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 古国

历史上的楼兰古国,曾主动要求举国迁入中国,因中国拒绝灰飞烟灭

时间:2023-10-0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提起西域,在我们的记忆中,尤其是两汉时期,这里可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古时候的西域,也就是现如今的新疆,汉王朝曾经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从此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后来,李广动用武力,抢夺汗血宝马,又有傅介子刺杀楼兰王,甘延寿、陈汤追杀匈奴郅支单于等等。

一件件历史典故,宛如一个个画面,在人们的眼前尽情地描述着千年前的种种。

如果,把时间轴拉回到两千多年之前,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西域还是一个非常遥远和陌生的世界。

在人们的印象中,那里好像是一片一眼望不到头的无尽荒漠。

在这片荒漠中,可以时不时看见一片片绿洲,也只有这些绿洲,预示着这里并不是一个无法生存的绝地。

因为,在这些绿洲中,有一批胡人正在慢慢聚集,组成了一个充满地域特色的国家。

在这些国家中,当属楼兰最富盛名,最为神秘。

而关于楼兰的种种传说,在我们的历史文献中,也占了相当的一部分篇幅。

公元前176年,登上皇位不久的汉文帝接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

这封信来自于遥远的漠北草原,是当时匈奴人冒顿单于的一封国书。

在信中,冒顿向汉文帝说:“匈奴军队刚刚击败了位于河西走廊的强大月氏国,并取代月氏控制了西域地区。

楼兰、乌孙、呼揭及其周围的二十六个国家都已为匈奴。

《史记》中记录了国书的内容,也是“楼兰”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的历史文献中。

当时的楼兰属于西域三十六个国家之一,它的国土和敦煌相连,在西元时期,和汉王朝的联系十分密切。

曾经,楼兰也是一个人们生活的乐园,虽然,它地处西域,但周围却是烟波袅袅的罗布泊。

当时,罗布泊并不是现在的无人区,在那里有着无数的生灵栖息。

而楼兰人也生活在一片碧波荡漾中,在船上悠闲捕鱼,在茂密的胡杨林中捕猎,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其实,在楼兰王国的前段时期,楼兰古城可以说是一个政治、文化及经济中心,西北到焉耆、尉犁,东通敦煌,西南到若羌、且末。

此外,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条路从楼兰分道,水草丰美的楼兰城,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跃成了亚洲腹部的交通枢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着重要作用。

早在西元前七七年,楼兰地区已经是西域农业发达的绿洲,等到唐朝时期,“楼兰”几乎成了边远的代名词。

然而,楼兰城的辉煌并不是从它成为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开始的。

通过考古研究发现,早在石器时代,楼兰城的环境便非常适合人们居住。

此外,在孔雀河的下游地区,人们还发现了数十处古代人制作的石球、青铜器碎片、手制加沙陶片、兽骨、三棱形带翼铜镞、料珠等文物,袒露在未被沙丘覆盖的黄土地上。

此外,人们还零星发现了一些石刀、石箭头、石核、石矛、细小石叶等。

今天的楼兰,虽然已经是一片荒芜的沙漠,但是,在新石器后期、青铜时代直至汉代前期,这个地区却是一片草长莺飞的场面。

据说,当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之多。

而且,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楼兰曾经是我国古代西边最为繁华的一座城市。

这里的居民和中原一样,种植小麦,饲养牲畜,日常用品是胡杨木、草编类制品、兽角等。

楼兰的地理位置在罗布泊的西北方向,临近白龙堆沙漠,曾经是一个依赖绿洲繁衍生息的城市,居住的人口有一万多人,兵卒有三千人左右。

但是,楼兰处于这样一个交通枢纽之上,乃是汉王朝使团以及军队出使其它国家时第一个经过的国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楼兰的命运。

都知道,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向其它国家扩张的时代,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河西走廊被纳入到了汉王朝的版图之上。

之后,汉武帝把眼光扩展到了其它西方国家。

而且,在张骞出使西域回来之后,汉武帝每年都要向西域派遣大量的使团,必定经过楼兰。

而在这些使团经过楼兰时,他们的起居饮食都要由楼兰承担。

虽然,楼兰繁华,但是,也经不起这样的消耗,一度让楼兰不堪重负。

如果,从当时汉民族的视角来看西域,他们看到的可能是:汉王朝的赫赫威名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

当时,那些小国对汉王朝可以说是战战兢兢,唯命是从。

而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了汉朝使臣的不作为。

汉武帝当时派出的使臣,大多是一些亡命之徒,他们之所以冒这么大风险出使,无非是想要效法博望侯张骞晋爵封侯。

此外,还有一些使臣愿意出使,只是为了得到朝廷托付给他们的国礼,从而得利。

所以,这些使臣在当时西域的那些小国中,可谓是作威作福,甚至,有一些使臣仰仗着汉王朝的威名,对百姓进行勒索。

以至于,当时的西域诸国对汉朝使臣的态度,往往比较抵制,不再为他们提供饮水和食物。

当时,被汉朝使臣迫害最为严重的楼兰,不仅主动攻击汉朝使臣,还给匈奴提供汉朝使臣的行踪,让其劫杀汉朝使臣。

听到这件事后,汉武帝非常恼火,因此,便有了“汉将赵破奴仅领七百轻骑,兵不血刃,直捣楼兰王宫,生擒楼兰王。

”之后,楼兰不得不向汉朝纳贡称臣,派遣质子。

但是,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楼兰当时要面对的不止是汉朝,还有北方的匈奴。

所以,对于楼兰来说,在这两个大国之间,可谓是两面受敌。

而且,不管得罪哪一方,都会让这个弹丸小国,顷刻间灰飞烟灭。

因此,楼兰王把一个儿子送给了汉朝,将另一个儿子送给了匈奴。

后来,汉武帝为了得到西域的汗血宝马,派遣大将李广发动了一次战争。

匈奴军队欲袭击西征的汉军,便遣骑兵胁迫楼兰阻击汉使。

汉军得到消息后,再次抓了楼兰王,将他送往长安。

这一次,长期于夹缝中求存的楼兰王也豁出去了,要求汉武帝将楼兰举国迁入汉境。

汉武帝自然不会为一个小国的生存思虑太多,这个时候,他所有的心思都在攻打大宛,以夺取汗血宝马。

所以,汉武帝只是宽厚地将楼兰王送回国内。

叛服不定、首鼠两端,这大概就是楼兰留给汉朝和匈奴最深刻的印象。

然而,对楼兰自己来说,一切都是为了生存。

《汉书·西域传》记录了楼兰人为何摇摆于匈奴和汉之间:“(楼兰人)负水儋粮,送迎汉使,又数为吏卒所寇,惩艾不便与汉通。

后复为匈奴反间,数遮杀汉使。

”直到汉昭帝时代,楼兰的问题才得以彻底解决。

在上一任的楼兰王去世之后,新登基的楼兰王因为曾经被派往匈奴做质子,因此,他跟匈奴的关系更加亲密。

当时,汉武帝要召见新任楼兰王,却被拒绝了。

后来,在汉昭帝登基之后,大将军霍光派遣傅介子出使楼兰。

傅介子在楼兰王准备的宴会上,想办法让楼兰王靠近他,然后,趁其不备,直接把楼兰王杀了。

从此之后,楼兰改为鄯善,汉朝的军队在这里屯垦,臣民彻底归附汉朝。

这就是楼兰在历史上留下的全部,《史记》和《汉书》虽是寥寥几笔,但却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神秘美丽的西域小国。

它曾经在罗布泊旁边存在了漫长的岁月,只是,后来因为匈奴和汉朝的出现,让这个西域小国黯然消失。

所以,当人数众多的汉朝使臣,以及汉朝军队经过楼兰时,我们似乎能够想到,那些在沙漠边缘艰难生存的楼兰人,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也许,当时的楼兰动用了整个国家的力量,拿出了所有的物资给汉朝的使臣和军队享用,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宿命。

在夹缝求存的楼兰,终究还是湮灭于大漠黄沙之中,但鄯善却存在了几百年。

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政府派兵击破鄯善国,将它变为自己的一个郡县。

至此,无论楼兰还是鄯善,都彻底从历史上消失了。

在1901年的时候,瑞典有一位探险家斯文·赫定,他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

这里有古代的烽燧,有汉文的简牍残片,还有许多汉朝至南北朝的钱币……消失千年的楼兰古城终于从史书的枯燥词句中跳脱出来,与司马迁和班固的记录一起,相互印证了一个古老文明的存在。

其实,在我们周边,曾经有过许多国家和民族,其中的一些甚至有过灿烂的文明,但是,却随着种族的消亡,都湮灭在了历史的沙尘之中,强大如匈奴,弱小如楼兰。

而我们,却是一个擅于记录的民族,从《史记》、《汉书》到《佛国记》、《大唐西域记》。

今天,这些消失的文明得以鲜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理应归功于我们的竹简帛书,一个又一个形象生动的汉字。

然而,当人们在《史记》、《汉书》中追寻楼兰古国的苍凉与悲情的时候,当人们感慨匈奴人的野性和强悍的时候,当印度人在《大唐西域记》中触摸天竺佛国花园的繁华与兴盛的时候……

也许,这才是我们文明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参考资料:

【《汉书·西域传》、《史记·大宛列传》、《史记·今上本纪第十二》】

为什么秦始皇陵两千年无人敢挖内部到底什么样?

2000多年来,秦始皇陵地宫一直被覆盖着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

一方面,正是由于古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心存畏惧,对这座陵墓怀有极高的敬畏之心。

他们相信,违背君主陵墓的安宁将会招来天谴和不祥之事,因此便害怕触犯这些神圣的规矩。

另一方面,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和未知性令人生畏,导致许多人望而却步。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这座宏伟的陵墓沉睡了2000多年,没有人敢于触摸它的神秘.地宫内部的神秘和未知引发了人们的无尽遐想和好奇心。

正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说:“秦始皇陵地宫如同一个宝藏箱,封存了古代文明的珍宝和谜团。

”这个未被揭开的宝藏箱中隐藏着哪些无价之物,令人心驰神往。

为了解开这个宝藏箱的秘密,科学家们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研究。

然而,考古技术的不足成为了他们的一大难题。

陵墓蕴含着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信息,一旦开挖过程不慎,可能导致文物的永久毁坏。

这个风险使众多考古学家和文化遗产专家心生犹豫,他们权衡着开挖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损失。

然而,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个未被揭开的秘密变得更加接近。

地球物理勘测技术的运用使科学家们能够了解地宫内部的整体情况,初步勾画出可能存在的宫殿、通道和宝藏。

这些有限的科技手段虽然只揭露了表面,却唤起了人们对地宫内部更多细节的渴望。

展望未来,科学家们对于秦始皇陵地宫的研究将会不断深入。

他们将探索更先进的考古技术和设备,力图全面了解地宫内部的奥秘。

同时,他们也将承担起保护文物的责任,尽最大努力确保开挖过程中文物不受任何伤害。

陵墓背后,是古代历史的厚重。

开启秦始皇陵地宫,将带来文明的交融与碰撞,彰显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

人们对于地宫内宝藏的期待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憧憬。

当地宫的门缓缓打开,迎接世人的惊叹和探索,定会再次唤起全人类对于千年古墓的热衷与敬畏。

尽管考古技术的不足和保护意识的提高成为秦始皇陵地宫未被挖掘的原因之一,但正是这份畏惧和谨慎,让这个宝藏箱的价值显得更加珍贵而神秘。

未来,人们期待着科学家们的发现和探索,期待着地宫内部隐藏的宝藏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震撼和惊喜。

让我们一同期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宝藏终将闪耀于世界,为历史增添新的篇章。

随着考古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或许有望在未来能够更深入地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

然而,在进行开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文物保护、历史价值和文化尊重等等。

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行动不会对陵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尊重这座古墓的历史地位和文化遗产的价值。

秦始皇陵地宫作为古代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而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这座陵墓承载着秦始皇的丰功伟业,以及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

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的核心,是一个伟大国家的象征。

在这座陵墓内,隐藏着无数的宝藏与谜团,等待着勇敢的考古学家来解开。

然而,2000多年来,秦始皇陵地宫一直无人敢挖掘。

这背后既有对传统和文化的尊重,也有对地宫内部神秘性的敬畏之情。

人们深知这个古老的陵墓是一个存在于历史中的独特存在,它拥有着无法衡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此,在任何时候揭开它的面纱都需要慎之又慎,以免对这一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或许有望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让世人更深入地了解这千古之谜。

新的考古技术,如非接触式的激光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使得我们可以在不直接开挖的情况下,对地宫进行未曾有过的观察和研究。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有效地探索地宫的途径,保护陵墓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辉煌。

然而,除了科技的进步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情感和看法。

秦始皇陵地宫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因此,在开展相关研究和挖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妥善处理与公众的关系,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意见,以求得一个平衡。

在未来的岁月里,希望我们能够以更加谨慎和细致的态度,来探索秦始皇陵地宫。

让我们用科技和智慧,走近这座古老的陵墓,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并将其珍宝和故事带给世人。

让我们以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世代的承诺,成为守护者和传承者,让秦始皇陵地宫的光芒照耀千秋万代。

然而,让我们回到现如今的时代,科技与文明的进步为我们揭开了许多古老的谜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去探索秦始皇陵地宫的奥秘。

人们开始运用更先进的技术,如激光扫描、地质勘探和遥感测绘,以期发掘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

这项困扰世人的谜题也将逐渐揭开,让我们有机会目睹秦始皇陵地宫的真面目。

当然,对于秦始皇陵的挖掘,我们需要保持敬畏之心。

先人们留下的文化传统与价值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应该谨慎而审慎地进行研究和发掘。

我们应该以学术的眼光去看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发现,用我们的智慧和科技来揭示历史真相。

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将是一段新的历史篇章。

这座世界奇迹的探索将吸引无数目光,引发全球的关注。

当我们逐渐解开这个谜团,当我们终于进入秦始皇陵地宫的时候,那个被时间掩埋的古代宫殿和华丽陪葬品将会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

这将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时刻,一次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见证。

不仅仅是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每个人都将被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所感召,受到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和丰富文化遗产的震撼。

2000多年前,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崛起的秦始皇,留下了一个极为辉煌的陵墓。

它的存在使世人为之惊叹,同时也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和探索。

现在,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面对着秦始皇陵地宫的挖掘与发掘。

这将是一次让人心潮澎湃的历史之旅,一个唤醒沉睡了2000多年的文明的奇迹。

让我们一同期待,见证这段历史的又一壮举

秦始皇陵的风水那么好为什么秦国却二世而亡了

都知道,秦始皇陵的建造时间,大概是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208年这段时间,一共建造了三十九年左右,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设计最为完善的一座帝王陵寝。

秦始皇陵的城垣拥有内外两层夯土,象征着咸阳城的皇城和宫城。

秦始皇的墓室位于陵冢的内城南部位置,其外形呈现出覆斗形,高度有五十一米,底部的周长有一千七百多米。

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记载,在这座陵墓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建筑,且藏有种类繁多的珍宝。

此外,秦始皇陵的四周,还有非常多的陪葬坑以及墓葬。

这些陪葬坑和墓葬的形制不一,内涵也各不相同,现在已知的大概有四百多个。

因此,秦始皇陵可以说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奇异,内涵最为丰富的陵寝之一。

并且,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完全可以和古埃及金字塔,以及古希腊那些雕塑相媲美的文化瑰宝。

因为,它们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两千多年前,华夏民族巧夺天工的艺术成就。

这些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的智慧,还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都知道,骊山是秦岭北麓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约25千米,南北宽约7千米。

传说,因为此山山体像一匹骊色(黑色)的骏马,从而得名。

然而,骊山除了是秦始皇陵墓的所在地之外,还以其特有的风景和温泉闻名于世。

在西周末年的时候,周幽王和他的爱妃褒姒,曾在这里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间接导致了西周灭亡。

传说,秦始皇生前,曾在骊山上见到了一个神女。

秦始皇见神女美貌,便欲戏神女,神女恼怒之极,向秦始皇的脸上吐了一口吐沫。

之后不久,秦始皇的身上便长了一身烂疮。

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中的故事,但是,却向我们透露了这样的一个信息,那就是:秦始皇和骊山之间似乎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把他的墓地选在骊山旁边呢?骊山这块风水宝地究竟有什么地方让秦始皇如此着迷呢?古人把墓地的选择和后代子孙的福运联系到了一起,而秦始皇的梦想,便是将这个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帝国千秋万世的传承下去。

因此,秦始皇对于墓地的选择更是非常重视。

然而,他之所以把墓地选在骊山脚下,根据北魏时期郦道元的理解,是这样的:“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虽然,郦道元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这部分学者认为:秦始皇陵墓之所以选在骊山这个地方,是因为当时的礼制,并且,也受到了当时依山造陵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从风水这一角度来看,骊山确实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风水宝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依山造陵这一观念。

演变到了后来,人们选择墓地的时候,便特别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

由此,依山傍水便被人们视为最佳的风水宝地。

然而,这个观念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定型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且历史资料上也很难找到相关的记载。

因此,秦始皇选择皇陵的方式,可以说是依山傍水建造陵墓的典范。

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接渭水,这些是摆在人们眼前的事实,但是,在秦始皇陵墓的东侧方向,却有一个人工改造的池子。

按照《水经注》里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由此可见,这个鱼池里的水,则来源于骊山的东北方向,且水流的方向是由南向北。

后来,在修建秦始皇陵的时候,还在皇陵的西南方向修建了一条从东到西的堤坝。

这条堤坝长一千多米,宽四十多米,最宽的地方七十多米,残高两到八米。

而这个地方,就是人们常说的五陵遗址,也是这条堤坝把骊山东北方向的水引到了西北方向。

此外,这条水流正好从秦始皇陵的东北方向流过,而且,在秦始皇陵的东方,也有源源不断的温泉水流经而过。

根据《水经注》里的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

”《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

”所以,当时的温泉和西北角的鱼池水是相对应的。

由此可见,秦始皇陵风水的基本格局,南面是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了三面环水的格局。

这种依山环水的典型格局,不正好是秦始皇所钟意的风水宝地吗?但即便是这样,秦始皇的大业还是没能维持多久,所以,就有人要说了:大家公认秦始皇陵是风水宝地,但却保不住王朝江山,这确实很矛盾。

对此,笔者觉得有句话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累阴德五读书”,讲的是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那些东西,以至于,风水并不是唯一可以改变未来的东西。

我觉得,一个人,乃至世间万物,冥冥之中都有着其应有的归宿,可以称之为“定数”,风水虽好,也需阴德相随,所以,风水只能算是一个推进罢了。

到了后来,秦朝时期的这种依山造陵的思想观念,对后世陵墓的建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西汉时期的帝陵,例如:高祖长陵、武帝茂陵、景帝阳陵、文帝霸陵、武帝茂陵等等,这些都是仿效秦始皇陵这种依山环水的建造思想来建造的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楼兰人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