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大家都熟悉的一位皇帝,十三岁登基,一生文治武功,征伐四方,创下了千秋伟业。
秦始皇生前死后,都有太多的传奇,即使两千年后的今天,秦始皇仍然是一个很吸引人的话题,因为他把太多的秘密带进了他的陵墓,秦始皇陵。
地宫之谜
秦始皇陵仿照都城咸阳的规格建造,全部陵园占地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
按照咸阳城的规制,从内到外依次分为地宫、内城、外城、外城以外。
整个陵园中最显眼的标志,就是高度115米的巨大的封土堆,相当于四十层楼的高度。
这座方形封土堆地基南北长515米,东西长485米,相当于46个篮球场面积。
封 土堆就位于内城的南半城,是整个陵园的核心,而最神秘的皇陵地宫就位于这个封土堆之下。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从秦始皇十三岁登基开始,一直到五十岁那年去世都没有完工,前后建造了三十八年,最高峰时有七十多万人在工地上辛苦劳作。
可见陵墓的规模和工程量有多巨大,由于秦陵一直没有真正开启过,所以地宫给世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那么秦始皇陵的地宫到底是什么样的?到底有多深?在史料《汉旧仪》中记载这样一段对话,负责陵墓建造的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建造过程中遇到一个大问题,说已深已极, 凿之不入, 烧之不燃, 叩之空空, 如下天状”,说明当时已经挖得非常深,再往下就是坚硬的岩石层,实在挖不动了,叩击地层,下面就是巨大的未知空间了。
一句话,实在没法挖下去了。
可是秦始皇还不满意,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止”。
挖不下去?不行,往边上挪三百丈继续往下挖!可见当时地宫挖得有多深,空间有多大。
那究竟有多深呢?司马迁在《史记》中透露了蛛丝马迹:穿三泉”,穿三泉就是向下穿透三层地下水,根据当地地质数据显示,第一层地下水的深度大约为16米,三层地下水的深度,专家预估应该不超过五十米。
经过地质部门使用地磁仪器扫描分析,确定地宫的深度是33.18米,也就是大概11层楼的深度,也基本符合司马迁透露的信息。
规模如此巨大的地宫,里面到底什么样?在《史记》中,司马迁这样描述地宫: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
记载显示,地宫仿照宫观建造,里面盛满了各种奇珍异宝,使用各种珍宝镶嵌在顶壁,象征天空和星斗。
在地宫里凿出了百川江河和大海,并且还在里面灌入了大量的水银,使用机关使水银象真正的江河一样不停流淌,而秦始皇躺在巨大的铜棺里,随着河流四处巡视他的江山。
地宫里,特意用东海里捕获的人鱼炼制的人鱼膏做成长明灯,千年不灭,保证地宫如人间一样光明。
为了防止盗贼进入,工匠设计安装了机关弓弩暗器,有敢闯入的便万箭齐发。
这一段记载看下来,果真不愧是秦始皇的手笔,简直是将人间的拥有的一切在地宫里完美复制了一份。
尤其是奇异珍宝作成满天星斗,大量水银充作江河大海,这场景想想也是极其震撼。
弄到这么多奇珍异宝不难,江河大海里流淌的水银是真的吗?为了验证史记中记述是否真实,1981年研究人员专门对皇陵进行了大面积的汞含量测试,在以封土为中心的1.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进行探测,结果发现这一区域的汞含量是其他地方的八倍。
这一研究基本身份验证了,史记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的说法,莫非地宫的真的像史记中记载的那样吗?
2002年国家地理勘探部门,使用更精密的物理探测法,进一步探测陵墓中的汞含量分布情况,结果又有了新的惊人发现。
整个陵区的不同方位,汞含量强度变化非常明显,东北方位的汞含量特别高,南边的方位稍微低一些,西北方位含量最低。
翻开中国的水系分布图,东部、东北部基本临海,南方遍布大江大湖,而西北方则是最干旱的区域。
这和陵园里汞含量分布情况居然惊人的一致,原来司马迁所讲居然是真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水银是重金属、剧毒,而且容易挥发,很难保存。
秦始皇为什么要在自己的陵墓中放这么多的水银呢?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贵族王陵里发现水银并不罕见,秦始皇之前更早的齐王墓和吴王阖闾墓里也都发现过水银,因为在当时金银重金属数量有限,贵族为了节省成本就用镀金镀银的器物代替金银,水银恰恰是镀金银常用的一种原材料,所以在陵墓里放水银也是一种财富的象征,而且当时炼丹方士们早就发现了加热硫化汞提取水银的方法,提炼水银也不是难事。
但是秦始皇陵中的水银数量多到让人发指,估算足足有将近一百吨。
如此大量的水银从何而来?对于当时的水银生产能力,还有原材料的需求,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背后全靠一位 女人的功劳。
但凡历史上成功的帝王,在拥有天下之后,没有不爱美色享乐的,但是秦始皇在史料中从没有留下任何感情方面的记载,甚至完全查不到皇后、妃嫔方面的信息,秦始皇好像就是个工作狂。
但是有一位传奇寡妇,秦始皇却专门将她接到都城,细心照顾,死后还特意建造女怀清台,来表彰这位寡妇的贞洁,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为什么秦始皇对一位寡妇如此敬重?原来这位女子是一位来自巴蜀的叫清”的寡妇,她就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能满足秦始皇水银需求的人。
《汉书》中记载道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
清寡妇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人不敢犯。
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原来这位来自巴蜀的寡妇清,祖上得到了开采丹砂的矿,家里世代都靠着垄断丹砂开采富甲天下,而丹砂正是提炼水银的最主要原材料,所以连横扫天下的秦始皇都对她忌惮三分。
那么在横扫六国的秦始皇眼里,这天下都是他的,只要想要,抢过来就行,为何要如此费劲呢?我们相信秦始皇对寡妇清的特别关怀绝不是因为她家里有矿,或者他的绝世美貌,这后面可能就隐藏着更大的秘密,是秦始皇一生所追求向往的东西。
寡妇清家族所在地是西南巴蜀的巴郡,在那里恰好就是中国巫术文化的发源地—巫山的所在地。
巫山正是上古神话中,神山、灵山和巫术文化的圣地,寡妇清家族作为当地最有权势的家族,很有可能也掌握巫术传承,而家里拥有世上最大的丹砂矿,丹砂也正是自古以来想求仙得道,炼丹方士眼中的不死之药”。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根据史料可以看到,他一不好美色,二也不贪图享乐,却一直想访仙求道,梦想能长生的不死药”,所以他想从寡妇清那里得到的,可能不光只是水银,恐怕还想要更多,这可能也是他不愿意单纯靠权力,而是要费尽心思褒奖寡妇清的原因吧。
地下金字塔
虽然现在考古勘探的技术已经很先进,但很多时候,专家们还是得用传承了几千年的祖传工具—洛阳铲来取土,根据土层情况来判断地下会是什么情况。
一次,在对封土堆地基周边进行取土勘探时候,工作人员一铲子下去,结果带上来的土层让大家吃了一惊,居然是细细的夯土层,为什么这会让大家如此震惊呢?因为按照之前古墓的结构,一般地宫都是建成覆斗形,在墓主人下葬之后,为了在地面上覆盖夯土方便,都会在地宫上面建造一层夯土墙,然后在上面覆盖封土。
但是取上来的细夯土表明,地宫之上一定有一个大家从未见过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现在还不能开挖,只能继续在周边取土,再结合勘探数据进行分析。
苦苦研究几年之后,这次专家抛出了一个惊人的发现—金字塔,隐藏在大封土堆下的,不是传统的三层台阶的覆斗形封土,而是一座建造在九层夯土之上的土木大金字塔!专家根据扫描数据分析发现,这个隐藏的大金字塔底座是边长五百米的大正方形,占地面积大约二十五万平方米,高度达到惊人的115米,在底座之上是九级台阶,每级台阶大约高度大约3米,宽度2.5米,而在金字塔的顶部应该是一个四方形平台。
中国自古文化中根本没有造金字塔的习惯,秦始皇又为什么在自己的陵墓中藏着这么大一座金字塔”呢?要搞清楚原因,只能再去问问古人是怎么说的,专家翻出《汉书·贾山传》看到这么的一段文字死葬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下彻三泉。
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
被以珠玉,饰以翡翠。
中成观游,上成山林。
”
重点是中成观游,上成山林”这两句,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座地下的高台设计是供秦始皇灵魂出游,登高望远用的,上面的封土堆上当时也应该种满树,还有很多地面建筑,当初应该是被火烧阿旁宫的项羽,顺带一把火也烧了吧。
而这座地下的金字塔高台,在古代还有另外一个名称—享堂”,也用做祭祀,只不过是别人是建在地面封土堆上,秦始皇却藏在了封土堆之下,大概是希望自己在登高俯瞰天下的时候,不要受到世人的打扰吧,又或许还有其他的原因呢?
神奇文物宝藏
对于秦陵,大家应该更想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奇珍异宝?可以肯定,绝对是能震惊世界的!目前从周边陪葬坑里发现的文物就足以让现代人惊叹。
秦陵陪葬坑在挖掘过程中,工作人员在搬动一具陶俑时,发现下面压着一把青铜剑,已经弯曲成四十五度角,但在搬开陶俑一瞬间,竟然瞬间反弹变直,自然还原,剑的韧性简直惊人。
而且测量发现,这把长86厘米的青铜剑,剑身有八个棱面,近期精确对称,虽然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却看不到任何锈迹,光洁如新。
实验室检测发现,剑体表面竟涂有一层厚约10微米的氧化膜,成分中含铬2%。
这一发现立即震动了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工艺,我们直到近代才掌握。
据说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才先后发明这种工艺并申请专利,而且按照工艺要求,必须要在一套很复杂的设备和工艺流程下才能完成。
两千多年前的秦朝人又是如何用上这么先进的技术呢?
1980年12月,工作人员在清理封土堆西侧陪葬坑时,发现两部彩绘铜车马,经过考古专家细心拼接得以还原,据考证,一号车是秦始皇出巡车队中的从属车,二号车正是秦始皇的出行座驾。
同样令专家大为震惊的是马车的制作工艺,在铜车马的马脖子上有一道装饰环,是由84节预先制作的金银管拼接而成,每节管壁的厚度仅仅有0.6毫米,由于管壁太薄,每节管之间要想做到无缝拼接,必须要借助高倍数放大镜才能小心翼翼的完成,那么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又是如何拼接完成的呢?
另外就是秦始皇乘坐的二号车,上面覆盖一张面积2.5平方米的拱形铜制车盖,车盖的厚度只在1~4毫米之间。
有冶金铸造专家想要仿制这张车盖,却因为合金金属配比、和浇筑温度实在难以精确控制,而最终失败。
那这张出土的车盖当时又是如何制作完成的呢?又是一项失传的黑科技吗?
不死药传说
当初专家在拿到地宫勘探资料后,结果发现地宫的资料不对劲,地宫的开口面积是南北长460米,东西宽392米,是南北长东西短的格局。
而且没有像以前诸侯帝王陵寝那样,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开墓道,只有东西方向有墓道,就是说秦始皇地宫是坐东朝西,面向东方的。
几乎所有中国历史上的帝王陵寝都是坐北朝南,这也符合皇帝面南背北的礼制,秦陵地宫在特别重视礼制的古代,简直太逆天了!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之所以这样特立独行是有自己独到的考虑。
一是在统一六国前,秦国地处西方,统一天下是从西方往东武力统一东方各诸侯国,所以即使死后秦始皇也希望自己能时刻注视东方各国故土,永保天下安定。
为此将秦国的军队成建制的复制成陶俑埋入地下,这就是为什么会发现大规模兵马俑的原因。
另一个原因就是一直深埋在秦始皇内心的梦想。
秦始皇一生,在史料中从来查不到任何关于他贪图美色享乐的记载,这对一个成功的帝王来说,太不合常理了。
但是如果来看看他在后期所做的事情,就会发现原来他有更高的追求,就是访仙求道,长生不老。
《尚书》中说,天子五载一巡守”,身为天子最短五年巡视一次才合乎礼制,可是秦始皇却在后半生十一年里出巡五次,每次出巡都要耗时数月,其中四次都是东巡,有三次都是以齐国故地为主要目的地,一直到到达齐鲁海滨之地,也就是古称东海”才停下,有时一停两三个月才离开。
有学者认为,向东巡视是因为东方是六国故地,多巡视也是为了加强威严,确保安定。
同时也是为了访仙,祈求梦想的不死药。
在先秦时代,东部的燕齐地区由于靠近海边,时有记载海市蜃楼的现象,古人就以为海上有仙山,所以那里就成了炼丹家、方士最活跃的地方。
对于已经统治天下,富贵至极的秦始皇来说,长生无疑就是最大的诱惑了。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东巡到达齐地时,就有方士徐福上书,说东海中有三座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是神仙的居所,请求秦始皇批准带领三千童男女出海去访求仙人赐予不死药。
徐福的上书正中下怀,秦始皇当即批准,自此开启了狂热的寻仙之旅。
一年后,秦始皇又开始东巡,这次巡视的路线和上一次基本相同,但是因为在博浪沙遭遇张良刺杀,所以简化路线,往东一直到胶东半岛临海的芝罘岛然后返回。
紧接着三年之后,秦始皇有再次踏上东巡之路,往东一直到燕地临海的碣石,再次召见方士卢生、候生等人,派遣他们入海找蓬莱仙山求不死药。
然后由北方的渔阳、上谷返回咸阳,开始等待方士的回音。
果然不久方士卢生出海回来了,但带回的并不是梦寐以求的不死药,而是一本谶语录图之书,虽然大感失望,但是还是看到了一句重要的谶语亡秦者胡也”,秦始皇大惊,认为谶语说的胡一定是北方的胡人,于是派遣大将蒙恬发兵三十万攻打胡人,虽然天下安定了,但是心里的遗憾始终还在,估计心里疑惑,为啥东海仙人总是躲着我呢?
结果秦始皇三十五年,有人奏报,之前献录图之书的方式卢生等人背后秘议诽谤,说秦始皇刚愎自用、刑杀以威慑天下,天下人畏罪持禄, 莫敢尽忠,大家都为了保住自己的官禄,没有敢说真话的,贪于权势至如此, 未可未求仙药,如果再帮他寻得仙药,天下人哪还有活路啊。
秦始皇得知后大怒,于是将所有受牵连的方士儒生坑杀,这就是历史上发生的坑儒事件。
但是这段方士私底下的对话,也证明了为什么秦始皇花费大量资源寻求长生之术,却无功而返的原因了。
但是秦始皇并不死心,五年之后又再次踏上东巡之旅,这次由咸阳南下云梦泽,就转向东,再次走到齐地临海的琅琊郡和芝罘山,逗留了很久,应该是为了等待出海方士的回音吧。
而后西返,结果在抵达平原津之时突然病倒,没来得及返回咸阳,在河北沙丘就驾崩了,这次出巡也成了他的人生绝唱。
我们无法知道,秦始皇最后一次站在海滨,眺望东海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但是一定留下了很大的遗憾。
所以有学者认为,这也是为什么他让自己的地宫面向东方,在自己的地宫中灌满炼制不死丹药的水银,或许是希望自己在另一个世界,能够继续完成自己长生不死的梦想吧。
一方面,正是由于古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心存畏惧,对这座陵墓怀有极高的敬畏之心。
他们相信,违背君主陵墓的安宁将会招来天谴和不祥之事,因此便害怕触犯这些神圣的规矩。
另一方面,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和未知性令人生畏,导致许多人望而却步。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这座宏伟的陵墓沉睡了2000多年,没有人敢于触摸它的神秘.地宫内部的神秘和未知引发了人们的无尽遐想和好奇心。
正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说:“秦始皇陵地宫如同一个宝藏箱,封存了古代文明的珍宝和谜团。
”这个未被揭开的宝藏箱中隐藏着哪些无价之物,令人心驰神往。
为了解开这个宝藏箱的秘密,科学家们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研究。
然而,考古技术的不足成为了他们的一大难题。
陵墓蕴含着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信息,一旦开挖过程不慎,可能导致文物的永久毁坏。
这个风险使众多考古学家和文化遗产专家心生犹豫,他们权衡着开挖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损失。
然而,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个未被揭开的秘密变得更加接近。
地球物理勘测技术的运用使科学家们能够了解地宫内部的整体情况,初步勾画出可能存在的宫殿、通道和宝藏。
这些有限的科技手段虽然只揭露了表面,却唤起了人们对地宫内部更多细节的渴望。
展望未来,科学家们对于秦始皇陵地宫的研究将会不断深入。
他们将探索更先进的考古技术和设备,力图全面了解地宫内部的奥秘。
同时,他们也将承担起保护文物的责任,尽最大努力确保开挖过程中文物不受任何伤害。
陵墓背后,是古代历史的厚重。
开启秦始皇陵地宫,将带来文明的交融与碰撞,彰显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
人们对于地宫内宝藏的期待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憧憬。
当地宫的门缓缓打开,迎接世人的惊叹和探索,定会再次唤起全人类对于千年古墓的热衷与敬畏。
尽管考古技术的不足和保护意识的提高成为秦始皇陵地宫未被挖掘的原因之一,但正是这份畏惧和谨慎,让这个宝藏箱的价值显得更加珍贵而神秘。
未来,人们期待着科学家们的发现和探索,期待着地宫内部隐藏的宝藏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震撼和惊喜。
让我们一同期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宝藏终将闪耀于世界,为历史增添新的篇章。
随着考古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或许有望在未来能够更深入地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
然而,在进行开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文物保护、历史价值和文化尊重等等。
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行动不会对陵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尊重这座古墓的历史地位和文化遗产的价值。
秦始皇陵地宫作为古代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而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这座陵墓承载着秦始皇的丰功伟业,以及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
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的核心,是一个伟大国家的象征。
在这座陵墓内,隐藏着无数的宝藏与谜团,等待着勇敢的考古学家来解开。
然而,2000多年来,秦始皇陵地宫一直无人敢挖掘。
这背后既有对传统和文化的尊重,也有对地宫内部神秘性的敬畏之情。
人们深知这个古老的陵墓是一个存在于历史中的独特存在,它拥有着无法衡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此,在任何时候揭开它的面纱都需要慎之又慎,以免对这一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或许有望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让世人更深入地了解这千古之谜。
新的考古技术,如非接触式的激光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使得我们可以在不直接开挖的情况下,对地宫进行未曾有过的观察和研究。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有效地探索地宫的途径,保护陵墓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辉煌。
然而,除了科技的进步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情感和看法。
秦始皇陵地宫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因此,在开展相关研究和挖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妥善处理与公众的关系,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意见,以求得一个平衡。
在未来的岁月里,希望我们能够以更加谨慎和细致的态度,来探索秦始皇陵地宫。
让我们用科技和智慧,走近这座古老的陵墓,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并将其珍宝和故事带给世人。
让我们以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世代的承诺,成为守护者和传承者,让秦始皇陵地宫的光芒照耀千秋万代。
然而,让我们回到现如今的时代,科技与文明的进步为我们揭开了许多古老的谜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去探索秦始皇陵地宫的奥秘。
人们开始运用更先进的技术,如激光扫描、地质勘探和遥感测绘,以期发掘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
这项困扰世人的谜题也将逐渐揭开,让我们有机会目睹秦始皇陵地宫的真面目。
当然,对于秦始皇陵的挖掘,我们需要保持敬畏之心。
先人们留下的文化传统与价值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应该谨慎而审慎地进行研究和发掘。
我们应该以学术的眼光去看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发现,用我们的智慧和科技来揭示历史真相。
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将是一段新的历史篇章。
这座世界奇迹的探索将吸引无数目光,引发全球的关注。
当我们逐渐解开这个谜团,当我们终于进入秦始皇陵地宫的时候,那个被时间掩埋的古代宫殿和华丽陪葬品将会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
这将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时刻,一次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见证。
不仅仅是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每个人都将被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所感召,受到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和丰富文化遗产的震撼。
2000多年前,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崛起的秦始皇,留下了一个极为辉煌的陵墓。
它的存在使世人为之惊叹,同时也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和探索。
现在,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面对着秦始皇陵地宫的挖掘与发掘。
这将是一次让人心潮澎湃的历史之旅,一个唤醒沉睡了2000多年的文明的奇迹。
让我们一同期待,见证这段历史的又一壮举
秦始皇陵的城垣拥有内外两层夯土,象征着咸阳城的皇城和宫城。
秦始皇的墓室位于陵冢的内城南部位置,其外形呈现出覆斗形,高度有五十一米,底部的周长有一千七百多米。
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记载,在这座陵墓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建筑,且藏有种类繁多的珍宝。
此外,秦始皇陵的四周,还有非常多的陪葬坑以及墓葬。
这些陪葬坑和墓葬的形制不一,内涵也各不相同,现在已知的大概有四百多个。
因此,秦始皇陵可以说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奇异,内涵最为丰富的陵寝之一。
并且,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完全可以和古埃及金字塔,以及古希腊那些雕塑相媲美的文化瑰宝。
因为,它们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两千多年前,华夏民族巧夺天工的艺术成就。
这些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的智慧,还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都知道,骊山是秦岭北麓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约25千米,南北宽约7千米。
传说,因为此山山体像一匹骊色(黑色)的骏马,从而得名。
然而,骊山除了是秦始皇陵墓的所在地之外,还以其特有的风景和温泉闻名于世。
在西周末年的时候,周幽王和他的爱妃褒姒,曾在这里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间接导致了西周灭亡。
传说,秦始皇生前,曾在骊山上见到了一个神女。
秦始皇见神女美貌,便欲戏神女,神女恼怒之极,向秦始皇的脸上吐了一口吐沫。
之后不久,秦始皇的身上便长了一身烂疮。
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中的故事,但是,却向我们透露了这样的一个信息,那就是:秦始皇和骊山之间似乎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把他的墓地选在骊山旁边呢?骊山这块风水宝地究竟有什么地方让秦始皇如此着迷呢?古人把墓地的选择和后代子孙的福运联系到了一起,而秦始皇的梦想,便是将这个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帝国千秋万世的传承下去。
因此,秦始皇对于墓地的选择更是非常重视。
然而,他之所以把墓地选在骊山脚下,根据北魏时期郦道元的理解,是这样的:“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虽然,郦道元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这部分学者认为:秦始皇陵墓之所以选在骊山这个地方,是因为当时的礼制,并且,也受到了当时依山造陵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从风水这一角度来看,骊山确实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风水宝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依山造陵这一观念。
演变到了后来,人们选择墓地的时候,便特别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
由此,依山傍水便被人们视为最佳的风水宝地。
然而,这个观念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定型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且历史资料上也很难找到相关的记载。
因此,秦始皇选择皇陵的方式,可以说是依山傍水建造陵墓的典范。
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接渭水,这些是摆在人们眼前的事实,但是,在秦始皇陵墓的东侧方向,却有一个人工改造的池子。
按照《水经注》里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由此可见,这个鱼池里的水,则来源于骊山的东北方向,且水流的方向是由南向北。
后来,在修建秦始皇陵的时候,还在皇陵的西南方向修建了一条从东到西的堤坝。
这条堤坝长一千多米,宽四十多米,最宽的地方七十多米,残高两到八米。
而这个地方,就是人们常说的五陵遗址,也是这条堤坝把骊山东北方向的水引到了西北方向。
此外,这条水流正好从秦始皇陵的东北方向流过,而且,在秦始皇陵的东方,也有源源不断的温泉水流经而过。
根据《水经注》里的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
”《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
”所以,当时的温泉和西北角的鱼池水是相对应的。
由此可见,秦始皇陵风水的基本格局,南面是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了三面环水的格局。
这种依山环水的典型格局,不正好是秦始皇所钟意的风水宝地吗?但即便是这样,秦始皇的大业还是没能维持多久,所以,就有人要说了:大家公认秦始皇陵是风水宝地,但却保不住王朝江山,这确实很矛盾。
对此,笔者觉得有句话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累阴德五读书”,讲的是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那些东西,以至于,风水并不是唯一可以改变未来的东西。
我觉得,一个人,乃至世间万物,冥冥之中都有着其应有的归宿,可以称之为“定数”,风水虽好,也需阴德相随,所以,风水只能算是一个推进罢了。
到了后来,秦朝时期的这种依山造陵的思想观念,对后世陵墓的建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西汉时期的帝陵,例如:高祖长陵、武帝茂陵、景帝阳陵、文帝霸陵、武帝茂陵等等,这些都是仿效秦始皇陵这种依山环水的建造思想来建造的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