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古代交通不便各地奏折是如何送到皇帝面前的

时间:2023-07-05网络作者:小白

古代交通不便各地奏折是如何送到皇帝面前的

看古装剧的时候,常常会听到上折递个折子这样的话。

这个折折子便是奏折。

奏折是当时大臣与皇帝沟通的一条最重要通道,尤其对地方官员而言,上一趟京师朝见皇上是件很难的事。

于是,一年到头大量的要政大事便通过奏折来禀报,并按照朝廷对奏折的批覆来办事行政。

同时,奏折也是大臣与皇上联络感情的主要纽带。

曹丕一句文章乃经国之大业的话,曾经被无数文人所引用,并因此而自豪。

其实,对于通常文章而言,是攀不上经国大业这个高度的,唯奏折这种文章或许可以接近。

网络配图

1

官员给皇帝的报告有两种:

题本与奏折

在清代,官员们给皇帝的报告有两种。

一种是报告例行公事,如财政的收入支出,军营的管理操练等等。

这种报告叫做题本。

先送通政使司收取,由通政使司报往内阁,由内阁处理后再择要汇报给皇帝。

例行公事之外的公私大事,则用奏折的形式直接向皇帝陈述。

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上奏,它有级别和职责的限制。

清制规定:

中央各部院的堂官及科道言官,地方上的文职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武职将军、都统、提督有权上奏。

用今天的职务来套,即中央各部部长副部长、监察纪检方面的官员,文职省长副省长、武职大军区司令员、省军区司令员都有上奏折的权利。

由省里派出的管理数府州及负责督粮、盐法事务的高级行政长官道员,遇有要事,也可以专折上奏。

此外,负有特殊使命的人,虽不在这个级别之内,也可以临时授予他单独上奏的权利。

如曾国藩带湘军出省打仗,他当时是在籍守制的人,没有任何职务,但肩负的担子非同一般,他向皇帝请求单独奏事的权利,皇帝同意了。

这两者之外,遇有非要向皇帝通信息不可的情况,则只有请够资格的人代为呈递了。

网络配图

2

光绪二十七年改题为奏

题本、奏折分行到光绪二十七年时,朝廷实行改题为奏,即将题本改为奏折,也就是说废除了题本。

从那以后,文武大员向皇帝报告情况,便只有单一的奏折了。

各衙门对呈递奏折一事极为看重,尤其是远离京师的地方大员更是视为神圣。

各省题本,均由驿站按规矩一站一站地送往北京,通常需要一两个月才能到达通政使司。

但奏折不同。

它是由发折官员的侍从武弁专差护送到京,并且限定时刻到达。

若是紧要公文,则用快递。

当时的快递分为四百里、五百里、六百里、八百里等几个等级。

若是四百里、五百里则逢站换马;若是六百里、八百里,则日夜兼行,逢站不但要换马,说不定还要换人。

3

拜折是将奏折送出衙门外

将奏折送出衙门外,有个专有名词叫做拜折。

拜折时得举行隆重的仪式。

这天一早,衙门警卫森严,卫兵严执刀枪站在甬道两边,僚属们则按品级列排于庭院中。

大堂上设香案,将一个尺馀见方的木箱供放在香案上,木箱由黄缎包着。

网络配图

一切准备就绪后,奏折的主衔官员穿戴得整整齐齐地走到庭院中,面对着大堂香案上的木箱。

这时,辕门外放炮三声,随之鼓乐齐奏,主衔官员对着香火缭绕中的木箱行三跪九叩大礼。

礼毕,走进大堂捧起木箱,然后庄严地交给一旁的送折武弁。

折弁接住,将木箱双手捧过头顶,疾步下堂,通过庭院甬道走出辕门。

此刻辕门再放炮三声,以示恭送。

有趣的是,这个看似神圣的黄缎木箱里其实是空的,奏折并没有放在这里。

要等这个仪式结束,衙门内外完全安静下来后,奏折才由人包好,从衙门后门交给折弁带走。

为什么要这样做?笔者揣测,可能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热热闹闹中办的是假的,真的却是在悄没声息中进行。

读者诸君不妨细细地去观察观察,便可以发现,世间许多事其实都是在这种形式下办成的。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