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的神秘之处 到底有没有被盗为什么至今不敢打开

时间:2023-07-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带您走进秦始皇陵。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皇帝。

当他掌握实权后历时十年横扫六国,统一了全国。

随即派出大量人力为自己寻找长生不老之术,也为自己的身后事做准备。

13岁刚刚登上王位时陵园营建工程就开始了。

而直到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后才大规模增建皇陵。

死后秦二世联合赵高篡位。

全国也爆发了农民起义。

此时秦国内忧外患已经无力建设皇陵,只得第二年草草完工。

而陵园工程建造了39年之久。

贯穿秦始皇的一生,动用72万劳工才得以完工。

最多时候80万人。

对于当时只有2000万秦国人口来说不堪重负。

而同样是秦始皇下令修建的万里长城也才动用了30万劳工。

用时18年已经完工。

秦始皇陵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

比我们熟知的故宫大了整整78倍。

可想而知秦始皇陵有多大。

所以秦始皇陵的修建难度也是举世罕见的伟大工程。

秦始皇陵

皇陵布局

秦始皇陵区整个陵园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地宫为核心部位,其它依次为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各各主次分明。

而我们熟知的兵马俑是在离地宫1500米处发现的。

当时的设计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

而地宫深度在50米到150米之间。

地宫也是陵园的核心,总面积相当于差不多五个足球场大小。

而地宫上方是使用人力堆积起来的。

我们对秦始皇陵的了解大多数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

古代盗墓成风,前前后后五百多个帝王陵墓几乎全部被盗,甚至有些陵墓早已被盗千年之久而秦始皇陵又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价值最高的一座。

秦始皇陵布局

有没有可能也被盗了?

首先司马迁的史记中明确记载

史记描述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

而后在《水经注》中也记载: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三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

水经注描述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项羽入关后,放火烧掉了秦陵宫室,并带领三十三万人盗掘秦始皇的陵墓,其中的金银财宝运了三十天都还没有运完。

项羽作为推翻秦国的主力完全有能力做到。

在攻入咸阳后一把火把咸阳宫和阿房宫烧了。

随即派人赶到秦陵,把秦陵烧为灰烬。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考古学家在清理兵马俑坑时,发现有许多的火烧痕迹,并且在陵墓区域内发现了大面积烧焦的土壤。

同样,考古学家在秦陵西北陪葬坑中也发现了大量的焦土和残余的焦木,坑内的棚木已基本化为灰烬。

这说明项羽把所有皇陵的地面建筑烧毁。

也毁坏了一部分陪葬区。

以此来发泄对秦朝的仇恨。

而秦陵地宫构造复杂,机关重重,处于乱世之中的项羽根本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发兵盗掘地宫。

而对于人们的猜测众说纷纭。

2002年国家863项目工作组对秦始皇陵开启全面的无损伤物理探测,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人体CT扫描。

专家在秦始皇陵封土四周进行了细致的钻探工作,先后打了4万多个探孔。

钻探资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宫墓室四周存在着一圈坚固完好4米厚地宫宫墙,宫墙还用砖包砌起来。

并且找到了若干个通往地宫的甬道。

地宫物品摆放整齐。

随后根据专家的进一步勘探。

发现甬道中的五花土并没有人为扰动破坏的迹象,只发现两个直径1米。

深度不到9米的盗洞,但这两个盗洞均远离地宫,尚未进入秦始皇陵地宫之内。

也就是说曾经是有人试图光顾秦陵地宫,但是都无功而返。

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他会想不到后世之人会对他的陵墓动歪心思。

显然不可能。

封土之下地宫

司马迁也在史记中记载: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意思就是一旦有人靠近,就会触发机关,霎时万箭齐发,将靠近的人穿成马蜂窝。

而后专家探得地宫有大量的水银存在。

如果地宫被盗水银遭遇空气已经挥发殆尽。

由此专家确定地宫仍旧保存完好。

秦始皇陵历经两千多年风雨堪称奇迹。

那么既然我们已经发现秦始皇陵并且没有被盗,为什么不对其进行发掘呢!

首先当今技术手段难以保存。

地宫文物众多,处于隔绝空气之中,一旦做不到保护会对文物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

我们拿兵马俑为例,1974年秦陵附近农民杨志发在村口打井,当打到4-5米深时,发现了8个残破的陶俑。

这次,他们停下了工程,立即向当地主管部门汇报。

随即考古专家们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抢救性挖掘。

当色彩绚丽,造型威武的兵马俑出土时,由于接触到空气,他们身上的颜料在15秒内就卷曲了,4分钟后就开始脱落了。

由于当年没有很好的保护技术,我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兵马俑掉色,逐渐变成现在这灰土色的样子。

复原彩色兵马俑

其次我们国家对于文物的政策以保护性我发掘为主,不会主动挖掘完好的陵墓。

这样也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

在建国初期时任中国历史研究所所长的郭沫若执意想要发掘定陵,遭到很多考古专家的反对。

由于对文物没有做到有效的保护,进入陵墓后,很多文物都氧化了,失去了本来的面目,永远无法还原,挖出来的太多文物也没有及时进行保护和抢救,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虽然说郭沫若带人挖掘定陵是获得了总理的同意,但是巨大的损失也是让总理十分生气的,总理当即批示,此后禁挖帝王陵。

也预示着国家对文物的既定国策形成。

直到现在也没有主动挖掘帝王陵。

时任中国历史研究所所长郭沫若

水银之谜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也就是说秦陵地宫有超出想象的水银存在,来模拟江河湖海,可以为尸体和随葬品起到长久不腐。

因为汞含有剧毒,也可以抵御外来盗墓者的入侵。

而国家863考古工作组也确实测得秦陵地宫封土上方,发现了一个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强汞异常区,这个区域里水银的含量极高,高出周边土壤含量的数十倍。

说明史记中记载确有其事。

据说地宫内部有超过100吨水银,那么如此大量的水银在2000多年前是怎么制成的。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秦国著名的女首富巴寡妇清。

她死了丈夫,终身未嫁,自己撑起了这个大家族,继承了家族的丹砂产业。

而后又在丹砂的基础上提炼水银技术,通过给秦始皇供应水银,成就了庞大的丹砂帝国。

而我们熟知的万里长城也是她资助而成的。

水银是不能接触空气的,一旦接触就会迅速挥发。

所以也从侧面证明秦陵的确没有被盗。

丹砂提炼制成水银

秦国女首富 巴寡妇清

地宫之谜

随后中国联合德国对秦始皇陵进行更加深入的探测,绘制出了秦始皇陵封土堆下的秘密:通过三维动画可以看到,封土堆下是九层夯土台。

顶部是一个四方形的平台,为土木结构的金字塔,底座的边长是500米的正方形。

而夯土台底下就是秦始皇的地宫。

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

顶部装饰有完整的28位星宿图。

用水银模拟了长江黄河渤海黄海。

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中间放置秦始皇的棺椁。

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史记》未明确记载。

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

于是就有学者认为是铜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

自命功劳大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弃黄肠题凑”的木椁而改用其它棺椁。

地宫内部想象图

文物之谜

地宫到底埋藏什么宝物也是我们所关心的。

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

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

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出土大型彩绘铜车马

或许很多人觉得天下第一剑是越王勾践剑,此剑几千年不锈,而且材料是具有特殊的记忆功能。

但是古代十大名剑剑首是楚国的泰阿剑,楚国被秦国所灭。

秦始皇得到泰阿剑非常喜欢,而史记李斯列传也记载着泰阿剑随着秦始皇一并进入皇陵。

十大古剑之首泰阿剑

而我们熟知的传国玉玺也是秦始皇命李斯用小篆雕刻的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

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信物

也是我国的文物无价之宝。

而后传国玉玺历经千年消失。

到底玉玺是被秦始皇带入地下还是后期消失我们不得而知。

失踪的传国玉玺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就算不用打开秦始皇陵也能看到地宫全貌。

到时候也许我们的疑问会被一一解密。

本着对文物的保护,希望可以给我们后世留下一份遗产。

我是你身边的小凡哥,点关注,不迷路,我们下次相会。

为什么秦始皇陵两千年无人敢挖内部到底什么样?

2000多年来,秦始皇陵地宫一直被覆盖着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

一方面,正是由于古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心存畏惧,对这座陵墓怀有极高的敬畏之心。

他们相信,违背君主陵墓的安宁将会招来天谴和不祥之事,因此便害怕触犯这些神圣的规矩。

另一方面,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和未知性令人生畏,导致许多人望而却步。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这座宏伟的陵墓沉睡了2000多年,没有人敢于触摸它的神秘.地宫内部的神秘和未知引发了人们的无尽遐想和好奇心。

正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说:“秦始皇陵地宫如同一个宝藏箱,封存了古代文明的珍宝和谜团。

”这个未被揭开的宝藏箱中隐藏着哪些无价之物,令人心驰神往。

为了解开这个宝藏箱的秘密,科学家们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研究。

然而,考古技术的不足成为了他们的一大难题。

陵墓蕴含着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信息,一旦开挖过程不慎,可能导致文物的永久毁坏。

这个风险使众多考古学家和文化遗产专家心生犹豫,他们权衡着开挖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损失。

然而,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个未被揭开的秘密变得更加接近。

地球物理勘测技术的运用使科学家们能够了解地宫内部的整体情况,初步勾画出可能存在的宫殿、通道和宝藏。

这些有限的科技手段虽然只揭露了表面,却唤起了人们对地宫内部更多细节的渴望。

展望未来,科学家们对于秦始皇陵地宫的研究将会不断深入。

他们将探索更先进的考古技术和设备,力图全面了解地宫内部的奥秘。

同时,他们也将承担起保护文物的责任,尽最大努力确保开挖过程中文物不受任何伤害。

陵墓背后,是古代历史的厚重。

开启秦始皇陵地宫,将带来文明的交融与碰撞,彰显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

人们对于地宫内宝藏的期待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憧憬。

当地宫的门缓缓打开,迎接世人的惊叹和探索,定会再次唤起全人类对于千年古墓的热衷与敬畏。

尽管考古技术的不足和保护意识的提高成为秦始皇陵地宫未被挖掘的原因之一,但正是这份畏惧和谨慎,让这个宝藏箱的价值显得更加珍贵而神秘。

未来,人们期待着科学家们的发现和探索,期待着地宫内部隐藏的宝藏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震撼和惊喜。

让我们一同期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宝藏终将闪耀于世界,为历史增添新的篇章。

随着考古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或许有望在未来能够更深入地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

然而,在进行开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文物保护、历史价值和文化尊重等等。

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行动不会对陵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尊重这座古墓的历史地位和文化遗产的价值。

秦始皇陵地宫作为古代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而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这座陵墓承载着秦始皇的丰功伟业,以及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

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的核心,是一个伟大国家的象征。

在这座陵墓内,隐藏着无数的宝藏与谜团,等待着勇敢的考古学家来解开。

然而,2000多年来,秦始皇陵地宫一直无人敢挖掘。

这背后既有对传统和文化的尊重,也有对地宫内部神秘性的敬畏之情。

人们深知这个古老的陵墓是一个存在于历史中的独特存在,它拥有着无法衡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此,在任何时候揭开它的面纱都需要慎之又慎,以免对这一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或许有望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让世人更深入地了解这千古之谜。

新的考古技术,如非接触式的激光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使得我们可以在不直接开挖的情况下,对地宫进行未曾有过的观察和研究。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有效地探索地宫的途径,保护陵墓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辉煌。

然而,除了科技的进步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情感和看法。

秦始皇陵地宫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因此,在开展相关研究和挖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妥善处理与公众的关系,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意见,以求得一个平衡。

在未来的岁月里,希望我们能够以更加谨慎和细致的态度,来探索秦始皇陵地宫。

让我们用科技和智慧,走近这座古老的陵墓,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并将其珍宝和故事带给世人。

让我们以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世代的承诺,成为守护者和传承者,让秦始皇陵地宫的光芒照耀千秋万代。

然而,让我们回到现如今的时代,科技与文明的进步为我们揭开了许多古老的谜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去探索秦始皇陵地宫的奥秘。

人们开始运用更先进的技术,如激光扫描、地质勘探和遥感测绘,以期发掘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

这项困扰世人的谜题也将逐渐揭开,让我们有机会目睹秦始皇陵地宫的真面目。

当然,对于秦始皇陵的挖掘,我们需要保持敬畏之心。

先人们留下的文化传统与价值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应该谨慎而审慎地进行研究和发掘。

我们应该以学术的眼光去看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发现,用我们的智慧和科技来揭示历史真相。

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将是一段新的历史篇章。

这座世界奇迹的探索将吸引无数目光,引发全球的关注。

当我们逐渐解开这个谜团,当我们终于进入秦始皇陵地宫的时候,那个被时间掩埋的古代宫殿和华丽陪葬品将会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

这将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时刻,一次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见证。

不仅仅是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每个人都将被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所感召,受到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和丰富文化遗产的震撼。

2000多年前,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崛起的秦始皇,留下了一个极为辉煌的陵墓。

它的存在使世人为之惊叹,同时也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和探索。

现在,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面对着秦始皇陵地宫的挖掘与发掘。

这将是一次让人心潮澎湃的历史之旅,一个唤醒沉睡了2000多年的文明的奇迹。

让我们一同期待,见证这段历史的又一壮举

秦始皇陵的风水那么好为什么秦国却二世而亡了

都知道,秦始皇陵的建造时间,大概是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208年这段时间,一共建造了三十九年左右,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设计最为完善的一座帝王陵寝。

秦始皇陵的城垣拥有内外两层夯土,象征着咸阳城的皇城和宫城。

秦始皇的墓室位于陵冢的内城南部位置,其外形呈现出覆斗形,高度有五十一米,底部的周长有一千七百多米。

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记载,在这座陵墓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建筑,且藏有种类繁多的珍宝。

此外,秦始皇陵的四周,还有非常多的陪葬坑以及墓葬。

这些陪葬坑和墓葬的形制不一,内涵也各不相同,现在已知的大概有四百多个。

因此,秦始皇陵可以说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奇异,内涵最为丰富的陵寝之一。

并且,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完全可以和古埃及金字塔,以及古希腊那些雕塑相媲美的文化瑰宝。

因为,它们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两千多年前,华夏民族巧夺天工的艺术成就。

这些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的智慧,还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都知道,骊山是秦岭北麓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约25千米,南北宽约7千米。

传说,因为此山山体像一匹骊色(黑色)的骏马,从而得名。

然而,骊山除了是秦始皇陵墓的所在地之外,还以其特有的风景和温泉闻名于世。

在西周末年的时候,周幽王和他的爱妃褒姒,曾在这里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间接导致了西周灭亡。

传说,秦始皇生前,曾在骊山上见到了一个神女。

秦始皇见神女美貌,便欲戏神女,神女恼怒之极,向秦始皇的脸上吐了一口吐沫。

之后不久,秦始皇的身上便长了一身烂疮。

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中的故事,但是,却向我们透露了这样的一个信息,那就是:秦始皇和骊山之间似乎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把他的墓地选在骊山旁边呢?骊山这块风水宝地究竟有什么地方让秦始皇如此着迷呢?古人把墓地的选择和后代子孙的福运联系到了一起,而秦始皇的梦想,便是将这个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帝国千秋万世的传承下去。

因此,秦始皇对于墓地的选择更是非常重视。

然而,他之所以把墓地选在骊山脚下,根据北魏时期郦道元的理解,是这样的:“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虽然,郦道元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这部分学者认为:秦始皇陵墓之所以选在骊山这个地方,是因为当时的礼制,并且,也受到了当时依山造陵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从风水这一角度来看,骊山确实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风水宝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依山造陵这一观念。

演变到了后来,人们选择墓地的时候,便特别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

由此,依山傍水便被人们视为最佳的风水宝地。

然而,这个观念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定型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且历史资料上也很难找到相关的记载。

因此,秦始皇选择皇陵的方式,可以说是依山傍水建造陵墓的典范。

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接渭水,这些是摆在人们眼前的事实,但是,在秦始皇陵墓的东侧方向,却有一个人工改造的池子。

按照《水经注》里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由此可见,这个鱼池里的水,则来源于骊山的东北方向,且水流的方向是由南向北。

后来,在修建秦始皇陵的时候,还在皇陵的西南方向修建了一条从东到西的堤坝。

这条堤坝长一千多米,宽四十多米,最宽的地方七十多米,残高两到八米。

而这个地方,就是人们常说的五陵遗址,也是这条堤坝把骊山东北方向的水引到了西北方向。

此外,这条水流正好从秦始皇陵的东北方向流过,而且,在秦始皇陵的东方,也有源源不断的温泉水流经而过。

根据《水经注》里的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

”《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

”所以,当时的温泉和西北角的鱼池水是相对应的。

由此可见,秦始皇陵风水的基本格局,南面是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了三面环水的格局。

这种依山环水的典型格局,不正好是秦始皇所钟意的风水宝地吗?但即便是这样,秦始皇的大业还是没能维持多久,所以,就有人要说了:大家公认秦始皇陵是风水宝地,但却保不住王朝江山,这确实很矛盾。

对此,笔者觉得有句话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累阴德五读书”,讲的是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那些东西,以至于,风水并不是唯一可以改变未来的东西。

我觉得,一个人,乃至世间万物,冥冥之中都有着其应有的归宿,可以称之为“定数”,风水虽好,也需阴德相随,所以,风水只能算是一个推进罢了。

到了后来,秦朝时期的这种依山造陵的思想观念,对后世陵墓的建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西汉时期的帝陵,例如:高祖长陵、武帝茂陵、景帝阳陵、文帝霸陵、武帝茂陵等等,这些都是仿效秦始皇陵这种依山环水的建造思想来建造的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秦始皇陵
>推荐阅读
十大考古终评项目|大秦帝国第一陪葬墓——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C区1号墓 秦始皇的墓室是哪位高人设计的,有何巧妙之处? 环状和氏璧如何做成方形传国玉玺,下落成谜,秦始皇陵或有答案? 秦始皇陵:千古一帝的永恒沉睡之地 揭秘:古代帝王秦始皇陵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 1996年,中德两国联手探索秦始皇陵,发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揭秘!秦始皇陵:为何千年之谜至今无人敢轻易触碰? 秦始皇陵又有新发现!挖了60多年,秘密越挖越多,考古学家惊呆了 秦始皇陵地宫到底有多深,其棺木真的是用铜造的吗 秦始皇嬴政陵2000年无人敢挖?百吨水银只是次因,内里乾坤才是谜团? 无耻!外国网友看秦始皇陵,这一次,韩国网友又来评论区整活了 付建:秦兵马俑考古五十年 秦始皇帝陵考古侧记 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为何能保存至今?刘邦居功至伟 秦始皇陵到底被盗了没有?盗墓者骸骨全身插满弓箭,细思极恐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秦始皇传国玉玺,是被谁弄丢的?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去哪了?传国玉玺的前世今生 中国“龙”是否真实存在?这三个证据给出答案!绝不是空穴来风 秦始皇陵,你了解多少? 外网看秦始皇陵,欧洲网友:亚历山大能打败秦始皇,亚洲网友不服 秦始皇陵与兵马俑,汉武帝茂陵,如今分别位于何处?考古迷必看!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