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形象深入人心。
中国人无须思考,只要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出它活灵活现的模样,在此就不浪费笔墨了。
只是依据龙的特征,史学家和生物学家曾断定,龙不可能在地球上存在过,龙有鼻子说明它是用肺呼吸,不可能长期潜在水中,这与传说中的龙王”不相符。
还有龙有一个脑袋及一对锐角,这也与细长的脖子不成比例,这样的生理构造怎么可能做到翻江倒海呢。
那么龙是虚构的吗?
最近在查阅书籍时,无意间翻到一些资料,整理了一下,发现古人对龙的记载,其中在不同时期发生了三次很大的变动,如果仔细对照,你会发现这些龙的形象并不陌生,这有可能说明龙真的在陆地上存在过。
下面我们根据古人的记载一起去分析一下。
一、夔(kuí)龙期。
此时史书中记录的龙,龙身较小,蛇躯,足上有四爪。
史书记载如下:
1、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一条黄龙出现在武阳赤水,整整逗留了9天。
黄龙走后,当地人在此修庙立碑。
又如《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载,太和七年(公元233年)正月,摩陂(今河南郏县)的一口大井中发现一条青龙。
魏明帝曹叡亲率群臣前去膜拜。
为此,曹叡下令改年号为青龙,改摩陂为龙陂。
2、《晋书·卷一百九》载: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四月,有一黑一白两条龙出现在龙山,二龙约五、六丈长,相互交融嬉戏。
燕王慕容皝也亲率朝臣前去膜拜,在距离龙200多步的地方,还举行了祭祀活动,并在此山上建起龙翔佛寺。
二、应龙期。
这个时期的龙有双翅,头大而长,尤其眼睛极大,眉弓高耸,有角。
1、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太湖岸边发现一条龙,腹白背青,背上有鳍,头上耸起高高的双角。
几里外都能闻到它身上的腥味,当地村民用席子盖住它的身体,官府还派人看护。
一夜暴雨过后,龙消失了,它卧过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沟。
2、明代藏书家郎瑛撰《七修类稿》记载:成化末年(公元1487年),广东新会县海滩上坠落长龙,被不明真相的渔民用扁担活活打死,此龙有一人多高,身长数十丈。
郎瑛在书中说,这是他一个名叫金茂的朋友路过广东时亲眼所见,朋友告诉他,此龙酷似画上的龙,只是腹部呈红色。
三、黄龙期。
这个时候的龙身体变得更长,嘴上有胡须,鳞甲细密整齐。
1、在明清时期,有关龙的记载还不时地出现在地方志中。
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临安府志》记载,云南石屏县东南的异龙湖中发现巨龙,须爪鳞甲毕露,数千人围观,龙身有几十丈之长。
2、清·《永乐府志》: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夏,有龙降落在滦河下游的乐亭县境内,蝇蚋遍体。
它的喉咙部位有伤,当地民众为它搭起苇棚遮蔽阳光,不断往它身体上洒水。
这条龙有十几丈长,鳞片大小如鱼鳞,尾巴呈侧扁状,头上有双角,口须长达2丈。
从上述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古人对龙的认知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在起初的描述中,一般龙身普遍较小,且无角无须,到后来龙的身体逐渐变长,越往后龙身越大,而且出现了角和须,甚至翅膀,也越来越像我们在年画里看到的龙了。
中国人对龙图腾的崇拜由来已久,有人推测,如果真龙真的存在过,那也是由图腾演化为的一种奇异的动物,一定有某生物物种作基础。
以往学术界最具代表性的推测认为,龙是大型的四脚蛇或是巨蜥的一种。
这么说龙应该是爬行动物,可是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这样的话,龙为什么离不开水呢?所以这个结论不成立。
后来,又有学者提出,龙既然能生活在陆地和水中,它应该是一种大型的两栖动物,认为它的祖型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鳄类——扬子鳄。
可是这也不正确,鳄鱼身上的鳞甲又大又厚,这与史书记载的鳞片大小如鱼鳞”大相径庭,相差太远。
那么,龙到底是古人幻想出来的产物,还是真实存在过的动物呢?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去理解,龙即真实可信,但又是一种充满传奇色彩的动物。
它只有在古代特殊的环境中才能生存下来,或者说它是远古某种大型两栖类动物的变种,所以非常稀缺,也很难繁衍下来。
现代人根本无法认知它,因此这个问题成为了千古之谜。
大家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欢迎在评论区里一起讨论!
世间的动物千千万,年份亦千千万,人为何从无数的动物里,仅挑选出有限的十二种,让其轮回坐庄呢?以我之揣度,原因不外乎有二:一是如果选出的动物过于纷乱芜杂,极易引起混淆,不利于人的铭记;二是并非所有的动物都外观淑雅,寓意吉祥。
那些看起来凶神恶煞的动物,注定要被排除在外。
从某种角度上,人的生肖谱,近乎于人为动物张贴的“光荣榜”。
然而,榜上有名,或榜上无名,体现的只是人的好恶,并不能完全反映动物界的实情。
以亲疏论英雄,以相貌定取舍,这等一以贯之的“偏心眼”,难免要影响到人对动物的遴选。
那些丑陋的、肮脏的、面目狰狞的、杀气腾腾的、贼头贼脑的动物,毫无疑问,要将其拒于大雅之堂的门外。
然而,却也不乏令人大跌眼镜的例外,比如猪、蛇和鼠等。
人对猪的态度颇为复杂,既嫌弃,又怜惜;既蔑视,又不舍。
嫌弃与蔑视的,是猪的又脏又懒,贪吃贪睡,以及脑子的简单愚钝;而怜惜与不舍的,则是其性格的敦厚温驯和骨肉的唇舌之香。
猪不造次,不好斗,不惹是生非,不犯上作乱,单这些“优点”,就足以让前怕老虎后怕狼的人高枕无忧了。
比之猪与人的亲近,蛇不但远离人的生活,而且声名狼藉。
“蛇鼠一窝”之类的成语,诠释的,正是蛇在人心目中的形象之不堪。
但人对蛇的非议,多来自臆测,颇有诽谤的嫌疑,并无多少事实依据予以佐证。
蛇仅仅因为躲于幽暗,潜于草丛,人便断定其居心叵测。
真实的情况则是,蛇从不主动发动攻击,唯有意识到自己身处险境,才不无被动地探出毒舌毒牙。
蛇的反咬一口,很像是退无可退地自卫之举。
况且,抽象意义上的蛇,早已沉淀为鱼龙混杂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亦不可忽视的精神元素与形象符号。
在传统的叙述语境里,蛇不但不蓬头垢面,而且还流光溢彩。
蛇代表着聪颖,代表着机智,代表着妖娆,代表着婀娜,代表着妩媚,或者,蛇干脆就活化为女性千娇百媚的替身。
在诸多的神话故事里,美女与蛇相互缠绕,相互衍生,相互替换,相互隐喻,水乳交融,难解难分。
除文人雅士对蛇极尽阿谀之外,民间对蛇的高拔,更是玄乎得离谱。
在迷信极度猖獗的荒僻角落,人们坚信蛇就是神的物化——神正是依附于蛇,将自己的旨意传播扩散。
立足这等观念,民间盛传着有关蛇的种种奇闻,极尽夸张地渲染着蛇的神通广大与睚眦必报,以此来警告那些磨刀霍霍的狂妄之徒。
据说,蛇一旦溜进某户人家的屋前檐后,好言好语地将其劝离,方为上上之策;若有哪位莽夫悖逆古训,挥铲舞锨,置蛇于死地,必会招致神鬼共怒,从而为自己及家人预埋下隐患的伏笔。
观览生肖,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有两种动物:一是鼠的“金榜题名”,一是驴的“名落孙山”。
鼠在人的眼里,形若小偷,狗苟蝇营,专事盗窃,既无堂堂之仪表,又无磊落之胸怀。
然而,鼠却堂而皇之地与虎龙比肩而立,混迹于榜单之列。
相比之下,驴却非常冤枉,论功劳,论苦劳,驴都不该遭此薄情相待。
牛耕地,驴亦耕地;牛拉车,驴亦拉车;牛从不驮运,驴却要负重远行,跋涉于千山万壑,劳顿于春秋冬夏。
驴流汗最多,挨鞭子也最多,却从不落好,甚至难以获得人的正眼相待。
人世间根深蒂固的偏见与势利,天地间冥顽不化的不公与不义,在驴的身上得以淋漓尽致地诠释——好在驴性情豁达,心地纯善,只求问心无愧,不求绫罗满身。
以下是一些关于为何将十二生肖称为“十二缺”的观点: ♡体现不完美与平衡 ♢在中国文化中,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观念,认为完美常常伴随着缺憾。
十二生肖中的每一种动物都象征着不同的特质和属性,也各自存在着缺陷。
这暗示着世间万物都有其不完美的一面,而正是这种不完美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平衡。
♡反映性格特点与互补性 ♢十二生肖中的每个动物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中既包含优点也存在缺点。
人们在了解十二生肖的“缺”时,可以反思自身性格中的不足,并通过与其他生肖所代表的特质相互补充,来达到更好的自我发展。
♡蕴含寓意与象征意义 ♢从传统信仰来看,十二生肖及其“缺”的寓意是对这些寓意和象征意义的提炼和概括。
♡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价值 ♢这一说法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断深化,“十二缺”的解读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更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启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理解和应用这些传统智慧。
综上所述,十二生肖被称为“十二缺”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
它不仅揭示了十二生肖所象征的动物各自的不完美,还反映了中国人对于世界、人生和命运的独特理解。
同时,这一说法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深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应对生活中各种挑战和困境的方法。
♥十二生肖分别缺什么? 十二生肖又被称为“十二缺”,源于古人对每种生肖动物生理特征或象征意义的观察。
古人认为它们各自存在某种“缺陷”,并以此隐喻人的性格或命运中的不足。
以下是十二生肖对应“缺”什么及其寓意: ♡鼠无脑 鼠虽机敏,但古人认为其“鼠目寸光”,缺乏长远规划能力。
民间常用“撂爪就忘”形容属鼠者记性差,只顾眼前利益。
♡牛无牙 牛作为反刍动物没有上牙,需反复咀嚼食物,象征属牛者踏实勤恳,但可能因固执而难以灵活变通。
♡虎无颈 老虎的脖子粗短,无法回头,暗喻属虎者勇猛果敢却容易忽视潜在风险,需学会适时自省。
♡兔无唇 兔子的三瓣嘴被视作“缺唇”,象征属兔者敏感温和,但可能因过度在意他人看法而缺乏自信。
♡龙无耳 传说中龙无耳(“聋”字即由“龙”加“耳”构成),寓意属龙者虽具领导力,但需学会倾听他人意见。
♡蛇无足 蛇无脚的特点对应“画蛇添足”的典故,象征属蛇者依赖直觉,需平衡感性与理性。
♡马无趾 马蹄不分瓣,象征属马者志向远大却可能忽视细节,需在行动中兼顾全局与局部。
♡羊无神 羊的眼睛呆滞无神,体现属羊者温和包容,但可能因被动错失良机,需更主动争取机会。
♡猴无腮 猴子因“尖嘴猴腮”被指缺乏面部丰润感,暗喻属猴者机灵好动,但需培养专注力。
♡鸡无肾 鸡的排泄系统特殊(尿液与粪便混合排出),象征属鸡者勤奋但可能忽视健康管理。
♡狗无味 狗的味觉迟钝,依靠嗅觉生存,寓意属狗者忠诚可靠,但需避免过度依赖直觉。
♡猪无寿 猪因常被宰杀而寿命短暂,象征属猪者乐天豁达,但需加强长远规划意识。
“十二缺”并非否定生肖的寓意,而是通过动物的自然特征映射人性的复杂。
古人借此提醒人们正视自身不足,扬长避短,实现自我完善。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