劓刑,中国古代历史最久远的刑罚之一,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夏商时期就普遍使用劓刑,之后历朝历代也基本沿用了劓刑,直至后来官方规定的刑法后才未使用劓刑,劓刑简单来说就是割去鼻子,那么在割去鼻子之后还能呼吸是真的吗??
劓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属于五刑内肉刑的一种,被处劓刑的受刑人被割去鼻子,汉文帝时,将应受劓刑的罪改为笞刑。
赢虔又因教导太子无方,而被秦商鞅处以此刑。
在隋以后,刑典中即不再有劓这种刑罚。
劓刑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更重要的是一种羞辱之刑,伴犯罪者一生。
劓刑产生的年代极为久远,上古时,就已实施劓刑,《易经》中曾说:其人天且劓。
劓刑在夏、商时已普遍使用。
据说,夏时受过劓刑的有上千人。
商代盘庚迁都到殷之后,下诏说: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
意思是,对那些不仁不义、桀骜难训、一有机会就干坏事的人,轻者割去鼻子,重者处以死刑,使他们断子绝孙,务必使新都城内不再有这一类人。
劓刑在夏商时已普遍使用。
据说,夏时受过劓刑的有上千人。
商代盘庚迁都到殷之后,对那些不仁不义、桀骜难驯、一有机会就干坏事的人,轻者割去鼻子,重者处以死刑,使他们断子绝孙,想使新都城内不再有这一类人。
周时正式把劓刑定为五刑之一,并且明文颁布劓罪五百,意思是割去鼻子的刑罚有五百种之多,对那些违抗国君的命令、破坏规章制度、奸淫偷盗、破坏治安、打架斗殴、伤人身体者,都要受割鼻之刑。
南朝梁时,曾一度用劓刑代替较轻的死刑,后来在天监十四年正月,梁武帝萧衍下诏将劓刑再次废除。
之后,在一些非汉族统治的朝代或非汉族居住的地区,仍正式使用劓刑。
如唐代,吐蕃规定的各种肉刑,其中就有劓刑。
金代规定,对那些犯了重罪而尚不至于被判处死刑者,要处以劓刑或割耳等刑,使他们留下标记,与一般平民百姓有所区别。
蒙古民族入主中原的元代也恢复过劓刑。
元顺帝初年,朝廷下诏对强盗要判处死刑,对一般偷窃牛马的人要判处劓刑。
对一般偷窃驴骡者,初犯要处以黥刑,再犯处以劓刑。
对那些偷盗猪羊者,初犯处以墨项,再犯黥面,三犯割鼻,割鼻后再犯者要处死。
直到后来到了封建朝代,如唐、宋、明、清等,官方规定的刑法才未见再用劓刑。
1.战国末时,楚怀王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名叫郑袖,性情淫荡而妒忌。
后来,魏王又送给楚怀王一名美人,怀王立即被她迷住了。
郑袖受到冷落,恼恨在心,决定设计陷害。
有一天,郑袖对新来的那位美人说:君王是特别喜爱你的,但不太喜欢你的鼻子。
你见君王的时候应当用手把鼻子挡住,这样君王就会长久地宠幸你了。
美人误以为郑袖是好意关心自己,就照她的嘱咐去做。
怀王感到奇怪,就问郑袖:新美人见了我常常挡住鼻子,是怎么回事?郑袖说:她嫌大王口臭,所以挡住。
怀王大怒,下令割掉美人的鼻子。
郑袖居心险恶,使美人无辜受祸,后人提及此事,免不了感慨一番。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诗中说道: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
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劝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妇为参商。
指的就是这件事。
2.战国时,燕兵进犯齐国,田单帅军坚守即墨,当时齐国力弱,形势危急,田单放出风声说:我最害怕燕军把抓到的齐军俘虏都割掉鼻子。
燕军统帅探知这个消息,不知是计,果然这样做了。
城中的齐兵远远望见燕军中的齐军降卒和俘虏都成了没有鼻子的人,既愤怒又害怕,于是斗志倍增,齐心坚守。
田单见军士们被激怒,群情振奋,非常高兴,就用火牛阵战胜了燕兵。
3.汉代大梁的寡妇,才貌双全,年轻守寡,当地不少富贵人家的子弟都想娶她,她都坚决拒绝。
梁王听说了,也强行下了聘礼,要纳她为妃,寡妇就对着镜子自己割下鼻子,对梁王的使者说:我本来应该以死明志,但我不忍心使我的年幼孩子成为无母的孤儿。
现在我是残废的人了,该放过我了吧。
使者回报梁王,梁王赞扬她的气节,表彰她的操守,当地的民众都叫她梁高行。
劓刑,其实只是割去了外鼻而已,并不会影响到鼻子的功能,鼻子的功能是在鼻腔里面,外鼻只是一个保护作用,把外鼻割掉后,只要还有前鼻孔,就可以继续呼吸。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房子,把门拆掉了,虽然所有的东西都暴露出来了,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到里面的东西。
但如果说前鼻孔也因为长疤而堵死的话,那就会影响呼吸。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