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三百丈的地下阴兵、夜明珠悬挂于墓顶为星辰、水银制造的江河湖海、人鱼膏燃起的万年长明灯、复杂的防御机关暗器、地下水的动能变为水银流动的能量,秦始皇的棺椁在水银河上云游四海!
那么这些传说到底是不是真的?
我们今天一一揭晓,秦始皇陵墓到底哪些是真的,哪些还有待确证?
秦始皇陵墓位于距西安市30多公里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如果说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那么中国秦始皇陵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那秦始皇墓到底是怎么发现的?
把时间回溯到1974年3月的一天,对于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的村民来说,这一天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骊山脚下的西杨村一阵喧闹,西杨村生产队要开始打井了。
村里的生产队长带着一群村民,来到了村头西面的一处耕地上,队长用镢头在一块满是杂草的地面上,画了一个大圆圈,确定了打井的位置。
此时的他们,全然不知道这个圆圈下面,将意味着什么!
紧接着,几位村民就开始在画圆圈的地点开挖了,一开始挺顺利的,可是想不到两天之后就遇到了坚硬得像石头一样的土层;当挖到约3米左右的时候,又出现了一层厚厚的红土层。
在3米深的土层下面突然出现红土,而且土层非常的规整,完全不像是自然形成的土壤层,这让很多村民觉得不可思议。
第五天,这口井就已经挖了5米深,村民们还在按部就班的继续挖井,当时,他们手中的那把镢头离震惊世界的庞大军阵,只有一步之遥了。
突然,一个村民将镢头抡下去又扬起来的瞬间,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的第一块陶片出土了。
井下村民都发出惊呼瓦盆爷”!摆在面前的是一个陶土制作的人头像,形象恐怖。
大家都聚集到了井口周围,有的村民以为这是不祥之物,甚至跪在地上祷告。
队长马上说道:这个井暂时不能再打了,等我上报政府再说。
”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文物局,没过几个小时,文物专家就赶来了,在生产队长的带领下,专家到了井口位置,他们仔细地查看了这些瓦盆爷”后,果断地说:什么瓦盆爷,这很可能是国宝!”
文物专家告诉西杨村生产队长:你们要立刻停止打井,等我们回去研究再做决定,你一定要保护这里。
”
生产队长连连点头。
几天后,文物局来了很多的人,他们确定了这是秦代的出土文物,根据文物史记记载,结合陶制人头的发现,这里基本确定就是秦始皇的陪葬坑,很显然,那秦始皇的陵墓就在附近了。
在历史上,秦始皇墓到底在哪里,一直是个迷,至此,尘封上千年的秘密,终于问世了。
传闻一:
横跨三百丈的地下阴兵,是不是真的?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
专家们运用各种手段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检测,终于对它的面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这个巨大封土队经过了几千年的侵蚀,依旧达到了十二万平方米。
而在封土堆的中间就是秦始皇的地宫所在,这个地宫长170米、宽145米,深358米。
虽然秦始皇陵还没有被发掘,但仅仅是兵马俑坑就已经被列为了世界第八大奇迹,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也只不过是给陵墓四周守门的。
论证结果:横跨三百丈的地下阴兵、世代守护陵墓的守陵人,很显然,它指的就是守护秦始皇陵的兵马俑。
所以说,史书记载的这个传说是真的。
传闻二:
秦始皇陵内布满了水银,水银制造出了江河湖海,是不是真的?
史书上记载,秦始皇为了在死后也能继续统治天下,所以在自己的陵墓之中修建了宫殿、楼阁,还用水银创造了江、河、湖、海,还将自己的棺材放进了水银河中,以此来实现自己云游四海的愿望。
这些记载都是真的,在考古人员的勘测之中印证了这一点。
考古专家发现封土堆中的汞含量至少是其他土壤二百八十倍,这说明了地宫之中真的有水银的存在,而且根据仪器探测得出结论,地宫之中的水银至少有一百吨左右。
要知道我国上个世纪的水银也才区区三百多吨,落后的古代,是从哪里弄来这么多水银呢?秦始皇陵里面真的会有一百吨水银吗?这些我们都没有办法确定,不过里面存在水银却是事实。
那秦始皇为什么会选择用水银灌注陵墓呢?
第一,水银有一定的防腐作用,可以保证秦始皇的遗体长久不腐烂。
第二,水银是剧毒的,而且很容易挥发,在地宫中还能起到防止盗墓贼进入。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通过物探证明,1982年,在封土中间部位15.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圈出了1.2万平方米的汞异常区,从而证实了中国史书的有关记载。
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
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
论证结果: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是真实的。
传闻三:
秦始皇陵还有大量的机关?
据史书记载,地宫内机关重重,秦始皇墓穴中存在着好几种防盗机关。
1、第一种就是机关连弩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秦始皇陵中设有暗弩,当盗贼进入秦陵触动机关时,就会被强弩射死,这种杀伤力巨大,闯入墓穴中的人只要触及机关就必死无疑。
2、第二种叫做连环翻板
所谓的连环翻板,这是一种类似于捕兽夹的东西,就是在墓道中挖掘出很深的陷坑,坑下放置很多尖刀或者其他利器,并在坑上层平覆数块木板。
一旦盗墓者踏上木板,木板上就会翻转。
然后,在平衡原理的作用下,木板就会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可做循环利用。
3、第三种是水银
这种物质是剧毒的,对人体有害。
前面我们已经证实地宫中有大量的水银,造就了日、月、星辰和山川、河流,经过岁月的沉淀,墓穴的空气中都充斥着蒸发后的水银,人一旦踏入墓穴就会水银中毒而亡。
4、第四种机关就是流沙
这种机关很多人都不了解,流沙防盗机关其实就是在流沙上放置大石头。
为了防止自己的墓地被盗,就在墓中布置了流沙层。
一旦有人挖掘陵墓的流沙层,流沙会流下来,沙子带动石头,盗墓贼就会陷入流沙困死在墓穴,或者被大石头砸死。
5、第五种机关叫伏火。
这种机关是在墓穴门旁边放上可燃物,只要墓门一打开,空气进去地宫中,就会引燃这些可燃物,然后将进入到墓穴的人火火烧。
这种伏火”,很多专家觉得,可能不是有意而为之的设计,很可能是地宫中经过上千年的过程,产生了沼气,如果盗墓者提灯而入,沼气一遇明火,就会发生火灾或者爆炸。
所以我国在考古一些古代陵墓的时候,一般打开墓门后,要先让沼气散尽,而且现场坚决杜绝明火,最后考古人员才会进去。
论证结果:据史书记载,地宫内确实有很多机关,不过因为无法进入地宫,所以这些传说也无从考证。
传闻四:
秦始皇陵之中是否有传说中的九层妖塔”?
相信大家都看过《九层妖塔》这部电影吧?但是你知道吗,这座传说中的九层妖塔其实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杜撰出来的东西,而是就真实地矗立在这座秦始皇陵当中!
从天空俯视秦始皇陵的封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一个正方形锥体,随着科技的发达,专家们通过核磁扫描,发现了一丝异常,这高高的封土堆下面竟然不是一层层的封土,而是存在着明显建筑痕迹。
这个建筑呈现了一个金字塔的样子,上窄、下宽,共有九层。
封土台九层夯土似乎暗合了九层妖塔”之说,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九层妖塔”虽是小说之言,但绝非空穴来风,《老子》讲哲学以建筑作比喻,有九层之台,始于垒土”之说。
九层高台,他在其中又担任了什么作用呢?
这时有专家想到了古书上的记载,忠诚观友、上乘山民。
专家经过对这句话的分析,决这个九层高台应该是用来登高的地方。
秦始皇在死后也要带着他的阴兵巡视他的地下帝国,所以才建造了这样一个高台,而且高台有九层,也暗含了九五至尊值,这样这个高台的层次就有了一个完美的解释。
论证结果:地宫中的九层妖塔,确实存在,已经被科学证实。
传闻五:
地宫中有声势浩大的声音?
在民间传说之中,秦始皇陵与夷山之间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当天气变化,雨水从天空落下,阴兵就会在这条道路之中经过,声势浩大并伴随着马儿的嘶鸣。
很显然,这种说法肯定是不成立的,专家们听说这个传说之后,进行了多方的考察,发现这个秘密通道,其实是地宫的排水渠。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其穿三泉”。
《旧汉书》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极”、深极不可入”之语。
记载中说的穿三泉”,其实就是在修建地宫的时候挖出了三层地下水,在古代由于受技术限制,要在泉水下施工实为不易,并且如果地宫位于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长期渗透,定会使地宫遭受水灾,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设计者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
专家们很好奇地下水是怎么解决的,所以就在封土堆的边缘向下挖,想弄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挖了好久,终于在四十米的时候发现了异常。
这里有六层沙层,其中三层的厚度有些不同,将骊山的地下水全部都引了过来,在地宫的周围还发现了一条护城河,护城河的位置比地宫还要深,而且又填了17米的青膏泥,在青膏泥的基础上又填了21米的夯土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坝,这些水就只能绕着大坝流出去,从而避开了地宫。
这不得不让人感叹,虽然古代人没有高超的科技,但是却有着无法比拟的智慧。
论证结果:由此可见,地宫中,声势浩大并伴随着马儿的嘶叫声,这是不存在的,这只是地宫内排水渠的流水声而已。
传闻六:
地宫中有人鱼膏燃起的万年长明灯
秦始皇墓中,亮着的长明灯真的能够燃烧千年吗?
有关秦始皇陵墓之中的描述,主要来自司马迁的《史记》,其中有一句: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
比如公元1400年,就记载了古罗马王子派勒斯的墓室被打开时,里面就有一盏还未熄灭的灯,据说这盏灯已经燃烧了两千多年。
另外公元1543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打开了罗马帝王康斯坦丁之父的墓室,同样在里面发现一盏仍在燃烧的灯,据说已经燃烧了1200年之久。
而且根据文献的记载,当初秦始皇曾经射杀过一条大鱼,他们发现这条鱼的脑油点燃之后能够长鸣不灭,所以将这条鱼的脑油制作成了长明灯,据说一立方米的脑油就能够燃烧几十年。
秦始皇不愿意自己的陵墓是黑暗,所以不但用夜明珠来装饰整个穹顶,还在陵墓之中点燃了人鱼膏制作成了长明灯。
但是经过专家们的分析,一致认为当时秦始皇射杀的应该是一条鲸鱼,鲸鱼的油脂也非常耐烧,一点点就可以燃烧很长时间,和记载中的人鱼油非常相似,但是他也不可能做到千年不灭。
专家对此也有一个猜测,当陵墓封闭之后,空气慢慢耗尽,长明灯就停止了燃烧。
等到有一天陵墓重新被打开,空气流动起来,长明灯接触到空气就会重新燃起,看起来就像是从来没有熄灭一样。
论证结果:以科学规律来看,长明灯燃烧千年之说不太现实,准确的说,至少以目前的科技来说,长明灯是无法实现的。
后续
但是秦始皇陵之中到底是什么样子,是不是真和史料记载的一样,我们还不得而知,或许只有秦始皇陵墓打开的那一刻,我们才能够了解秦始皇身上隐藏的秘密。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我们都很好奇,为什么不挖掘秦始皇陵呢?
其实,我们曾经有过挖掘的悲剧,实际上1974年秦始皇陵兵马俑被发现后,考古学家一开始挖掘出大量的兵马俑,这些兵马俑个个雕刻精美绝伦,身披紫色铠甲和战袍,表情生动、活泼、宛如真人。
而就在兵马俑出土后几分钟,发生了惊人的一幕,兵马俑身上的颜色开始脱落,最后完全消失不见,也就变成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土色的兵马俑。
考古学家们猜测原因就是兵马俑暴露在空气中发生了变化,如果墓穴内所有物体都如兵马俑一般,那么挖开墓穴,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虽然对于秦始皇陵很好奇,但还是希望等到我们有能力的时候再将它打开。
冒然开启只会重复以前的悲剧,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那就是国家对这座陵墓的保护,谁也不想破坏这座奢华、宏伟的地下宫殿。
一方面,正是由于古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心存畏惧,对这座陵墓怀有极高的敬畏之心。
他们相信,违背君主陵墓的安宁将会招来天谴和不祥之事,因此便害怕触犯这些神圣的规矩。
另一方面,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和未知性令人生畏,导致许多人望而却步。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这座宏伟的陵墓沉睡了2000多年,没有人敢于触摸它的神秘.地宫内部的神秘和未知引发了人们的无尽遐想和好奇心。
正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说:“秦始皇陵地宫如同一个宝藏箱,封存了古代文明的珍宝和谜团。
”这个未被揭开的宝藏箱中隐藏着哪些无价之物,令人心驰神往。
为了解开这个宝藏箱的秘密,科学家们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研究。
然而,考古技术的不足成为了他们的一大难题。
陵墓蕴含着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信息,一旦开挖过程不慎,可能导致文物的永久毁坏。
这个风险使众多考古学家和文化遗产专家心生犹豫,他们权衡着开挖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损失。
然而,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个未被揭开的秘密变得更加接近。
地球物理勘测技术的运用使科学家们能够了解地宫内部的整体情况,初步勾画出可能存在的宫殿、通道和宝藏。
这些有限的科技手段虽然只揭露了表面,却唤起了人们对地宫内部更多细节的渴望。
展望未来,科学家们对于秦始皇陵地宫的研究将会不断深入。
他们将探索更先进的考古技术和设备,力图全面了解地宫内部的奥秘。
同时,他们也将承担起保护文物的责任,尽最大努力确保开挖过程中文物不受任何伤害。
陵墓背后,是古代历史的厚重。
开启秦始皇陵地宫,将带来文明的交融与碰撞,彰显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
人们对于地宫内宝藏的期待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憧憬。
当地宫的门缓缓打开,迎接世人的惊叹和探索,定会再次唤起全人类对于千年古墓的热衷与敬畏。
尽管考古技术的不足和保护意识的提高成为秦始皇陵地宫未被挖掘的原因之一,但正是这份畏惧和谨慎,让这个宝藏箱的价值显得更加珍贵而神秘。
未来,人们期待着科学家们的发现和探索,期待着地宫内部隐藏的宝藏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震撼和惊喜。
让我们一同期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宝藏终将闪耀于世界,为历史增添新的篇章。
随着考古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或许有望在未来能够更深入地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
然而,在进行开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文物保护、历史价值和文化尊重等等。
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行动不会对陵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尊重这座古墓的历史地位和文化遗产的价值。
秦始皇陵地宫作为古代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而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这座陵墓承载着秦始皇的丰功伟业,以及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
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的核心,是一个伟大国家的象征。
在这座陵墓内,隐藏着无数的宝藏与谜团,等待着勇敢的考古学家来解开。
然而,2000多年来,秦始皇陵地宫一直无人敢挖掘。
这背后既有对传统和文化的尊重,也有对地宫内部神秘性的敬畏之情。
人们深知这个古老的陵墓是一个存在于历史中的独特存在,它拥有着无法衡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此,在任何时候揭开它的面纱都需要慎之又慎,以免对这一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或许有望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让世人更深入地了解这千古之谜。
新的考古技术,如非接触式的激光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使得我们可以在不直接开挖的情况下,对地宫进行未曾有过的观察和研究。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有效地探索地宫的途径,保护陵墓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辉煌。
然而,除了科技的进步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情感和看法。
秦始皇陵地宫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因此,在开展相关研究和挖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妥善处理与公众的关系,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意见,以求得一个平衡。
在未来的岁月里,希望我们能够以更加谨慎和细致的态度,来探索秦始皇陵地宫。
让我们用科技和智慧,走近这座古老的陵墓,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并将其珍宝和故事带给世人。
让我们以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世代的承诺,成为守护者和传承者,让秦始皇陵地宫的光芒照耀千秋万代。
然而,让我们回到现如今的时代,科技与文明的进步为我们揭开了许多古老的谜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去探索秦始皇陵地宫的奥秘。
人们开始运用更先进的技术,如激光扫描、地质勘探和遥感测绘,以期发掘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
这项困扰世人的谜题也将逐渐揭开,让我们有机会目睹秦始皇陵地宫的真面目。
当然,对于秦始皇陵的挖掘,我们需要保持敬畏之心。
先人们留下的文化传统与价值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应该谨慎而审慎地进行研究和发掘。
我们应该以学术的眼光去看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发现,用我们的智慧和科技来揭示历史真相。
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将是一段新的历史篇章。
这座世界奇迹的探索将吸引无数目光,引发全球的关注。
当我们逐渐解开这个谜团,当我们终于进入秦始皇陵地宫的时候,那个被时间掩埋的古代宫殿和华丽陪葬品将会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
这将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时刻,一次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见证。
不仅仅是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每个人都将被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所感召,受到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和丰富文化遗产的震撼。
2000多年前,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崛起的秦始皇,留下了一个极为辉煌的陵墓。
它的存在使世人为之惊叹,同时也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和探索。
现在,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面对着秦始皇陵地宫的挖掘与发掘。
这将是一次让人心潮澎湃的历史之旅,一个唤醒沉睡了2000多年的文明的奇迹。
让我们一同期待,见证这段历史的又一壮举
秦始皇陵的城垣拥有内外两层夯土,象征着咸阳城的皇城和宫城。
秦始皇的墓室位于陵冢的内城南部位置,其外形呈现出覆斗形,高度有五十一米,底部的周长有一千七百多米。
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记载,在这座陵墓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建筑,且藏有种类繁多的珍宝。
此外,秦始皇陵的四周,还有非常多的陪葬坑以及墓葬。
这些陪葬坑和墓葬的形制不一,内涵也各不相同,现在已知的大概有四百多个。
因此,秦始皇陵可以说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奇异,内涵最为丰富的陵寝之一。
并且,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完全可以和古埃及金字塔,以及古希腊那些雕塑相媲美的文化瑰宝。
因为,它们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两千多年前,华夏民族巧夺天工的艺术成就。
这些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的智慧,还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都知道,骊山是秦岭北麓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约25千米,南北宽约7千米。
传说,因为此山山体像一匹骊色(黑色)的骏马,从而得名。
然而,骊山除了是秦始皇陵墓的所在地之外,还以其特有的风景和温泉闻名于世。
在西周末年的时候,周幽王和他的爱妃褒姒,曾在这里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间接导致了西周灭亡。
传说,秦始皇生前,曾在骊山上见到了一个神女。
秦始皇见神女美貌,便欲戏神女,神女恼怒之极,向秦始皇的脸上吐了一口吐沫。
之后不久,秦始皇的身上便长了一身烂疮。
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中的故事,但是,却向我们透露了这样的一个信息,那就是:秦始皇和骊山之间似乎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把他的墓地选在骊山旁边呢?骊山这块风水宝地究竟有什么地方让秦始皇如此着迷呢?古人把墓地的选择和后代子孙的福运联系到了一起,而秦始皇的梦想,便是将这个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帝国千秋万世的传承下去。
因此,秦始皇对于墓地的选择更是非常重视。
然而,他之所以把墓地选在骊山脚下,根据北魏时期郦道元的理解,是这样的:“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虽然,郦道元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这部分学者认为:秦始皇陵墓之所以选在骊山这个地方,是因为当时的礼制,并且,也受到了当时依山造陵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从风水这一角度来看,骊山确实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风水宝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依山造陵这一观念。
演变到了后来,人们选择墓地的时候,便特别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
由此,依山傍水便被人们视为最佳的风水宝地。
然而,这个观念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定型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且历史资料上也很难找到相关的记载。
因此,秦始皇选择皇陵的方式,可以说是依山傍水建造陵墓的典范。
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接渭水,这些是摆在人们眼前的事实,但是,在秦始皇陵墓的东侧方向,却有一个人工改造的池子。
按照《水经注》里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由此可见,这个鱼池里的水,则来源于骊山的东北方向,且水流的方向是由南向北。
后来,在修建秦始皇陵的时候,还在皇陵的西南方向修建了一条从东到西的堤坝。
这条堤坝长一千多米,宽四十多米,最宽的地方七十多米,残高两到八米。
而这个地方,就是人们常说的五陵遗址,也是这条堤坝把骊山东北方向的水引到了西北方向。
此外,这条水流正好从秦始皇陵的东北方向流过,而且,在秦始皇陵的东方,也有源源不断的温泉水流经而过。
根据《水经注》里的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
”《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
”所以,当时的温泉和西北角的鱼池水是相对应的。
由此可见,秦始皇陵风水的基本格局,南面是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了三面环水的格局。
这种依山环水的典型格局,不正好是秦始皇所钟意的风水宝地吗?但即便是这样,秦始皇的大业还是没能维持多久,所以,就有人要说了:大家公认秦始皇陵是风水宝地,但却保不住王朝江山,这确实很矛盾。
对此,笔者觉得有句话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累阴德五读书”,讲的是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那些东西,以至于,风水并不是唯一可以改变未来的东西。
我觉得,一个人,乃至世间万物,冥冥之中都有着其应有的归宿,可以称之为“定数”,风水虽好,也需阴德相随,所以,风水只能算是一个推进罢了。
到了后来,秦朝时期的这种依山造陵的思想观念,对后世陵墓的建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西汉时期的帝陵,例如:高祖长陵、武帝茂陵、景帝阳陵、文帝霸陵、武帝茂陵等等,这些都是仿效秦始皇陵这种依山环水的建造思想来建造的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