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旅行玩家TB
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黄土埋皇上。
古人讲究入土为安,陕西省确定和不确定的帝王陵墓,一共是79座。
比较有名的,西汉11座帝陵,唐代18座帝陵,还有秦始皇秦二世陵,以及轩辕黄帝陵等等。
图中巨幅照片,是西安秦始皇陵。
现在到西安临潼旅游,最大的看点,一个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一个是华清池,都是国家5A景点。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既是世界文化遗产,又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陵修了38年,征调民夫72万。
图中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
中国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帝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它是唐十八陵之一,面积200平方公里,经过实地考察,已经确认昭陵有193座陪葬墓。
昭陵建设持续时间107年。
图中是李世民昭陵,在西安西边。
唐十八陵唯一没被盗掘的,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海拔1047.9米,乾陵有17个小型陪葬墓,陵区面积40平方公里,乾陵修葺时,曾经建造房屋378间。
乾陵被黄巢,温韬,孙连仲等盗掘过,但没有成功。
图中是唐乾陵陵山。
乾陵陪葬墓之一,唐懿德太子墓,是武则天儿子唐中宗李显长子李重润的墓,懿德太子墓保留的壁画有40幅之多,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阙楼仪仗图》就出自这里。
虽然被盗掘,还出土文物1000多件。
图中是懿德太子墓。
西汉十一座帝陵,汉武帝茂陵,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
茂陵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修建时间长达53年,半个多世纪。
茂陵这个地方,是汉武帝自己选定的,认为风水不错,所以圈起来建陵。
图中是汉武帝茂陵。
茂陵的陪葬墓,有卫青的,霍去病的,李夫人的,金日磾,等等。
霍去病的墓像祁连山,卫青的墓像庐山,卫青墓距离汉武帝茂陵1000米,是茂陵陪葬墓中最大的一座。
墓碑上写着,汉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卫公青墓。
图中是卫青墓。
汉武帝父亲,汉景帝刘启,埋在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修建时长28年之久,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
阳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景点。
王皇后陵距离阳陵450米。
阳陵跨越渭城区,泾阳县,西安高陵区。
图中是汉景帝阳陵。
西安市三兆村南是西汉后期汉宣帝刘询的杜陵,杜陵占地只有120亩,有夯土围墙。
杜陵以外,是王皇后陵,许皇后陵。
杜陵陪葬墓有封土的就有60多座,实际数量远不止此。
杜陵一直是长安的游览胜地。
陕西西安起名地方严峻师傅姓名学,这门古老而深邃的学问是文字、生肖与八字无痕的精妙综合。
万物皆以有名为史,名字是分辨身份的第一要素。
姓名如同人的影子伴随一生,其吉凶祸福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的命运环境。
在姓名的世界里每一个字都不仅仅是符号,它承载着音韵的力,蕴含着文化的声音、字音的配置,如同乐曲中的旋律,需要和谐流畅才能悦耳动听。
而这份和谐对于名字的主人而言更是一种命里的戏法。
一个好的名字应当如同量身定制的衣裳,既符合个人的气质又能够与生辰八字相辅相成,因领命与韵相好的方向发展。
姓名强调不能忽视文字本身的力量,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能量场。
当这些字组合成名字时便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能量体系。
这个体系与人的命与韵紧密相连,影响着人的性格健康、事业乃是情感。
因此选择一个好名字不仅是对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个人命运的负责。
在看似简单却实则复杂的起名过程中,起名老师的角色如同一位精准的园丁,需要细心挑选每一颗种子字,精心安排它们生长环境、音乐配置,以确保最终培育出的花朵名字能够茁壮成长,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姓名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它不仅仅关乎文字的搭配,更关乎命运运的引导。
一个好的名字是文化的传承,是命里的契合,更是个人发展的助力。
在这个意义上姓名学无疑是一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尊重的学问。
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承载着家族的期望、个人的身份,甚至被认为与冥冥之中的命运息息相关。
而“王”字,这个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字眼,在取名文化中却是一个禁忌。
历史上,敢于以“王”为名的人寥寥无几,他们的命运轨迹也各不相同,这不禁令人深思:名字,真的有如此大的魔力吗? 冯野王 冯野王,西汉时期的一位才子,出身官宦世家,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十八岁时,他便大胆上书自荐,希望能够出任长安县令,虽然最终未能如愿,却也因此得到了汉宣帝的赏识。
在地方任职期间,冯野王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后来更是官至大鸿胪,位列九卿之一,他的才华与能力,在当时堪比三公九卿等国之重臣。
然而,冯野王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因为得罪了当朝权贵大司马王凤,而被罢免官职。
这次打击对冯野王来说是致命的,他从此一蹶不振,不久便郁郁而终。
随着冯野王的去世,他的家族也因此受到牵连,逐渐衰败。
冯野王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他拥有卓越的才华,却最终落得如此下场,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王”字的禁忌。
难道真的是因为名字中的“王”字,给他带来了厄运吗? 或许,这只是巧合,又或许,这其中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得罪权贵往往意味着身败名裂,冯野王的悲剧,更像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非“王”字带来的诅咒。
顾野王 与冯野王的坎坷命运不同,顾野王的人生则显得更为顺遂。
顾野王,南朝梁陈时期著名的学者,他并非一开始就叫顾野王,而是因为仰慕西汉时期的冯野王而改名。
他自幼聪慧,九岁能文,十二岁便完成了地方志的编撰,堪称神童,他的才华横溢,不仅在文学、历史方面造诣颇深,在书画艺术方面也颇有建树。
顾野王在世时官至太学博士、光禄大夫等职,死后更是被追赠为右卫将军,他的一生,可谓是功成名就,安享晚年。
与冯野王相比,顾野王的命运截然不同,他不仅没有因为“王”字而遭受厄运,反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顾野王的例子似乎打破了“王”字的禁忌,这是否意味着,“王”字本身并没有所谓的诅咒,而只是人们赋予它的意义? 或许,名字只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而真正决定命运的,是自身的才华、努力,以及所处的时代环境。
顾野王凭借其卓越的才学和智慧,在乱世中立足,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与“王”字本身并无直接关系。
骆宾王 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他的名字同样带有“王”字。
与冯野王和顾野王不同,骆宾王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七岁能诗,被誉为“神童”,其诗作风格清新自然,脍炙人口,尤其是那首《咏鹅》,更是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然而,骆宾王的仕途却并不顺利,他多次被贬谪,政治抱负难以施展。
在武则天当政时期,骆宾王更是因为反对武则天而参与了徐敬业的起义,并写下了著名的《讨武曌檄》。
这篇檄文气势磅礴,文采飞扬,历来被誉为檄文中的经典之作。
可起义最终失败,骆宾王也从此下落不明。
骆宾王的命运,似乎再次印证了“王”字的禁忌,他虽然才华横溢,却最终未能善终。
骆宾王的一生,是才华与气节的交织,也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他敢于挑战权威,不畏强权,最终却以悲剧收场。
“王”字禁忌的成因与演变 “王”字的禁忌,并非凭空而来,它根植于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土壤,在古代,帝王被称为“王”,这个字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普通百姓使用“王”字,则被视为僭越,是对皇权的挑战,这种观念,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是根深蒂固的。
“王”字的禁忌,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在古代,人们普遍相信名字与命运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一个不吉利的名字,可能会给个人带来厄运。
因此,人们在取名时,往往会避讳一些带有负面含义的字,而“王”字,因为其特殊的象征意义,自然也就成为了禁忌。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王”字的禁忌也逐渐淡化。
在现代社会,“王”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姓氏,人们可以自由地使用“王”字取名,而不再担心会招致灾祸。
结语 名字,虽然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但它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个人的努力、时代的环境、偶然的机遇,都会对人生轨迹产生影响。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名字与命运的关系,不要过分迷信,也不要完全否定其潜在的影响。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你给孩子起名字,会考虑哪些因素呢? 参考资料 浙江在线——浙江宣传 | 骆宾王,在大唐用力活过 澎湃新闻——江南访古 | 不见野王居——谒顾野王墓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