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古称古轩辕黄帝桥陵,位于西安东北方200公里处的陕西省黄陵县沮水之旁的桥山上。
黄陵县是延安市最南端的一个县,其地理位置正好在陕西省版图的中央,所以这个县原来就叫做中部县。
沮水汤汤,桥山苍苍。
巍巍祖陵,源远流长。
轩辕黄帝,青史垂芳。
中华文化,自此方张。
轩辕黄帝被公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黄帝陵因此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第一号古墓,人称天下第一陵,又称华夏第一陵,中华第一陵。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黄帝是远古时姬姓部落的首领,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个。
后来黄帝也被道教尊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其养生术千古流传。
1942年蒋介石曾计划祭拜黄帝陵,却未能成行。
遗憾之余,在当年冬天题写了黄帝陵。
国民政府据此于1944年把中部县改名为黄陵县,桥陵也自然更名为黄帝陵了。
网上搜索到的一张俯瞰照片。
2013年10月16日,大约10点50分到达黄帝陵。
照片均使用Canon EOS 60D数码相机拍摄。
横匾:轩辕庙。
轩辕庙门额上轩辕庙三个字是由蒋鼎文先生书写的。
蒋鼎文,字铭三,浙江诸暨县石山人,1895年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鼎文出任陕西西安行营主任,兼十战区司令长官。
后又改任陕西省主席。
在他任职期间,先后三次代表国民党中央政府、陕西省政府致祭黄帝陵。
1938年祭陵时,他亲笔写了轩辕庙山门大匾。
外柱楹联:开天辟地始祖神圣通四海;人文光辉千秋永照遍九州。
内柱楹联:院内千秋柏祥云浮紫阁;亭中诚心人喜气绕朱轩。
站在轩辕庙前的广场上回望——轩辕桥。
桥山与印台山之间的这段沮河,因在印台山下,故又称为印池,其寓意为黄帝用印之水。
传说黄帝总在此淘洗玉玺大印,对面即为黄帝置印的印台山。
轩辕桥横跨印池,全长66米,宽8.5米,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
轩辕桥北端通向轩辕庙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
跨入轩辕庙大门,左侧有一株参天古柏。
这棵柏树的树龄已有约5000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所以称 黄帝手植柏。
树高19.3米,下围10.67米。
黄陵人说这棵树七搂八拃(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来量长度)半,疙里疙瘩不上算。
意思是7个人手拉手还搂不住它。
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之后来到中国,惊叹它是 世界柏树之父。
1998年,该树被第一批认定为中华一百棵古树名木之列。
原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肖华上将曾写下《赞黄帝手植柏》一诗:七搂八柞半,巍哉柏之冠。
世传远祖植,悠悠五千年。
钢枝挺硬骨,铁甲抵严寒。
霹雳难摧志,风高无媚颜。
阅尽兴衰事,从容向长天。
神州衍斯种,世代泽绵绵。
夸父追日奇石。
方台上置一块天然巨石,石上的花纹图案,酷似一个人追着太阳跑,越看越像夸父追日。
走过黄帝手植柏,有一个亭子,名叫诚心亭。
亭柱楹联: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
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
1945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10月25日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1946年由台湾岛士绅推选的代表组成台湾光复致敬团,代表全岛人民赴黄帝陵致祭,1946年9月12日代表团在到达陕西耀县时为大雨阻隔,于是,在耀县举行了遥祭。
2006年,在台湾中华联谊会的帮助下,台湾光复致敬团的子孙代表来到黄帝陵前,于2006年9月12日在黄帝陵前恭读当年的祭文,随后将祭文刻碑树于轩辕庙内。
香港回归纪念碑。
澳门回归纪念碑。
香港回归纪念碑和澳门回归纪念碑,是1997年和1999年阔别祖国150年的香港和400年的澳门胜利回归祖国怀抱后,分别由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何厚铧亲笔题写碑文,于1998年和2000年清明节立于轩辕庙内。
立石碑于此,既是为了告慰始祖的在天英灵,更是昭告世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祖国的统一必将实现。
。
道路旁边的石碑。
继续前行就是碑亭,碑亭楹联:广褒幅员三万里;悠长历史五千年。
碑亭左侧第一通碑上刻毛泽东撰写的祭文。
毛泽东主席于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首次共祭黄帝陵时,代表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亲笔书写的祭文手稿。
祭文的内容是: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 岳峨河浩。
聪明睿 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事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临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为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倍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黄天厚土。
尚飨!
第二通碑为邓小平手书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碑亭右手第一通碑文是孙中山先生的《黄帝赞》。
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曾挥毫写下《黄帝赞》: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千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右手第二通碑是1942年蒋介石亲笔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1942年冬,蒋介石原计划和胡宗南一起前来祭拜黄帝陵。
后因公务繁忙,未能亲自前来祭奠,遂亲笔题写了黄帝陵三个大字。
碑亭东侧是碑廊,保存了历代祭祀、维护黄帝陵庙碑石40余通,上起北宋、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很是珍贵。
现存最早的是宋嘉佑六年(1060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的记事碑,并有张三丰谒桥陵诗碑等。
继续向里走,左手边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块,石上有一副巨大的脚印,脚印长0.52米,旁边题——黄帝脚印。
这块青石出土于黄陵东南的郭洼。
人文初祖大殿前右侧,有一棵高大的古柏,名叫挂甲柏。
相传汉武帝刘彻率领18万大军征朔方归来,驻军致祭黄帝陵时,曾将铠甲挂在此树上,致使树身斑痕累累。
每年清明节前后,树干中不时流出柏液,凝结为球状,晶莹透亮,蔚为奇观,挂甲柏因此闻名。
古柏郁郁葱葱。
人文初祖大殿。
大殿悬挂横匾:人文初祖。
匾额为程潜1938年所题。
大殿楹联:祖功浑百世;宗德润千秋。
上联言黄帝盖世功业,下联言黄帝高深德行。
祭拜。
轩辕黄帝浮雕像。
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是以东汉武梁祠庙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批准、放大刻制而成。
黄帝石雕像为全身像,石料采用墨玉雕成。
石雕像黄帝沉稳站立,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冠带简朴,着装无华。
像的四周雕刻有四灵图案: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过了人文初祖大殿后,行走不远,就达到祭祀广场。
广场地面铺花岗岩石铺,南端东西两侧各建三出阙,阙前台上摆放着八尊青铜铸鸿叔簋(guǐ);广场东西两侧分列着九尊高2米的青铜铸牛鼎和代表56个民族的56面龙旗。
2004年落成的——轩辕殿。
大殿最外侧楹联:祭始祖继宏旨,重描九州画卷;仰将来齐鼓划桨,共创龙裔家园。
大殿另一副楹联:人文初祖功德辉煌,冠盖群伦泽后世;黄帝子孙团结自强,雄振华夏慰先灵。
轩辕殿北面也有两副楹联,不过没有拍到照片。
其一:生息昌大,惠利千秋;继天立极,垂泽万世。
其二:拓土建邦,传四百兆胄裔;开物成务,启五千载文明。
轩辕殿西面——龙威大鼓。
轩辕殿东面——龙魂大钟。
钟上刻:龙魂。
感受下这古朴而宏伟的建筑!!!
轩辕殿内景。
36根圆形石柱围合成40米×40米的方形空间,柱间无墙。
顶中央是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
蓝天、白云、阳光直接映入殿内,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
大殿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种彩色石材铺砌,隐喻传统的五色土,象征黄帝恩泽祖国大地。
整个轩辕殿形象地反映天圆地方的理念。
大殿内安放着石刻浮雕黄帝像,雕像以东汉恒帝建和元年 公元147年建于山东的武梁祠黄帝石刻画像为蓝本,材质为福建花岗岩。
像高4.1米,宽2.92米,浮雕高10至15厘米,西侧仰视,黄帝坚毅刚强,似在率领先民奋斗创业;正面仰视,黄帝慈祥亲切、意境高远;东侧仰视,黄帝则欣慰自信,似在注视着炎黄子孙和神州大地。
石刻雕像整体造型简洁古朴,呈现出轩辕黄帝纵观古今、令人景仰的恢宏气势。
在浮雕黄帝像的背面,镌刻着《史记·五帝本纪》节选:轩辕乃修德 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记载着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对轩辕黄帝伟大功德的赞颂。
回望轩辕殿。
返回时,大树旁边有一个祭祀服务部,出售旅游纪念品,我找到百家姓图,找准姓氏拍照留影。
由于时间关系,位于轩辕殿后面的黄帝陵寝就没有去。
这样,用时1小时10分,结束了此次轩辕庙之行。
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印度、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最终都失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只留下少许的历史残片。
唯有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继往开来,绵延数千年仍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这是因为我们不仅有辽阔的土地和完整的文化记忆,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轩辕黄帝这个民族公认的‘精神领袖’,这面中华民族精神的旗帜。
上一篇:西安行记(五)——法门寺
链接:西安行记(二)西岳华山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