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桥础,王正方
一、惊世发现曹操墓倏然现身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因此被称为一代枭雄。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安葬在河南安阳高陵。
然而经历1800年风雨,高陵早已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
高陵到底在哪里呢?
2010年元旦前夕,中央电视台报道,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发现了曹操墓。
这个疑团终于被考古学家揭开了。
2006年除夕之夜,河南省安阳县西高穴村里鞭炮齐鸣声,一声巨响,把村民们吓了一跳。
村民们当时以为是谁家放了一个大鞭炮,并没在意。
过完春节,村民徐焕潮在自家地里浇水时,发现菜地里出现了一个直径1米左右的大洞,并且洞口有翻动过的新土。
原来是盗墓贼在这里炸开了深埋在地下的一座古墓。
考古学家在这个洞下发掘出一个坐西向东、典型的甲字形大墓,大墓占地约740平方米。
墓道呈斜坡状,约40米长,10米宽,缓慢地倾斜向下,直达15米深的墓底。
墓道尽头经墓门进入,是前后两个主墓室,由特制大型青砖砌成,墓室内青石铺地。
前室存放着兵器与车马饰物,后室存放着墓主的棺椁。
每个主墓室的两侧都各有一个高度达3米多的圆券墓门,通向左右两边稍小的侧室。
后室的两个侧室里,两位曾经丰腴的女性遗体早已化作尘土。
经过考古专家考证,确认这里便是埋葬曹操的高陵。
高陵浮出水面,一个千古之谜终于揭晓。
二、文物说话确证魏武王身份
专家凭什么断定它便是曹操的高陵呢?
有两个方面的证据:史书上的记载和墓葬里的文物。
史籍中,对曹操墓高陵的位置早有记载。
曹操生前在《终令》和《遗令》里,把自己对陵墓的选址和墓葬要求,作了非常详细的交代。
建安二十三年,即公元218年六月曹操在《终令》中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
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就在曹操立下《终令》一年半后,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
临终前曹操又留下《遗令》:吾死之后,敛以时服(即随葬平时穿的衣物),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
曹操还嘱咐家眷,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也就是说,曹操的高陵应该在西门豹祠和铜雀台西边。
后来,从《三国志·魏书·武帝记》一直到明代崔铣的《邺乘》,在七八种史籍中均明确记载曹操高陵在邺西三十里。
只因一千多年的沧桑岁月,高陵的地面部分及附近的铜雀台和西门豹祠踪迹早已不复存在,因此形成了高陵在何处的疑团。
另一方面的证据则是来自墓葬里发现的器物。
专家们对大墓进行了断代定年鉴定,并结合大墓的类型和制式,判断这里便是史料记载中的曹操高陵。
墓中出土的文物非常多,有代表着墓主身分等级的石圭和石壁、铠甲、兵器,以及铁镜、骨尺、玉佩等生活常用物。
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石画像和素陶,这些文物为专家确定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成为最终揭示这座东汉大墓的关键所在。
墓葬里的一些小石牌上,刻着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几个字。
魏武王即曹操去世后对他的称谓;格虎是当时一个常用的词汇,形容英武之状。
三、还原历史用事实辨别真相
在曹操高陵出土的250多件文物当中,大约有60块小石牌,叫做钱册,就是记录随葬物品的清单。
这些清单上的记载,跟出土实物高度吻合。
从这之前发现的20多座两汉诸侯王级别的墓里,已经出土10多件金缕玉衣或者银缕玉衣(用金线或银线连坠玉片做成的寿衣),比如长沙马王堆汉墓、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墓。
然而,在曹操墓葬里却找不到特别贵重的金银珠宝,更无金(银)缕玉衣。
曹操高陵出土的实物,包括兵器,有铁甲、铁剑、铁刀、弩击以及短矛、大戟、大刀等,还有数量众多的陶器,多是日常生活用品。
当时汉代上层社会已经普遍流行陪葬彩陶,但曹操墓出土的陶器都是素面陶器,并且器型偏小,十分简陋。
曹操墓中还出土了用骨头做成的尺子和棋子,考古学家们推测,这些物品可能代表了曹操在生前的爱好和嗜好,因此被随葬在墓中。
但是,在汉代这些生活物品通常不会被有身份的诸侯贵族用作随葬品,因为这样不能够体现出死者的高贵身份。
在曹操墓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个石枕,上边刻有魏武王常所用的文字,这块石枕是曹操治疗头痛的理疗用品。
这些发现,完全符合曹操《终令》《遗令》里提出的薄葬: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曹植在描述父亲曹操下葬的诔(lěi)文(悼辞)里,也是说曹操要求严格实行薄葬,下葬的物品简陋,而且多为陶器。
在《魏书》记载中,也说曹操的生活非常简朴,他不喜欢过于华丽的衣物,房间里的窗帘和屏风上还经常有补丁。
其实,曹操不仅本人节俭,还要求他家族里的人和他一样节俭。
曹植是曹操最喜欢的儿子,死于232年。
1951年曹植的墓在山东被发现,墓葬也十分朴素,除了有几件玛瑙玉器之外,其他100多件随葬品都是陶土、罐子之类的东西。
这种简朴的风格跟其父曹操的教导是一致的。
曹操高陵出土的实物中,还有砚台、书案、绛台(指灯台)等,这不仅体现出他生前的军事活动,还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特质,这恰恰符合曹操的生前经历和他在文学上的造诣。
那么,曹操的这种清廉形象跟戏剧、文学和人们的印象为何截然相反呢?
其实,对曹操的抹黑是从东汉末年便开始了。
陈琳是建安七才子之一,文采过人,充任袁绍文胆。
在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讨伐曹操,为了制造讨曹舆论,陈琳写出檄文,将曹操罪名一一罗列出来,昭告天下。
这篇檄文其实就是用各种恶名把曹操搞臭。
曹操设置摸金校尉一说,便是檄文里列出的诸多罪状之一。
摸金校尉就是公务员编制的盗墓贼,专门从墓穴里挖出金银珠宝充当军饷。
这难道不令世人痛恨吗?
这个说法,在《三国志》和其他正史当中都没有采用。
直到明朝末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原封不动地搬出陈琳这篇檄文,于是创建有组织盗墓团伙这口黑锅就让曹操背定了。
摸金校尉这个名号后来还衍生出了许多奇幻小说和电影,而这些文学艺术作品一直在世间流传。
至于曹操抢大乔小乔两个美人的说法,历史上并没有这回事,完全是出自小说里的演绎,被《三国演义》进一步发挥。
实际情况是曹植那篇优美的《铜雀台赋》里面二桥,并不是指江东大乔和小乔两位美人,而是抒发从铜雀台出发,有玉龙台和金凤台的两座相连的桥,是名副其实的桥。
曹操形象的完全污名化则始于南宋。
尤其是后来在罗贯中《三国演义》贬曹拥刘(刘备为汉朝刘氏后裔)的正统统治思想的强大影响下,曹操完全被塑造成一个残忍、奸诈、冷酷无情的奸贼形象,其著名台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更是让曹操彻底沦为白脸奸臣的典型人物形象。
此后,这种形象完全被定格于民间传说和戏曲,从而影响至今。
胡适曾说过:"无奈中国人早中了朱熹一流的毒,所以一味痛骂曹操。
戏台上所演《三国演义》的戏,不是《逼宫》,便是《战宛城》,凡是曹操的好处,一概不编成戏。
"郭沫若也曾说:"自《三国演义》风行以后,更差不多连三岁的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的一大歪曲。
"
虽然在民间传说、戏剧舞台和小说里,曹操始终以奸臣的大白脸形象出现,然而,曹操在古今历史学家和学者家眼里,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文学家。
正如鲁迅所言: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主要参考资料:《曹操传》(张作耀著)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