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里有一神秘兵马俑 至今无法解释 仅向世人展示过四次

时间:2023-07-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文物,是现代人探寻历史的重要根据,而皇陵,则是大批珍贵文物的保存场所。

历史文物不仅本身具备极高的价值,其象征的文化、民族、科技也为我们展现了几百上千年前祖先时代的样貌。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上,从来不乏伟大的皇帝出现,这些人当中的不少陵寝,直到今天都尚未被发掘,因为技术不够成熟,生怕毁坏了珍贵的文物。

而被尊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也正在其中,那浩浩荡荡的秦国铁骑曾踏破六国的每一寸土地,第一次使天下归为一统,而庞大帝国所留下的全部秘密,似乎都藏在那个嬴政以巨额人力物力打造的骊山皇陵当中。

相信很多人从小就听说过,那浩大的墓室内有用水银打造出的星辰挂在穹顶,有水银如大河一般围绕着主棺终年流淌,没有人不想进入其中一探究竟,但这座皇陵的意义重大,所以直到今天,只是在外围发掘了很小一部分。

在这很小的一部分中,有一大批铸造成士兵、战马样式的陶俑,这些仅用来陪葬的物品,就直接被列入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震惊中外,我们将其命名为兵马俑。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批近万件的陶俑,居然每一个造型都有着细微的不同,仿佛是将当初活人活马的样子完全保留了下来,不过它们的颜色、衣着都是基本相同的。

可是在1999年对兵马俑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们又发现了一尊脸部完全呈绿色的兵马俑,它独此一件,和别的所有陶俑都不同,被称为跪射绿面俑”。

这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至今都没有人能够解答,而秦始皇陵的秘密太多太多,远远超出了人们的理解范围......

作为中国的第一位大一统皇帝,嬴政在华夏子民心中有着特别的地位,对于他的陵墓,政府也同样大力保护,在勘探过程中,由于发现地下结构复杂,所以始终没有动手,保持着抢救性发掘的原则。

直到1974年的3月,千年古都西安临潼一个小村子里的农民,正在村子附近想要打一口井,他所在的位置离考察出的皇陵相隔将近两千米,但他在挖掘的过程中忽然挖出了一些碎石块。

这个农民很疑惑,便开始清理周围的土坑,结果竟然挖出了几个和真人大小相仿的人偶来。

这种事在西安屡见不鲜,这个农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赶紧向上面反映了此事,考古队很快便赶到了当地,他们一看到那几具石头人”,就辨别出这是陶俑,并分析出这可能是秦陵内的陪葬物,于是很快申请挖掘,就此,震惊世界的兵马俑重见天日。

其实俑并不稀奇,在历朝历代的墓穴中都有发现,为何兵马俑如何让人不可思议呢?因为它们的数量庞大、造型之多、工艺之精巧、保存之完好。

经过长期的发掘,到现在为止,工作者们一共挖出了四个坑室,可能是因为秦朝末年天下动荡,所以四号坑里什么都没有,其他三个坑中共计八千多件人俑,即便这是活人组成的军队,数量也已经不少,更何况是一支陪葬军团”。

不仅如此,这些俑真的如活人一样,脸型、身材、甚至于眼睛眉毛都各有不同,绝不可能是批量制作出来的,而且有些是站着的,有些呈跪射状,有些是驾车的,还有栩栩如生的马匹和战车,基本完全还原了当年秦国军队的真容。

秦朝是一个距现在很久远的朝代,那个时期工艺尚不发达,可兵马俑的制作却巧夺天工,匠人不仅把人俑的盔甲打造得精妙,连发丝都雕刻得纤毫毕露,更夸张的连鞋底的针脚都一点不差还原了出来。

如今,这里已经建起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来自全国全世界的游客们都能够自由瞻仰这几千年前的伟大奇观,不过并不是所有人俑我们都能看见。

八千多具兵马俑中,只有一个是最特别的,其实这只是一尊普通的跪射俑,它单膝跪地,一只手放在身侧,另一只手放在腿上,身也只穿着普通的盔甲,脸型、发型都不奇怪。

但它的整张脸都是绿色的。

其实兵马俑们在刚出土的时候都是色彩鲜艳的,只是由于接触空气发生反应,才迅速蜕变成了土黄色,所有的人俑颜色都是完全一样的,除了这尊绿脸俑”。

它被发现后,再次引起了轰动,全世界的各种专家都纷纷开始研究,但毫无疑问的是,它成了兵马俑中最珍惜的一件,在几十年的时间中只被公开展示过4次,十几年前,这尊绿面俑”的投报价就已经高达一亿一千万人民币,说是价值连城一点也不为过。

但从1999年起直到如今,也没有人能搞清楚其中蕴藏的奥秘,即便有很多种说法,但也没人能证实自己的猜测。

最主流的说法是傩人”,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巫文化很盛行,当时的人们很迷信,甚至军队中也有专门负责驱鬼、祭祀的巫师。

这就是傩文化”,而以前甚至有一种傩人战法,就是在开战前让一群特殊的人在阵前一通作法,跳舞、跪拜,然后他们会一起自杀,作为祭品,据说这样会让军队实力大增。

无论如何,秦国的傩文化是比较兴盛的,这一点从很多文物中都能看到,所以这尊绿面俑”很有可能就是军队中的傩人祭司。

还有说的是少数民族,因为根据记载,当初秦国的领土最早在甘肃一带,所以他们的国民是由多个民族构成的,秦国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也是一视同仁,不仅毫无排斥,还向他们学习、吸收了很多优秀的文化。

所以绿面俑”代表少数民族也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

还有人推测制作绿面俑”的那位工匠可能是一个色盲,所以他无法分辨色彩,从而导致出现了这种失误,但这种说法可能性很小,别说完工后要经过严格查验,如果是色盲,恐怕本身也很难称为工匠。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是工匠们的失误,或者是刻意的呢?这不才是最合理的解释吗?

那就不得不说到秦国的立国之本——秦法了。

在经过商鞅的伟大变革之后,秦国完全转换了自己的核心思想,逐渐蜕变成为战争机器,是什么推动着大秦帝国战无不胜呢?是秦始皇的能力?是士兵的勇敢?其实是法律的强大。

西方人嘴里常常说的自由民主,其实秦朝才是真正的自由民主”,有人会表示反对,修长城、打仗、修骊山陵墓死了多少人?

但其实,在封建制度下,无论哪个朝代,百姓都必须服从统治者,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最重要的是,在科举制度出现以前,平民是永远都没有办法改变自己命运的,甚至连子孙后代也一样。

但在变法后,秦国直接向天下所有人开出了条件,并且明码标价,因为当时正是秦国大肆扩张的巅峰时期,所以一切以战功为准,也就是说,任何人,别说平民,哪怕是乞丐、囚犯,只要去打仗,拿了战功,就可以不断地升官发财,如果能一直不死,在理论上甚至可以成为一方诸侯。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已经达到了非常公平的境界,而皇帝给出的一共二十级爵位,从最低的公士、上造,到最高的关内侯、彻侯,几乎是一条通天大道。

更离谱的是,如果士兵死在了战场上,他们的这些爵位还能够被家人所继承,这实在没法不让人为国家拼死卖力,毕竟自己的家人都在后方,自己没死,就能带着爵位回家荣华富贵,自己死了,家人也可以衣食无忧。

那三个坑室中的八千多尊兵马俑,其实就是当初这些悍不畏死士兵的真实写照。

当然,秦法可远不止这么点,1970年的时候,考古学家们在兵马俑的坑室里又挖出了一批陪葬品,这是几十把古剑,看起来似乎很正常。

不过这些剑上都有着不少刻上去的铭文,铭文的内容经过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又让我们大吃一惊。

因为这种雕刻并不是什么装饰,而叫物勒工名”,竟然是一种法律制度。

打仗,兵器肯定是最重要的东西,为了确保在前线的将士们绝不会被武器拖累,必然要对后方的兵工厂分外严格。

物勒工名,就是说在一件刚造出来的兵器上,要刻上亲手打造它的工匠的名字,就像售后一样,如果以后东西出了什么问题,是要找你追究的。

但那么多个工匠,说不定还有重名的,怎么找得到呢?

很显然,我们能想到的,商鞅都想到了,秦法中规定,一件兵器上起码要刻四个名字,也就是工匠本人、他的上司、上司的上司,一直到最高的领导,有的时候丞相的名字都会出现在上面,如果有问题,所有人一并追究。

这就是秦法,严苛、残酷、一丝不苟。

也正是因为如此,专家们才会判定,绿面俑”的出现基本不可能是工匠失误或者刻意为之,那个时候的匠人们都是小心翼翼,生怕就丢了性命,怎么会把整张人脸的颜色都搞错呢。

而除了绿面俑”,在秦始皇陵已经发掘出的遗迹中,还有着很多历史性的发现。

说起秦朝,很多人都会提及同时期欧洲鼎盛的罗马帝国,总免不了将始皇帝和亚历山大作对比,希望大秦铁骑能会一会马其顿方阵,看看究竟孰强孰弱,但是在1974年,马其顿方阵却在兵马俑的坑室中被挖”了出来,

亚历山大大帝和马其顿方阵都是传说中的东西,至今都没有实际出土的文物能够佐证,而据说这种阵法,是一群步兵举着近七米的长矛,队列整齐地发起冲锋,攻势惊人、一往无前。

可是一段6米多长的残缺矛柄,却在秦朝兵马俑坑中被挖了出来,如果士兵拿着这么长的矛,根本无法独自行动,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方阵。

而由于爵位的诱惑,这些秦国士兵绝对可以不惧生死地冲向地方,从而发挥出这种战术的最大威力,再想一想亚历山大的传说,实在耐人寻味。

此外,文物中还有铜车马,它的车轴装置内已经使用了润滑油技术,领先世界,兵马俑们身上也涂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材料,来保证防锈功能,在秦朝以后就失传了。

这就是现代的镀铬技术,直到1937年才被在德国重新研究出来,而中国早在两千年前早已掌握。

其他的青铜弩箭、几毫米的金属钻孔雕刻等等技术数不胜数,这些技术要么就是领先世界,有些干脆以现代科技都还无法搞清楚。

或许绿面俑”也是一样,和秦始皇陵里的那无数秘密一样,或许要再过很多年,真相才会被人们研究出来,而真正秦陵的主陵墓仍然静静地留在那里,可能等到哪一天我们将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打开的时候,会发现更多完全无法想象的东西吧。

为什么秦始皇陵两千年无人敢挖内部到底什么样?

2000多年来,秦始皇陵地宫一直被覆盖着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

一方面,正是由于古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心存畏惧,对这座陵墓怀有极高的敬畏之心。

他们相信,违背君主陵墓的安宁将会招来天谴和不祥之事,因此便害怕触犯这些神圣的规矩。

另一方面,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和未知性令人生畏,导致许多人望而却步。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这座宏伟的陵墓沉睡了2000多年,没有人敢于触摸它的神秘.地宫内部的神秘和未知引发了人们的无尽遐想和好奇心。

正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说:“秦始皇陵地宫如同一个宝藏箱,封存了古代文明的珍宝和谜团。

”这个未被揭开的宝藏箱中隐藏着哪些无价之物,令人心驰神往。

为了解开这个宝藏箱的秘密,科学家们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研究。

然而,考古技术的不足成为了他们的一大难题。

陵墓蕴含着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信息,一旦开挖过程不慎,可能导致文物的永久毁坏。

这个风险使众多考古学家和文化遗产专家心生犹豫,他们权衡着开挖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损失。

然而,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个未被揭开的秘密变得更加接近。

地球物理勘测技术的运用使科学家们能够了解地宫内部的整体情况,初步勾画出可能存在的宫殿、通道和宝藏。

这些有限的科技手段虽然只揭露了表面,却唤起了人们对地宫内部更多细节的渴望。

展望未来,科学家们对于秦始皇陵地宫的研究将会不断深入。

他们将探索更先进的考古技术和设备,力图全面了解地宫内部的奥秘。

同时,他们也将承担起保护文物的责任,尽最大努力确保开挖过程中文物不受任何伤害。

陵墓背后,是古代历史的厚重。

开启秦始皇陵地宫,将带来文明的交融与碰撞,彰显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

人们对于地宫内宝藏的期待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憧憬。

当地宫的门缓缓打开,迎接世人的惊叹和探索,定会再次唤起全人类对于千年古墓的热衷与敬畏。

尽管考古技术的不足和保护意识的提高成为秦始皇陵地宫未被挖掘的原因之一,但正是这份畏惧和谨慎,让这个宝藏箱的价值显得更加珍贵而神秘。

未来,人们期待着科学家们的发现和探索,期待着地宫内部隐藏的宝藏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震撼和惊喜。

让我们一同期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宝藏终将闪耀于世界,为历史增添新的篇章。

随着考古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或许有望在未来能够更深入地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

然而,在进行开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文物保护、历史价值和文化尊重等等。

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行动不会对陵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尊重这座古墓的历史地位和文化遗产的价值。

秦始皇陵地宫作为古代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而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这座陵墓承载着秦始皇的丰功伟业,以及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

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的核心,是一个伟大国家的象征。

在这座陵墓内,隐藏着无数的宝藏与谜团,等待着勇敢的考古学家来解开。

然而,2000多年来,秦始皇陵地宫一直无人敢挖掘。

这背后既有对传统和文化的尊重,也有对地宫内部神秘性的敬畏之情。

人们深知这个古老的陵墓是一个存在于历史中的独特存在,它拥有着无法衡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此,在任何时候揭开它的面纱都需要慎之又慎,以免对这一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或许有望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让世人更深入地了解这千古之谜。

新的考古技术,如非接触式的激光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使得我们可以在不直接开挖的情况下,对地宫进行未曾有过的观察和研究。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有效地探索地宫的途径,保护陵墓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辉煌。

然而,除了科技的进步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情感和看法。

秦始皇陵地宫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因此,在开展相关研究和挖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妥善处理与公众的关系,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意见,以求得一个平衡。

在未来的岁月里,希望我们能够以更加谨慎和细致的态度,来探索秦始皇陵地宫。

让我们用科技和智慧,走近这座古老的陵墓,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并将其珍宝和故事带给世人。

让我们以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世代的承诺,成为守护者和传承者,让秦始皇陵地宫的光芒照耀千秋万代。

然而,让我们回到现如今的时代,科技与文明的进步为我们揭开了许多古老的谜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去探索秦始皇陵地宫的奥秘。

人们开始运用更先进的技术,如激光扫描、地质勘探和遥感测绘,以期发掘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

这项困扰世人的谜题也将逐渐揭开,让我们有机会目睹秦始皇陵地宫的真面目。

当然,对于秦始皇陵的挖掘,我们需要保持敬畏之心。

先人们留下的文化传统与价值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应该谨慎而审慎地进行研究和发掘。

我们应该以学术的眼光去看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发现,用我们的智慧和科技来揭示历史真相。

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将是一段新的历史篇章。

这座世界奇迹的探索将吸引无数目光,引发全球的关注。

当我们逐渐解开这个谜团,当我们终于进入秦始皇陵地宫的时候,那个被时间掩埋的古代宫殿和华丽陪葬品将会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

这将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时刻,一次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见证。

不仅仅是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每个人都将被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所感召,受到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和丰富文化遗产的震撼。

2000多年前,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崛起的秦始皇,留下了一个极为辉煌的陵墓。

它的存在使世人为之惊叹,同时也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和探索。

现在,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面对着秦始皇陵地宫的挖掘与发掘。

这将是一次让人心潮澎湃的历史之旅,一个唤醒沉睡了2000多年的文明的奇迹。

让我们一同期待,见证这段历史的又一壮举

秦始皇陵的风水那么好为什么秦国却二世而亡了

都知道,秦始皇陵的建造时间,大概是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208年这段时间,一共建造了三十九年左右,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设计最为完善的一座帝王陵寝。

秦始皇陵的城垣拥有内外两层夯土,象征着咸阳城的皇城和宫城。

秦始皇的墓室位于陵冢的内城南部位置,其外形呈现出覆斗形,高度有五十一米,底部的周长有一千七百多米。

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记载,在这座陵墓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建筑,且藏有种类繁多的珍宝。

此外,秦始皇陵的四周,还有非常多的陪葬坑以及墓葬。

这些陪葬坑和墓葬的形制不一,内涵也各不相同,现在已知的大概有四百多个。

因此,秦始皇陵可以说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奇异,内涵最为丰富的陵寝之一。

并且,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完全可以和古埃及金字塔,以及古希腊那些雕塑相媲美的文化瑰宝。

因为,它们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两千多年前,华夏民族巧夺天工的艺术成就。

这些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的智慧,还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都知道,骊山是秦岭北麓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约25千米,南北宽约7千米。

传说,因为此山山体像一匹骊色(黑色)的骏马,从而得名。

然而,骊山除了是秦始皇陵墓的所在地之外,还以其特有的风景和温泉闻名于世。

在西周末年的时候,周幽王和他的爱妃褒姒,曾在这里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间接导致了西周灭亡。

传说,秦始皇生前,曾在骊山上见到了一个神女。

秦始皇见神女美貌,便欲戏神女,神女恼怒之极,向秦始皇的脸上吐了一口吐沫。

之后不久,秦始皇的身上便长了一身烂疮。

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中的故事,但是,却向我们透露了这样的一个信息,那就是:秦始皇和骊山之间似乎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把他的墓地选在骊山旁边呢?骊山这块风水宝地究竟有什么地方让秦始皇如此着迷呢?古人把墓地的选择和后代子孙的福运联系到了一起,而秦始皇的梦想,便是将这个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帝国千秋万世的传承下去。

因此,秦始皇对于墓地的选择更是非常重视。

然而,他之所以把墓地选在骊山脚下,根据北魏时期郦道元的理解,是这样的:“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虽然,郦道元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这部分学者认为:秦始皇陵墓之所以选在骊山这个地方,是因为当时的礼制,并且,也受到了当时依山造陵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从风水这一角度来看,骊山确实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风水宝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依山造陵这一观念。

演变到了后来,人们选择墓地的时候,便特别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

由此,依山傍水便被人们视为最佳的风水宝地。

然而,这个观念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定型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且历史资料上也很难找到相关的记载。

因此,秦始皇选择皇陵的方式,可以说是依山傍水建造陵墓的典范。

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接渭水,这些是摆在人们眼前的事实,但是,在秦始皇陵墓的东侧方向,却有一个人工改造的池子。

按照《水经注》里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由此可见,这个鱼池里的水,则来源于骊山的东北方向,且水流的方向是由南向北。

后来,在修建秦始皇陵的时候,还在皇陵的西南方向修建了一条从东到西的堤坝。

这条堤坝长一千多米,宽四十多米,最宽的地方七十多米,残高两到八米。

而这个地方,就是人们常说的五陵遗址,也是这条堤坝把骊山东北方向的水引到了西北方向。

此外,这条水流正好从秦始皇陵的东北方向流过,而且,在秦始皇陵的东方,也有源源不断的温泉水流经而过。

根据《水经注》里的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

”《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

”所以,当时的温泉和西北角的鱼池水是相对应的。

由此可见,秦始皇陵风水的基本格局,南面是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了三面环水的格局。

这种依山环水的典型格局,不正好是秦始皇所钟意的风水宝地吗?但即便是这样,秦始皇的大业还是没能维持多久,所以,就有人要说了:大家公认秦始皇陵是风水宝地,但却保不住王朝江山,这确实很矛盾。

对此,笔者觉得有句话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累阴德五读书”,讲的是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那些东西,以至于,风水并不是唯一可以改变未来的东西。

我觉得,一个人,乃至世间万物,冥冥之中都有着其应有的归宿,可以称之为“定数”,风水虽好,也需阴德相随,所以,风水只能算是一个推进罢了。

到了后来,秦朝时期的这种依山造陵的思想观念,对后世陵墓的建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西汉时期的帝陵,例如:高祖长陵、武帝茂陵、景帝阳陵、文帝霸陵、武帝茂陵等等,这些都是仿效秦始皇陵这种依山环水的建造思想来建造的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秦始皇陵
>推荐阅读
十大考古终评项目|大秦帝国第一陪葬墓——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C区1号墓 秦始皇的墓室是哪位高人设计的,有何巧妙之处? 环状和氏璧如何做成方形传国玉玺,下落成谜,秦始皇陵或有答案? 秦始皇陵:千古一帝的永恒沉睡之地 揭秘:古代帝王秦始皇陵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 1996年,中德两国联手探索秦始皇陵,发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揭秘!秦始皇陵:为何千年之谜至今无人敢轻易触碰? 秦始皇陵又有新发现!挖了60多年,秘密越挖越多,考古学家惊呆了 秦始皇陵地宫到底有多深,其棺木真的是用铜造的吗 秦始皇嬴政陵2000年无人敢挖?百吨水银只是次因,内里乾坤才是谜团? 无耻!外国网友看秦始皇陵,这一次,韩国网友又来评论区整活了 付建:秦兵马俑考古五十年 秦始皇帝陵考古侧记 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为何能保存至今?刘邦居功至伟 秦始皇陵到底被盗了没有?盗墓者骸骨全身插满弓箭,细思极恐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秦始皇传国玉玺,是被谁弄丢的?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去哪了?传国玉玺的前世今生 秦始皇陵,你了解多少? 外网看秦始皇陵,欧洲网友:亚历山大能打败秦始皇,亚洲网友不服 秦始皇陵与兵马俑,汉武帝茂陵,如今分别位于何处?考古迷必看! 72万人整了39年的秦始皇陵,内部奇观让你大开眼界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