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六国之前,秦始皇自称是寡人,延续了春秋战国时大诸侯的自称,即为寡德之人,自谦的称呼,提醒自己德行不够还要勤勉之意。
除了寡人之外,当时诸侯还可以自称孤,也是表示缺少德行,但主要是中小诸侯以此自称。
在诸侯王之上,周天子的自称叫予一人或余一人,表示四海之内仅此一人之意,低调奢华有内涵的一个自称。
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自认功绩超过历代君王,又说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于是要求各种称号有所改变。
按照这个逻辑,秦始皇选为自称的朕,必然要比予一人更能表现成功,更能表现他的功绩。
那么,秦始皇选择朕为自称,背后到底有何深意?
所谓朕,就是我,先秦时期成年男子不分贵贱,皆可称之。
不过,朕字本义大概与我无关,详见下述,看看能否在文字上找到秦始皇以此自称的原因。
朕字始于甲骨文,春秋之前字形没有什么变化,左边为舟,右边为双手持细木棍,合起来犹如双手持细木棍在填塞舟的缝隙,小篆由舟与灷(zhuàn,火种)组成,可能表示嵌入舟缝的材料需要火去加热或熔化。
不过,朕字本义能否可以解读为填补舟之裂缝,如今也不能肯定,因为战国秦汉时偶尔用朕字为裂缝之义。
但除了裂缝之义,目前也没有其他更有说服力的解读,因此只能姑且信之。
(下图,小篆朕字,甲骨文朕字的右上为一根木棍)
在朕字演化史中,小篆朕字由舟与灷组成,而舟与水有关,灷与火有关。
秦始皇相信五德始终说,周朝是火德,秦人是水德,水灭火代表顺应天意,舟船与水有关,代表的是水德。
由于水德尚黑,因此秦人服饰,秦始皇的衣服等,都以黑为主色调。
灷代表火种,而上古时代掌握火种就意味着掌握权力,因此灷有权力之含义。
当舟与灷合起来之后,既能显示秦国水德,又能表示掌握权力,故而有认为秦始皇以此自称。
但笔者认为,之前朕谁都可以用,强行从文字角度赋予水德与权力之新意,还是体现不出尊贵,故而这种解读似乎比较勉强,说服力不够充分,而且朕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如今也没有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在此基础上的解读就更勉强了。
因此,秦始皇以朕自称,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值得一提的是,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国次》提到人强朕天,慎辟勿当。
天反朕人,因与俱行,其中朕通胜,胜出、超过之意,似乎更符合秦始皇的追求,也比舟与灷的解读更合理,但朕通胜的相关资料不足,难以判断胜出是不是秦始皇如此自称的原因。
秦始皇选择朕的自称之余,还选择了皇帝尊号,因此欲要揭开选择朕的秘密,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秦始皇选择皇帝称号的原因,由此了解当时秦始皇的心态。
当时,李斯(上图,剧照)等认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于是建议尊号为泰皇,但秦始皇最终采用上古帝位号,以皇帝称之。
于是,夏朝称后,商朝称王,周朝称天子,秦朝称皇帝。
那么,皇与帝到底是什么意思,秦始皇如此选择有何深意呢?
皇字最迟始于商代,本义无法考证,或为火炬,或为火光,或为日与土代表的大,或为祭祀时的王冠,但商周都用做形容词,与大的意义相关,又含有高贵之意,庄严、伟大。
帝字最迟也始于商代,本义也无法考证,或为花形,或为架木祭祀(见上图)等,但商王生前为王,死后为帝,周代帝字既可指掌握大权之人,又可指大贤德、大功德之人。
其中,历代商王去世之后为帝,而帝为天神,即将商朝与天神捆绑了起来,由此取得政权合法性,变成了反商就是反天,周人为了证明自身政权合法性,于是就削弱帝的神性与权力,将帝之往贤德功德方面解释。
因此,秦始皇选择的皇帝,直白一点说叫大帝,即大贤德、大功德之人或掌握大权之人。
秦始皇采用上古帝位号,而当时儒家对五帝贤德的解读更占主流,因此秦始皇选择皇帝为尊号,内心追求的更应该是大贤德、大功德之人,琅琊刻石可以更进一步证实。
秦始皇巡游时,途径山东青岛黄岛区琅琊镇时,曾命人刻下一篇颂诗,史称琅琊刻石(见上图),其中秦始皇刻写的部分又被称为始皇颂诗。
始皇颂诗的最后一句做了总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
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由此不难看到,秦始皇的志向是天下和平,尊号大成的原因是体道行德,另外又写到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等。
因此,将秦始皇的心态理解为霸气,无疑并不妥当,而真实的态度应该是体道行德,志向是追求天下和平,以结束无休止的战争,让天下百姓能够安定。
鉴于秦始皇的志向追求,笔者认为秦始皇以朕自称,理应也与此密切相关,即:秦始皇将一个百姓都可以使用过的自称——朕,转化为皇帝的独有自称,象征着他代表天下万民。
显然,朕之称呼显然要比予一人更为高级更有内涵。
当然,由于朕可能还含有水德、火种(权力)之意等,所以综合考虑之下,秦始皇不选其他吾、我等,而是选择朕。
因此,皇帝代表大德之人,朕是万民代表,合起来就是代表万民的大德之人。
商王自称天神代言人,周王自称天的长子、代天管理天的子民,秦始皇一统宇内之后,想必是以此确立政权的合法性。
参考资料:《史记》等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