德宗觉得在外拥有兵权的节度使将领们都不靠谱,只有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宦官才最可靠,于是开始任命宦官担任神策军 禁军首领。

从此,宦官们彻底掌握了唐朝的军政大权,其首领甚至可以擅自废立皇帝。

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适去世,太子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

当了25年太子的唐顺宗目睹朝外藩镇割据,时常发生叛乱,朝内宦官把持朝政,一片乌烟瘴气,所以一即位便起用王叔文等人实行变法。

此举无疑严重侵犯了宦官们的利益,而且唐顺宗又突然身患中风,宦官们顺势扶立其子李纯为皇帝 唐顺宗退居太上皇,是为唐宪宗。

虽然历史上称之为永贞内禅,但很多人至今都认为这是宦官们的暗中操作,因为不到半年太上皇李纯就被宣布死亡了。

唐宪宗在位时,先后攻灭了西川节度使刘辟和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吴元济等人的叛乱,使得唐朝藩镇割据形势为之一振,一些曾经不太听话的节度使们纷纷迫于压力向朝廷宣誓效忠。

只可惜唐宪宗晚年喜食丹药,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结果落了个暴毙的下场,其子李恒在宦官们的支持下继位,是为唐穆宗。

唐穆宗在位时纵情享乐毫不节制,人心尽失不说,而且还自认藩镇已平,开始大肆削减兵员,使得被裁撤的士兵纷纷归附各大藩镇,从而让本已归附的藩镇有了复叛的能力。

另外,唐穆宗和他爹一样喜欢炼食丹药,所以只在位5年,29岁便英年早逝了。

唐穆宗去世后,他的三个儿子相继在宦官们的拥护下即位,他们分别是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

唐敬宗李湛在位时不务正业,沉迷于蹴鞠和打夜狐,结果被17岁就被宦官害死。

唐文宗李昂虽然想有一番作为,不料却在意图诛灭宦官集团的甘露之变中失手,结果反被宦官集团软禁终身,一度自叹待遇还比不上汉献帝,31岁便抑郁而终,唐朝历史自此进入晚期。

唐武宗李炎在位时不惜发动灭佛运动来大力发展经济,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藩镇势力,让唐朝一度出现中兴之势,所以这段时期也被称为会昌中兴。

但他也因为信奉道教,在位七年便因为过度服食丹药而亡,享年只有32岁。

唐武宗在位时一直有意抑制宦官势力,所以他去世后,宦官们本来想要拥立一个比较听话的皇帝便于控制,结果平时表现木讷不慧的光王李忱 宪宗之子,穆宗之弟,敬宗文宗武宗之叔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位阴差阳错被拥立为皇帝的李忱日后竟成了有小太宗美誉的一代明君——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处处以唐太宗为榜样,不但勤于政事结束了文宗以来朝臣们牛李党争的局面,还整顿吏治,有意打击宦官外戚,使得日渐衰败的晚唐朝政出现了中兴的局面,历史上称之为大中之治。

不幸的是,唐宣宗最终也因为过量服食丹药中毒而亡,而宦官们拥立的唐懿宗李漼 唐宣宗之子在位时骄奢淫逸,大肆任用一些无能之辈担任宰相,结果将其父好不容易开创的大中之治成果付诸东流。

唐懿宗去世后,宦官们拥立其子——12岁的李儇 xuān 为皇帝,是为唐僖宗。

唐僖宗在位时,大权掌握在权宦田令孜手中,朝政日益黑暗,黄巢起义也随之发生。

等到唐僖宗调动各地藩镇剿灭黄巢起义后,却发现江山已经几乎不属于唐朝——各藩镇之间开始互相攻击抢占地盘。

混战之中,唐僖宗还多次逃出长安避难,最终在颠沛流离中去世。

随后,唐僖宗的弟弟李晔被宦官们拥立为皇帝,是为唐昭宗。

唐昭宗在位时,唐朝藩镇和宦官势力积弊已深,虽有心励精图治,却终究无力回天,后期一直受制于宦官和李茂贞、朱温等人,最终还被朱温劫持到洛阳后弑杀。

公元904年,朱温拥立昭宗之子——年仅12岁的李柷 chù为傀儡皇帝,是为唐哀帝。

唐哀帝在位时,拥护李唐的大臣和宗室几乎被朱温诛杀殆尽。

四年后,朱温索性废杀李柷自立为帝,唐朝正式灭亡。

总体来说,因为唐朝中晚期宦官们掌握了禁军,所以自唐穆宗以后,天子多受制于宦官。

唐穆宗以后的九位皇帝里,除了敬宗、哀帝以外,其余均由宦官所立,而且还有至少四位皇帝 顺宗、宪宗、敬宗、武宗为宦官所杀,唐朝宦官们的嚣张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关于藩镇割据,自唐玄宗后期开始,藩镇节度使们便出现了尾大不掉之势,这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原因。

另外,唐代宗分封安史降将为节度使,使得唐朝几乎失去了一些地方 主要是河北地区的范阳、成德、魏博三镇的军事、财政、人事大权,虽然他们一度宣布归顺,但终究只是貌合神离,常有反叛发生,到黄巢起义朱温篡唐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纷纷宣布自立建国,最终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历史乱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