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都知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句话。
此说法怎么来的呢?
目前能查到最早的,是明代孝宗朝内阁首辅李东阳于《怀麓堂集·七十二》中的记载。
他在《记龙生九子》条下说——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覇上,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赑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龙是其遗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李东阳(1447年16年),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湖南茶陵)人。
家族世代行伍,其遂入京师戍守,后来官至内阁首辅,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华盖殿大学士,又加少傅、柱国等衔。
他在前述书中说,明孝宗在开建“泰陵”的时候曾专门问他“龙生九子”的名目和出处。
他也说不上来,“因忆少时往往于杂书中见之,仓促不能悉具又莫之所出”,所以还向朝中诸多有学问的高官一一询问,但也只了解到了上面这些,“亦不知所从出,因据以复命”。
当时孝宗是否极不高兴不得而知。
反正李东阳在书中感叹:“盖记问之难如此,恐久而复失,漫识于此,以俟他日”。
他说,这件事太难弄清楚了,可别以后再忘了,赶快草草记在这里,万一以后再遇到皇帝询问呢!
不过,孝宗朱佑樘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十六岁就驾崩了。
太子朱厚照继位,改号“正德”。
李东阳正德十一年(1516年)病逝,谥号“文正”。
约百年后,明代文学家沈德符(1578年42年)在《万历野获编·内阁一》中说到此事。
其《龙子》条下说——
长沙李文正公(即李东阳)在阁,孝宗忽下御札,问“龙生九子”之详。
文正对云:“其子蒲牢好鸣,今为钟上钮鼻;囚牛好音,今为胡琴头刻兽;睚眦好杀,今为刀剑上吞口;嘲风好险,今为殿阁走兽;狻猊好坐,今为佛座骑象;霸下好负重,今为碑碣石趺;狴犴好讼,今为狱户首镇压;赑屃好文,今为碑两旁蜿蜒;岂吻好吞,今为殿脊兽头。
凡九物皆龙种。
他接着说——
此见之《怀麓堂集》者。
而实不止此。
又有宪章性好囚;饕餮性好水;蟋蜴性好腥;蛮全性好风雨;螭虎性好文;金猊性好烟;椒图性好闭口;虭多性好立险;鳌鱼性好吞火;金吾性通灵不寐,此又见《博物志》诸书者。
盖苗裔甚夥(伙),不特九种已也。
且龙极淫,遇牝必交,如得牛则生麟,得豕则生象,得马则生龙驹,得雉则结卵成蛟,最为大地灾害。
其遗体石罅中,数十年后,裂山飞出,移城郭,夷墟市,所杀不胜计。
比入海,往往为大鱼所噬,即幸成龙,未几辄殒,非能如神龙应龙之属,变化寿考也。
又前代纪述中,有感妇人而诞小龙者,若汉高祖之母,龙据其上,乃生赤帝,成炎刘不亿,抑更神矣。
又龙生三子,一为吉吊,盖与鹿交,遗精而成,能壮阳治阴瘘。
他认为,“龙生九子”其实不止九子,还有其他说法,这与西南“苗裔”等少数民族中流传的传说有关。
在这两人之间,还有一个被称为明代三才子的杨慎(1488年59年),也在他的《升庵外集》中,记载了“龙生九子”一说。
其曰——
俗谓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以下为李东阳所论,略去不赘述)……其又说,一曰宪章好囚;二曰饕餮好水;三曰蟋蜴好腥;四曰蛮全好风雨;五曰螭虎好文;六曰金猊好烟;七曰椒图好闭口;八曰虭多好立险;九曰鰲魚好吞火。
沈德符所记异于李东阳所云“龙生九子”,很可能来自杨慎。
另外,他说的“且龙极淫”,则最可能来自谢肇淛(1567年24年)的《五杂俎·物部》。
(《钦定古书集成》所载龙星“尾宿”九子星图)
由此可知——
第一,“龙生九子”一说,盛行于明。
此前正史和有影响的书籍,皆尚未见有明确记载。
第二,此说盛行于明,但更可能兴起于唐宋。
唐宋时期,文化逐渐普及,古汉语进入“古白话阶段”。
酒肆茶楼说书人骤增,民间传奇故事刻本亦大大增多。
于是也出现了关于“龙生九子”的各种故事。
第三,李东阳、杨慎、沈德符等明代“一流文人”。
皆不知“龙生九子”出处。
所以,虽然皇帝也有耳闻,然其为稗官野史、街谈巷议的可能性更大。
第四,最关键的,“龙生九子”其实来自上古先民的观象授时。
汉字中,所有动物皆有世间原型。
唯“龙”没有。
从殷商卜辞可知,甲骨文“龍(龙)”字,是以“东宫苍龙”星宿为“象”而成。
先民创造出“龙”的形象,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65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见西水坡古墓龙形蚌塑)。
(甲骨文、金文与龙星星象对照)
“龙星”本为“角、亢、氐、房、心、尾”六星宿,构成了完整的“龙体”。
后来,在“二十八宿”体系完成过程中,才有将“箕宿”划入“东宫”。
《史记·天官书》说:龙星“尾宿”的九星,是天帝的九子。
司马贞《索引》引宋均云:“(尾宿九星)属后宫场,故兼九子,必九子者,取尾有九星也。
”
《史记正义》亦云:“尾九星为后宫,亦为九子星。
占:均明,大小相承,则后宫叙(同‘序’)而多子;不然,则否,金、火守之,后宫兵起;若明暗不常,妃嫡乖乱,妾媵失序”。
(濮阳西水坡遗址古墓中的蚌龙)
“天帝”,是古人心中的最高神。
地面上的帝王,就被说成是“真龙天子”——天帝之子。
这才是“龙生九子”的真正源头。
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
这是因为,那个时候农耕为主,其他“产业”还不够发达,人们对“天文”的依赖性最大。
到了唐宋元明,尽管农业仍然是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但“城市化”逐渐明显了,分工细化了。
许多人,包括大学问家们,对“天文”也往往知之甚少了。
于是,各种传说也就纷至沓来,“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的多种“版本”的流传,也就成为必然了。
但,我可以顺带介绍一下,南北拳术的基本历史,供人们参考。
拳术在民间,(以前只有军队,《水浒》一书可以参考)是明亡的事,所以,近代很多拳术的创拳立派人士,其拳技来源很多与和尚有关,这些懂拳技和尚基本上来自于隐姓埋名的明朝将领。
就在清占中原后,北方这些不加入清军的明兵就转去开设镖局,所以,整个清朝,北方镖局盛行,拳术就在这些镖局相传。
清占中原后,南方一直与清兵作战,可以说一值未停,最后,爆发了太平天国战争,涉及半个中国,太平天国失败后,南方习武人士也开始出现分化,部份未亡将士出海外避难,剩下的也隐藏不露,这时候,南方(主要是广东)抗清运动分化,习武人开始为清朝服务,明显的是,从太平天国后,清宫大内侍卫多是广东武人,(大家可以查一下历史)。
从历史,人们可以看到,拳术发展从两个完全不同背景下各自分开,一个在镖局,另一个在战场,得到结果,当然很大不同。
讲回开始这两把刀,我没回中国前,咏春拳的两把刀,都是大“大头刀”(我不知怎样出现,因为,力学上,是绝对不适合人拿來搏斗)因为,当时是没有人知道咏春拳这两把刀是怎样的。
2008年,我在匈牙利,一天有学生拿着郭富的视频问我,我看见他有拿着两把刀的相片后,对学生讲,至今,我所看到知道的,除我和梁厚外,就只有郭富知道,正式学过刀,直至现在,我没见过第四个人,(以年纪和辈份,现在拿刀的应该都是我们这几个人之后)《师父》电影中的刀可能是艺术指导看到我的刀后(我的双刀当时是中国国家和香港专利注册的)叫人造的道具。
由于人们对咏春拳起源故事各自编造,加上政治政绩需要,可能有过百种,当,,海外“鬼佬”所学,也是如此,幸好,随着翻译和通讯革命,“鬼佬们”也开始知道自己受误导,并开始追求真相。
是网上下载的,可能是福建某地祠堂或广东,这是我见过最齐最真实的19或20世紀的南方冷兵器。
是我从福建马尾船政博物馆拍的当时官员的佩刀(当时如此介紹,但我个人怀疑的) 看了上两张图 再看我的刀, 当然,我是用了现代材料和技术根据刀的原意,运用了数控五刀无轴车床来完成刀柄部份,而刀刃不开锋但是加铬热处理,用钢和铝合金造成,务求实用和坚固。
这里做个題外介绍,吾师1949年随家人从台山到香港后,在九龙巴士公司作售票员(九巴老板伍时昌是台山人与吾师有亲戚关系)据吾师说,1954年随叶问学拳,图5是吾师与同门(名字忘了,而“詠春绝技”是一個书法家送的,名字也忘了,我就从來不记这些)。
当时叶步青也在,分別合影,地点是九龙油麻地利达街。
后发生“学生罢学”后搬回李郑屋村,吾师正式成为传人开始学刀学棍并助叶问教拳,1960年初,吾师第一次在九龙土瓜湾荣光街开馆教人,几年后搬到尖沙嘴金巴利道32号,我是在金巴利道开始学拳。
回到刀的故事,岭南这把“奇特”刀是受葡萄牙人所携带的刀影响,真正是混血儿。
欧洲16世纪的刀, 是欧洲15世纪的骑士配剑 (今天欧洲重剑)和中国明清时代的刀剑,人们可以看到金属冶炼和工艺的分別,不要为今天用现代工艺造的冷兵器和电影造形误导认知。
对于咏春拳的双刀和单头棍,为什麼那么神秘?其实,它是关乎了一切冷兵器的最彻底使用方法,以最短和最長,掌握了两个极限的控制使用方法,就适用了日常所接触的物体作为冷兵器,用咏春拳的运动原理。
这两件一短一长的冷兵器是咏春拳原理把它们发挥到最大威力,(这里透露一点,让大家可以容易分辨,这两把刀,每次几乎是同时以两个不同动作结构出现,很少会把刀同时相同动作,另外,这两把刀,主要是刺杀,而不是斩杀,所以,不会拿两把刀斩来斩去。
咏春拳的这两个一长一短冷兵器,最难练习是力量,非常巨大的力量,可以对大关刀,对樱枪,對对大耙,我这样说,人們很难理解,很大力量的概念,是的,这是人們最难理解的事, 另外,是所谓练习咏春拳的人,最主要是不知道怎样运用两只手同时做两个不同动作同时有力地打击对手,所以,拿起两把刀就与世界上所有人一样,要么就一只手出刀后轮到另外一只手出刀,永远就是一只手。
要么就两只手拿着两把刀做同一样一個相同动作。
再一个困难就是没法在狭窄空间运用双刀,本来双刀要严密保护自己身体不让对方冷兵器刺到自己,但,现时人们没有这个概念,自己中门大开,全身空洞百出。
因为练不对咏春拳,手几乎在运动中发不出力量,尽管平时表演什么“寸劲”什么“快拳”,真正上场“无能为力”。
今天练习冷兵器是一种精神修养,有如日本人注重“剑道”,欧洲人的“花剑”“重剑”“射箭”等,当人们体验到其內在精神就了解她的魅力所在…
不久就怀孕了,十月怀胎,生了个儿子取名叫张宅。
儿子的诞生,自然让夫妻两个无限欢喜。
爱不释手。
等这孩子长大,他的聪明才智渐渐显露出来。
邻居看了,都说:你这孩子这么聪明,应该让他读书才是。
于是夫妇两个,就辛苦干活,挣钱供这孩子读书。
这张宅也挺出息,在学堂里,表现得很不错,考试经常名列前茅,渐渐的不把其它同学放在眼里,逐渐有了逆反心理,感觉自己啥都会的样子。
先生看他这样,就把他叫去训诫,也算有了收敛。
几年后,张宅也十八岁了,这年省城举办乡试,张宅去应试,虽然没名列前茅,但也算考中了举人。
也算是祖坟冒青烟了,毕竟从他爹往上数,都是贫农,老张家这回可是出息了。
张宅发奋图强,再接再厉,等了三年,他去参加进士考试,这次果然不负众望,考到了第三十五名,厉害啊。
于是被朝廷,分配到江西赣州去当官。
那里是宁王的地盘。
有一回,在审理完一桩东村王儿狗强奸老母猪致死一案后,由于那时候正是酷暑,天气炎热,张大人就在案上打盹。
突然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一个人骑着马上山,看到山上有一间房屋,他自己骑着马在房屋周围绕了三周,四处看去,只看到苍翠的松柏,不知道门在哪里。
醒来百思不得其解。
这一天,忙完公务后,张宅在椅子上伸了个懒腰,便打算到外面逛逛,顺便体察一下民情,只见他管辖的这个县,治安还是不错的,卖瓜果蔬菜卖鱼卖肉的,瓷器店布匹店裁缝店酒店打铁铺应有尽有,百工各司其职。
突然,他看到有位测字解梦先生在那摆摊,便往前去,问道:先生可会解梦?那先生道:自然。
敢问您有什么梦。
于是张宅便把前段时间做的梦,说给这人听了。
那先生沉思片刻:我用拆字法来给你解吧:这马是离,离是火,火,代表这灾祸啊,把人放在山上,明显就是一个凶字,看到松柏而已,那是墓门的意象,找不到门,是没有门的意思,你绕了三周,代表三年后,你定有灾祸。
张宅听了,脸上没什么表情,付了卦金而去。
路上觉得这梦占得实在好笑,我张某人虽说没什么大的本事,但好歹也是好官,便不放在心上。
可是事与愿违,世间的一切事情,好像都是注定的一样。
三年后,宁王朱辰豪谋反,张宅由于遭人陷害,说他跟判军是一党的,可能是由于得罪什么人的缘故吧,所以才陷害他,朝廷不分青红皂白,把他以谋反罪处死了。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