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88年1月27日,孝庄皇太后薨逝,康熙皇帝得知后哭得死去活来,但很快他就被孝庄皇太后的一句遗言难住了。
孝庄临终前说: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正是这句话,让康熙帝余生都为之犯难,直到1722年12月康熙驾崩时,仍没有完成孝庄皇太后的遗愿,最后还是雍正帝解决这一难题。
众所周知,康熙帝和孝庄太厚祖孙情深,他为何迟迟没能解决孝庄留下的遗愿呢?后来,雍正又是如何轻松解决的呢?
善用智计的孝庄太后
公元1723年,康熙帝被葬入景陵,随后,都察院左都御史陈允恭上奏道:皇帝,孝庄太后已35年没能安葬,应早日为孝庄太后建陵,让其早点入土为安才是。
两年后,雍正召集大臣商讨孝庄太后建陵一事,他先是赞扬了孝庄的功德,又追述孝庄想要葬于孝陵附近的遗愿,应早日将孝庄太后入陵一事提上日程。
最后,雍正说道:给孝庄太后修陵是国之大事,必须尽善尽美、合情合理,群臣可商讨商讨,拿出一个合理的方案。
两天后,大臣们就给出了方案:既然暂安奉殿是一处宝地,可以在此地为孝庄太后建陵。
雍正喜上眉梢,在奏折上大笔一挥:准奏,择日动工!
就这样,公元1725年,孝庄太后梓宫正式葬入地宫,雍正亲自参加仪式。
就此,这位辅佐清初三代帝王的杰出女政治家正式入土为安。
雍正皇帝之所以对孝庄皇太后的安葬一事极为重视,其实,更多的是对她老人家的尊重和敬仰。
有人说,终极清之一朝,唯有两个真正的女性,一个是慈禧,另一个便是孝庄。
但比起慈禧垂帘听政,孝庄就要显得隐忍而伟大得多。
孝庄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名为布木布泰,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为贝勒寨桑之女。
她天资聪明、性格坚毅、喜欢读书,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才智,这为她日后辅佐三代帝王奠定了基础。
十四岁时,孝庄就因政治联姻被迫嫁给皇太极,后皇太极改号大清称帝,将其封为永福宫庄妃。
崇德三年,孝庄生下皇九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
不过,孝庄太后在皇宫中并不受宠,且地位也不高,但随着时间推移,她在政治上的才能展露出来,成为皇太极的得力助手...
1642年3月,清军抓获明朝封疆大吏、蓟辽总督洪承畴,这让皇太极激动不已,如果能将其收服,那对于收揽汉人、瓦解明朝统治有着重大意义。
皇太极当即下令将洪承畴押到盛京(今沈阳),并派早已归顺大清的明朝高官范文程等人进行劝说,但洪承畴软硬不吃,这让皇太极不知所措,一众大臣们也束手无策。
孝庄见状,毛遂自荐,表示自己亲自去劝说,定能让对方归顺。
皇太极质疑她的能力,但死马当成活马医,便同意孝庄前往。
没想,孝庄只用了三天时间,便成功获得洪承畴的信任,同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服洪承畴。
后来,洪承畴在清军入关、平定中原等战役中均立下大功。
这件事,充分展露出孝庄在政治上的卓越能力,因而皇太极对她刮目相看,此后经常征求她的意见。
这一过程中,孝庄协助皇太极统一女真各部,对朝鲜、明朝用兵,为清军入关奠定基础,而孝庄也从不谙世事的贵族千金成长为政治高手。
公元1643年,52岁的皇太极暴疾而逝。
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确立继承人,一时间,整个大清统治集团内部开始蠢蠢欲动,皇太极的兄弟、子侄为了争夺皇位而展开激烈争夺。
当时,围绕着皇位的争夺,最有力竞争者为皇长子豪格、努尔哈赤14子睿亲王多尔衮,两方实力旗鼓相当、相互不服。
此时,如若同室操戈,那大清统治集团内部将出现内讧,最终将难以问鼎中原。
孝庄有心扶持儿子福临上位,但他们母子俩势单力薄,很容易会成为皇位争夺的牺牲品。
不过,孝庄最后利用多尔顿、豪格的争夺,再加上出色的谋略和手腕,争取了大贝勒代善,并施展手段笼络多尔衮,又将实力较强的大臣索尼、鳌拜等人争取过来,从而使得最不可能继位的福临登上皇位。
顺治帝福临登基时才不过6岁,但朝中大权由多尔衮把控,他和顺治一道接受百官的朝贺拜谒。
对此,孝庄只能选择韬光养晦、以退为进,和多尔衮巧妙周旋,利用各种力量牵制其野心,避免其废帝自立。
顺治七年,多尔衮外出打猎,摔下马意外重伤而死,顺治正式亲政。
后来,在孝庄的授意下,大臣纷纷检举多尔衮之罪行。
顺治帝也宣布多尔衮的诸多罪状,并没收其家产,铲除其一众党羽。
为了巩固皇权,扫清前朝残余力量,孝庄笼络了一批有实力的汉臣,如吴三桂、孔有德、耿精忠等人,为其封王进爵,还以联姻手段对其进行拉拢控制。
清初因经历了长期战乱,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灾民流离失所,社会极其不安定。
面对此情此景,孝庄提倡节俭,且身体力行,多次将宫中节余银两赈济灾民。
在孝庄的帮助下,顺治帝在政治上也愈发成熟,他颁布多条政令,对内轻徭薄赋、稳定百姓;对外清剿叛军、收降土地,为康乾盛世打下基础。
然而,自董鄂氏入宫后,顺治帝对其痴情不已。
谁料,董鄂氏早逝,顺治备受打击,他整天郁郁寡欢、不理朝政,这些因素均让孝庄失望和不悦,于是她便将精力转移到新的皇位继承人——玄烨身上。
玄烨生于1654年,生来就惹人喜爱,且相貌非凡,孝庄断定他有帝王相,因而悉心照料,以帝王标准训练爱孙,让其接受满汉文化教育,还兼顾骑射课程。
公元1661年,年仅24岁的顺治帝因患天花病逝,玄烨在孝庄太后亲自主持下登基即位,这一年他才8岁。
当时,孝庄在清朝统治集团中已德高望重,不少人劝她垂帘听政,但孝庄义正言辞地拒绝,悉心辅佐康熙主政。
与此同时,另有四位大臣辅助康熙处理政务。
在这一辅政体制下,政事由四大臣共同商议,再由孝庄太后决策,康熙则参与听政。
这一期间,孝庄向康熙传输执政经验,灌输其得众得则得国的治国思想,要求他宽容仁慈、温良恭敬、勤于朝政。
然而,鳌拜骄横跋扈、居功自傲,丝毫不把康熙放在眼里,且鳌拜广植党羽,独揽朝政。
面对鳌拜的野心,年轻的康熙一时有些手足无措,孝庄太后则指点康熙要学会韬光养晦,以麻痹鳌拜。
就此,康熙暗中积蓄力量,静待出手时机,终在公元1669年时智擒鳌拜,铲除了这一心头大患。
不过康熙亲政后,每当遇到棘手问题是,仍向孝庄请教,因而在孝庄太后去世前,参与了许多重大事件的谋划。
三藩作乱时,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趁机叛乱,威胁京师的安危,康熙焦虑不已。
孝庄说:图海能力出众,可用之。
康熙立马召集图海并授其将印,让其领兵平复叛乱,不久后就将叛军铲除,从而使局势转危为安。
可见,孝庄太后的历史功绩说她是武则天第二是绰绰有余的。
老人家一生为了大清帝业,可谓是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因而,直到后来,雍正对孝庄太皇太后也十分地尊重,并希望其尽快入土为安。
那么,既然孝庄功绩颇高,康熙为何狠心让祖母遗体停放35年呢?
孝庄临终遗言让康熙为难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因病去世,终年七十五岁。
她临终前给康熙留下遗愿: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不便合葬...我心恋你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然而,这一遗愿却让康熙犯了难,毕竟生同衾死同穴,在一妻多妾制的封建王朝中,很多妻子都渴望死后和丈夫同葬一穴,以彰显自身的正宫地位。
清朝祖制也是如此,清朝太后死后,也都会葬入先皇陵寝。
如此一来,孝庄死后需和夫君皇太极合葬,就算不和皇太极葬在一起,但也不能和儿子、孙子葬在一起,这严重违背祖制。
因此,若依照孝庄遗言,如果将她葬于顺治墓旁边,那是不合理的;但如果将其和皇太极葬在一起,又违背了孝庄临终遗愿,这让康熙左右为难。
与此同时,朝中大臣纷纷上书,极力阻止孝庄太后葬在孝陵附近,且主张不能破坏祖制,理应送往盛京,和先皇皇太极合葬。
但康熙并没有这么做,他选择了折中办法,也就是将孝庄暂放清东陵,但这一放就是38年。
有人好奇,康熙作为一代帝王,大可不必重视孝庄遗言,可顺水推舟,听从大臣意见,将其和皇太极合葬,如此就可解决烦恼。
实际上,康熙和孝庄太皇太后可谓是祖孙情深,康熙曾言:晨昏依恋祖母三十余年。
由此可以看出两人感情之深厚。
原来,康熙自幼失去双亲,被孝庄太后接到慈宁宫后,孝庄便开始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这让康熙幼小的心灵得到宽慰。
孝庄也重视对孙子的教育培养,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康熙自幼对读书产生浓厚兴趣,且形成严谨治学的态度,善于思考和提问。
正是在孝庄的关怀下,康熙皇帝健康茁壮成长,其政治才能不断提高,后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君王。
对此,康熙对祖母孝庄十分孝顺,每逢朝廷举办重大活动或官员任免,他都会先禀报太后。
每天上朝前或退朝后,他也会前往祖母宫中请安。
孝庄太后生辰以及重大节日,康熙也会率群臣行庆贺礼,即便他外出巡访,仍三五天写信一封寄给孝庄,向其问安。
南巡途中,康熙也会将亲手抓捕的鱼或野珍腌制,以及各种果实、特产等,派人连夜送往京城,第一时间恭进祖母。
孝庄晚年患有皮肤病,康熙帝先后六次陪同祖母沐浴,一路上精心照料,在他的呵护下,孝庄病情好转。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年事已高的孝庄身体每况愈下,康熙第一时间侍奉其左右,亲自为祖母喂汤药,陪伴其身边一个多月。
他还传令内阁,不是要紧的事无须奏闻。
见孝庄病情无法好转,康熙想尽多种办法为祖母祈福,如他下令对在押犯人减刑;又冒着寒风,率领文武大臣步行至天坛...
他跪在坛前,泪如雨下,祈求上苍减少自己的寿命,以延续孝庄的生命。
当时康熙年仅34岁,可见这是何等至爱的亲情。
孝庄太后离世后,康熙伤心欲绝,日夜守灵,眼早已哭得红肿,多日来油盐未进,身形消瘦了很多,期间甚至几度昏迷。
他还破了后妃丧事帝王不割辫的旧例,也破了梓宫引发不过年关的禁令。
正因康熙对祖母孝庄的情谊之深,因而他对于孝庄太后的遗言自然是十分重视,不敢轻易违背。
康熙守孝期满后,遵照孝庄太后的临终遗言,下令于遵化陵区建殡宫。
康熙二十七年4月,康熙亲奉梓宫暂放于此,且派专人守护。
就此,孝庄遗体暂安奉殿、停灵其中,待想到万全之策再安葬,可康熙至死也没能解决。
孝庄为何留下这一遗言?
孝庄太后的临终遗言让康熙左右为难,后世史学家也多番琢磨,孝庄为何会留下这一特殊遗言,不愿和皇太极合葬呢?分析有以下原因:
首先,孝庄一生俭朴
孝庄遗言上说,不愿和皇太极安葬,理由是同葬将大兴土木。
其实,这符合孝庄太后的人设,她生活比较简朴,多次省下银两犒赏出征战士或赈济灾民。
如顺治十一年秋,全国多地爆发洪涝灾害,孝庄得知后捐出省下的四万两白银,顺治受其影响,也拿出4万两白银赈灾济民。
平定三藩之乱后,孝庄又将节省的银两拿出来犒劳将士。
多尔衮去世后,孝庄特意示意顺治,暂停多尔衮的多项工程,她也劝阻康熙帝体恤百姓、收敛开支。
而观孝庄一生,不曾建造一处园林,至死住在慈宁宫。
至于圆明园、畅春园、热河避暑山庄等,都是她死后才兴工的。
皇太极陵墓在盛京,孝庄考虑自己的棺椁运到盛京花费巨大,劳民伤财,因而才不愿和夫君合葬。
其次,孝庄对皇太极无爱
孝庄本是蒙古身份尊贵的格格,但嫁给大21岁的皇太极后,并没有受宠,只是作为联姻工具而存在。
皇太极的正宫是孝庄姑姑,而最受宠的是孝庄姐姐,孝庄尽管被封为五大福晋,却排在末尾。
因皇太极长期对她不冷不热,这让她对丈夫一直无感,即便她生下顺治帝也没能受重视。
反而后宫每来一位新人,地位都比她高。
因此,孝庄内心对合葬一事比较反感,更希望埋葬在倾注无数心血和母爱的顺治帝、康熙帝身边。
雍正轻松解决难题
有人会说,康熙日理万机,顾不上给祖母建陵。
但实际上,孝庄停灵东陵35年里,康熙先后30次来到东陵祭奠孝庄太后,显然他对祖母的感情可谓是终生难忘,只是一直不知该如何解决陵园问题,因此只能悬而未决。
雍正元年八月初九,大臣陈允恭向雍正帝提出棘手的问题,希望尽快为孝庄建陵,让其入土为安。
当时,孝庄梓宫已在遵化昌瑞山祖陵的暂安奉殿停灵36年,康熙生前一直都没能解决这个老大难。
雍正当着大臣的面,问道:太皇太后孝庄的寝陵到底应该建在哪里,是关外皇太极昭陵附近,还是关内遵化顺治的孝陵附近?
大臣们畅所欲言,但多数大清皇室宗亲仍强烈反对,认为应该和皇太极合葬,不能坏了祖制。
半年后,雍正再次谈到这个问题,他先是高度赞扬孝庄的功绩和圣德,又强调孝庄太皇太后停灵期间,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一切都源于孝庄圣祖的庇护。
他还以孝庄太后的遗嘱为由,称太宗皇太极已入陵多年,重新打开地宫会惊扰先人。
而孝庄停灵的地方为风水宝地,再加上她遗嘱中强调要葬于孝陵附近,我们不能违背先祖意思。
就这样,雍正正式下旨,宣布在暂安奉殿建陵,并将孝庄太后的陵命名为昭西陵。
当然,为了满足孝庄遗愿,也为了不违背祖训,昭西陵和清东陵由一道风水墙隔绝,其寓意是说昭西陵不属于清东陵体系。
同时,昭西陵和孝陵仅一河之隔,而风水学上有地以水为界之说,别看顺治和孝庄陵墓离得近,却被水隔绝,意为孝庄远远看着儿孙;而昭西陵和昭陵位置虽远,可两者遥相呼应,再加上属同一地界,又算得上合葬一穴。
如此布局,既实现了孝庄的临终遗愿,也不违背大清祖制,即和皇太极葬于一处的规矩,可算是两全其美。
雍正三年二月初三,暂安奉殿改建昭西陵工程正式破土兴工,当年年底完工后,雍正亲自前往昭西陵参加告祭礼,以期孝庄太后庇佑大清国运昌盛。
十二月初十,孝庄梓宫正式葬入地宫,而这距离孝庄病逝已过去38年,且这一年也是孝庄、皇太极结婚一百周年。
值得一提的是,清东陵墓中,唯昭西陵的陵寝建制最奇特,且超越祖制,为清朝级别最高的皇后陵。
其殿内雕刻着龙之九子其一螭首,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皇后陵中存在。
而孝庄陵寝的隆恩殿为重檐庑殿顶,这在清代陵寝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就连清皇陵也没有这一规格。
而在古代,庑殿顶是建筑领域中最尊贵的一种形式,可见孝庄陵寝规格之高。
此外,清代陵寝周围都只建了一道围墙,唯有昭西陵最特别,被内外2道围墙围住,这一建筑特点其实正是便于和清东陵体系分隔开来。
结语
昭西陵的独特建制,其实,正是代表了清代诸帝王对孝庄文皇后政治才华的认可和敬仰,也认可孝庄辅佐三代帝王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