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兵出荆州,直指襄、樊。
随后,他水淹曹魏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
就在关羽的威势达到巅峰时,他却遭遇了东吴背刺。
这导致荆州军腹背受敌,最终大败;就连风光无限的关羽,也最终败走麦城,为孙权擒杀。
关羽的陨落,让后世无数读者无比惋惜的同时,也不由感到奇怪:为什么关羽遭受围攻时,刘备集团却没有及时派出援兵呢?
对此,国学大师章太炎在《正葛·訄书》中提到:诸葛亮与刘备对关羽见死不救,是因为他们想要借刀杀人!
这种说法,不可谓不惊人。
章太炎的这个结论,到底有没有根据呢?身为一代大师的他,又为何会公开发表这种言论呢?
章太炎的论据
通过这篇《正葛·訄书》,不难得到章太炎的观点:刘备、诸葛亮借孙权之手,除掉不服管教的关羽,这其中,诸葛亮的意见还占主要作用。
那么,章太炎是从哪里得出关羽不服从命令这个结论的?
章太炎(1869年—1936年)
据《三国志·费诗传》记载,刘备称汉中王后,拟定关羽、马超、张飞、黄忠为四方将军。
结果关羽听说黄忠与自己并列,非常生气,还说道:大丈夫不与老兵(黄忠)并列!眼见关羽言辞激烈,刘备只好派费诗为使,好说歹说,才把关羽安抚住。
彼时,关羽坐镇荆州,执掌军政大权,已成尾大不掉之势。
这样的话,诸葛亮与刘备难免会认为:关羽不好控制,加上他现在来的这么一出戏,诸葛亮才要出手,除掉这个隐患。
根据章太炎的说法:诸葛亮虽然人在蜀地,却必然获悉荆州的动向。
因为在关羽之前,执掌荆州的正是诸葛亮;在进入蜀地后,诸葛亮虽远离荆州,但他仍有耳目在荆州,能随时探得当地消息。
而在此情形下,诸葛亮与刘备不可能不知道关羽的情况。
既然关羽败亡,他们没有动作,那这便意味着:诸葛亮与刘备是故意对关羽见死不救,这不正是借刀杀人吗?
这个说法,完全是靠章太炎自己的臆想,根本没有实际证据。
所以,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章太炎又提出了两点论据:
首先,诸葛亮曾做过类似的事。
据《三国志·刘封传》记载,刘备的义子刘封在回到成都请罪后,诸葛亮曾劝说刘备杀掉刘封,理由是后者性格刚猛,不容易控制。
刘备若一旦归西,刘封的存在,极有可能会威胁到刘禅的皇位。
听了这话,一向仁义的刘备也只好处死这个义子。
正因如此,章太炎才认为:诸葛亮应该是用了同样的理由,才成功劝说刘备同意自己的借刀杀人计划。
除此之外,诸葛亮喜欢《梁甫吟》,也能看出他对权谋的热衷。
这首诗的内容,讲的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这是古人对于权谋的高端运用,诸葛亮既然把这首诗天天挂在嘴边吟诵,说明他对于这种权谋之事应该是非常向往的。
所以,诸葛亮使用类似的权术把关羽害死,便不难理解了。
以上几点,便是章太炎对关羽败亡这件事的看法。
这些结论虽看似合理,但却多是他个人的无端猜测,而几条所谓的论据,也显得很勉强,经不起仔细推敲。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关羽的重要性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关羽对蜀国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
大到什么程度呢?若关羽有什么闪失,蜀国将会伤筋动骨。
据《三国志·刘晔传》记载,在关羽威震天下的时候,曹魏的谋士在讨论该如何应对。
诸如刘晔、司马懿、程昱等顶级谋士都认为:应不惜一切代价,将关羽解决掉。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蜀国唯一的名将,就是关羽;若关羽出事,刘备便会自断一臂。
除了他们外,唐人也这么认为。
唐代在扩大武庙规模后,曾遴选古之名将六十四人,而蜀国入选者,便只有关羽、张飞两人。
需要指出的是,曹魏谋士把关羽视为唯一的名将,倒不是说他们看不起张飞。
实际上,关、张二人经常并列,他们的勇武之姿,曾得到曹魏、东吴群臣的一致认可。
三国之后的武将,也常把关张作为参照物。
不过,从综合实力来看,张飞有过醉酒误事的经历,这难免让他略逊色于关羽。
综上,关羽作为蜀国的头号武将,毋庸置疑。
也正因如此,刘备在入蜀之后,才会令关羽镇守荆州,让他单独挑起大梁。
除非刘备只想老老实实窝在蜀地,以后不图谋中原,否则关羽将无人可替代。
这也是为什么关羽发牢骚,刘备没有直接训斥他,反而派费诗前去好言相劝的直接原因。
这件事,非但不是刘备与关羽决裂的先兆,反而能体现出他们私下里的交情,非常不错。
按照正史中的记载,刘备与关羽尽管不是结拜兄弟,但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亲近的。
《三国志》说他们创业之初,经常吃住在一起,关羽、张飞二人把刘备当兄长看待,不畏艰难,始终跟随左右。
所以,魏国谋士才会评价关羽与刘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
另外,马超入蜀后,曾直呼刘备表字。
结果张飞、关羽听到后,一个怒目圆睁,一个要直接杀了马超。
这位持刀要砍马超的人,正是关羽,他对刘备的维护,可见一斑。
综上,诸葛亮想通过借刀杀人之计除掉关羽,首先在刘备这里就无法通过。
无论从蜀国未来考虑,还是从战略角度而言,亦或是刘备与关羽的私人感情,他都绝不可能同意诸葛亮害死关羽。
更为关键的是,诸葛亮也不会这么做。
因为关羽之死,不仅会毁掉蜀国的未来,也同样会让诸葛亮自己的理想破灭。
那诸葛亮的理想,又是什么呢?
荆州的重要性
谈到诸葛亮,必然离不开北伐。
在刘备去世后,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夙兴夜寐、殚精竭虑,一次又一次地对曹魏用兵,直至五丈原病逝。
身为蜀国丞相的他,位高权重,若真打算安稳度过下半辈子,又何必如此折腾?
只能说,诸葛亮没有忘记刘备嘱托,一直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那就是继承刘备未竟之业,恢复汉室河山。
而这,也正是他当年在《隆中对》提到的。
在这份著名的战略规划中,诸葛亮曾提出:先跨有荆、益二州,然后等天下有变,便可令一上将从荆州出发,直取宛、洛,进而图谋中原。
由此可见,荆州对蜀国未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虽说益州是蜀汉政权的立足之本,但荆州之存亡,却直接关乎到蜀国未来之兴盛。
因此,刘备才会命自己最信任的大将关羽,前去镇守此地。
人,不容有失;地,更是重中之重!这也正是刘备后来冒险进攻东吴,打算重新夺回荆州的根本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又怎么会为了除掉关羽,做出放弃荆州、放弃隆中对、放弃理想这种失智的行为呢?不仅如此,荆州还是诸葛亮的大本营,许多荆州大臣的家人,也在这里,并未随同刘备入蜀。
若诸葛亮舍弃荆州,他又如何向这些老乡交代?
另外,诸葛亮与关羽之间,也没有利益往来。
在蜀汉政权内部,跟随刘备入蜀的荆州士族,话语权最大,其次是东州士族,最后才是益州本地的巴蜀豪强。
而早早跟随刘备入蜀的关羽、张飞等元老,虽然位高权重、备受信赖,但他们却是坚定的保皇派,不掺和朝堂纷争,也不随意站队,一心只为刘氏考虑。
作为元老中的领头人,关羽既威胁不到刘禅的地位,也没有机会与荆州士族来往。
于情于理,诸葛亮都没有理由要坑害关羽。
而刘备与诸葛亮之所以没有对关羽进行及时救援,也是因为无可奈何。
那么,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隐情呢?
背叛太过突然
关羽进攻樊城,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在这之前,刘备与曹操为了争夺汉中,展开了数年鏖战。
故而有一种说法认为:关羽此时出兵,正是为了缓解刘备在汉中之战中的压力。
为了正面赢过曹操,刘备赌上了大半身家,他尽起蜀中精锐、钱粮,将其投入到这场持久战中。
这导致蜀国一度是男子当战,女子当运。
成年男子都去打仗了,只好让妇女负责运输粮草与物资,可见刘备的付出有多大。
在此情形之下,刘备就算知道关羽遭受围攻,他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抽调出足够兵马前去支援,这是客观方面的原因。
而在主观原因上,刘备与诸葛亮也根本来不及去应对荆州突变的局势。
原因很简单,东吴这个盟友的背叛太过突然,行事也足够隐秘。
据《三国志·吕蒙传》记载,东吴方面早有把荆州夺走的打算。
为了降低关羽的警惕心,吕蒙称病退出,换上名不见经传的陆逊;而陆逊到任后,又对关羽溜须拍马、假意逢迎。
关羽见状,也就放心地去进攻樊城了。
不曾想到,正当关羽威势正盛时,吕蒙却悄悄做回主帅,并带上一批精兵扮作平民,趁着夜色诈开了南郡;随后,又秘密劝降糜竺、士仁,成功把公安、零陵二郡也纳入麾下。
之后,吕蒙才与徐晃等人联手,一起合攻关羽。
等到关羽恍然大悟时,不仅荆州已被东吴拿下,就连他自己也插翅难逃了。
猝不及防的关羽,就这样进入了东吴的包围圈中,速亡于孙权之手。
须知,成都距离荆州,有上千里之远;待关羽反应过来,吕蒙的刀都已经捅到身上了,更别提远在成都的刘备与诸葛亮了。
综上所述,关羽在荆州的速亡,主要责任并不在诸葛亮与刘备。
相较而言,屯兵于东三郡的刘封、孟达对关羽见死不救,才更加可恶。
据《三国志·刘封传》记载,刘备处死刘封的另一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后者与孟达争权夺利,又对关羽见死不救。
章太炎的反思
回到开头提到的问题。
章太炎被誉为一代国学大师,其史学功底之深厚,是得到众多名家认可的。
既然如此,他为何要在关羽败亡这件事中,提出这么不成熟且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观点呢?
这不得不提到章太炎创作这篇文章的背景。
《正葛》一文创作于1900年,这个时候,正是革命势力遭遇严峻考验之际。
在帝国主义的威凌下,软弱无能而又自私自利的清政府,竟使出各种手段,对国内的革命队伍进行血腥镇压。
章太炎
然而,此举非但没有让西方列强退出中国,反而因为清政府的露怯,间接促成了八国联军侵华。
亲眼目睹这一切的章太炎,大受震动,遂采取借古讽时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当局者的控诉。
当时的清政府,丑态百出,他们一边对西方列强卑躬屈膝,一边却将屠刀伸向国人。
这就像《正葛》中的诸葛亮,为了借孙权之手除掉关羽,竟不惜舍弃对蜀国未来无比重要的荆州。
所以,章太炎写下这部《正葛》,并非是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他对诸葛亮的诸多批评,其实正是对清政府、对当下时局的批评与讽刺。
时隔15年后,章太炎再版此书,却将书名由原来的《正葛》改为《思葛》,并对关羽败亡一事的评论,做出大幅度修改。
事后,章太炎也对自己年轻时所犯的错误做出反思。
而他的这种学术态度,也不愧一代大家之名。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华阳国志》《章太炎作品集》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