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通常是由金属、塑料或木材等材料制成。
“梢棒”一词还可以用来比喻某个事物的微小但至关重要的部分。
比如说,在一部机器中,某个梢棒的质量不好可能会导致整个机器的故障,因此这个梢棒就显得非常重要。
此外,“梢棒”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人的行为或工作中的小细节,这些小细节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能够对整个工作或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类似于英语中的“attention to detail”。
宋 苏辙 《乞罢修河司札子》 :“朝廷为之置修河司,调发民夫,剗刷役兵,差 文武 官吏收买梢芟,百废并举。
” 《宋史·河渠志一》 :“旧制,岁虞 河 决, 有司 常以孟秋预调塞治之物,梢芟、薪柴、楗橛、 竹石 、茭索、竹索凡千馀万,谓之春料……凡伐芦荻谓之芟,伐山木榆柳枝叶谓之梢。
” 词语分解 梢的解释 梢 ā 树枝或条状物的末端:树梢。
末梢。
梢头。
梢林。
末尾:眉梢。
收梢。
古代奏乐时拿的竿子。
古同“艄”,船舵尾。
梢 à 像圆锥体的形状。
柱形物体的横剖面向一端面 逐渐 缩小的形式。
芟的解释 芟 ā 割草,引申为除去:芟草。
芟除(a.除草;b.删削文字)。
芟夷。
部首 :艹。
《水浒传.第二三回》:「这武松提了梢棒,大着步,自过景阳冈来。
」也作「哨棒」、「稍棒」。
《水浒传.第二三回》︰「这武松提了梢棒,大着步,自过景阳冈来。
」也作「哨棒」、「稍棒」。
事实上,在之前的人教版教材中,课文里就用的是"哨棒",到现在部编版教材才改为"梢棒",主要原因应该是所依据的《水浒传》版本有所不同。
在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各个版本的《水浒传》中,叙述的同是"武松打虎"的故事,有的写作"梢棒",有的写作′哨棒"。
这也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梢棒"就是"哨棒",二者在所指的事物上并无任何差别。
2、梢:树枝或条状物的末端:树梢。
末梢。
梢头。
梢林。
末尾:眉梢。
收梢。
古代奏乐时拿的竿子。
古同“消”,船舵尾。
3、形声。
字从木,从肖,肖亦声。
“肖”意为“变小变细”。
“木”指树木。
“木”与“肖”联合起来表示“树木身上变小变细的部分”。
本义:树木的枝权。
引申义∶枝权的末端。
拼音:shāo bàng释义:巡逻、防身的棍棒出自:《水浒传.第二三回》:“这武松提了梢棒,大著步,自过景阳冈来。
”例句:古代的衙门小差拿着梢棒到处抓人。
笔顺如下:扩展资料梢拼 音:shāo或sào释义:1、条状物的较细的一头:树~。
眉~。
辫~。
2、锥度。
组词:柳梢、树梢、末梢、黄梢、盯梢笔顺如下:
梢:树枝或条状物的末端:树梢、末梢、梢头、梢林。
一、梢棒是什么意思1、梢棒是巡逻、防身的棍棒。
印证《水浒传.第二三回》:这武松提了梢棒,大着步,自过景阳冈来。
2、梢:树枝或条状物的末端:树梢、末梢、梢头、梢林。
末尾:眉梢、收梢。
古代奏乐时拿的竿子。
古同“艄”,船舵尾。
3、形声。
字从木,从肖,肖亦声。
“肖”意为“变小变细”。
“木”指树木。
“木”与“肖”联合起来表示“树木身上变小变细的部分”。
本义:树木的枝杈。
引申义:枝杈的末端。
二、梢棒出处辞别场长出山的时候,自己也仿佛不是离开红石崖,倒像…提了哨棒,要大踏步迈向景阳冈。
——《猎户》行路防身的长木棍。
《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武松拿了哨棒,三个出酒店前来作别。
”《水浒全传》第二十三回写武松打虎:“武松双手抡起哨棒,一棒劈不着大虫(老虎),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捧折做两截。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哨棒这样不济事呢?原来,哨捧不是打虎用的,是为了驱狼的。
哨棒是武松的重要兵器。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